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福音--普世的救恩(徒10:1-11:30) 下 (4415)
第七课:福音--普世的救恩(徒10:1-11:30) 下 (4415)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粤语课文:
第二部分
彼得的见证(11:1-17)
在《使徒行传》第11章1节到18节,說到当彼得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了他的经历,就是外邦人哥尼流得救的经过,马上引起了坚持割礼的犹太信徒的不满和争辩。这些犹太信徒还坚守住犹太教的传统观念。于是彼得就这个议题展开辩白的演讲。
第11章2节中提到的“奉割礼的”信徒,是指当时教会中严守犹太律法的信徒。对他们而言,严格地遵守律法就是向主耶稣表现敬虔。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初代教会彼得虽然身为使徒,在教会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只要众人对他的说法或者做法有不同意见,就可以与他争议。这也说明,后来罗马天主教认为罗马教皇具有彼得所具的权威,不可被任何人所质疑,其实并没有圣经的根据。
第11章第4节到17节,是彼得对他给哥尼流等人施洗整个过程的说明,基本上是再次重述《使徒行传》第10章第1节到43节所记载过的情形,只是叙述者换成用第一人称。彼得在这段说明里,先叙述了自己见异象的经过,然后说他怎样去到凯撒利亚,亲眼见证了圣灵降在外邦人身上,然后再提起耶稣自己吩咐过的话来解释,最终请求教会要正确地评断此事。在18节那里说,众人都不再争辩,而是归荣耀于神。教会也决定,外邦人成为信徒无需先加入犹太教,而是信福音就可蒙救恩成为神家的成员。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教会中,犹太信徒还是能够谦卑地分辨出正确的福音观,明白神的心意是传福音给所有的人,人只要信主,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都能得救。
以彼得这次事件为例,教会中争论的重点并不是“是否可以向外邦人传福音”,或是“外邦人是否能得救”;争论的只是“这样做是否违背犹太教的传统”,有些人在传福音时还持守着犹太教的传统。路加特别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也显示了初代教会因律法问题而产生的一些的争论一直存在着,直到主后50年代,保罗在写《加拉太书》时,在《加拉太书》第2章11节到13节还提到:保罗曾经指责彼得屈服于一些犹太信徒的压力,不和外邦信徒同桌。可见人在固守自己的传统思想时,是很不利于主内合一的。我们今天徒也要常省思,在信仰生活和传福音上,是否也会因为个人的成见而拦阻了主内合一。
属基督的同胞(11:18-30)
在第11章第19节到30节路加的笔锋一转,提到了外邦地区安提阿教会的建立,这是因为原本住在犹太地区的信徒,因司提反事件被迫流亡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等外邦地区,逼迫导致的逃亡产生了正面的结果,就是福音因此传开了。
这段经文提到,流亡到外邦的犹太信徒中,那些来自耶路撒冷而且观念比较传统的人还不大与当地人接触,但在这些地区土生土长的犹太信徒已经放胆向外邦人传福音了。21节说的“主与他们同在”,在希腊文原文意思是说“主的手与他们同在”,在圣经中常常用“手”來表示“能力、主权”。这也表明,那些勇于向外邦人传道的犹太信徒是蒙神祝福,工作大有果效的。
路加如此描写流亡信徒传福音的工作,一方面是要见证神实现了“大使命”中给门徒的应许,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在耶路撒冷之外的地区,传福音给外邦人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信主的人有机会就要积极传福音,犹太信徒只要不受犹太传统想法的束缚,自然会向所有的人传福音。
由于福音事工在外邦地区的拓展极有成效,耶路撒冷教会就派巴拿巴往外邦地区一路视察,直走到安提阿。巴拿巴果然是满有圣灵的好弟兄,他虽是犹太人,但完全不纠结外邦人信主的问题,反而极为高兴看见许多人归主,并且努力和当地同工一起兴旺福音。
