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福音不是由人意做成(徒8:5-9:43) 下 (4413)
第六课:福音不是由人意做成(徒8:5-9:43) 下 (4413)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粤语课文:
第二部分
神拣选福音的工人(9:1-30)
《使徒行传》第9章第1节到30节,记录了曾经以迫害基督徒为乐的扫罗如何变成了以基督为乐的保罗。第9章的1节和2节先提到扫罗热心逼迫基督徒,甚至求大祭司给他文书,好叫他可以到大马士革抓基督徒。这份由大祭司发出的文书,等于是犹太公会的公函。当时罗马政府授权柄给犹太公会,派他们管理各地会堂中的犹太人;不过公会的管辖范围仅局限限于犹太地区,大马士革因距离犹太地不算很远,所以当地会堂可能还被犹太公会所管辖。扫罗本身是自视极高的法利赛人,却肯去向撒都该派(与法利赛派不和)的大祭司求文书,可见保罗对基督徒着实恨恶。
第9章3节到9节记述扫罗取了文书,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了耶稣,并且被大光照瞎了眼睛。他听见耶稣质问自己为什么要逼迫主,经文中耶稣呼唤他时说的“扫罗,扫罗”原文是用亚兰文,这是耶稣和门徒惯用的语言。主耶稣更命令他进大马士革城等候。保罗于是遵命而行,不吃不喝有三日。
经文说当时保罗有同伴,9章4 节暗示这些同行的人也听见了声音,但没听懂这声音在说对保罗什么。随后保罗的眼就瞎了,更证明了他所见到的不是幻象。而接下来他三天不吃不喝,应该是一种禁食的举动。可以想像,扫罗在此之前大大逼迫基督徒,全心以为这就是敬虔的表现,如今却发现自以为的“敬虔”竟然是在逼迫主。从当时受保罗逼迫的基督徒的立场看:他们对主耶稣要呼召逼迫者保罗也很难接受。
不过有一位叫亚拿尼亚的基督徒见到异象,要他去为扫罗按手祷告,以使扫罗的眼睛复元。亚拿尼亚就迟疑不安。在《使徒行传》第9章13节到19节,是亚拿尼亚向主述说扫罗如何苦害“圣徒”,这也是第一次将基督徒称为“圣徒”。结果神特别指示亚拿尼亚,扫罗也在祷告,正切切等候医治,所以不会加害于他。主耶稣体谅亚拿尼亚害怕扫罗的心情,还特别说明,扫罗是主拣选传福音给外邦人的器皿,亚拿尼亚才遵命去按手医治保罗。
关于亚拿尼亚与耶稣在祷告中的对话,可能有人觉得亚拿尼亚的态度不够顺服,不过了解当时信徒受迫害的情形,就容易理解他不安的心情,他在与主的对话中诚实地倾心吐意,没有装假,因为他相信主完全了解人心,我们可以在主面前坦诚倾诉,主也必指引我们当做的事。后来当亚拿尼亚去见扫罗时,称他为“兄弟扫罗”(徒9:17),显示出已接纳扫罗是自己的主内肢体。亚拿尼亚能因着主的缘故而去接纳一个几天前还在伤害基督徒的人为兄弟,这就显出他真正的顺服和信心。
后来保罗被亚拿尼亚按手,圣灵充满之后视力复原了,除此之外并没有特殊的现象发生,可见当人得救并领受<answer圣灵时的表现,并非千篇一律。人能得救和领受圣灵都是神的作为,我们要小心,不要对圣经断章取义,甚至判定有了特殊的迹象才可以证明人的确得救了。得救者必备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被圣灵感动并且认罪悔改,信基督是救主。接下来路加就记述了从扫罗到保罗的巨大改变。
第9章25节提到扫罗如何逃离大马士革,三年之后才回到耶路撒冷的经过。在新约的《加拉太书》1章16到18节,保罗自己说他这段时间曾在大马士革事奉,也到过阿拉伯的旷野。但《使徒行传》没有类似的记载,因此无法确定:扫罗是先在大马士革短暂服事之后再去了旷野;还是受洗后不久就离开大马士革,等从旷野回来后再开始事奉。经文中能确定的是,扫罗大大地改变了,他公然在大马士革<answer会堂宣讲耶稣是神的儿子,使得听众十分惊讶,他也有力地驳倒对手,说明耶稣是基督。
《使徒行传》第9章19节到22节记载当地犹太人因看见扫罗的改变就想杀他,于是扫罗趁夜晚逃离。第9章23节到25节提到了“他的门徒”,这是指当地其他的基督徒。这段经文所记载的扫罗受逼迫的遭遇,与之前司提反受逼迫的状况有些相似,不过神这次清楚指示扫罗顺利脱离危险。当地基督徒用筐子将扫罗从城墙上缒下去。扫罗于是逃到耶路撒冷,但是那里基督徒都不敢接近他,只有巴拿巴愿意接待扫罗,也成为保罗和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交往的桥梁。
