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信实广大 - 仰望(哀3:1-66) 上 (2508)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可以在上面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您可以寄送您的学习笔记/注解到您指定的电子邮箱里, 也可以从收到的邮件里的网址查看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第四课:信实广大 - 仰望(哀3:1-66) 上
本课内容提要:这篇詩歌有66节经文,其它四篇都是22节,这篇也是比较男性化的诗篇。第1-18节是个人的哀叹恳求; 19-39节的重点是反思、盼望和重振信心; 40-54节,是团体性的哀伤忏悔和渴望重生; 55-66节是人对神的倾诉,以信靠祷告结束。這卷书的中心在19-26节,表達出全体选民对复兴的盼望。篇中不但赞美耶和华神的慈爱与信实,也提醒人们:在绝望中要完全仰望主的救恩。
第一部分
回顾与本章分段
本课要查考的是《耶利米哀歌》第3章的经文。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前的学习:在《耶利米哀歌》(以下简称哀歌)的第1章描述了锡安城的荒凉和百姓的苦难;第2章是在哀叹之余开始内省:犹大举国犯罪,导致神发烈怒并借敌人之手毁灭圣城。把第3章与前面两章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前两章各有22节,而第三章有66节。不过第3章的经文每节都比较短,三节成为一组,正好有22组。此外还有一点区别,就是前面两章多是女性和个人在说话,到第3章发言者的口吻比较像男性,也有一些团体性的发言。
这篇诗歌(第3章)大致可以分为四部份:第一部分在1-18节,是个人的哀叹恳求;第二部分在19-39节,重点是反思盼望和重振信心;第三部分在40-54节,是团体性的哀伤忏悔和渴望重生;第四部分在55-66节,是人对神的倾诉,以信靠祷告作为结束语。
有的学者把这首哀歌和《以赛亚书》53章所描述的“受苦的仆人”相比。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首哀歌中有一些个人诉说的段落,应该是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声音,就好像今天某个国家的发言人在说话。哀歌整卷书的中心在3章的19-26节,表达出全体选民对复兴的盼望。诗人不但赞美耶和华神的慈爱与信实,也提醒人们:在绝望中要完全仰望主的救恩。现在就来看第一部份(1-18节),个人的哀叹渴求。
痛苦绝望的哀叹之一(3:1-9)
哀歌3章1-5节:“我是因耶和华忿怒的杖,遭遇困苦的人。他引导我,使我行在黑暗中,不行在光明里。 他真是终日再三反手攻击我。 他使我的皮肉枯干;他折断(或译:压伤)我的骨头。 他筑垒攻击_我,用苦楚(原文是苦胆)和艰难围困我。 他使我住在幽暗之处,像死了许久的人一样。 ”
这篇哀歌的1-18节是以第一人称叹息神让人遭受的各种痛苦:人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被管教。神没有安慰他,还“终日再三反手攻击”他,使他住在“幽暗之处”。对比《诗篇》23篇那里谈到神的杖和竿都是安慰人的,可这里说“耶和华忿怒的杖”使人遭遇困苦。听起来神就好像一个严厉的父亲,挥杖责打自己的孩子。
我们来看这段经文中的几个词汇,第2节的“引导”,在原文中更侧重强调的是“驱赶”,好像牧人用鞭子驱赶不听话的羊群。第3节的“反手攻击我”是对比“正手”,在犹太文化中,正手代表给人祝福、帮助与眷顾;反手则是恨恶攻击的手。这都表明神不是在保护人,而是在责打人。
这段文字也描述了神让敌人围困耶路撒冷时,城内有大饥荒,百姓饿得皮包骨头;不少受伤和被俘的百姓,被打断了骨头甚至伤重丧命。当巴比伦军队围困耶路撒冷时,城内的人就像5、6两节说的,如同瓮中之鳖,坐以待毙。这种绝望“幽暗”的境况,有的解经家认为除了是在描写残酷的现实,还有另外的含义,就是指向阴间或者与神完全隔绝的地方。就像“死了许久”之人的处境一样。
哀歌3章7-9节说:“他用篱笆围住我,使我不能出去;他使我的铜链沉重。我哀号求救;他使我的祷告不得上达。 他用凿过的石头挡住我的道;他使我的路弯曲。”这第7节的“篱笆”和第9节“挡住”,在希伯来原文中是同一个字,都是说人被围墙困住。 “凿过的石头”是指那些经过特别处理而挪不开、打不破的石头。“道路弯曲”原意是转回,是说此路已经被大石堵住,无法通行。
当人被囚禁、被铜链锁住,他只能哀求神的帮助,可是神又阻挡他的“哀号求救…祷告不得上达”,那受困者还有什么指望呢?在人看来是没有指望了,但是在神那里却大有指望。被掳、被囚、甚至到了阴间的人,都已走入人生绝境,只能单单仰望神的拯救。先知以赛亚就特别针对这些在绝境中的人发预言说:耶和华的仆人,也就是那将要来的救主耶稣会“开瞎子的眼,领被囚的出牢狱,领坐黑暗的出监牢”(赛42:7)。
痛苦绝望的哀叹之二(3:10-20)
哀歌3章10节和11节又用了猛兽的比喻说“他向我如熊埋伏,如狮子在隐密处。他使我转离正路,将我撕碎,使我凄凉。”前面第9节说正路被巨石阻挡,人只好绕道而行;这句接着说,在绕道而行的路旁,又有熊和狮子藏在暗处,随时会扑向行人撕裂吞食他们。在《阿摩司书》5章19节有过类似的描述,那里说“景况好像人躲避狮子又遇见熊,或是进房屋以手靠墙,就被蛇咬”。真可谓步步惊心,危机四伏了。
哀歌3章12、13两节更把神比作一个神射手,他以人为靶,一箭射中人的要害。经文说 “他张弓将我当作箭靶子。他把箭袋中的箭射入我的肺腑。”到此为止的各种比喻,都在描述神让人处处遭难,无法逃脱。 14节则和1章7节的描述类似,说神的子民和圣城耶路撒冷都一起“成了众民的笑话”。
