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神降刑罚 - 内省 (哀2:1-22) 下 (2507)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可以在上面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您可以寄送您的学习笔记/注解到您指定的电子邮箱里, 也可以从收到的邮件里的网址查看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第三课:神降刑罚 - 内省 (哀2:1-22) 下
第二部分
锡安女子:饥荒和苦难(2:11-13)
哀歌第2章的后半部份,主要是锡安女子哭诉她的哀伤。先看经文11到13节 “我眼中流泪,以致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肝胆涂地,都因我众民遭毁灭,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内街上发昏。那时,他们在城内街上发昏,好像受伤的,在母亲的怀里将要丧命;对母亲说:谷、酒在哪里呢?耶路撒冷的民哪,我可用什么向你证明呢?我可用什么与你相比呢?锡安的民哪,我可拿什么和你比较,好安慰你呢?因为你的裂口大如海,谁能医治你呢?
这里的几个词“眼中流泪、心肠、肝胆”都形容锡安女子极度的悲痛。当敌人围困耶路撒冷,百姓缺粮坐以待毙,母亲面对饥饿的儿女,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在怀中。过去守望相助的邻里此时都自顾不暇,无法互相安慰帮助。锡安女子说她的“眼中流泪,以致失明,…心肠扰乱,肝胆涂地”。有谁能医治这“裂口大如海”的伤呢?
其实早在百姓麻木地享受歌舞升平时,先知耶利米就传达神的话说“……愿我眼泪汪汪,昼夜不息,因为我百姓(原文是民的处女)受了裂口破坏的大伤”(耶14:17)。神为什么要狠下杀手?到底谁是导致圣城毁灭的真正元凶呢。14节有很清楚的阐述。
锡安女子:假先知的扰乱(2:14)
第2章14节说“你的先知为你见虚假和愚昧的异象,并没有显露你的罪孽使你被掳的归回;却为你见虚假的默示和使你被赶出本境的缘故。”这里的反省已经延伸到领袖阶层,指出假先知用谎言安抚百姓说,神一定会保护耶路撒冷,假先知和“虚假的默示”这正是导致圣城沦陷的根源。
《耶利米书》14章的15、16节可以用来作比较:“所以耶和华如此说:论到托我名说预言的那些先知,我并没有打发他们;他们还说这地不能有刀剑饥荒,其实那些先知必被刀剑饥荒灭绝。听他们说预言的百姓必因饥荒刀剑抛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无人葬埋……”可见神早就让耶利米去揭穿这些假先知,他们以“虚假的默示”误导百姓:说神会无条件地保护耶路撒冷。
真实的信息却是:神的确可以保护圣城和百姓,但前提是人要先顺服神、守圣约、远离罪,及时悔改。可惜直到国破家亡,百姓才明白谁是把国家引向灭亡的罪魁祸首。
许多人排斥真先知耶利米的预言,反到欣然接受假先知的话,不正合了“忠言逆耳”这句成语吗。忠于神启示的先知必须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情操和说真话的勇气。在人的感觉中又顺眼又顺耳的,在神看来往往是“虚假和愚昧”。14节的“愚昧”这个词,在《以西结书》13章10到15节和23章28那里翻译得更形象,翻成“未泡透的灰”,这灰的功能是用来抹墙的。用这种灰去抹墙,墙皮一经风吹日晒必然剥落。这在中文中也就是“粉饰太平”的意思。
在《耶利米书》6章12到14节,神说“…我要伸手攻击这地的居民。……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贪婪,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谎。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
那些人以为能“轻轻忽忽”就医治了百姓,结果留下的“裂口大如海”,根本无法医治。而“被赶出本境”这个短句,对其更贴切的翻译是“错误引导”。当假先知以“虚假的默示”误导百姓,后来的发生的现实就是:当神的惩罚来到,不论带路的还是跟从的,都真的被敌人掳走、离开了家园。
锡安女子:敌人的放肆羞辱(2:15-17)
哀歌的第2章15至17节说到了仇敌是怎样的幸灾乐祸,“凡过路的都向你拍掌。他们向耶路撒冷城嗤笑,摇头,说:难道人所称为全美的,称为全地所喜悦的,就是这城吗?你的仇敌都向你大大张口;他们嗤笑又切齿,说:我们吞灭他!这真是我们所盼望的日子临到了!我们亲眼看见了!耶和华成就了他所定的,应验了他古时所命定的。他倾覆了并不顾惜,使你的仇敌向你夸耀;使你敌人的角也被高举。”
