第一课: 盛大的筵席(斯1:1-11)- 上 (1702)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粤语课文:
《以斯帖记》第一课:盛大的筵席(斯1:1-11)- 上
本课内容提要:第一章介绍波斯王亚哈随鲁所摆设的、长达半年的盛大筵席;也记载了最后发生的一件憾事, 成為这卷书后来发展的起因。
第一部分
我们现在一起来查考《以斯帖记》。《以斯帖记》记载了犹太历史上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旧约圣经包括了几个部分: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和先知书。《以斯帖记》在圣经里面被归类为历史书。说到这卷书的历史背景,是和旧约中其它的三卷书同列一个时期的。这三卷书是《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这四卷书都是谈到犹太人被掳和归回的历史。虽然《以斯帖记》编排在《尼希米记》之后,但是所记载的内容比《尼希米记》的时期早了三十年,《以斯帖记》整个故事的背景都在波斯帝国,而且焦点是放在京城的书珊王宫内。
书卷的背景
读圣经我们需要先了解和这卷书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想了解圣经书卷的背景,就必须从三方面来探讨,首先是认识作者,其次是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还有就是这卷书的主题、内容、结构和大纲分析。
那么研读《以斯帖记》,我们要从哪里开始呢?《以斯帖记》主要传达哪些信息呢?《以斯帖记》主要信息,是叙述一名犹太女子嫁给外邦国王之后,如何在危机中奋勇保护同胞这个重大历史事件。
《以斯帖记》记述了一个关系到犹太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很有戏剧性。有很多戏剧节目根据历史事件来编排,可是内容却不见得是真的,假如有人问到关于《以斯帖记》这卷书的历史考证,我们应该怎么证明它的真实性呢?
《以斯帖记》的记载本身就提供了几个要素,可以显示出这本书的真实历史背景:
首先,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波斯帝国,当时波斯的国王名叫亚哈随鲁,而历史上是用他的希腊名薛西斯大帝,来称呼他。他执政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486到465年间。这位薛西斯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位薛西斯王的个性被认为是骄傲冲动、拿不定主义的、又容易听信小人的谄媚之言;在处理国家内政上并不是一位很高明的君王。但是在战场上,他却是一个勇猛、善战的强势领袖。从第1章一开始我们就会看到波斯帝国佔领的版图有一百二十七个省份那么广大。
其次,除了上面说的要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可以证实这卷书的真实性,那就是犹太人所守的普珥节。有关普珥节的详细内容,会在以后的课程里做更多解释。
犹太人一直都守着传统,每年都要欢度这个节期。他们每年一定按时摆设筵席,来守这两天的节庆,永远不废。犹太人守这个节期,为的是纪念神在他们危急存亡的时刻拯救他们,保守他们的民族不至灭绝。
关于这卷书的书名,是用了《以斯帖记》这个女子的名字作为标题,实在不寻常。除了《路得记》之外,《以斯帖记》是另外一卷以妇女名字作书名的书卷。因为以斯帖是一位犹太人历史上地位非常独特的女性。
以斯帖是位犹太女子,她自小就跟堂哥末底改一起被虏,住在波斯帝国书珊城,她的犹太本名是哈大沙,以斯帖是她的波斯名字。
关于《以斯帖记》的作者,虽然对这卷书的作者是谁并没有定论,不过从内容来看,这位作者一定是当时住在波斯的犹太人。所以末底改、以斯拉以及尼希米都是可能的作者。这卷书的事迹就是发生在犹太人亡国以后。写作的时期最可能是在主前460年以后不久,一直到波斯国亡于希腊帝国,也就是在主前331年之间。
书卷的特点
关于这卷书的写作特点:若是留意一下书卷场景,就不难发现本卷書写作布局是用筵席为主。更特别的是:书中没有一处直接提到神的名号,也没有敬拜、祷告或献祭。因为犹太人是被掳的顺民,他们不可能像在本国时期那么容易的能够去敬拜神。那我们怎么看出这卷书跟神有关系呢?即使整卷书没有任何有关神的事情, 人们在阅读的时候还是能夠随处看见神的权能及引导。这就是作者写作技巧中最巧妙之处,作者可说是用心良苦,借用种种的方式,表达出了本书的信息:神在没有他名号的地方,默默地保全他选民的性命。
神这么做是有他特別的目的。根据考证:亚哈随鲁王之后是由他儿子亚达薛西王一世担任国王,而以斯拉、尼希米就是先后在亚达薛西王一世年间带领犹太人归回耶路撒冷的。可以推测,若没有《以斯帖记》中的拯救,以斯拉及尼希米的归回就不会发生。即使有归回的犹太人也很难有属灵的复兴,以至于影响到新约时代弥赛亚的降临。所以, 《以斯帖记》是很重要的一卷书。
内容大纲
