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背景与概论 (哀5:19-21) 下 (2503)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可以在上面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您可以寄送您的学习笔记/注解到您指定的电子邮箱里, 也可以从收到的邮件里的网址查看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第一课:背景与概论(哀5:19-21)- 下

第二部分

编排和字母诗

《耶利米哀歌》共有五首,每首都是独立的诗歌。这五首哀歌被编排为一卷书,在诗歌的体裁方面既有团体的、个人的、殡葬的哀乐,也有智慧体诗和感恩诗。虽然五首诗歌体裁不同,但在结构上却有共同点。就是前四首都以字母的次序来排列,叫做字母离合体诗;第五首虽然不算是字母诗,但是和前三首同样,都有22节经文。

什么叫作字母离合诗呢?希伯来文有22个字母,《耶利米哀歌》的第1、2章和第4章都正好有22节,并且按字母的先后顺序排列。第三章有66节,每三节用一个字母开头,例如1、2、3节用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4、5、6节用第二个字母……,以此类推也有22段;依照这种排列顺序的诗就叫字母诗。第5章也有22节,但没有按字母排序。

这种体裁与排列方式的好处有三方面:一是方便记忆,只要记得字母表就可以按照顺序整齐连贯地背诵下去;二是从头到尾全部的字母代表了完整,可以表达全部的悲伤,全然的认罪和彻底得洁淨;第三是犹太人认为字母所代表的数字是神圣的,是人心底的真诚求告,同时求神给人完全的启示。

主题和特色

这五首诗歌都是在哀悼美丽的耶路撒冷城的沦落,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或许我们可以用五步曲来概括这五首诗歌的主题。“外患”是第一首的主旋律,描述整个殇城的外在场景;“内省”概括了第二首的思路,追溯到灾难的原因是神的惩罚;“仰望”是第三首诗歌的主题,虽然神降灾祸,但神的儿女仍然在仰望神的救赎;“痛悔”是第四首的旋律,从刻骨铭心的痛苦中反思悔改,这也是重新崛起的第一步;“复新”是第五首的主题,要抓住神的应许从犯罪受罚中重新出发。

这五步曲让人看到了以色列的希望和将来。百姓不但藉着哀歌抒发了内心的悲情,也看到了人在悔改之后神的恩典必会重新降临。

《耶利米哀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女性角色很突出。以第1章为例:第1节用了寡妇和王后的对比,第8-9节把耶路撒冷描述为一个赤身被玷污的女子;第16节则是用一个伤心母亲的口吻为儿女哭泣。在原文中“女子/处女”的字样出现了20次之多,如果加上《耶利米书》的16次,就共有36次之多。比旧约其它书卷加起来的总和还多。

哀歌的体裁也变化较多:有个人倾诉、有旁白、对白、也有群体性的合唱。有些像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对歌形式:有男、女声独唱、对唱,轮唱,混声合唱等,变化性很大。

犹太人的哀歌大多数是个人性的,比如《耶利米哀歌》的第1、2篇;还有《诗篇》第3-8篇也是大卫的一组个人哀歌(前7篇是倾诉,第8篇是赞美)。但犹太人也有群体性哀歌,在国家民族遇到灾难时,团体的祷告就是哀歌,比如《耶利米哀歌》的第4、第5篇,还有《诗篇》的74、83和85篇等。这些都会在课程中详细地讨论。

当人用哀歌来祷告,就不仅是在发出哀怨之声,也有信仰昇华的作用。而哀歌把人的悲伤、渴求、诗情、音韵与神的默示完美地揉合起来,让以色列人可以在两千多年间不断地在节期吟唱《耶利米哀歌》而不觉厌烦。

神学思想

哀歌不仅能宣洩个人情绪,也是旧约时代的一种属灵传统,人在倾诉同时也在反省: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耶路撒冷是蒙神祝福的城市,圣殿是神和他子民会面的地方,为什么神竟容许圣城和圣殿变为废墟呢?此外一个国家京城的沦陷对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呢?那应该就意味着毁灭性的国破家亡。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像先知耶利米一样深爱祖国并且指责当权者误国。屈原因此被撤职放逐,可惜他的警告不幸言中,楚国真的被敌人消灭,而他也悲愤地殉国。

先知耶利米比起屈原,除了爱国这点相似之外,耶利米更被神赋予先知的职分。他相信国破是出自神的审判和管教。新旧约都有同样的信息,就是审判要从神的家开始(参彼前4:17)。耶路撒冷是犹大国京城和圣殿所在地,是以色列信仰的中心。圣殿被毁、君王被掳,表面看,好像是异族的神胜过了以色列的神。更深层的含义是:当犹大举国犯罪,公义的神用灭国来惩罚犯罪的子民,警告以色列全民都当认罪悔改。

