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背景与概论(哀5:19-21) 上 (2502)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可以在上面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您可以寄送您的学习笔记/注解到您指定的电子邮箱里, 也可以从收到的邮件里的网址查看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第一课:背景与概论(哀5:19-21)- 上

本课内容提要:介绍这卷书的书名、作者和在圣经中的位置。也介绍哀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色:在编排上字母诗的独特性和女性角色的特色。哀歌的描述和感情虽然具有悲情色彩,但在信仰上有升华,在神学上有深刻的内省,其旋律已经跨越旧约,预示了约的更新。

第一部分

在圣经中的排序

《耶利米哀歌》在39卷圣经旧约书卷中,排列为第25卷书。旧约圣经可被分为五大部分: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和大、小先知书。《耶利米哀歌》是大先知书中的第三卷,紧跟在《耶利米书》之后。

大先知书一共有五卷书,按次序分别是:《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圣经对大、小先知书的分法主要是根据篇幅:五卷篇幅长的被称为“大先知书”,十二卷篇幅比较短的被称为“小先知书”。

不过《耶利米哀歌》远不如《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的篇幅长,为什么要被排在第三位呢?这是因为在“希腊正典”中,《大先知书》的排列次序是按照时间 的先后排定,而不是按篇幅的长短排列。以赛亚是在主前8世纪作先知,年代最早;接下来耶利米在主前6-7世纪作先知,亲自经历了国破山河碎的惨痛历史,写下了《耶利米书》和《耶利米哀歌》。以西结比耶利米年轻,在犹大灭亡前夕和被掳期间作先知,但以理也是被掳时期的先知,一直活到古列元年,亲眼见到神释放被掳的百姓回家乡。

至于前面特别提到这是在“希腊正典”中的排列次序,是不是说还有其他的排列方式呢?的确如此。今天我们读的圣经,其排列次序是在犹太经典被翻译成希腊文之后才有的,这个希腊文旧约版本被称之为“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后来基督教圣经的新约、旧约正典都接受了这个编排。

不过在更早的犹太希伯来文经典中,《耶利米哀歌》并不属于先知书,而是归到“著作”或者也叫做“圣卷”之下。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犹太人要把他们的经典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而且把这个翻译版本称之为“七十士译本”呢?

这就涉及到犹太人的历史了。在主前586年,巴比伦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大国之后,犹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传说先知耶利米也被迫去了埃及。犹太人的后代在异国他乡繁衍了几代之后,渐渐失去了阅读自己的民族语言希伯来文的能力,就像今天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后代往往不会读中文一样。

犹太教的文士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并且传承独一真神的信仰,就把希伯来文的旧约经典翻译成希腊文,也重新做了一些校对编辑。在当时,希腊文是世界性的语言,就和今天的英文是世界性的语言一样。

这七十位令人尊敬的犹太文士,做了一件流芳百世的工作,让世界各地的以色列儿女都可以阅读祖先传承的信仰经典。犹太人在教育子孙后代和传承信仰方面的确令人敬佩。

除了在文字翻译方面,犹太人也非常注重纪念他们的历史节期,在节期要诵读相应的诗歌:在逾越节诵读《雅歌》;在五旬节诵读《路得记》;在住棚节诵读《传道书》;在普珥节诵读《以斯帖记》。

《耶利米哀歌》是在纪念“圣殿被毁日”时要诵读的诗歌,时间是在犹太历法的“阿布月”上旬,大约是公历的7月中到8月初。这个节日是纪念两次国难,第一次是主前586年阿布月9日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攻陷,圣殿被毁,君王和百姓被掳走。第二次是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帝国的军队攻陷。犹太全民每年都要诵读《耶利米哀歌》,让百姓世代铭记国难日,好像中文说的“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而且在这之前的三个星期,以色列百姓就要禁食祷告,如同但以理禁食祷告二十一天一样。到“圣殿被毁日”当天,全世界的犹太人都要共同悼念并且禁食二十四小时。按照传统是:人们坐在地板上点着蜡烛诵读《耶利米哀歌》。

今天有些基督教会也在“圣周”,就是主耶稣受难前的那一周,阅读《耶利米哀歌》,纪念主耶稣为救赎我们和承担我们的罪而上十字架。

书名的由来

根据《耶利米哀歌》的书名来看,可不可以推论其作者是先知耶利米呢?这卷书的名称也有一段历史的变革。旧约当中的不少书卷名都是取自卷首的第一个字,《耶利米哀歌》第一个字是“何竟”,这个字也出现在2章1节和4章1节。英文把它翻译为“How”,意思是问“怎么会这样?”表现出一种受到惊吓、难以置信的情绪。

