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神的预备与拣选 上 (4A02)
第一课:神的预备与拣选 上(4A02)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本课内容提要:本课简述新约时代罗马帝国的地缘与时政,以及当时犹太社会的状况;也简单介绍保罗个人的背景和他人生的转折点--被主耶稣的大光照亮之后就义无反顾地跟从神的带领,向外邦国度宣教,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第一部分
开场简述
基督徒常常说要研读圣经,圣经有新约旧约。新约圣经共有27卷书,其中保罗书信占了13卷,这个保罗是个什么人物呢?我们这个综览课程要介绍的就是保罗和他的书信。包括了保罗本人的背景生平,他的书信和宣教之旅。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保罗的宣教之旅呢?是不是保罗有写旅游日志的习惯呢?这并不是重点。主要的原因是:收入圣经中的保罗书信,其受信人或者是在宣教过程中建立的教会,或者是宣教伙伴同工,其中有些信是在宣教旅程中写的。既然讲到宣教旅行,就需要介绍第1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和地理,帮助大家更了解当年福音的传播路程。
简单的说,在第一课我们要了解三个方面:第一、地缘,也就是罗马帝国东北部的疆土;第二,时政,或者说是历史时代的大环境;第三、保罗这个人。这三方面也就是华人说的“地利、天时、人和”。在第二课,会重点介绍保罗的宣教之旅、他的13封书信和他的神学思想。
新约时代——疆土与国度
有些教会的主日学老师在讲到新约概论时,特别会提到1世纪罗马的政治﹑希腊的文化和犹太的宗教。让我们也从罗马帝国的疆土政治开始说,先复习一下这些背景资料。当时的罗马帝国疆域广大,国土从地中海向外延伸,行政版图横跨了欧、亚、非三大洲。不过当时最通行的文字却是希腊文。强大的罗马帝国建立在两大坚固基础上,一是在经济﹑商贸、交通等方面奠定的物质基础,二是在行政、法律、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政治思想体系。有人这样形容那个时代:“罗马军队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征服了罗马”。
这可以和中国清朝的早期状况相比较作个对比,当满族人从关外入主中原,他们的军队﹑政治和管理都很有章法,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比汉人略逊一筹。所以满族的皇帝进了北京故宫之后,就命令所有皇子贵胄都要接受汉语文化的训练和熏陶。
不过从福音传播的角度看,统一的文字和无远弗界的帝国疆域,都是神预备好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旅行者不用学外语、也不用办签证就能行走天下。神又呼召装备了一群忠心于福音使命的仆人,在他们当中,向外邦传福音的领军人物正是保罗,他传播福音的路线是沿着地中海东北岸,逐步深入到罗马帝国的中心。
古代犹太人很惧怕“大海”,不愿意出海。旧约先知书中那位躲避使命的约拿,是在海中被大鱼给吞没了之后,才肯去尼尼微发布神的审判信息。而保罗和一些犹太信徒,竟然为完成主耶稣所交托的使命而出海宣教,真是“敢为天下先”的勇士。
圣经中通常提到的大海就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原文就是“……陆地中间的海”,是说海的四周都被陆地围绕,它正好跨越了西亚、北非和南欧地区。从东到西长4000公里,南北宽大约800公里,如果包括黑海在内,它的总面积有296万多平方公里,接近印度的国土面积。从地图上看,地中海最西端通过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和大西洋相连;东南端经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相通;北部通过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搏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相通。
地中海南岸有历史悠久的埃及、利比亚、迦太基等国家。北岸从东往西看,有三个内海:就是黑海、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黑海和地中海中间的陆地是小亚细亚半岛,就是今天的土耳其。再往西有三大半岛,分别是: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和最西边的伊比利亚半岛,那里属于古代尚未开发的西班牙和高卢地区。
如果我们去看圣经后面的地图,就会观察到:福音的发源地,是在东边巴勒斯坦的名城耶路撒冷,然后福音从叙利亚和黎巴嫩向北再向西传播。
宣教先驱
保罗书信中提到的许多城市都在地中海东岸和北岸一带,那是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带。当时的福音先锋队就从东岸出发沿北岸西进,经过了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包括希腊)、最后到了罗马帝国的中心。
在《使徒行传》1章8节,耶稣在升天之前对门徒说:“……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提示说﹕福音的传播始于耶路撒冷,然后扩大到犹太全地和北方的撒玛利亚,再到更北面叙利亚的安提阿,并扩大到向外邦领域宣教。《使徒行传》1-6章清楚地写到教会开始于耶路撒冷;最早的教会领袖是彼得、约翰和其他使徒们。《使徒行传》的7-8章记述教会遭受了各种的逼迫,于是福音开始向“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扩散。到第9章记述保罗怎样逼迫教会,怎样被耶稣的大光照亮,最后成了宣教士。
就是说﹕地中海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不但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从这里传往世界各地,就是福音也沿着地中海东岸到北岸再传播到世界各地。保罗的宣教路线,是沿地中海北岸西行,一直深入到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
