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最后的劝勉(林后11:28-13:14) 下 (4715)
第七课:最后的劝勉(林后11:28-13:14) 下 (4715)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第二部分
劝做完全人 (林后12:19-13:10)
在《哥林多后书》第12章的最后,保罗还有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哥林多后书》12章19-21节:“你们到如今,还想我们是向你们分诉!我们本是在基督里当神面前说话。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事都是为造就你们。我怕我再来的时候,见你们不合我所想望的,你们见我也不合你们所想望的;又怕有纷争、嫉妒、恼怒、结党、毁谤、谗言、狂傲、混乱的事;且怕我来的时候,我的神叫我在你们面前惭愧,又因许多人从前犯罪,行污秽、奸淫、邪荡的事不肯悔改,我就忧愁。”第19节的“分诉”是指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保罗强调,他不是在为自己说话,而是为了“造就”信徒。在这段经文里面,“怕”这个字出现过三次,“怕”可以解释成“担心”。
保罗首先怕什么呢? 保罗怕他再去哥林多的时候,见到哥林多的信徒不合他的期望,而保罗也不合哥林多信徒的期望。保罗担心跟哥林多信徒之间的误会,如果不能先借着信件化解掉,那么等到见面的时候,一定对彼此都不满意。
保罗还怕什么呢? 保罗又怕在信徒当中有结党分争、嫉妒和毁谤等等事情发生。保罗在这方面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他们当中确实有结党纷争的事情。他们因为骄傲,就彼此瞧不起,甚至批评论断神的仆人。
此外保罗还会怕什么呢? 保罗还怕他再去的时候,神会叫他蒙羞。保罗深怕他再去的时候,发现信徒有许多问题,他就会为自己没有尽到带领的责任而感到羞愧。如果保罗发现从前拜偶像、犯各种罪的信徒现在仍旧跟以前一样,保罗一定会很伤心。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保罗那么急于纠正他们、希望他们早点悔改归正了。
接着在第13章,保罗就提醒他们、也可以说是警告他们,如果不悔改的话,那么当他再去的时候,必定会行使他的使徒权柄。《哥林多后书》13章1、2节:“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我从前说过,如今不在你们那里又说,正如我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所说的一样,就是对那犯了罪的和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保罗在这里表明,他决心要处理教会内部的问题;因为他说他会“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
为什么需要两三个人作证呢?这是根据旧约律法的规定。《申命记》19章15节写着说:“人无论犯什么罪,作什么恶,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才可定案。”这项规定的重点在于,要求有证人充分作证,才好定案,免得冤枉人。在《马太福音》18章15、16节那里记载,主耶稣曾经用这个原则来教导门徒,如何排解跟别人之间的纠纷,使徒保罗也遵行这个原则。我们现在处理人际间的纠纷,最好也参考这项原则,来做公正的审理。
《哥林多后书》13章3、4节:“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我必不宽容。因为基督在你们身上不是软弱的,在你们里面是有大能的。他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我们也是这样同他软弱,但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他同活。”这里的“必不宽容”,是指保罗一定会行使他的使徒权柄,来处置那些造谣生事、制造纷争的人;因为他们要求保罗拿出“凭据”来证明耶稣基督透过他说话。
这里似乎暗示了,保罗从前在他们当中的时候,不像那些假使徒表现得那么嚣张,结果他们反而认为保罗很软弱,因此就瞧不起他。保罗用耶稣基督做例子说明,当耶稣基督被人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显得多么“软弱”;可是当神叫他从死里复活之后,他所彰显出来的能力就非常大了。同样的,保罗甘心顺服神,不夸大、不争竞。当他与基督同死的时候,显得好软弱;但是不要忽略了,保罗也与基督一同复活,彰显出神的大能。当保罗被迫行使他的使徒权柄的时候,哥林多的信徒一定会大吃一惊。
其实大部份的哥林多信徒,已经听从保罗的话悔悟过来了。现在只剩下少数人还继续跟保罗作对,也继续过着神所不喜悦的生活。保罗是针对这些人作出必要的警告,同时也提醒其他人不要受到他们的坏影响。《哥林多后书》13章5-7节:“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 我却盼望你们晓得,我们不是可弃绝的人。我们求神叫你们一件恶事都不做。这不是要显明我们是蒙悦纳的,是要你们行事端正;任凭人看我们是被弃绝的吧! ”
在这段经文里面“可弃绝的”这个词重复出现,它的意思是“不合格、经不起考验”。保罗在这里要求哥林多的信徒,好好地自我检讨一下他们到底有没有信心? 如果有信心的话,他们的信心是不是经得起考验? 他们当中有人的信心经不起考验,当他们听到假教师传的不是纯正的福音,他们也接受;假使徒一怂恿,他们就怀疑保罗。所以保罗反问他们,既然已经有基督的生命在他们里面,怎么会这样呢? 至于保罗跟他的同工在检讨之后,却证明自己是经得起考验的。
