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大使命的应许开始实现(徒1:1-2:47) 下 (4405)
第二课:大使命的应许开始实现(徒1:1-2:47) 下 (4405)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粤语课文:
第二部分
圣灵来到(2:1-40)
在门徒们选出使徒后,主耶稣在大使命中的应许果然来到。路加仔细地把此事记在《使徒行传》2章1节到8节:“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都惊讶稀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
路加在《使徒行传》第2章记载了圣灵第一次降临到耶稣的门徒头上,在众人面前行了极大的神迹,接下来在12节到18节。路加还记下了看到的人就都惊讶猜疑,还有人讥诮他们。彼得和十一个使徒便站起,高声传讲福音,见证耶稣。
在《使徒行传》第1章5节到8节,路加记载主赐给门徒们大使命时,吩咐他们要等候“受圣灵的洗”和得着圣灵的“能力”,这是主给门徒们的应许。而到了第2章17节到18节,路加记载使徒彼得在五旬节讲道时,引用了《约珥书》2章28节到32节有关“圣灵浇灌”的预言,来说明五旬节时圣灵的降临,正应验了主耶稣在大使命中关于圣灵的应许,并且从彼得的讲道中可得知在这时期,“受圣灵的洗”、“得到圣灵的能力” 与“圣灵浇灌”被看成有相同的有意义。
《使徒行传》2章1节到8节提到圣灵赐耶稣门徒们“口才”,这词原文希腊文的意思可以指“说话或演讲”,不过也可以表示“受感说话”,意思就是人在“圣灵感动下说出的话”。五旬节时耶稣门徒们因圣灵感动而说起“别国的话”,“别国的话”直接翻译的意思是“别的舌头”,“舌”在《使徒行传》中可用来指“方言”。经文此处提到的“方言”很明显指的是别国的语言,而不是人无法理解的“舌音”,也不是“天使的言语”。
这一段圣灵降下的记载,不免使人联想起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受洗由水里上来,圣灵降在耶稣身上的情形。按福音书中记载,圣灵曾用人眼可见的方式降临在耶稣身上,为了见证耶稣是神的爱子与神应许之救恩的实现。而在《使徒行传》2章1节到8节,路加仔细记下圣灵再次同样以可见的方式降临在跟随耶稣的人身上,这是圣灵赐给门徒们的见证,使他们和其它未信的人都清楚看见:主基督和他宣讲的真道、他赐下的福音使命,以及其中神的应许和权能真的降临在人间了。
路加记述五旬节圣灵降下这事件,不是以强调神迹做为重点。路加格外用心记述了在这神迹发生时,使徒彼得等人受圣灵充满时的讲道信息。这些信息怎样帮助人了解神迹的真实意义,并引发当时听众们对福音的热切回应,这才是路加所看重的。
当然基督徒也不应该轻忽圣灵的工作,基督徒得救的印记和传福音的权能都是来自神的圣灵同在。不过彼得这次的讲道能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他在公开场合见证了耶稣,表明主的真实可信,指出唯有耶稣基督是救恩之路。
正因如此,在《使徒行传》第2章37节记载,众人听了彼得的讲道后的反应不是惊奇,而是“扎心”。“扎心”这词原文希腊文的意思是“体会到被针刺穿那样强烈痛苦的感觉”。可见当时听众并不是因为彼得的口才过人或亲眼看见神迹才产生这种感觉,而是因为彼得讲道信息中的真理和他所见证的基督,让他们感到“扎心”,因此他们急切去问的,不是问如何得到圣灵的能力,而是问怎样才能“得救”。
在第2章38节彼得的讲道回应中,最重要信息是人要得救,就必须信主和悔改。“悔改”在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指“完全转变方向”。而人悔改信主后的公开见证,就是“奉主的名受洗”。在原文希腊文的这段经文中,彼得提到受洗时用的是命令语气,意思就是每个人信主悔改后,都应该接受洗礼。
彼得在讲道中还提到,信主者奉主的名受洗,不只是公开见证自己的认罪悔改,而且也见证自己得着神应许的“叫人的罪得赦”,并且得着“所赐的圣灵”。“所赐的圣灵”这句话原文希腊文直译的意思是“必要得着圣灵这礼物”,也可以说“必定得到的礼物就是圣灵”。这句话是告诉人们,凡是信从主的人,都必能得着圣灵。
圣灵与信主者同在,其目的是让信主的人能活出得救新生的样式,成为基督救恩的见证人,让他人看见了他们的见证,便能承认基督这位救主的奇妙,这是圣灵在基督徒身上所作的最大最美的事。神已将“圣灵同在”的应许赐给每一位因信得救的基督徒,并且与他同在,并不需要行出超自然神迹才证明有圣灵的同在。若人信主后渴望寻求神、亲近神、顺服神、乐意让神的旨意来改变自己生命,这就印证了圣灵同在,也就是用自己改变的生命见证在传福音了。
