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牢记教训 - 痛悔( 哀4:1-22) 上 (2510)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可以在上面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您可以寄送您的学习笔记/注解到您指定的电子邮箱里, 也可以从收到的邮件里的网址查看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第五课:牢记教训 - 痛悔(哀4:1-22) 上

本课内容提要:这首哀歌的前10节,用重墨描绘了犹大中上阶层和儿童的悲惨遭遇,然后指责犹大国的领导层把全民族引向灭亡。在17-20节谈到片面依赖埃及导致亡国和君王西底家被俘。最后的21、22两节,预言以东将被罚,锡安会重新振兴。作者在苦难中抓住神的应许,鼓励全民擦干血泪继续跟从神前行。

第一部分

医治哀伤,重寻方向

今天我们要来看第4首哀歌。第1和第2首哀歌各有22节,分别描绘了圣城外在的伤痛和百姓内在的反省,是比较女性化与个体性的哀歌。第3首哀歌有66节,是更男性化和群体性的哀歌。接下来我们要读的第4首,和前面3首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相同处就是:第4首哀歌又变回有22节,只不过每节比前面两首稍微短一些。还有它也是用“何竟”这个词开始,诉苦和描述的事情也差不多。

现代的心理医生治疗病人的第一步,就是倾听病人诉说,让病人尽可能把压抑在心中的苦闷都说出来。这是因为有些心理受创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强装出正常和坚强的样子来。尤其是在工作场所和教会_中,都不能有颓丧或者不属灵的表现。在家庭中如果身为一家之主,更不能给孩子们看到一个坏榜样。

我们的社会文化常常要求人压制所谓的“负面感情”。其实负面情绪如果能得到建设性的释放,对人的心理医治是非常重要的。《耶利米哀歌》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却是一个表达哀伤情绪的典范,它用自白、反省和祷告祈求的方式,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历史也面对神。如果没有哀歌的真情表露,后代的人很难想象得出,国破家亡的犹大百姓,当年经历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很难理解在这个致命的苦难中,他们怎么会不但没有灭亡,还能够重新奋起,成为世界上有文化、有尊严并且令人瞩目的民族。

回溯犹太民族的历史,他们真称得上是苦难深重的民族。不过他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苦难中牢牢抓住神给他们祖先的应许,从不放弃,也不自我麻痹或者淡化苦难。请问哪个民族愿意把亡国的丧歌,作为每年重大节期的纪念诗歌,年年唱、代代唱呢?在歌舞升平的年代,谁会想去听哀怨的丧歌呢?

其实我们中国人也会说“节哀顺变”,意思是哀伤也需要节制,人要学会应对负面的变化。犹太民族在处理哀伤时,会根据哀伤的不同程度和阶段,定下一年的哀悼期:头三日为极度悲哀、然后是七日哀悼期、三十日是逐渐适应期,还有十一个月,是回忆与医治期。目的是让人把哀伤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然后重寻生活方向,继续地去爱和前行。

中上层生活今昔对比(4:1-9

第四首诗的大致结构是这样的:1-16节是叙述者的话;17-20节是锡安人民的群体诗歌,最后两节是在咒诅以东人。这首诗歌的特色,是对准了中上阶层,对比他们当初的富贵荣华和破城时的穷困潦倒,另外有不少描写战争中儿童的凄惨遭遇。

哀歌4章1到6节:“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窑匠手所做的瓦瓶?野狗尚且把奶乳哺其子,我民的妇人倒成为残忍,好像旷野的鸵鸟一般。吃奶孩子的舌头因干渴贴住上膛;孩童求饼,无人掰给他们。素来吃美好食物的,现今在街上变为孤寒;素来卧朱红褥子的,现今躺卧粪堆。都因我众民的罪孽比所多玛的罪还大;所多玛虽然无人加手于他,还是转眼之间被倾覆。”

第1节的“何其”在原文中就是第1和第2章的头一个字“何竟”。前面两章把锡安城人格化,像一个受害女子在发言,语气比较情绪化。第4章更注重客观冷静的描述和反思。正因为有客观而贴切的比喻,更让人觉得真实和入木三分。这里的“黄金……纯金”都是最贵重的物品,犹大人自认是神的选民,比其他人更金贵;而第2节说“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更是把犹大上层贵胄比作金子中的精金。

神从万民中拣选以色列人作为选民,他们的贵族阶层当然是贵上加贵,如同“纯金”,如今却变得不如贱民;圣所的石头本来是精挑细选的顶级建筑石材,如今散落街头,和破砖烂瓦没有区别。也有解经家认为“圣所的石头”是说圣所内的珍贵物件。当圣殿被毁、宝物散失,原来珍贵的人与物都变得一钱不值。接下来的3、4两节以旷野的动物为实例进行对比:野狗在荒凉的野地还存着母性来哺育幼子,鸵鸟却缺乏母爱,不去照顾幼鸟。

