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神如此信实--大使命的实现(徒27:1-28:31) 下 (4429)
第十四课:神如此信实--大使命的实现(徒27:1-28:31) 下 (4429)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粤语课文:
第二部分
保罗海上遇救(27:27-28:15)
在第27章第27节到44节经文说,到了“第十四天夜间”船还在海上飘荡,可见船上的人仍然在记录航行的时间。这时水手们在测量水深时,看出船越来越靠近陆地。于是他们赶紧从船尾抛下了四个锚,以防止船会搁浅或者撞底沉没。
经文说这時水手想“逃出船去”,可能是发现陆地近了,然而不能确定这大船是否能安全靠岸,所以水手们想独占救生艇先离开,却被保罗查觉,让百夫长命兵丁阻止。保罗说水手们若不在船上,大家都“必不能得救”,确实若无水手操作,船只极可能撞沉,而保罗话里的意思,可能也是为了水手的安全着想,若放任水手在还是风浪大作的海面乘小船航行,也极可能丧命。
按常理,有经验的水手不会在大风大浪中坐小船航行,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只是保罗他们船上的水手们很可能饿到失去判断能力。在27章33节和34节那里说,船上众人已经十四天不能正常吃喝,这对人的反应和性情必有负面的影响,于是保罗再次劝大家先正常进食,这是有信心也很有智慧的建议。当一个人身心灵得到均衡的照顾,他才有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所以27章35节说,保罗就 “拿着饼,在众人面前祝谢了神,掰开吃”。这可能是一场圣餐,也可能是遵循犹太人吃饭的习俗。无论如何,保罗在众人面前谢饭,进食,其用意就是安定众人的心,都能好好进食。第37节记载,船上共有二百七十六个人一同用餐。
接下来,为了减轻船的载重量和吃水深度,众人丢了“船上的麦子”,防止船万一碰到海底的岩石会造成沉船。也就是说把船上储备的食物也抛弃了。不久他们就看见了“海湾”,于是又“砍断缆索,弃锚在海里”希望船只能轻松行进;船员又“松开舵绳”,可能是说这船有双舵桨,之前因为风浪太大,船员把舵用绳子缠绑固定,现在要靠岸登陆,就“松开舵绳、拉起头篷” 顺风向岸行驶,虽然因搁浅咬住了船头,但是安全靠岸,只是船尾撞坏了。
第27章的23节和24节说到罗马兵怕囚犯这时若趁机逃脱,因此想杀死所有囚犯。因为若犯人逃走,押送犯人的士兵会被处死,何况要押送到罗马的犯人通常是重犯,士兵在自保的压力之下才想要杀犯人。但想不到百夫长却出面阻止,命令会游水的都游上岸,不会的就抱住能漂流的东西设法上岸。百夫长冒了很大的风险做出这个决定,他的本意是想要保住保罗的性命。
百夫长想救保罗,有可能是因保罗是罗马公民。不过保罗在行程中表现出的镇定、智慧,以及在患难中给大家的安慰,肯定也让百夫长对保罗的印象非常好,甚至愿意为保住保罗而让其他囚犯们都能活命。真正基督徒的生命见证,就是不用言语的宣传,也能发挥强大的影响力。保罗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第28章第1节到10节说保罗他们终于游上一個叫“马耳他”的岛,热心的当地人立刻来救济他们。中文和合本把当地人译成“土人”,这一个词在中文和合本中也常翻译成“化外人”,希腊文原文是指“不通希腊文和希腊文化的外国人”,并不是形容人没文化的意思。
当地人对这些遇难者非常友善,这时正在下雨,保罗他们游上岸来,肯定又湿又冷又累,于是当地人马上生火接待他们。但没想到保罗在帮忙拾柴时被一条毒蛇咬到手,第28章第4节到6 节说,当地人因此而断定保罗必是大恶人,所以“天理”不容他活着。“天理”的希腊文原文是“公义”,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有个女儿就叫“公义”。所以当地人也可能指是保罗受到神明的惩罚。可保罗被蛇咬後竟什么事也没有,只是把蛇甩到火中,当地的人们极其吃惊,又改口稱保罗是神明。
不知是否出于对保罗的敬畏,在第28章第7节到9节提到,当地的岛长“部百流”热情款待所有人三天,保罗还祷告按手治好了岛长父亲的重病,结果岛上的病人都来求医,神也借保罗在那里医治病人有三个月之久。岛民非常尊敬保罗他们,甚至到他们离开时,还供应他们许多物质上的需要。而28章10节的希腊文原文表达得更明确,说保罗不仅仅是因行神迹而获得岛民的尊敬,更是因他在生活中各方面的见证赢得了人心。
第28章的第11节到16节说到,保罗他们又乘来自亚历山大的船前行,这船名叫“宙斯双子”,希腊神话中说他们是航海者的守护神,外邦人认为有他们的记号就能保海上平安。他们从马耳他出发已是“过了三个月”后,看来是避开11月到1月的海上风暴期。船经过了“叙拉古”、“利基翁”来到“部丢利”,这是在意大利半岛西海岸的港口城市,在罗马城的东南方。当时要到罗马的旅客通常会在此下船,再走通往罗马的官方大道继续前行。保罗他们在此与当地基督徒同住了七天后再次出发。这时航海的危险期已过去,罗马大道就在脚下,路加以感叹的语气写道:“这样,我们来到罗马。”