初代教会的特色(2:41-47)
路加记载五旬节圣灵降下后,出现一项很重要的成果,就是使徒们第一次传福音所结的果子——教会最初的会众出现了。这记载在《使徒行传》2章41节到47节。
《使徒行传》2章41节到47节:“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路加记述,这些最初的教会会众们“恒心遵守”使徒们的教导,作者所使用的文法显出这是持续不断的情况。经文中并提到当时会众们常彼此“交接”,“交接”在原文希腊文的意思是“分享”,也可以翻译成“团契”,这可能指当时会众们常一起吃饭或分享信仰经历。经文又提到“擘饼”,这可能指“领圣餐”或“共享晚餐”,而当时教会在圣餐前通常还有“爱宴”,通常是在晚上进行,圣餐可以说是爱宴的一部分。从路加的记述里,初代教会信徒们的聚会已经和现在的教会生活很相似。
路加的记载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当时会众处理财物的方式是“凡物公有共享”。在原文希腊文的意思是“把东西分享共享”;经文中还提到会众“卖了田产”、“分给各人”等状况,在原文希腊文用的文法是未完成式,表示这种情况是持续进行着,并且表示当时信徒是渐渐地去变卖了田产与众人分享,并不是一下子全部变卖。
从2章45节的经文“照各人所需用的” 是说,当时会众是以公用共享的方式、根据个人需要来处理财物。可见当时“公有共享”的处理方式不是按人头来均分财物,而是以“各按所需”的方式。当时信徒采用这种处理财物的方式,暗示了当时信徒中的确有贫困的人;为了救助他们,有田产的基督徒便按他们的需要来变卖田产。不过这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信徒可以自己权衡之后决定是否要这样做。
整本新约都没说过“凡物共享”这种处理财物的方式,是初代教会的一以贯之的共同法则。查考《使徒行传》和之后的使徒书信就可以发现,保罗所建立的教会中就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耶路撒冷教会也没有长期采取这种方式。圣经中没有记载过,使徒们因为期待耶稣很快再来,就鼓励会众凡物共享。因此不应该将当时信徒自愿
“凡物共享”的情况,当成初代教会生活的硬性规定。
不过《使徒行传》这里的记载的确提醒我们:对于教会中有困难的弟兄姐妹,信徒应该本着爱神爱人的原则,无条件地伸出援手。世人们常过分看重钱财,基督徒和教会应该靠神的恩典,在钱财方面更显示出对有需要者的爱心来。
现在看第二点,路加记述的初代教会生活是让人敬畏的,而且充满了神迹;换言之,是满有圣灵同在的圣洁和能力。第2章43节中说人们对基督徒“惧怕”,“惧怕”这个词的原文有“敬畏”的意思,这一方面是因为信徒的生活方式与世俗有别,另方面也因为使徒们行的许多神迹,让人们对基督徒有“敬畏”。“神迹”这个字原文希腊文的意思就是“记号”,表示初代教会里所行出的奇事就是神与他们同在的记号。人们看到这些神迹,就会认出教会群体是神的子民。
根据《使徒行传》2章45节到47节路加的记述,此时的会众不只是满有能力,更可贵的是同心合意在主里以喜乐和平安的心待人处事。因此人们对教会会众所信的神感到敬畏,对这些信神的人感到敬爱,于是天天有人愿意信主得救。路加也提到会众们天天“在殿里”活动,“殿”是指圣殿,是公开活动的场所,也就是说旁人可以清楚看到这些会众的行事为人。这也值得我们思考,现今的教会和基督徒,在主日和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让神的荣美与同在被彰显,对还未信主的人做出好见证,吸引更多人归向耶稣基督。
金句: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
团队讨论互动:可在小组中分享向慕道朋友传福音时,是否有受圣灵感动或带领的经验?并讨论在分享福音信息时,应该注重分享哪些信息重点,好领人确实认识主的救恩?
复习问题
1 路加在《使徒行传》第2章记载了圣灵第一次降临到耶稣门徒。他特意将这记下来,是为了见证什么?
2 在路加的记载中,群众听见彼得讲道后最关心的问题是:要如何做才能得救?根据《使徒行传》2章38节,彼得怎么回答?
3 根据《使徒行传》2章41节到47节,初代教会会众处理财物的方式是什么?这是不是强制性的规定?
4 在新约中,“神迹”在原文希腊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思考问题
1 在《使徒行传》第2章的经文中,圣灵的奇妙作为和初代会众的生活,对我有哪些方面的启发?我打算向他们学习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