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神降刑罚 - 内省 (哀2:1-22) 上 (2506)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可以在上面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您可以寄送您的学习笔记/注解到您指定的电子邮箱里, 也可以从收到的邮件里的网址查看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第三课:神降刑罚 - 内省 (哀2:1-22) 上

本课内容提要:这首哀歌从外在的描述转向内心的反省,要思考圣城被毁的前因后果,也要在迷失中寻找方向和出路。 2章1到10节指出悲剧发生的原因来自神的忿怒惩罚;在11到17节更指出:是假先知把百姓带到如此地步;18到22节是认罪之后的呼求,到22节则总结性地强调这是“耶和华发怒的日子,无人逃脱,无人存留”。

第一部分

回顾、对比与分段

我们一起学习开路者的查经有声书系列《耶利米哀歌》。今天要研读《耶利米哀歌》(以下称为为哀歌)的第2章。哀歌第1章描述了圣城耶路撒冷遭浩劫的场景。有两个人在发言:一个是观察叙述者,另一个是将耶路撒冷拟人化,以受害女子的身份哭诉。第2章也和第1章同样都是个人性哀歌,也都用“何竟”这个字眼开头。第1-10节是观察者的报导,从11节锡安女子开始发言,而20-22节和第1章同样呼求“耶和华……观看”百姓的痛苦。

我们在概论中谈到过,人有三种存在状况:方向确定,方向迷失,方向重寻。当以色列百姓蒙神的保守祝福,他们的方向确定;当圣城陷落、百姓被掳,他们在灾祸中昏了头,迷失了方向。第1章描述了百姓在突发的灾祸中,好像被抛弃的孤儿一样无依无靠。在第2章他们要开始思考发生悲剧的前因后果了。

也可以说:第一首哀歌描述外在的苦难,第二首则转向内心的反省。也就是要从迷失中开始寻找原因和出路。在2章1-10节清楚地说:是神的忿怒惩罚让圣城陷入惨境;在11-17节更指出:是假先知把百姓带到如此地步;在18-22节是认罪之后的呼求,到22节则总结性地强调这是“耶和华发怒的日子,无人逃脱,无人存留。”

也就是说,哀伤的百姓在迷失中透过反省自己,开始追究原因,重寻方向和出路。

叙述者神出手刑罚百姓(2:1-5

先看1到5节的经文 “主何竟发怒,使黑云遮蔽锡安城!他将以色列的华美从天扔在地上;在他发怒的日子并不记念自己的脚凳。 主吞灭雅各一切的住处,并不顾惜。他发怒倾覆犹大民的保障,使这保障坍倒在地;他辱没这国和其中的首领。他发烈怒,把以色列的角全然砍断,在仇敌面前收回右手。他像火焰四围吞灭,将雅各烧毁。他张弓好像仇敌;他站着举起右手,如同敌人将悦人眼目的,尽行杀戮。在锡安百姓的帐棚上倒出他的忿怒,像火一样。主如仇敌吞灭以色列和锡安的一切宫殿,拆毁百姓的保障;在犹大民中加增悲伤哭号。”

这一段描述了神发怒攻击圣城和城内的百姓与官长,这个描述和第1章的8、9两节、12-15节以及17-18节那里的描述相似,但用了更强烈的对比。在第1章那里是边哭边问:神怎能帮助敌人伤害自己的儿女?这里则干脆承认一切灾祸来自神直接的攻击。也因此必需要开始寻找迷失 的原因了。

神发怒降罚的描写也十分令人震撼。例如“何竟”这个感叹词,在第1章主要用来哀叹耶路撒冷的孤独荒凉,这里的“何竟”是惊叹神竟然震怒到要降大灾难于以色列。

再看第1节的“发怒”这个词,它在希伯来原文中的意思是“鼻子”,如果鼻子短,出气就又快又粗,也就是指发怒了。而“黑云遮蔽”锡安的说法,是旧约中唯一使用的一次。有神学家把其解释为大灾害,也有人根据《诗篇》106篇40节,解释为“怒气发作”。

《诗篇》106篇40到41节说:“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向他的百姓发作,憎恶他的产业,将他们交在外邦人的手里……”意思是说,以色列百姓本来是神“华美”的产业,因为他们作恶污秽,被神厌弃,“从天扔在地上”,好像珠宝 被扔到粪坑里。

第2节的“脚凳”这个词通常代表了圣殿和约柜。神的宝座是在天上,圣殿就好比神在地上的行宫,约柜就好比是神放脚的地方(结43:7),神的儿女本来都去圣殿敬拜神,可是当百姓堕落,神“不记念自己的脚凳”,就是说神已经离开了圣殿,而且还借外邦人的手来惩罚百姓。