这段经文描述出敌人在肆无忌惮地亵慢和嘲笑圣城和百姓。15、16两节的“嗤笑”原意是“发嘘声”或“吹口哨”。“耶路撒冷城”的原意是“耶路撒冷的女儿”,圣经七十士译本翻译为作“华美之冠锡安”,把圣城比作极其美丽的贵族女子,一旦沦落风尘,竟遭到地痞流氓的肆意羞辱。
这种今昔对比让人不但感受到物质世界的毁灭,也感受到选民在精神上的巨大失落。敌人还傲慢地说“……我们吞灭他……”(16节)把攻破圣城当成自己的功劳。诗人则在17节反驳敌人的夸口说“耶和华成就了他所定的,应验了他古时所命定的”。圣城原本固若金汤,可悲的是悖逆的儿女一意孤行,神才藉著敌人的手惩罚他们。
第17节还说“敌人的角也被高举”,正好对比第3节说神把“以色列的角全然砍断”。表面上看好像是敌国和犹大国在角斗,其实神砍了谁的角,谁就必然会失败。
锡安女子:流泪呼求(2:18-22)
接下来的18到22节和第1章一样,是锡安女子的哀求:“锡安民的心哀求主。锡安的城墙啊,愿你流泪如河,昼夜不息;愿你眼中的瞳人泪流不止。 夜间每逢交更的时候要起来呼喊,在主面前倾心如水。你的孩童在各市口上受饿发昏;你要为他们的性命向主举手祷告。耶和华啊,求你观看!见你向谁这样行?妇人岂可吃自己所生育手里所摇弄的婴孩吗?祭司和先知岂可在主的圣所中被杀戮吗?少年人和老年人都在街上躺卧;我的处女和壮丁都倒在刀下;你发怒的日子杀死他们。你杀了并不顾惜。你招聚四围惊吓我的,像在大会的日子招聚人一样。耶和华发怒的日子,无人逃脱,无人存留。我所摇弄所养育的婴孩,仇敌都杀净了”。
虽然灾难是出自神的惩罚,可百姓在痛哭流泪时,却只能更加倍热切地祈求神。孩子虽然因自己的错失去了父亲的保护,受到坏人的欺负,却不可能向坏人求怜悯,只有“……在主面前倾心如水”,专注地求父亲来帮助自己和打击敌人。
在这首诗歌的前面也就是2章的11、12、19和20节都有对儿童的描写,说明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年幼的儿童。当社会稳定时,儿童和妇女理所当然受到保护。到了饥荒战争时,弱势人群却最先被牺牲。在严重饥荒和围城的状况下,如果食物供应完全断绝,易子而食的情况就可能发生。这些到第4章10节还有更直接的描写。
对比这群无辜的孩子,20节下又把焦点转向了最受尊敬的祭司与先知,他们被杀死在圣洁的服事场所圣殿中。当锡安城破时,无论老弱病残,还是青壮年都不能幸免于杀戮(21节)。上至掌权者、下至弱小者,没有人能在战火中逃脱,百姓真是遭大罪了。
这是第三次提到神“并不顾惜”(2、7、17),当神不保护人,人显得何等渺小:无论是当受尊重的老人、身为栋梁之才的青壮年、还是花样年华的少女,都统统遭到厄运。
22节汇总了前面的内容:把过去节期聚会的盛况和当下的“四面楚歌”困境来进行对比:百姓被圈在一起,不是欢聚一堂,而是一同哀哭,连婴孩也不能幸免于难。
本课小结和神学意义
当我们今天朗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神审判和毁灭锡安的烈火好像在燃烧(2:3、6、7)。惹神发怒的领袖层是假先知(14),不过百姓也难辞其咎(1:5、8)。
这首诗最先提到神的“脚凳”,也就是约柜。约柜标7志着神与百姓同在,当神踢翻他的“脚凳”,结果是存放约柜的圣城和圣殿齐遭灭顶之灾。诗人也严厉指责:那些假先知严重失职,既没有发出预警,也不告诉百姓犯罪的后果(2:14),还传达虚假的平安信息。而百姓自己则是灵性麻木并且拒绝了真先知的呼唤,最后致使神亲自出手惩罚。追溯前因后果,可以说悖逆的百姓是咎由自取。
参考2章的6、7两节可知:本来犹大国民的传统信仰建筑在两大支柱上,就是大卫王国的永恒性和圣殿的不灭性,但二者在耶路撒冷的浩劫中都一同遭到毁灭。这些都表明了,神才是这场灾难的直接导因。
金句:“锡安民的心哀求主。锡安的城墙啊,愿你流泪如河,昼夜不息;愿你眼中的瞳人泪流不止。” (哀2:18 )
团队讨论互动:在团体中讨论与分享,有哪些很明显违背圣经却被人故意被淡化的罪。如果能够清楚地明白这些得罪神的地方,要如何在彼此提醒、鼓励,而不至于造成可怕的后果?
复习问题
1 根据哀歌2章11-14节的经文,谁是导致圣城毁灭的真正元凶?
2 第2章14节的“愚昧”还可以翻译为什么,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3 第2章16、17节怎样描述敌人的傲慢自得?又怎样反驳敌人的傲慢?
3 第2章16、17节怎样描述敌人的傲慢自得?又怎样反驳敌人的傲慢?
4 对比第3节犹大的“角”被砍断与17节“敌人的角”被高举,谁是这些事后面的真正主宰?
5 第18到22节怎样哭诉灾难带给人民的苦难?为什么明知道惩罚来自神却还要对神哀求?
思考问题
1 思考个人在犯罪被神管教时,有没有自我欺哄的心态?有没有表面说“平安”心中其实完全没有“平安”的状况?
2 举个例说明:有些人轻描淡写地面对自己明显的罪,“轻轻忽忽”地粉饰太平,结果留下的“裂口大如海”,这样的人与事对自己有哪些提醒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