那么“何竟”这个词和“耶利米哀歌”这个名称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在犹太风俗中,为去世者所写的哀歌的第一个字就是“何竟”。因此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作者就干脆采用“哀歌Lamentations”作为书名,在前面加了耶利米,全名就成了“耶利米哀歌”;并且还在卷首加了一段解说。这段解说词是这样的:

“当以色列民被掳巴比伦之后,耶路撒冷变为荒场,耶利米坐在城门口哀哭,为耶路撒冷举哀,说……”。可以说《耶利米哀歌》这个名字是从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就开始启用了。圣经历史真是非常悠久,从一卷书的名称都可以读出几千年的沧桑历史。 那么《耶利米哀歌》的作者到底是不是耶利米呢?

作者和成书日期

从当年把希伯来文经典翻译成希腊文的犹太拉比,到今天的许多圣经学者,都认为耶利米是哀歌的作者。耶利米本人出身于祭司希勒的家族,是与小先知哈巴谷同时代的先知。耶利米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耶和华差遣的/提拔的”,古英文翻译为“God Will Exalt”。耶利米早就预知灾祸要降临,却没有人信他的话。他屡遭逼迫、常常哀哭,被人称作“哀哭的先知”。在现代英文中他的名字Jeremiah就有了“悲天悯人的预言者”的意思。从《历代志下》35章25节的记载与耶利米自己的叙述,都说明在犹大陷落时耶利米正担任先知,他亲身经历了圣城的沦陷。《耶利米书》2-5章、8-10章、12-15章也都是用诗歌体裁写成,其音韵哀怨,催人泪下。

不过到了近现代,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人说《耶利米哀歌》与《耶利米书》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比如:对谁该承担犯罪的责任,《耶利米哀歌》5章7节说“我们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们担当他们的罪孽”,意思是人在替祖先的罪受神惩罚。但耶利米和以西结都更强调个人的责任,说人不必为祖先的过犯担当责任(耶31:29-30)。此外在文字、情绪表达等方面也有不完全协调之处。

还有从思想方面看,《耶利米哀歌》作者对君王首领很尊敬(1:6,2:6、9,4:7、16、20,5:12);先知耶利米则常常严厉地指责这些大人物违背神的旨意,祸国殃民(对西底家:耶37:17-20;对祭司:2:26-28,20:1-5)。此外《耶利米哀歌》作者比较尊重宗教礼仪(1:4、9、19, 2:6、9、20,4:16),而先知耶利米则态度不同。

虽然两卷书对比之下可能有一些差别,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一位深爱孩子的父亲,在责备犯错的孩子时往往会比外人更加严厉。耶利米眼看犹大国从君王到百姓都灵性麻木、不断犯罪,他好像一位父亲到了实在忍无可忍时,才说很重的话。可是等他亲历家国灭亡,百姓遭难,心碎之馀怎么忍心再责駡遭难的同胞(孩子)呢?

 “爱之深,责之切” 的确是人之常情。在《耶利米书》7章11节把圣殿称之为贼窝,严厉斥责那些亵渎圣殿的领袖;主耶稣在驱赶圣殿中做买卖的人时也曾经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太21:13),与先知的思想是一致的。

那么这卷书到底是不是耶利米亲笔写成的呢?关于这点,有人说哀歌虽然出自耶利米之口,但执笔润色的则另外有人,就像《耶利米书》的执笔者是巴录一样。哀歌的执笔人有可能比巴录文学功底更深厚,加上后代编辑者的整理与润色,就显得与《耶利米书》风格有些不同。但不管谁是作者,这卷书能够进入圣经正典,就说明其内容的确是出自神的启示。

如果《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是耶利米,主题内容是“哀悼耶路撒冷城被毁”,它的写作日期自然应该是在耶路撒冷被毁 的同时或者在被毁不久之后的这段时间。

根据《耶利米书》52章12节和《列王纪下》25章8-9节的记载,耶路撒冷陷落的日期是在主前586年的阿布月五月初七到初十日,相当于公历的七、八月。巴比伦军队毁坏圣殿,掳掠财产和青壮年居民,只留下穷人和老弱病残者(王下24:8-25:30,耶39:52)。哀歌作者为圣城的浩劫而举哀痛哭。

哀歌的表达诉求

圣经中诗歌体裁的篇章包括有:赞美诗、感恩诗、纪念诗、信心诗、智慧诗等。其中“哀歌”是很独特的类型。前面曾经提到犹太人作“哀歌”往往是在追悼逝去的亲友。为什么这种有负面情绪的诗歌也会被收入圣经正典呢?