说到“主吞灭雅各一切的住处”意思是指南、北两国,也就是雅各12个儿子所代表的以色列12支派,都受到了神的严厉处罚。“吞灭”在5节、8节和16节再次出现,意思是失去任何保障与依赖。“吞灭”也出现在《约拿书》1章17节:当拒绝神命令的先知约拿被大鱼吞到肚子里,就完全失去依赖和挣扎的余地,所以惹神发怒是很可怕的。

第3节说神“砍断”以色列的“角”。在圣经中的“角”通常象征着力量 ,当野牛要打斗时先要举起牛角。因此“角”有正、负两面的含义。在《诗篇》75篇10节专门对比了“恶人”和“义人”的角。在这里牛角象征着骄傲和作恶,神要“砍断”以色列的“角”就等于把他们视为“恶人”。

再来看两个说法:第3节提到神“收回右手”,为什么这里不说“双手”呢?还有“火”这个字在《出埃及记》那里代表了神的同在和带领,可是在这里的意思却正好相反。在圣经中,右手通常代表力量和能力。“收回右手”就好像中国武侠小说里面说的废去武功、变成废人。神是在极度忿怒,忍无可忍之下才忍痛废去他儿女的防卫能力的。

第3和4节的“火焰”正好是在对应第1节的“黑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火柱云柱象征神的同在(出13:21-22),但这里却是反义词,“火”象征着神的审判(参考诗11:6;赛29:6;摩2: 4-5,7:4;番3:8;太18:8;启20:10),要将雅各家烧毁。在黑云压顶,烈火四围的状况下,人根本无处可逃。

由此可见:这些原来代表神的帮助和力量的词,现在全变成负面因素了。第4节描述耶和华神好像战士,可惜他的敌人是自己的百姓,他先废去了百姓的“右手”,然后神自己又“举起右手”杀伐他们。耶和华神像一个清理内部的勇士,他拔剑“砍断”骄傲百姓的“角”(2节);“张弓”射向他们(4节);倾倒出忿怒的火焰,好像当年消灭所多瑪、蛾摩拉这两座罪恶之城一样(参考创19)。

此外第4节所说的“悦人眼目的”就是1章10节说的“美物”,指贵重的事物,在这里特别指尊贵的人都被杀掉了。回顾旧约的记载,百姓们一直忽略先知耶利米的警告,偏听偏信假先知的谎言,以为神会无条件地保护他们。现在神开始攻击他们,令他们非常错愕震惊,身心灵都感到很难承受。

第5节是一个概括:百姓过去以为耶和华神既然是至高的,就理所当然是百姓最大的保护伞,没想到神出手攻击,让圣城圣殿一起被毁。

叙述者圣殿君王祭司受罚(2:6-10

《耶利米哀歌》2章6到10节“他强取自己的帐幕,好像是园中的窝棚,毁坏他的聚会之处。耶和华使圣节和安息日在锡安都被忘记,又在怒气的愤恨中藐视君王和祭司。 耶和华丢弃自己的祭坛,憎恶自己的圣所,将宫殿的墙垣交付仇敌。他们在耶和华的殿中喧嚷,像在圣会之日一样。耶和华定意拆毁锡安的城墙;他拉了准绳,不将手收回,定要毁灭。他使外郭和城墙都悲哀,一同衰败。锡安的门都陷入地内;主将他的门闩毁坏,折断。他的君王和首领落在没有律法的列国中;他的先知不得见耶和华的异象。锡安城的长老坐在地上默默无声;他们扬起尘土落在头上,腰束麻布;耶路撒冷的处女垂头至地。”

这段经文描述神的怒气横扫聚会场所和宗教领袖。他不但吞灭一切百姓的住处,也“强取自己的帐幕”就是毁坏百姓聚会敬拜的场所,使一切节期不被纪念,“祭坛”、“圣所”也由于人的污染被神厌弃。神就像一个发烈怒的大家长,看到欺宗灭祖的儿女们随意糟蹋家园,干脆就一股脑地把破败的家园彻底弃绝了。

按照七十士译本,第6节所说“园中的窝棚”的“园”是指葡萄园,“窝棚”是指篱笆围墙或是守园人住的棚子。当它们被拆毁,就意味着无人看管葡萄园,任其荒芜、任人践踏。先知以赛亚曾经以葡萄园来比喻以色列,在《以赛亚书》5章5-7节神忿怒地责罚那些悖逆的百姓说“……我必撤去篱笆,使他被吞灭,拆毁墙垣,使他被践踏。我必使他荒废,不再修理,不再锄刨,荆棘蒺藜倒要生长。 ……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或译:倒流人血);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