保罗的用意,是不是要叫哥林多的信徒感到羞愧呢? 绝对不是!在第7节那里保罗声明说,他不是想把哥林多的信徒比下去;其实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们“行事端正”。“行事端正”的意思是,在神面前有正直的言行,不做神不喜悦的事情。只要达到这个愿望,保罗就算被人当做假使徒,他也不在乎。因为到那时候,他已经不需要再用到什么使徒的权柄去惩罚他们了。
接着在第8节那里,保罗引用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哥林多后书》13章8节:“我们凡事不能敌挡真理,只能扶助真理。”这句话比较浅白的翻译是:“我们绝对不能作任何敌对真理的事,只能维护真理。”保罗所说的真理,特别指的是他所传的福音真理。保罗的用意是,如果哥林多的信徒按照真理而行,他就一定不会跟他们过不去。
在接下来的第9、10节,保罗继续表白他的心愿。《哥林多后书》13章9、10节:“即使我们软弱,你们刚强,我们也欢喜;并且我们所求的,就是你们作完全人。所以,我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把这话写给你们,好叫我见你们的时候,不用照主所给我的权柄严厉的待你们。这权柄原是为造就人,并不是为败坏人。”保罗再次表示,他并不在乎被人批评是软弱的;相形之下,信徒甚至好像比他还刚强。保罗说巴不得哥林多的信徒真是那么刚强,只可惜他们差得太远了,他们的许多表现,都显得很不成熟。所以保罗强调,他的心愿就是要他们作“完全人”,意思是不断长进,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由此可见,保罗真是用他的“使徒权柄”去造就人,而不是去败坏人。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每一位真正的属灵领导人,都会小心善用神给他们的权柄,就好像中国人说的“用在刀口上”。不过保罗还是不想使用他的使徒权柄,他希望先透过书信劝导他们,如果他们肯听劝而悔改,就最理想了。相形之下那些假使徒、假教师才会动不动就行使他们所谓的权柄,去打击信徒和伤害信徒。
信尾 (林后13:11-14)
《哥林多后书》13章11-14节是这封信的信尾,写了保罗问安和祝福的话:“还有末了的话:愿弟兄们都喜乐!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你们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众圣徒都问你们安。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虽然保罗在《哥林多后书》这封信里写了很严厉的话,但是保罗的用意不是要责备他们、叫他们难过,而是期待他们接受他的劝告,追求作完全人,不再结党纷争。要同心合意,彼此和睦,这样神就会与他们同在。
这里暗示,初代教会的信徒有“亲嘴问安”的礼节。在新约时代,“亲嘴”有问安和尊敬的双重意义。为什么后来在教会里不再流行这种“亲嘴问安”的礼节呢? 这是为了避免引起教外人士的怀疑和误会,也是为了避免产生杂念,所以就不再鼓励信徒这么做了。今天我们可以改用彼此握手问安的方式。
保罗是在马其顿写这封信的,保罗在信尾提到“众圣徒都问你们安”,这里的“众圣徒”就是指在马其顿的基督徒。保罗为不同地区的信徒彼此问安,就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主里面拉近了,这是很有智慧的作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保罗最后那句祝福的话非常特别。保罗说:“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在这一句祝福的话里面,保罗把圣父、圣子和圣灵三者相提并论。如果有人想知道,神是三位一体的神,有什么圣经根据,这节经文就是很好的根据。许多牧师在主日崇拜的最后,都喜欢用这节经文来祝福会众。这节经文可以说总括了保罗对三位一体神的认识和介绍:“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强调圣子白白赐下的救恩,“神的慈爱”强调圣父的本质就是爱,而“圣灵的感动”强调圣灵带给信徒的团契。
查考完《哥林多后书》,让我们也用这节经文,来祝福弟兄姊妹。亲爱的弟兄姊妹,“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金句:“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林后12:9)
团队讨论互动:方先生通过朋友带领来到教会,并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成为一名基督徒。在日渐成熟的属灵生命中,方先生发现自己曾经做过一些在社会上看来习以为常、但在主里却是龌蹉肮脏的事。他深深地懊悔,甚至认为自己的过犯太深重以至于时常感觉到羞愧。作为方先生的属灵同伴,你应给予他什么样的安慰,有什么样的经文可以鼓励他呢?
复习问题
1 保罗为哥林多教会担心些什么?
2 保罗要求哥林多信徒作完全人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样作完全人?
3 保罗所行使的“使徒权柄”,与假教师行使他们的权柄,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之处?
4 《哥林多后书》最后那节经文 (13:13) 是祝福的话,可以怎么样来解释?
思考问题
1 目前的教会有什么令你担心的事?你打算怎么样处置?
2 你是否用过两三个人为证的原则,去处理人际间的矛盾?结果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