路加记下了保罗他们在部丢利停留了七天,和当地基督徒同住。这可能是出自百夫长特别的宽待,也可能是因为百夫长需要时间办理海难的官方手续。无论如何,保罗以被押犯人的身份还能外出访友,的确算是百夫长的法外开恩了。第28章15节和16节,提到罗马的基督徒也听说保罗来了,就立刻出发迎接他们并提供帮助,可见福音那时候已经传到了罗马。
这时大约是在主后60年的春天。路加说众人在“亚比乌市”和“三馆”碰面,考古学者指出,这两处地方都在一条叫亚比安的罗马大道上。由此看来,保罗他们是走的这条路。保罗他们在这艰难的行程后能见到基督徒,一定满心对神充满感谢之情。
保罗在罗马的事工(28:16-31)
到罗马后,保罗还“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处”,希腊原文说的是“与一个看守的兵,保罗蒙准自己住”。就是说保罗可以住自己租来的房子,只不过要有一个兵丁来看守他。保罗能有这样自由,可能是因为保罗并不算真正的犯人,一来他并没有被官方正式安上任何罪名,二来他被带来罗马是去皇帝的法庭上诉,不是去受审判。而在第28章第17节到31节提到,保罗既然不用受关押,“过了三天”,他就请当地犹太人的首领来见面了。
保罗为什么急着要跟罗马的犹太人接触呢?圣经学者认为保罗可能是想厘清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想知道当地犹太人有没听过福音,二是如果他们接触过福音或基督徒,他们会不会有些误解。保罗邀请的犹太人应该是当地各会堂的重要人物。从路加的记载中看,这些人对福音已略有所闻,但不明白具体内容,也不清楚福音在其他犹太人当中为什么会引发争议,于是保罗向他们说明福音的内容就是“以色列人所指望的”神的救恩,也就是“弥赛亚的来临”以及“复活的盼望”。
当地的犹太领袖听了保罗的讲道,并没马上表示反对,甚至还请求保罗多讲一点。这可能是因为罗马的犹太人在信仰上比较开放,但也可能是出自另外的原因。 在第28章21节和22节中这些犹太人自己提到,他们没有收到“信”,也就是来自犹太公会的公函。此刻航行季才刚开始,大概还没有控告保罗的人或者公文已经到了罗马,所以当地的犹太领袖们还同保罗约了日子,让他有一整天能对犹太人说明福音的道理。
第28章23节到29节说,那天来了许多犹太人听保罗讲解福音,但从路加的记载看,听众的反应是无知又轻忽,因此保罗很失望。 26节和27节保罗引用旧约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第6章9节和10节责备他们;在福音书中,耶稣也曾用过类似的比喻来教导信徒,也是要针对犹太人对福音既无知又轻忽的态度。
不过这次保罗对这些犹太人说,他们所弃绝的福音,必定要传给万邦,这一点保罗在之后写的《罗马书》中再次提到。保罗严厉地责备这些犹太人,并非是说神不再给犹太人得救的机会,而是这福音将不会先传给犹太人了,却要先传给所有的外邦人,最后让犹太人会因着后悔而重新转向听信福音。神并没有抛弃犹太人,福音是神对所有人的爱,也包括犹太人在内,他们是和神有约的子民,神的约是不会改变的。
接下来在第28章的30节和31节,路加最后说到:保罗在罗马传福音两年,无人禁止。路加很可能就是在两年后又完成了《使徒行传》,这期间保罗显然没受到来自公会或其他犹太人的扰乱。就是说这两年根本没人来控告保罗,至少到《路加福音》写完时上诉的结果都没确定。保罗后来写成的书信和教会传统都暗示这次上诉结果是“无罪释放”。不过后来保罗又因别的理由被罗马皇帝关押,结果殉道。
《使徒行传》以保罗在罗马自由地传福音做结尾。路加这样写的目的,可能是想表明基督信仰对罗马帝国无害,又可以让读者有信心,因为福音事工必将兴旺,神的大使命应许正在实现,福音将会传到地极。路加到此停笔,因为他要为神的大使命写下见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继续完成大使命的责任,就落在每一位听到福音,相信福音的基督徒身上。每一位基督徒的生命,都是神要我们传承下去的《使徒行传》!
金句:“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团队讨论互动:请在小组中大家相互分享,自己最盼望能向哪位亲友分享福音?并请相互为这些福音朋友代祷,求神动工。
复习问题
1 在《使徒行传》27章27-44节记载,保罗乘坐的船在遇险后终于发现陆地近了,船上的水手想“逃出船去”,结果被谁查觉?
2 《使徒行传》27章23-24节说到保罗他们来到一个叫“马耳他”的岛,当地居民对这些遇难者有什么反应?
3 《使徒行传》28章15-16节提到罗马的基督徒也听到保罗终于平安来到,就立刻出发迎接他们,这表示当時福音已传到哪里?
4 《使徒行传》最後提到保罗在罗马传福音两年,有没有人来干涉?
思考问题
1 从保罗往罗马的行程中,我学习到哪些关于信心和爱心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