我们接下来看3章15-18节:“他用苦楚充满我,使我饱用茵陈。他又用沙石碜断我的牙,用灰尘将我蒙蔽。你使我远离平安,我忘记好处。我就说:我的力量衰败;我在耶和华那里毫无指望!”在下一节(19节)也提到“如茵陈和苦胆的困苦窘迫”。“茵陈”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的沙石地上,味道苦涩有毒,晒干之后可以入药,也可以在夏天用来熏赶蚊虫。
再看《耶利米书》9章15、16节,用来作对比:“所以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看哪,我必将茵陈给这百姓吃,又将苦胆水给他们喝。我要把他们散在列邦中,就是他们和他们列祖素不认识的列邦。我也要使刀剑追杀他们,直到将他们灭尽”。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先知耶利米早就警告过他们,背离神的后果就好比吃茵陈,百姓一直不听警告,一意孤行,终于尝到苦果了。哀歌3章 16、17节说受到神惩罚的人,好像有满口沙石把牙齿咯断,又像在灰尘中遭人践踏。而20节的“忧闷”,在原文是形容“下沉”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沉到谷底的绝望心情。
不过当诗人倾吐完他的苦情,在19节那里他直呼耶和华的名字,就预告了物极必反,只要信靠神,悲极也可以生出指望。
神的信实广大(3:21-27)
第3章的21-26节是哀歌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里的经文说: “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我们不致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致断绝。 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 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他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 人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他的救恩,这原是好的。”
诗人在前面大吐苦水之后,此时转向了正面的思维。这几节诗歌是哀歌的重心和转折点。前面反复说神给人遭难,听起来神好像有点“虐待狂”,其实那是人犯罪后应得的结果。这段经文转而谈神四方面的属性,就是“慈爱……怜悯……诚实……救恩”。这和前面谈到神的严厉责罚是很明显的对比。
当受苦者一边委屈地哀哭,一边认真地反省,也认识到被神责罚受苦的原由,就好像在旷野迷路的人找到了失落的地点。如果再追想神慈爱怜悯的本性,就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第22节在原文中用的是同义排比法,可以把神作为主语,意思是说神的“慈爱不会消失,怜悯不至断绝,受苦不会到绝路”。“慈爱”专门指神与人立约的忠诚和专一,就是说人虽然背约反叛神,神却不会改变他的应许和本性。我们也可以对照《诗篇》30章5节 “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因为神对我们的爱不但永远不变而且每日更新。
只有爱没有管教,那是肤浅的溺爱。神从不背乎他公义诚实的本性,一定要惩罚故意犯罪的人,还要带来最后的审判。但神同时也有永不止息的“慈爱、怜悯”,就让我们这些因软弱而犯罪的人总是有机会回转_,而且一旦回转,就能享受神丰富的怜悯慈爱。
当人深陷沼泽、无法自拔,想起神的“慈爱、怜悯”才会“有指望”。 23节提醒人们:黑夜将会过去,每早晨太阳都会升起。我们每经历新的一天,都是因为神的“诚实极其广大”。“诚实”的字根是“阿门”,意思是真实可靠、可信赖。 “阿门”这种说法,是神的百姓在被掳之后才被普遍使用。经历了苦难的人才切实体会到神的信实可靠。有一首非常受到基督教信徒喜爱的诗歌,歌名就叫“你信实何广大”。
至于3章24节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则表达了属神儿女的归属感。“分”在《约书亚记》19章9节那里是指分到的土地。后来就一直用来指产业、居住之处。当选民认定神是他的产业和居住之处,内心就踏实了,可以在“分内”专心地等候神。
心中寻求神的人,就要像25、26两节所说的,以安静、忍耐的态度仰望等候神的救恩,并不总是单单以哭喊引起神的注意。《以赛亚书》30章15节也说过“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在追想神的信实广大之后,诗人重振信靠神之心,也开始了正面思维。这些正面思考就包括了:第一、归属感:相信神是“我的分”;第二、信任感:相信凡等候和寻求神的,“神必施恩”;第三、历练感:就是27节说的“人在幼年负轭,这原是好的”,少年多经磨难,就像小马驹早早被套上缰绳训练,可以尽早养成优良的品性。
复习问题
1 哀歌3章1-9节如何描述“耶和华忿怒的杖”对他子民的责罚?
2 哀歌3章10-18节用了哪些比喻来形容神的儿女被责罚的状况?
3 哀歌的转折点在哪里?第3章22、23节主要说神哪些方面的属性,为什么说“每早晨,这都是新的”?
4 根据3章23节的经文,哪个字的字根是“阿门”? “阿门”的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5 在追想神的“信实广大”之后,诗人的正面思维主要有哪几方面?
思考问题
1 为什么哀歌3章1到18节用了许多比喻和形容,来描述受神管教之人的惨状?这是否令自己想起一些类似的经历呢?
2 个人生命中有没有经过死荫幽谷,这些苦境能否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体验到神的“诚实极其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