在正式开始查考《以斯帖记》以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以斯帖记》的内容大纲。《以斯帖记》一共有10章,可以分成三大段。这三大段落的架构分法很有意思,就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特点之一,故事的发展都跟筵席有关。整卷书里有三组重要的筵席,而且每一组的筵席都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和结果。三组的筵席是根据请客的人来分的,第一组是亚哈随鲁王,第二组是以斯帖,第三组是犹太人。
从第1章第1节开始到第2章第23节,就记载了第一组的一次重要的筵席。在那么欢乐热闹的筵席场合里,却发生了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就是亚哈随鲁王把不给他面子的王后瓦实提给废掉了。亚哈随鲁王的个性是很容易冲动的,这么一来,他势必要重新选王后了。於是从这里展开了《以斯帖记》一连串的情节。在以后的课程里,还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这第二组的筵席就是本卷书的主角以斯帖所摆设的。她筵请的对象只有国王和大臣两个人,而且是连着前后两天摆设筵席。这段经文是记在第3章第1节一直到第7章第10节。这一段经文特别长,又是先后请了两次客,那是因为其中发生了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个筵席虽然规模不大,宾客也只有两个人,但却是攸关生死的两次筵席。
第三组筵席是庆祝普珥节,由所有“各省各城”的犹太人所摆设的筵席。经文从第8章第1节一直到第10章第3节,也就到本书卷的最后一个段落。那是为了纪念犹太人转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好日子。
人物介绍
现在先来介绍书中几位重要的人物。除了已經提过的人物,包括波斯国亚哈随鲁王、原来的王后瓦实提、新的王后以斯帖,还有以斯帖的堂哥犹太人末底改。
根据圣经学者的推论,很可能是在尼布甲尼撒王战胜耶路撒冷之后,末底改的家人就被放逐到巴比伦国了。巴比伦国后来就被波斯帝国占领,这些犹太百姓就继续成为波斯帝国里面一群外国居民。所以末底改很可能是在书珊城出生的,长大以后,就以犹太俘虏的身份在朝廷里谋了个官职。
提到末底改,他是以斯帖的堂哥。我们需要更详细地介绍他和以斯帖之间的关系。在末底改的叔叔和婶婶去逝以后,末底改眼看着小堂妹哈大沙孤苦无依,他当然义不容辞地负起照顾堂妹的责任。可能因为他的年纪比以斯帖大很多,于是他就收养哈大沙,把她当成女儿来扶养。末底改在这卷书里有举足轻重的份量,他不但对亚哈随鲁王有救命之恩,还使自己的百姓免除了种族灭绝的命运。
除了末底改以外,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亚哈随鲁王重用的哈曼。他的来头不小,但他不是波斯帝国的人, 而是亚甲族的人,这个族群的人是犹太人的仇敌。
亚甲族成为犹太人的仇敌,这段历史是发生在扫罗作以色列王的时候。当时外邦的强敌是亚玛力人,国王就是亚甲。当时神命令扫罗要除灭和他们的所有,但是扫罗却怜惜亚甲王以及亚玛力人上好的牛羊和一切的美物,没有将这些完全的除灭。这段历史记载在圣经《撒母耳记》上15章。显然哈曼一定知道他们亚甲族与犹太人的渊源。没想到当以色列人被波斯帝国征服之后,还是遇上了这个仇家的威胁。《以斯帖记》是旧约中最后一次记录亚玛力人与以色列选民为仇的历史。哈曼和他的计谋败亡之后,犹太人就得享平安了。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让哈曼兴起了对犹太人产生报复的动机呢?原因是末底改拒绝向哈曼跪拜,因此惹恼了哈曼,于是他借题发挥,不但要除掉末底改这个眼中钉,甚至想要毁灭整个犹太民族!哈曼既然是国王面前的大红人,他要成就这些事,只要稍微下一点儿功夫就行了。但是神的主权超过地上任何的权柄,哈曼不但枉费心机、没有成功,结局还挺悲惨的。
根据犹太人并没有被灭绝的事实来看,这次的拯救有很深远的意义。从末底改的表现看出他敬畏神;同时神也眷顾敬畏他的人,并且保全他们的性命。从他们身上就能看见神奇妙的作为。难怪说这卷书的特点是“神在没有他名号的地方,仍然能默默地保全他选民的性命。”这也突显出《以斯帖记》的神,就是全本书虽然找不到任何有关神的称呼或礼仪,却成为圣经正典中的一卷书。
复习问题
1 《以斯帖记》的历史背景和哪三卷书同属于一个时期的?它们的内容有什么相似处?
2 《以斯帖记》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3 请列述《以斯帖记》的写作特点的两大特色。
4 请描述《以斯帖记》中三组筵席不同的特色。
思考问题
1 在《以斯帖记》中没有教导有关神的事,也不说及神之名,但是他隐藏在一切事件之中。这种认识如何影响你的信心?
2 《以斯帖记》中的恶人哈曼代表邪恶的权势。你有如此遭遇吗?你如何胜过?
3 直到今日以色列人仍然庆祝普珥节,为了记念神对他子民的恩典和应许。你对圣经的节期有像以色列人那样的深切体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