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圣洁与伦理(帖前4:1-12) 上 (5210)


第五课:圣洁与伦理(帖前4:1-12) 上 (5210)

圣洁与伦理(4:1-12)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本课内容提要:前书的后半段自此开始。保罗从“讨神喜悦”的思路引出五个主题:性关系圣洁﹐弟兄相爱(工作伦理)﹐已死基督徒的命运﹐主再来的时候日期,基督徒的各种责任。本课先讨论前两方面:性道德和工作伦理﹐二者既有关教会对外形象﹐也涉及内部纪律问题。


,并根据有声书内容完成填空

回顾与前瞻

1. 今天要进入《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课的学习了。我们已经查考了这卷书的前半部份,就是1-3章,接着要查考下半部份,就是4-5章。虽然这两部份的重点不同,其中仍然有不少前后呼应的内容。在1-3章保罗表达了对神的感谢,也澄清了事实,增进和帖撒罗尼迦人的感情。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可以把前三章当成五个乐段,穿插了三次感谢和两次辩白。说得通俗点,就像麦当劳的“巨无霸”大汉堡,用三层面包夹两层牛肉饼。

2. 吃完了这个大汉堡的品牌快餐,保罗就要端上更精心调制的营养餐点了:就是在生活和信仰上进一步的劝勉和教导,鼓励 他们属灵生命更上一层楼。这正是4-5章的主题。这也是要转移焦点,前三章描画出保罗自己的牧者心肠,后两章则把焦距转到基督徒群体,目的是要塑造出有属天道德风貌的新人。

3. 基督教伦理部份常被人忽视,以至于许多基督徒能说不能做,活不出主耶稣的样式来。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生活 和信仰方面有哪些问题呢﹖他们在生活、特别是男女关系方面不够圣洁(4:3-8);又喜欢管闲事,不能安静自守和好好做工,还有人利用 “弟兄相爱”的道理,过寄生虫的生活(4:9-12);另外可能对主耶稣再来有误解,担心已经死去的亲友不能得到主的救恩(4:13-5:12)。

4. 帖撒罗尼迦的外邦基督徒,和犹太背景的基督徒大不一样,在希腊罗马的异教环境中,他们的不少风俗 习惯是和一神论信仰格格不入的。保罗没有严词怒斥他们,而是耐心地引导。在前3章,保罗总是先赞扬劝勉,比如1章9节表扬他们“离弃偶像,归向神”。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担心,比如3章5节那里说,怕“那诱惑人的(撒旦)到底诱惑了你们,叫我们的劳苦归于徒然。”

5.这些初信耶稣的基督徒,活在新生命的兴奋中,想“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1:9),也对基督再来存着兴奋的盼望( 1:10,2:19,3:13)。但是他们也存着某些困惑,好像一个从深山老林中被选召出来的少年 运动员,精力充沛,能跑善跳,对新生活充满憧憬,但想成为优秀的奥运选手,却必须受严格的训练,放弃一些旧习俗。

第四章的五个主题

1. 保罗在第4章,先以“讨神喜悦”的思路开始(4:1-2),引出五个主题:第一個主題在4章3-8节:圣洁自守;第二個主題在4章9-12节:弟兄相爱;第三個主題在4章13-18节:已死基督徒的命运;第四個主題在5章1-11节:主再来的时候日期;第五個主題在5章12-22节:基督徒的各种责任;最后以祷告结束。

2. 这当中谈到了两性关系、死亡还有工作,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伦理 性主题。性和工作,与前两个主题,就是圣洁和彼此相爱有关;死亡则与第三和第四个主题有关,就是已死的基督徒是否能得永生?这不仅仅关乎个人生命,也涉及一些神学思想。第五个主题,谈到基督教群体对内对外的品徳 见证,也很重要。

在下面的每一课我们会探讨两个主题,最后一课再加上结束祷告。这次先来谈圣洁自守(4:3-8) 和弟兄相爱(4:9-12)这两个主题。

何为讨神喜悦(4:1-2)

1. 我们先看《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1-2节:“1.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2.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

这第1节经文说的“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是再次以弟兄相称,也像是一个新的开场。第3章最后的劝勉祝祷,好像一个中场休息。这里再开一个新头,回顾过去保罗说“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现在要“更加勉励”。“勉励”和3章12节的“充足”是同一个词,意思是更努力向前迈进。

2. 这个新开场白说了三件事,一是保罗以往给基督徒的教训;二是赞赏他们遵从了教训;三是指出他们有更大的进歩  空间。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前半部份的3章10节说“我们昼夜切切的祈求,要见你们的面,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表明保罗不断地祷告,是想探访教会,也为他牧养的群羊向神祈求。

3.“补满”对照“不足”,意思是“使完全”。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虽然有爱心、信心和好见证,但是毕竟因为信主不久,又一直生活在“自由开放”的希腊社区,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可能和基督信仰格格不入。这些属灵生命不成熟的基督徒,需要更多教导,才可以避免在道德和灵性上失败。

4. 热情加勇敢,并不等于道德高尚和灵命成熟。许多战场上的英雄,在生活小节上毛病很多,“英雄难过美人关”就是常见的例子。还有就是:教会中有些人可能甘心服事众人,却不喜欢 安静 下来听道,还保留了一些旧习气,比如撒谎、占小便宜,男女关系不谨慎等。都需要进步到“完全”的地步,活出基督徒的样式来。