《使徒行传》11章22节说巴拿巴的巡视“走到安提阿为止”,是说安提阿是巴拿巴行程的终点。不过有些《使徒行传》的古代手抄本在此处没有写“走到为止”,也许巴拿巴的行程会更远,不管走了多远,都可以确定这是一趟传福音与造就各地教会的旅程。
在《使徒行传》中,路加常用“好人”来形容巴拿巴,也只有这位巴拿巴被路加这样来形容,可见路加很欣赏这位“劝慰之子”。在第11章的25节和26节提到,巴拿巴到大数去找扫罗一起到安提阿教会工作,值得注意是这里出现的“教会”一词,这是路加第一次用“教会”来称呼耶路撒冷以外的基督徒群体。
《使徒行传》在此处还记载着,正是在安提阿,信从耶稣的人被称为“基督徒”,这个词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小基督”,表示是“基督的跟随者”。这应该是安提阿的外邦人用来称呼那些信主耶稣的人,犹太人处于敬虔的目的,通常不会把“基督”的称号用在人的身上。这也说明两件事:一是安提阿教会在信仰、教导和教会生活上应该很成熟,二是教会十分兴旺,而且在见证福音和聚会人数上都引起了外邦人的注意。外邦人发现这群人很特别,所信仰和跟随的是一位叫基督的救主,因此叫他们“基督徒”。
当巴拿巴来到这里,发现当地教会兴旺发展,靠自己来牧养力量不够时,巴拿巴想起保罗就在大数,所以立刻去找保罗来一同牧养教会,结果安提阿的福音事工和教会大得长进。当时保罗还叫扫罗,因为他过去的行为,有些基督徒还没有接受他,对安提阿教会而言,扫罗也是一名新人。巴拿巴却没有犹疑,诚心招聚他来一同事奉主。这在福音事工上真实表现了“同做肢体”的爱心。
第11章第29节和30节还记下另一个爱心的美好见证:有几位耶路撒冷的先知来到安提阿教会,其中有位叫“亚迦布”的先知受圣灵感动,预言“天下”(包括犹太地在内)会有大饥荒,于是安提阿教会便发动信徒捐款,然后托巴拿巴和保罗把善款送去给犹太地的信徒。这是身为福音和教会发源地的犹太地教会,第一次得到外邦教会的帮助。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初代教会中的“先知”和旧约中被神拣选的“先知”,在受托的职分上有些許不同。在新约时代,先知这个职分常常与使徒、教师并列,他们和旧约的先知一样被圣灵赋予特别的恩赐。新约时代的先知常常固定在某一间教会或在各教会巡回讲道,劝勉信徒以及说预言。與旧约时代的先知相比,他们的职责还包括了要解释旧约先知的预言如何在当时已经应验。
安提阿教会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见证和教训。她是一个外邦人的教会,成立的日子比耶路撒冷教会要晚很多,然而信从耶稣的人开始被称为“基督徒”却是从他们这里开始,从路加的记载也让我们看见:当犹太信徒还在纠结着是否接受外邦人信主时,外邦的信徒却已经主动向耶路撒冷提供爱心援助,实践了肢体间要彼此配合关爱的教导。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今天的我们有没有关心肢体的需要?当记得圣经告诉我们,众教会和所有基督徒都要相互关爱,因为大家都是在主里的手足同胞。
金句:他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证明他是神所立定的,要做审判活人、死人的主。 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徒10:42-43)
团队讨论互动:请在小组中分享,自己有没有和性格或背景极不相同的弟兄姐妹一同事奉的经验?从当中有没有遇到考验?可以怎样克服这些考验?
复习问题
1 《使徒行传》11章第1节到18节中提到:因彼得去为罗马军官哥尼流施洗,结果在耶稣撒冷教会中引发很大争议,这场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使徒行传》11章19节到30节记载:原本在犹太地区的信徒们因司提反事件流亡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等外邦地区,带来了什么结果?
3 在《使徒行传》中,路加常用“好人”来形容谁?
4 在路加记载中,是从哪一地区的教会开始,信从基督的人被称为“基督徒”?
思考问题
1 从本课的经文所描述的“基督徒”向人见证主耶稣的救恩,对自己有哪些提醒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