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敬虔的生活(彼前1:17-25) 上 (6008)


第四课:敬虔的生活(彼前1:17-25) 上 (6008)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粤语课文:


本课内容提要:本课所查考的经文和内容,说到信徒应该过敬虔生活的理由和重要性,也提醒我们既然已蒙救赎,就应该脱离从前败坏的生活,有重生的样式、又与其他信徒“彼此切实相爱”。

第一部分

引言

我们要继续查考《彼得前书》第1章的后半章。不过在查经之前,让我先来说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牧师有一次说到,他的小儿子有一天闯进他的书房,要父亲陪着他玩。但是牧师那时正在预备一篇讲章,所以就跟儿子说:“不行。”于是儿子就退而求其次地说:“爸爸!那我可不可以在你旁边自己玩呢?”父亲很疼他,当然说“可以。”不过又接着补了一句话说:“如果你一直都乖乖地在那儿玩、不出声音的话,你就可以待在书房里,否则的话,我可能会要你出去哦。”小男孩一口答应了。一个钟头下来真的是没说过一句话,安静得连作父亲的都忍不住要称赞他说:“宝宝!你真乖。”他儿子应该很高兴才对,因为被父亲称赞了;不过他儿子却并不高兴,反而叹了一口气说:“唉!可是我好累哦!”他觉得作个乖儿子好累。或许他心里想,早知道这么累,还不如跑出去跟外边的小朋友玩,蹦蹦跳跳、大喊大叫的还舒服一点呢!不过最初是他自己舍不得离开父亲,才要求留下的。

这个小男孩的感觉,让我想到许多人刚作基督徒的时候,心情都很兴奋、很快乐。就是不知道后来会不会有越走越累的感觉。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不觉得累呢?比方说,如果他心里始终认为,跟父亲在一起是最快乐的事;同时欣赏父亲专心预备讲章的样子,或许就不会觉得累了。还有,他也可以找一些有趣的事情来作,例如看一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这样也不会觉得累。其实我们过基督徒生活的那个秘诀也差不多。你的心态跟你所作的事,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我们这次所要查考的经文,就是谈到这方面的事情。

是父也是审判主(1:17a)

《彼得前书》1章17节:“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得在这里说,我们在世上应该怎么过日子?他说:我们应该存敬畏的心来过日子。这个“敬畏的心”不是指人有着“恐惧”这种心态,而是指着“敬重”、“敬爱”的心态,就像小男孩在父亲身边不出声、不吵闹,并不是因为害怕父亲打他、骂他,而是尊重父亲的要求。我们可以说:基督徒应该过敬虔生活的一个理由,是因为他所敬拜的神,跟他有父子的关系,所以他愿意敬重父神的要求。

而且彼得提醒我们,这位父神也是一位审判人的主。一个心里正直的法官判案是大公无私的,无论对谁都是用同样的标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是神的儿女,就随便做任何事。不但不可以撒赖,还应该比别人更守规矩才对。因为父亲是法官,我们就不好意思去犯罪,免得他在审询我们的案件时会当众出丑。真希望每位信徒都有这种敬畏神、敬爱神的心态。

在世寄居(1:17b)

在刚才念过的1章17节那里,彼得还提出了另外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要在世上过敬虔的生活。从1章17节的后半节可以找到的那个理由是:因为我们在世上过着寄居的生活。寄居是什么滋味呢?寄居就是住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像作客旅一样,有很多的拘泥、不方便、不自在。在外作客,的确不像住在自己家里那么轻松愉快。你不能要求别人照你的心意安排一切,事实上,你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尽量减少。在外作客旅,总是行李越简单越好。

除此之外,在外作客旅,还有一种很普遍的心情,就是巴望着快点回家。所以基督徒在世上过的,既然是寄居的生活,自然就不会太在乎有多少物质的享受,将将就就、过点简朴的生活也很好了。而且基督徒也是非常想回家的一群人;不过,他们想念的家并不在这个地上,而是在天上。

有一首诗歌的歌名是“这世界非我家”,歌词说到:“这世界非我家,我无一定住处,我积财宝在天,时刻仰望我主。我主,你知,我无良友像你,天堂若非我家,我必流离无依;天门为我大开,天使呼召迎迓,故我不再贪爱这世界为我家。”

已经被赎(1:18,19)

在刚才的分享里已经谈到,信徒在世过敬虔生活的两个理由是:因为我们是父神的儿女,也因为我们只不过在世寄居而已。接下来,在1章18和19节那里,使徒彼得还提到另外一个理由,来说明信徒为什么应该过敬畏神的生活。《彼得前书》1章18和19节:“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在这里有一个字眼先解释一下,就是“得赎”这个字眼。

“得赎”在圣经里的意思,是指透过罚款或者赎金,把一个人从被罚的情况里面释放出来。比方说,犹太人的律法规定,如果有人养的牛发了野性,把别人顶死了,而这牛的主人是明知这牛的野性的,却不防范它去伤人,那么按律法规定,不仅要把牛杀死,连主人也得赔命,除非他能拿出规定的赎金,才能赎回他的生命。在当时的希腊社会,一个做奴隶的,也可以由别人或者由他自己付出赎金,来把自己赎出重获自由。

《彼得前书》的确是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字眼,来形容信徒在生命上和地位上的改变。尤其是当时的收信人,可能过去都随从世俗,过着败坏的生活。为什么信徒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过着败坏的生活,而应该去过敬虔的生活呢?因为信徒已经被神从败坏当中买赎出来了。彼得说到了神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在《彼得前书》1章19节那里说到,不是用金或银,而是用耶稣基督的宝血。正如我们知道的,金银虽有属世的价格,但是最终会被毁灭,没有永远的价值。而耶稣基督的宝血,却有永远的功效,神为信徒付出的赎金真是大得无比。

早已拣选(1:20,21)

更令人感动的是,神并非一时冲动作出这样的决定,而是在创造世界之前已经拣选耶稣基督来作赎价。《彼得前书》1章20和21节:“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神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你们也因着他,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又给他荣耀的神,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所以整个救恩计划的预备工作,甚至在神创造世界之前已经开始了。我们都知道,越被我们看重的事情,准备工夫就会越早开始;所以救恩计划这么早就开始,不仅表达了神“无所不知”的特性,更是表达了神对人类无法形容的爱。事实上,一个时常记念神大爱的信徒,一定会存着感恩的心来过敬虔的生活。

复习问题

1  基督徒为什么需要过敬虔的生活? 

2  “得赎”是什么意思? 如何应用在信徒的身上? 

3  神什么时候开始为我们预备“救恩的计划”? 这表明了什么? 

思考问题

1  如果你曾经厌倦作基督徒,请分享你如何靠主重新回到主面前的?

2  神的“救恩计划”让你的生命有哪些改变?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