对那些指责违反圣约的宗教领袖,他们的结局 被记载在《列王纪下》25章18-21节:当巴比伦大军侵占犹大国时,捉住并且杀害了当时的大祭司西莱雅和副祭司西番亚,许多百姓被掳、圣殿被毁,节期和敬拜的生活也不复存在。就是第7节说的“耶和华丢弃自己的祭坛,憎恶自己的圣所”。

0048

直到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每年都还在守固定的宗教节期,因为这代表了他们和神的特殊关系。可是在这首哀歌中却说:神自己要废了以色列人的节期,可见神在当时有多么厌恶他们这些貌合神离的虚伪宗教仪式。神离开圣殿的结果是:过去百姓在圣殿中高声敬拜赞美神,此时仇敌却在圣殿中大声喧哗庆祝胜利。神不仅放弃了圣殿,神也“定意拆毁”、“定要毁灭”整个美丽的圣城。

古代城防的要害在城门与门闩。《申命记》3章5节形容那些坚固城“都有坚固的高墙,有门有闩”,可是哀歌2章9节那里说,神把耶路撒冷的“门闩毁坏,折断”,让这座易守难攻的高山坚固城由得敌人长驱直入。神还“拉了准绳,不将手收回”,这就和《阿摩司书》7章7-9节的描述有点类似。不过准绳通常是造房子时用的铅锤拉线,目的是要保证房子不会倾斜;看这里的描述,神在施行毁坏的时候也照样一丝不苟,绝不草草了事,从城防要害到一切细节都不放过。

接下来聚焦点从景物转到人:从长老到处女,举国上下都同受苦难。9节说“他的君王和首领落在没有律法的列国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既然百姓在有律法的国度中不肯守律法,神就让他们被掳到没有律法的地方去;“君王和首领”既然过去只是表面做样子,内里藐视律法,那么被掳去“列国”就让他们干脆内外一致地不需要律法了。“先知”的职分本当是从神领受异象,若他们“不得见耶和华的异象”,就代表神放弃了他们,让使他们失去神的看顾带领(参考耶18:18;结7:26;弥3:11)。

第2章 6-9节的内容囊括了犹大国原有的四大支柱:就是坚固的城池、威严的君王首领,神赐下的律法和先知的预言,都倒塌了。社会和属灵生活秩序都被摧毁,百姓全然迷失,像被抛到荒郊野外。但迷失是要预备重新出发:他们过去只相信虚伪的保障,在错路上不肯认罪回头,于是神就拿去这些保障,让人民迷失之后再重新选择:是信靠神,还是依靠表面的保障。

物极必反,坏事可以变好事,好像中国哲人说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从第10节的经文可以看出,百姓们痛定思痛,从受人尊敬的长老到天真的少女都静默悲哀。好像在丧礼中,人人肃穆无言。

在《申命记》19章12节,21章2节和《师士记》8章14节的经文都记录着,当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每个城市都设有长老,负责管理当地各种要事,长老在百姓中有相当的影响力。但这时的他们却束手无策,只能扬起灰尘落在头上,表示极度的悲哀(参考伯2:12 ;结27:30)。《约书亚记》也讲到当以色列人攻打艾城失败,有三十六人被击杀,在3章6节那里说“约书亚便撕裂衣服;他和以色列的长老把灰撒在头上……” 。

扬起灰尘不单单是传统的举哀动作(参考创37:34;撒下3:31 ),也表示要认罪悔改。在《约拿书》3章4-8节,当先知约拿宣告尼尼微城要在四十天之后倾覆,全城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和牲畜,全体披麻布、禁食,表示悔改,神就没有降灾祸给他们(参考王上21:27)。

复习问题

1  对比第一首和第二首诗歌的“何竟”,在表达上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   

2  该怎样解释第2章1节的“黑云遮蔽”锡安的说法?

3  第1节的“发怒”这个词在原文是什么意思?用在此处是形容什么?

4  第2节的“脚凳”和第3节的“收回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5  第6到9节所描述的灾难冲击到犹大国原有的哪“四大支柱”? 

6  第2章10节说的“扬起尘土……,腰束麻布”在古以色列传统中代表了什么? 

思考问题

1  《耶利米哀歌》2章1到10节中有关神发烈怒的描述,帶给你怎样的反思或启发?

2  你是否经历过神的管教惩罚,或者看到别人被神惩罚?这些看来痛苦的经历产生了哪些正面的效应?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