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增长带来的考验(徒4:32-6:7) 上 (4408)
第四课:增长带来的考验(徒4:32-6:7) 上 (4408)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粤语课文:
本课内容提要:初代教会在快速增长时也面临着三层挑战:教会内部出现了欺骗行为,教会外部出现了犹太教的逼迫,还有教会增长带来了管理不同的族群的挑战。神带领教会面对这些考验和挑战,让教会继续成长和兴旺。
第一部分
引言
许多基督徒喜欢查考《使徒行传》,因为透过了解使徒和初代教会的生活,不但学习到很多重要的教导,也看到初代教会满有圣灵同在能力的见证,这些都令人十分仰慕。不過《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表彰使徒的功绩或者显出初代教会有多完美,而是要见证神的大能。也就是要让人们看到,在信从基督的人身上,按着神的应许,福音和大使命已经胜过内部矛盾与外在的困难而实现了。路加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事实,他不是在编英雄的故事。这次我们查考的经文中,就记述了当时的教会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考验。
挑战与考验之一(4:32-5:16)
《使徒行传》第4章32节到35节:“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以上经文描述了初代耶路撒冷教会的特色:使徒们大有能力,信徒都蒙恩典、生活没有缺乏,凡物共用。在第4章32节特别提到:“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这是指信徒不坚持自己对财物的所有权。就是表示他们虽然拥有这些财物,却不坚持自己特有的权利。
经文中用了“人人”的字样来形容当时教会内部存在着凡物共用的状况,“人人”在希腊文原文中是表示“大约”如此,因此并不是说教会硬性规定了所有人都必须要这样做。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当时有多少会友们卖了田产,有多少私人物品被公用,但这些描写至少可以反映出当时教会生活的状态。可见当时使徒所受的信任尊重,还有会友们爱心的实践方式,都跟今日教会的状况不完全相同。
那么为什么当年能这样做,后来却没有持续下去呢?这倒不是因为后世教会的信徒们没有爱心,或者是信徒的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初代教会的领袖们能得到众信徒的信赖,会友们也真心彼此担待。教会的长执们能忠心谨慎地处理奉献,由此可见:彼此真诚的互助相爱,才是“凡物公用共享”的基础。
《使徒行传》第4章36节到5章2节:“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同他的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把价银私自留下几分,他的妻子也知道,其余的几分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这段经文的记述,主要在对比两种典型人物,首先提到的是巴拿巴,这个巴拿巴卖了自己的田地,自愿和会友凡物共用。他是“利未人”,在旧约时代,按律法规定“利未人”是在圣殿服侍神的支派,并且不能拥有田产。但这律法到新约的这个时候已经被废止了。巴拿巴来自“塞浦路斯”,当时这地方各种物产都丰富,犹太移民也不少,按经文和时代背景可以推断他应该是位很富有的人。
“巴拿巴”的第一个“巴”是“儿子”的意思,“拿巴”是“劝慰”、“指导”、“劝勉”的意思。这段经文说他愿意参与凡物共用,并帮助教会贫困的弟兄姐妹。在希腊文原文中用的动词形态表示巴拿巴做这些事没有犹豫或勉强。但这并不表示当时教会中所有人都能像巴拿巴一样,甘心乐意地奉献或在奉献时不怀私欲。路加笔下提到的另一对夫妻,亚拿尼亚与妻子撒非喇,表面看也是卖了田地,说是要全部奉献,可是却又私自留下一部份金钱,并欺骗使徒,和巴拿巴真心奉献的态度截然不同。
《使徒行传》第5章3节到6节:“彼得说:亚拿尼亚,为什么撒旦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份呢?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做主吗?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神了!亚拿尼亚听见这话,就仆倒,断了气。听见的人都甚惧怕。有些少年人起来,把他包裹,抬出去埋葬了。”这里写到当教会生活出现了信徒欺骗的行为,结果是当事人受神击打而死亡。
这记载乍看起来极可怕,或许会使读者感到疑惑:当时凡物公用共享难道不是信徒自愿做的吗?为什么神要将没能做到的人处死呢?还有,信徒要奉献是不是要献出所有财产?其实在经文中已经可以找到线索:路加在此处用重复加强的方式强调的,显然不是亚拿尼亚夫妇奉献多少田产,而是这对夫妻处理财产时的心态和行为。
在5章3节和9节中,彼得质问这对夫妻的重点不在于他们没有交出全部的钱给教会,而是指责他们明明不想奉献,卻假装乐意,还对神的教会说谎,这不只在欺骗人,而是想欺骗神了。结果亚拿尼亚本人受到神的处罚,他的妻子也要同样被处罚。
《使徒行传》5章7节到11节:“约过了三小时,他的妻子进来,还不知道这事。彼得对她说:你告诉我,你们卖田地的价银就是这些吗?她说:就是这些。彼得说:你们为什么同心试探主的灵呢?埋葬你丈夫之人的脚已到门口,他们也要把你抬出去。妇人立刻仆倒在彼得脚前,断了气。那些少年人进来,见她已经死了,就抬出去,埋在她丈夫旁边。全教会和听见这事的人都甚惧怕。”
这段经文记述了彼得给了撒非喇机会,让她有机会可以在神和教会面前说出真相来,但她同样也在说谎,所以她的下场和她丈夫一样。这里的“教会”一词在希腊文原文可用来指“市民集会”或“以色列会众”,有“子民”和“群体”的意义。亚拿尼亚夫妇被神惩罚的原因,不是他们在教会奉献得不够多,也不是他们没做到完全奉献,而是因为他们本没有诚心来奉献,又欺骗神的子民,所以神让使徒彼得立即惩罚了他们。
亚拿尼亚夫妇如此死亡,是不是表示他们没能信主得救呢?这是一个极难下定论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神评判人的行为,不像人是在看人的外在表现,神是看人的内心动机。神评判这对夫妻不是看他们外表奉献的多寡,而是在看他们在奉献时是否真怀着真诚爱神和爱人的心态。神在这事件上的审判的确严峻又快速,以至路加记述教会内外的人都深感“惧怕”或“敬畏”。
這也提醒今日的教会和信徒,要常常问自己,是否也能够“敬畏”神?若是同樣出現了“欺骗神”的问题,今日的教会能否同樣认真的面对?如果我们不能学习使徒时期教会的榜样,那我们在神面前,就是活在自欺欺人的光景里了。
当时的教会和使徒处理了教会内部存在的罪和问题,立刻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会和领袖都更加圣洁和更有能力,百姓尊重信徒,信主的人越发增加。不过接下来,教会就要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与考验了。
复习问题
1. 初代耶路撒冷的教会是否硬性规定了“凡物必须公用共享”?
2 《使徒行传》4章36节和37节记载了一位叫“巴拿巴”的人物,他的名字在希腊原文是什么意思?
3 关于亚拿尼亚夫妇,根据《使徒行传》5章3节到11节,当时由谁来代表神的教会,询问这对夫妻?
4 亚拿尼亚夫妇在奉献一事上被神惩罚,主要原因是什麼?
思考问题
1 我是否按时按规定奉献?思考个人日常自认为美的奉献,是否真能蒙神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