地中海从东到西有4000公里之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状况下,生活在东北岸的人就把最西部的西班牙一带算为“地极”了。使徒时代的宣教士们,也的确忠心地完成了将福音传到“地极”的使命。然而今天地理意义上的“地极”已经扩展到了南北两极,现代基督徒的宣教使命,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地中海沿岸的范围内了。
刚才谈到了罗马帝国的国富民强、希腊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宣教士的忠于使命这几方面因素。不过根据圣经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描绘,当时犹太宗教领袖似乎很墨守成规,听说他们甚至把律法条文增加到数百条,好像把一件原本设计简单高雅的衣服,又缝上飘带﹑花边﹑扣子﹑口袋,看着累赘,穿起来也麻烦。
在旧约时代,犹大国是神权国家。君王掌管国家行政并抗击外敌;祭司处理宗教事务而且不能积累个人产业;先知直接从神领受启示,告诫百姓要跟从神。到新约时代,又应运而生了一批被主耶稣呼召的使徒。身为使徒的保罗要两面作战,左面是主流的社会思潮以及希腊的思辨哲学,右面则是犹太宗教上层的律法主义。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常常要强调他的使徒权柄。当时的社会太多元化,各种思潮百花齐放,要“拨乱反正”必需掌握属天的话语权柄。
现在来看当时的政治形态,也就是前面说的“时政”。罗马政权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让地方政府有一部份的自治权限。不过在犹太人聚集的巴勒斯坦地区,其地方首领却没有给犹太人当,反倒给了以东人的后代希律家族。当时犹太的上层社会也已变质,不但拥有宗教权柄,还可以得到与圣殿有关的商业﹑税收利益。罗马巡抚甚至需要与宗教领袖配合,来稳定地区的民情和治安。
就是说,罗马政权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整个庞大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宗教各方面都需要平衡。福音书说过,罗马巡抚彼拉多明明知道耶稣没有罪,可是为了防止地方动乱可能造成自己的地位动摇,就去讨好犹太领袖和群众,违背良心将耶稣定罪钉十字架。这些背景资料说明:福音的传播,不仅仅涉及神学教义的更新,还直接威胁到犹太权贵的利益,那么犹太基督徒受到逼迫就不足为奇了。但主所开的门无人能够阻挡,这些拦阻正为福音向外扩展开通了新渠道。
这正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使徒彼得﹑保罗他们这些福音先驱者,及时把握住神的时机,为主宣教,正是“时事造英雄,英雄造时事”。
保罗的背景和人生(上)
保罗自称是“外邦人的使徒”,在地中海东岸和北岸广阔的地域,建立教会、广传福音。新约圣经收入了他写的13封书信,他在新约最长的一卷书《使徒行传》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那里记载了他的宣教旅程。可以说保罗在神学理论和传道实践这两方面都贡献不小。不过保罗原本是法利赛人,在四福音书中,耶稣曾经大力抨击法利赛人。那么保罗这个法利赛人怎么会成为耶稣的门徒,而且为传福音献出毕生的力量呢﹖
保罗原名叫扫罗。他大约在主后3-5年之间出生,主后67年在罗马殉道。保罗的出生地是当时的名城大数,在今天土耳其的东南方,地中海的东北角。大数是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大学城,在当时世界名校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这样表面来看保罗好像也具备了希腊文人的气质,不过他和当时的主流文人学派似乎也有些格格不入,还在雅典和他们展开辩论呢。
所以我们要来观察分析一下,看似学者型的保罗受到哪三方面背景的影响。第一方面是他的犹太人背景,保罗以身为神的选民犹太人为荣,又曾跟随法利赛名师迦玛列学习律法和神学。他的希伯来原名叫扫罗,取自以色列第一位君王扫罗,他们二人都属于便雅悯支派。扫罗起初很激进,他误以为逼迫基督徒就是事奉神。我们可以看一下保罗自己对信主前状况的描述,是节选自《使徒行传》22章和《腓立比书》3章的部分经文:
“我本是犹太人,生在罗马省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热心事奉神,……我生来就是(罗马公民)……。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
这就是保罗遇见耶稣之前的状况:在信主之前他就已经是位热心的宣教士,但热心做的是在逼迫基督徒。他听到耶稣宣称自己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认定这是亵渎神,就从大祭司那里拿到文书,离开家乡奔走各地去迫害基督徒,这是他第一个方面的背景。……
保罗的信主过程十分戏剧化:有一天在去大马士革捉拿基督徒的路上,一道强光从天上射下,他就扑倒在地,听到了主的声音,他才明白原来耶稣不是罪犯,而是复活了的主。从此他的人生有了180度的转变﹕先被主的大光照耀,归信了耶稣;然后他预备自己,成为传福音的先锋。
复习问题
1 从福音传播的角度看,罗马帝国的建制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 请简单叙述主后1世纪福音的传播路线。
3 请简单描述主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社会的状况。
4 对比身为犹太人的保罗,在信主之前与之后有什么样的巨大变化?
思考问题
1 了解保罗的人生和社会背景之后,思考神给了自己哪些有利条件可以用来传福音?
2 认真对比信主之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在人生观和为人处世方面有哪些根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