如果我们客观而且实事求是地去观察,就会看到:一位受伤者的经历,可能会与他原有的信仰产生一些冲突。而旁人的说教论断不但无法安慰他,还可能像在伤口上撒盐令他更痛。如果他仍追求真信仰,并且不肯带着伤离家出走,就只能到神面前陈情力辩,哭泣呼喊(例如《约伯记》中的约伯)。

所以哀歌通常表达了七个方面的诉求:1、祈祷,2、申诉,3、恳求帮助,4、认罪或者表白无辜,5、咒诅敌人,6、相信神的回应,7、赞美和祝福。当诗人确信神将会为他伸冤、解困、赐福等的时候,他就会赞美神(诗26:12)。所以哀歌常常在最后转为赞美的诗歌。这些在今后的课程中会再细谈。

我们人的确很软弱,需要对神哀哭倾诉求怜悯。除了《耶利米哀歌》之外,其他圣经书卷中也出现过哀歌的文体或者段落。以《诗篇》为例,有三分之一篇幅是哀歌。历史书中也有哀歌,比如《撒母耳记下》有大卫王为扫罗之死作的哀歌,和为以色列的元帅押尼珥所作的哀歌(撒下1:19-27,撒下3);先知耶利米为约西亚王的死而作哀歌(代下35:25),他也为耶路撒冷和犹大哀哭(耶7章,9章)。《历代志下》20章记载,约沙法王面对强敌时的祷告也是哀歌(代下20:3-13),不过到最后却变成赞美神的颂歌(代下20:18-20)。

有一位神学家(Claus Westermann)说“哀歌是所有诗篇的根基;当人遇到痛苦,就向神发出哀歌,得到神的回应就会感恩,感恩就是经历神,从内心深处赞美神”。“死荫的幽谷”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受苦的人可以从哀歌中得到释放和认同,也表达他们对神的祈求信靠,只是采用的音乐形式不是用大调而是小调。

一首标准的哀歌往往有三个组成部份,追述神过去的作为,陈述当下的苦难,赞美听人哀诉的神。这就代表了人的三种存在状况:方向确定,方向迷失,方向重寻。当方向确定时:人活在稳定的社会、对人生秩序有信心;当方向迷失时:人遇到苦难动荡,过去的人生秩序已崩溃;到方向重寻时:人在苦难中紧紧抓住神,要再度奋起。

这就好像是人被安全行驶的车子甩落到荒郊野外,不明方向也找不到安全地点,只好呼求神、重新定位自己、再次出发。那些深陷苦境的人,也需要神给出一个理由或回应,而不只是听人笼统地敷衍说“神必有美意在其中”。

古以色列人与神的关系非常亲密,耶和华神是活生生的、关心和介入他们生活的神:即便承认自己有罪应该受罚,也可以向神陈情申诉,然后从神得医治、释放和提升。他们到神的面前陈述时,也并不需要用一套规定的语言,或者受拘谨礼仪的限定。《撒母耳记上》1章10-20节记载,哈拿因为不能生育到神面前哀诉祈祷,祭司以利听她絮絮不休,以为她喝醉了酒。而神却听她的哀求,赐给她一个儿子撒母耳。这样看来,圣经其实鼓励人直抒感情,发洩流泪。不过我们不应该单单自怨自艾,而是要重新调整心情和视野,在神的怀抱中得安慰,也看到希望和明天。


复习问题

1  旧约圣经的书卷共分为哪几个部分?《耶利米哀歌》是属于其中哪个部分?

2  简单叙述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的由来?

3  犹太民族的历史节期与旧约圣经有什么关系?《耶利米哀歌》主要是用来纪念哪一个节期?

4  《耶利米哀歌》句首的“何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与《耶利米哀歌》的名称有什么关系?

5  为什么哀歌这类表达负面情绪的文字也被收入圣经正典呢?

6  一首标准的哀歌有哪三个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思考问题

1  你是否经历过心灵受伤和信仰的低潮期,你曾怎样处理这些伤痛?

2  你是否见过其他弟兄姐妹遭遇人生重大伤痛,你会怎样去安慰帮助哀伤的人?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