5. 保罗很小心地措辞,在两卷书信中共用了10次“求”、“劝”这两个字(前2:11,3:2、7,4:1、10、18,5:11、14;后2:17,3:12)。“求”和 “劝”一起用,相当于中文的“请+求”。这本是“命令”,保罗却用一种委婉的语气,“求”是以弟兄的身份发言,“劝”则是以主耶稣代言人的身份说话,代表基督耶稣来“劝”门徒。

6. 这里第三次出现“讨神喜悦”的文字(2:4,15),这是提醒基督徒去回忆自己起初归信主时的爱心表现。因为当热情减退之后,可能故态复萌,忘记神的标准,就难以“讨神喜悦”了。

守神家规矩,虽然不等于死守律法教条和自我标榜,却要记得:有好行为 不是自我表现,是要“讨”颁布律法之神的“喜悦”。这句话在现代中文译本直接翻译成“怎样在生活上讨神的喜欢”。

7. 此外,旧约《创世记》5章22节提到以诺“与神同行”,是说以诺用他的生命和行动来“讨神的喜悦”,神不让他经历死亡,直接 把他接走。以诺的信心行为“得到神的欢心”(来11:5 现代中文译本)。保罗教导基督徒,都要成为新约时代的以诺。保罗以“讨神的喜悦”这个大格局,提醒基督徒不要把日常生活的规范,当成无足轻重的生活小事。

8. 保罗劝勉基督徒为了“讨神的喜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这就是后两章经文的五个主题,我们刚才提到的:圣洁(4:3-8);弟兄相爱(4:9-12);已经睡了的人(4:13-18);主再来(5:1-11)和基督徒的责任(5:12-22)。

保罗好像营养师,属灵饥饿的人先给吃个汉堡包,然后调整营养结构:再来一盘健康五谷套餐,保证营养均衡;然后用新鲜蔬菜,就是祷告祝福垫底。保罗真是用心良苦,针对主内新人属灵营养的不足设计了这份套餐。

其实道德伦理问题不单是宗教或者法律的规章,更要注重的是我们与神,还有与人的关系。基督徒应该讨神喜悦,也与人和睦相处,才是真正的灵命健康。

对外邦信徒的挑战:(4:1-2)

1. 这些问题,在前三章保罗已经预埋了伏笔:在3章13节提到过“圣洁”,这里(4:3-8)则偏重于个人生活,尤其是男女 关系方面的圣洁;在1章3节已经提到“爱心和盼望”,在5章8节会更深入阐述;在3章12节说的“彼此相爱和爱众人”,在4章9-12节说得更详细,还加上“立志作安静人……亲手做工”。

这卷书的前半部分,每章的最后都提到等候主来,第5章则教导说:主再来的日子无法预测,等候不是懈怠,必须警醒地积极生活。

2. 保罗说“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晓得不等于记住或者执行了这些命令,帖城基督徒虽然有不少好见证,但是离基督徒的道德尺度还有差距,行事为人仍有欠缺 。

在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神的工作并不排斥人的努力,祂喜欢人与祂同工。人自身有惰性,容易得过且过;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也和神的标准相差甚远,基督徒的道德 品行,也受到周围的环境影响。

3. 许多希腊背景的基督徒,没有真正了解基督徒的道德观,当时希腊人自认为他们非常进步文明。在男女关系方面的开放无度,和层出不穷的离婚事件,是希腊文明的一大特色。曾有当时的名人说过“女人是为了离婚而结婚,离婚则给了女人再婚的权利。”

还有人把女人分成几种:娼妓是用来作伴侣的,伺妾满足男人的生理需要,而妻子用来养育后代和料理家务。男人只要有本事维持妻子和家庭的生活开支,和任何女子胡混都不以为耻。

4. 更让人叹息的是,被初期教会所不齿的男女淫乱关系,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又成了社会的时尚主流。人心不古,根源在于罪性,若不除去罪,人根本分不清是非善恶,还把千年的垃圾 当宝贝,以为是自己的新发明呢。

保罗对婚姻和男女关系的新见解,挑战了罗马和希腊社会的性观念。基督教道德观念,冲击着希腊罗马文化,开立了圣洁的男女关系的新法典:夫妻以忠于彼此为圣洁,以担当和维护家庭为职责。当我们先了解这些背景,再去读4章3-8节那些专门谈到性伦理的经文,就更容易明白了。

复习问题

1.保罗在4-5两章指出帖撒罗尼迦信徒中存在了哪些问题呢?

2.保罗在4章1节再次提到“讨神喜悦”(对比2:4,15),这次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提醒信徒要遵行?

3.保罗特别教导信徒男女关系方面的“圣洁”,是因为帖撒罗尼迦人在生活习俗方面受到哪些不良影响?

思考问题

1.保罗提出的“讨神喜悦”这个说法,对你个人的生活有什么挑战?你自己或者周围的信徒有没有“讨神喜悦”的好见证呢?

2.今天社会的开放乃至混乱状况,对基督徒的道德和行为标准有哪些方面的挑战?请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