《耶利米书》28章记载,当耶利米预言耶路撒冷将要被毁,人们把他视为叛国者,差点要处死他。令人痛惜的是:真先知的真话遭人拒绝,而假先知哈拿尼雅宣告耶路撒冷必蒙神的眷顾,竟受到人们上下一致的欢迎。这是多可悲的错误。

耶利米忠于神的启示,逆潮流甚至拼了命发出预言,就说明先知在神学上有更超越的眼光,他们认为神不仅仅恨恶罪恶,也不会袒护犯罪的儿女,甚至会用仇敌来惩罚自己的儿女,用灭国来管教他的选民。神也藉着苦难拓宽人的视野:耶和华不仅仅是以色列家的神、更是普世的神,他的权能统管万有,他有普世的救恩。这在今天听来理所当然,可当年坏君王祭司一手遮天,先知需要远大的眼光和勇气才能够做到。

有位神学家说,哀歌也对神提出了三方面问题:“为什么?”“你在哪里?”和“要到几时?”神的子民更祈求神去惩罚残酷的敌人。因为他们相信:慈爱守约的神,只要看到百姓悔改归回,一定会施行拯救。

在犹太人的信仰中,圣城、圣殿代表了神与圣民之间的同在,也是神拣选耶路撒冷和犹太人的明证。当时假先知的话能够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人们错误地以为,只要圣殿仍在城内,就表明神就与他们同在,耶路撒冷就坚不可破(参耶7章)。假先知的“伪神学”实在祸国殃民。

鉴于全民信仰都偏离神,全民就都受到神惩罚。可是当耶路撒冷城破、圣殿被毁、君王与百姓被掳,以色列民把此视为奇耻大辱的同时,还误以为神放弃他们了。

虽然《耶利米哀歌》作者没有像先知哈巴谷那样,质问神毁灭圣城的公正性(哈1:12-17)却苦苦求问:神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而当时的另两位先知:以西结和但以理,都在被掳之地继续代神发言,重新凝聚与更新被掳选民的信心,告诉人们:耶和华神不仅住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更住在全地敬畏他的人心中。先知也预言:被掳不是与神之约的终结,反倒预示了约的更新。

因此我们可以说:以色列民族的痛苦呻吟,成了普世救恩的序曲,因此哀歌的旋律,已经跨越旧约,延伸到新约。

有位神学家说“耶利米哀歌把以色列三种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和信仰观念交织在一起,就是:先知对于神审判和恩典的洞见;祭司通过礼仪表达的忏悔和盼望;智者对苦难奥秘的苦苦思索。”其实当神的子民受重罚的时候,神的心也和受苦的子民一样哀痛。《耶利米哀歌》也就成为圣经正典中宝贵的一卷书。

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倘若犹太人被灭国的惩罚算是罪有应得,那么残害神百姓的外邦人呢,神对他们的刑罚在哪里?就像先知哈巴谷站在瞭望塔上,看巴比伦军队的铁蹄践踏着国土,他实在忍不住要高声质问神:你的公义在哪里呢?(哈1:2-4)

旧约《申命记》的传统神学观念是“顺者福,逆者祸”。而哀歌的神学思想与《申命记》神学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区别:以色列受罚固然罪有应得,但外邦人兴盛却并非是“顺者得福”。亚述和巴比伦都曾经被神用来惩罚神的儿女,一度盛极一时,后来却都“乐极生悲”,相继没落灭亡。

而神儿女被掳的事件却带来“悲极生乐”的逆转,七十年后神藉着波斯帝国兴起,释放被掳的选民回归故土。所以哀歌带给神儿女复新的希望,就像在《耶利米哀歌》结尾百姓的祷告一样“耶和华啊,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哀5:19,21下)

《耶利米哀歌》共有五章经文,我们基本上是每一章经文算一课,加上今天的概论一共六课。下一课我们将正式开始学习课文。

金句:耶和华啊,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5:19 )

团队讨论互动:鼓励大家分享自己被神管教,或者看到身边的人被神管教的例证。自己或者身边朋友在被管教时,有哪些属灵的争战?被管教之后,结出哪些美好的生命果子?

复习问题

1  犹太人字母诗的体裁都有哪些优点?

2  《耶利米哀歌》中五首诗歌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3   列举出《耶利米哀歌》有哪些女性体裁突出的例证。

4  《耶利米哀歌》在神学上有哪些疑问和反省?

5  《耶利米哀歌》的作者对神提出了哪些问题?

思考问题

1  在你个人的苦难经历中通常会经过哪几个阶段,你在苦难中的祷告祈求与哀歌的表达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2  回想自己是否被“仇敌”或者反对自己的人狠狠修理过?读完这课有什么新的看见,或者总结出哪些正面的教训?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