保罗是对信仰非常执着的人,他过去对基督徒的排斥并非出自个人的恶意,但他的做法顽固又极端,以致他信主之后到了耶路撒冷,基督徒们多半怀疑扫罗信主是伪装的。在《加拉太书》第1章的18节和19节中保罗自己提到,他这时曾见到彼得和耶稣的弟弟雅各,但从《使徒行传》的记载看来,此时真正接受他的基督徒看来只有巴拿巴。巴拿巴不但接受保罗,还推荐保罗参与教会事工。
《使徒行传》第9章29节到31节记述了保罗在耶路撒冷,为传扬真道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辩论,他的表现和司提反一样,接替了司提反的护教和传道工作。因为保罗如此热切传讲真理,使他的生命又遭到威胁,于是当地的弟兄们送他到大数去。
从保罗服事主的样式可以看出福音的工人是由神拣选的,所以我们传福音时若遇到他人激烈的反对,不必因此放弃或讨厌对方,因为说不定某些反对者就是被神所拣选,将来要成为“保罗”的“扫罗”。
福音是神的旨意(9:31-43)
《使徒行传》第9章31节到43节记载了使徒彼得在吕大和约帕的事工。此处先记载彼得在吕大医好一个瘫痪八年的病人以尼雅,也因这个神迹使附近的人信了主。“吕大”这个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与海港约帕之间;“以尼雅”从名字看应该是犹太人,圣经学者认为由路加记述的方式来推测,这人很有可能已经是基督徒,理由是路加没有特别描述这人被医治后有信仰上有什么改变。接下来路加又提到在约帕一位名叫大比大的女信徒,因彼得的祷告而从死里复活,此事也让许多约帕人信主了。
“约帕”是个海港城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耶稣和使徒们的时代,此城除了犹太居民之外,也居住了许多外邦人。大比大这位女信徒,在被复活前已经被“洗了”,这是按照当时丧礼的习俗,先洗尸体、膏抹尸体然后下葬。路加这样来描写,是表示大比大在被复活前已确认死亡,也强调神藉着彼得而行的让大比大复活是神迹,见证基督福音的大能,可以让许多的人愿意信主。
此处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我们留意,这在《使徒行传》一开始就已被提到:每当神借使行们行神迹、吸引人愿意认识主之后,使徒们或是教会都要对初信的人跟进一段时间。这次彼得在吕大与约帕也是如此行的,这很值得我们在传福音时学习效法。
9章43节说彼得在约帕的硝皮匠西门家住了一段时间,原因应该是要巩固当地的教会。所谓“硝皮匠”就是把动物的皮革进行加工的工匠。从西门的名字和彼得愿意住在他家来看,他应该是犹太人,但他的工作是被犹太拉比当成不洁净的,因为他会接触到动物尸体,所以在律法上算是不洁,而且制皮的过程又很臭。当时犹太法律甚至规定,犹太女子如果发现丈夫是硝皮匠,可以合法要求离婚。
彼得住在硝皮匠西门的家中,是特意如此还是当时找不到其它住处,我们不知道,但经文记述了彼得面对受犹太人厌恶歧视的西门,并没有表现出排斥或居高临下,而是以诚相待。或许正因彼得有这样的品性,所以神后来安排他作为使徒中第一位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
本课的学习告诉我们,当时福音是在最想不到群体里被传开了,而基督徒也在人最想不到的情况下,因为顺服神并忠于神的大使命,亲眼见证了这些奇妙无比的事。这令他们惊奇,诧异,却又对神更加敬畏!今天的情况依然如此,主的大使命不是出于人意,而是由神來带领和成全:执事腓利传道,显明是神在引领福音事工;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信主是神大能的作为;保罗的信主是神奇妙的拣选;彼得的传道是顺服神的旨意。这就是路加记下使徒们事迹的真正的意义:神的福音和福音的大能都是真的!
金句: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 (徒9:15)
团队讨论互动:请在小组中分享,自己从未信主到信主,是怎样的过程?有没有哪位弟兄姐妹对自己帮助极大?
复习问题
1. 《使徒行传》9章3节到9节记述:原本叫扫罗的保罗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了谁而信主?
2 在《使徒行传》9章13节到19节提到,扫罗是主耶稣拣选来给什麼人传福音的器皿?
3 《使徒行传》9章19节到22节记载保罗信主之后来到耶路撒冷,为什么当地许多基督徒不愿接受他?
4 是谁成为了保罗和耶路撒冷基督徒接触的桥梁?
思考问题
1 从巴拿巴接待扫罗的经过和对扫罗事奉的影响,我学习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