耶路撒冷的妇女在战争与围城的饥荒中,竟然还不如有母性的野狗,倒像鸵鸟一样不照顾自己的幼儿。因此婴孩不但吃不到母乳,连水和干粮也吃不到。婴幼儿是缺乏生存能力的弱势群体,不但受不到保护,还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最先遭到厄运。接下来的第5节讲犹太上层社会的享受。有一种寄生在仙人掌上的胭脂虫,从中可提取出朱红色的染料。这种染料异常昂贵,染出的颜色非常亮丽,当时被专门用来染毛料和丝绸。也只有高层的政府官员或宗教领袖的才有资格享用“朱红褥子”。这些人本来在养尊处优,吃珍馐美馔,穿贵重衣装,在战乱中却“躺卧粪堆”,今昔对比真有天壤之别。

在《创世纪》19章那里讲到:所多玛因为罪恶深重,被神用硫磺火所毁灭,除了罗得和他的女儿之外,无人得幸免。这里的第6节却说:并没有人加手毁灭所多玛,又说神儿女的罪比所多玛更深重,受的罚更严厉,这可能有些令人难以理解。

哀歌中所说的“无人加手于”所多玛的毁灭,言外之意是说,所多玛并非被人陷害或是被人力摧毁,乃是神亲自出手降下惩罚。用所多玛来比较圣城的被毁,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看是外邦强国打败了犹大,实质却是神亲手加的惩罚。至于说所多玛受的刑罚比圣城还轻些,可能是说所多玛在瞬间毁灭,人们受苦的时间相对比较短,而耶路撒冷被侵占蹂躏延续的时间更长,百姓的苦难更大。

接下来的经文,解释了为什么说锡安百姓的苦更加深重了。哀歌4章7到9节:“锡安的贵冑素来比雪纯净,比奶更白;他们的身体比红宝玉(或译:珊瑚)更红,像光润的蓝宝石一样。现在他们的面貌比煤炭更黑,以致在街上无人认识;他们的皮肤紧贴骨头,枯干如同槁木。饿死的不如被刀杀的,因为这是缺了田间的土产,就身体衰弱,渐渐消灭。”在第7节中提到的“锡安的贵冑”原文是“他的拿细耳人”或者“分别为圣之人”(参考民6:1-21)。这些人本当从世俗中分别出来归神为圣,不喝酒、不剪发、远离不洁净的事物;但这里不无讽刺意味地说:他们过去皮肤雪白、气色光润,一副皇亲贵戚的派头,与劳苦民众的外表截然不同。然而在圣城被毁的大灾中,他们不再光彩照人,而是变得形同槁木了。

第9节中说“饿死的不如被刀杀的”,可能也暗示着就像所多玛瞬间被毁一样,被刀杀死至少死得痛快,比慢慢受煎熬饿死还好些。不过也可能还有另一层含义:饥饿并不至于马上要人性命,只要能够有粮食及时救济,许多人本来是不必死去的。那些饥民从怀着希望等救济,到最后身心绝望而死,是更长更悲惨的过程。

失去慈心的母亲(4:10-11

哀歌4章10、11节说:“慈悲的妇人,当我众民被毁灭的时候,亲手煮自己的儿女作为食物。耶和华发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在锡安使火着起,烧毁锡安的根基。”母爱本是人间最舍己的爱,然而在战乱饥荒中,人为了保命不得不杀害亲子。《列王记下》6章24到29节,描述过撒玛利亚被亚兰人围困时,城中的人因饥荒而不得不易子而食。这里说耶路撒冷被围困时,慈母竟然会亲手烹煮亲生的幼儿,真是惨绝人寰。

这令人无法想象的一幕让人只能猜测,原来慈悲的妇女,因无法承受这可怕的大灾,在痛苦中失去理性,甚至是有些丧心病狂了。这前面10节经文,读下来步步惊心,到杀子而食已经到了悲哀恐怖的极致,实在太可怕了。

经文到这里,开始出现转折。11节不再描述饥荒与痛苦,而是得出一个结论,或者说是在描述一个更大的灾情:当神发出烈怒的时候,锡安不但全城燃烧,连石头做的根基都烧毁了。本来石头不可能燃烧,可是一旦毁灭是出自神的手,就彻底地无可挽救了。旧约圣经常用火来形容神的忿怒,《申命记》32章22节的经文说:“因为在我怒中有火烧起,直烧到极深的阴间,把地和地的出产尽都焚烧,山的根基也烧着了”。火也常常代表着神的审判,可以说:这一切惨不忍睹的地上悲剧,都是来自天上的神发出的忿怒审判。

复习问题

1  哀歌抒发了许多“负面”的感情,但是为什么说她能带来正面的作用?

2  第4章1-2节的“黄金……纯金……石头……”代表哪些人?这段描述的重点在说什么?

3  第4章6节对比犹大民众和所多玛所犯的罪,是在反省和说明什么?

4  第4章11节是前、后两段叙述的转折经文,这节所表述的要点是什么?

思考问题

1  信徒当如何处理人生中的“负面感情”?如果能正确地处理“负面感情”,对家庭生活和属灵生活有什么样的帮助?

2  回想神是否对个人有过一些“管教”,这些“管教”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