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受苦的心志(彼前4:1-6) 上 (6022)
第十一课:受苦的心志(彼前4:1-6) 上 (6022)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粤语课文:
本课内容提要:本课查考信徒为何要有“受苦的心志”和神让信徒受苦的目的。也顺便介绍了旁经、伪经与圣经不同之处。
第一部分
引言
这次我们要开始查考《彼得前书》第4章。第4章第1节写着说:“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魔鬼最怕有“受苦心志”的信徒。比方说,常常读经、又常常祷告的基督徒,魔鬼很难捉到他们。常常去教会的信徒,因为跟其他的弟兄姊妹常交通来往,彼此扶持,合成一股力量,魔鬼很难攻击他们。至于常常传福音的信徒,是个有属灵动力的人,魔鬼也挺怕他们的影响力的。不过,魔鬼还是最怕有“受苦心志”的基督徒;因为刚才提到的那几种基督徒,如果怕吃苦的话,那么魔鬼只要用“患难困苦”,就可以叫他们放弃读经、放弃祷告、不再去教会、也不敢再向人传福音了。
凡是怕受苦的基督徒,魔鬼都有办法对付他们,就是用苦难来迫使他们放弃信仰、放弃过敬畏神的生活。魔鬼也可以用物质的享受,来引诱这样的信徒离开神。但是对那种既不怕苦又不怕死的基督徒,魔鬼真的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因为苦难并不能动摇他们对基督的信仰,而属世的享受也不能吸引他们离开神。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这次我们要一起查考的这段《彼得前书》的经文,对每一位基督徒都非常重要。
受苦的心志(4:1)
《彼得前书》4章1节:“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在这一节经文里面,彼得首先连贯了前面的话题,谈到基督曾经在肉身受苦。而且更进一步暗示,基督的受苦不是不得已、勉强自己的作法,而是心甘情愿地有受苦的心志。其实主耶稣是神的儿子,如果他不愿意受苦,那么谁也没有办法叫他受苦。记得主耶稣被卖、被捉的那一夜,彼得曾经拔刀相助。主耶稣却阻止他,并且对他说:“你想我不能求父为我差12营的天使来吗?”耶稣完全有能力救自己,但是他没有那么做。
事实上当主耶稣在人性里面挣扎的时候,他也想过,最好是不要去受十字架的苦刑。不过主耶稣明白,如果他没有代替人类受死,神的救恩就不会临到人类,所以在客西马尼园里,他向父神祷告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主耶稣的这个祷告,证明他体贴父神的心意过于体贴自己的心意。彼得在这里鼓励信徒,要效法耶稣基督这种受苦的心志,让“神的美意”可以在我们身上实现。
在这节经文的下半节提出了神的一个美意,就是透过受苦使信徒跟罪断绝。“跟罪断绝了”这句话,有三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受苦可以洁净人的污秽。换句话说,苦难对人的灵性有洗涤的作用。这是来自犹太人的信念,如果想多了解这个信念,可以去参考一下犹太人的文学著作,也就是旁经和伪经。什么是“旁经”呢?“旁经”又叫“次经”,表示这些犹太人的文学作品跟圣经相比是没有权威的,不被认为有圣灵的启示。这些著作是在旧约时代跟新约时代之间那四百年里面写成的,所以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先知书的背景,以及初期教会的历史,是不错的参考资料。什么是“伪经”呢?伪经的“伪”字就是真假的“假”字的意思,表示别人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感到怀疑。“伪经”也是在两约之间写成的,大部份是预言,作者冒用古代名人的名字,用预言的手法来描写历史事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约之间的犹太人,他们的心境和期盼。有一位圣经学者把圣经、旁经和伪经作了这样一个对比。他说:新旧约圣经是“神的话”,旁经是“人的话”,而伪经是“神话”。
旁经和伪经虽然不是圣经正典,但是多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下犹太人的想法。例如对受苦的理念,就不妨参考一下这类文学作品。比方说,有一本叫《以诺书》的伪经,里面写着说:“心灵内永恒的洁净,跟肉身受多少煎熬有直接的关系。”另外一本叫《玛客比二书》的旁经,就写着说:“我奉劝念本书的读者们,不应该为目前所受的灾难而丧志、恐惧、战兢;相反的,他们应了解这些刑罚并不是要施行毁灭,而是要磨炼我们的国家。”犹太人的意思是说,神用苦难刑罚他们,使他们灵性洁净。那么彼得这里说的“肉身受苦”,用意是什么呢?是说当时正在受苦的信徒,并不是因犯罪而在受神的刑罚,否则彼得不应该劝他们忍受,反而应该劝他们赶快悔改才对。
现在接着来谈“与‘罪’断绝了”这句话,可能有的第二种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彼得在形容那些信徒的实际经历。他好像在说:“你们顺从地忍受了苦难和无情的逼迫,却始终屹立不倒,没有随从罪恶,是值得佩服的!可以托付重任给你们了。”
持这种说法的人也不无道理,因为临到信徒身上的每个考验,确实都会帮助坚固他们的人格和灵性。那么彼得的用意会不会就是这点呢?从表面上看起来很象是。不过,如果我们去对照一下前面说过的话题,就会发现这种解释还是不够准确。
我们就来谈谈第三种解释,也就是彼得真正的用意。记得上次我们谈到基督的受苦时,还同时说到了“水礼”这个礼仪。水礼的意义是,表示与主耶稣一同受死、一同埋葬、又一同复活。对当时在外邦社会中的信徒,水礼还有一项特殊的意义,是向神宣誓要效忠,要脱离对偶像的敬拜,进入对真神的敬拜和事奉。彼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提醒信徒说:“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彼得的意思是说“透过水礼,你们既然已经与基督一同在肉身受过苦了,那,就应该把以往的败坏性情和生活,全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与基督一同复活,分享到基督复活的大能。”查考圣经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查考,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很可能就会解释错了。
选择神的旨意(4:2,3)
使徒彼得接下来讲的那段话,就是很好的证明,表示这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合适的。《彼得前书》4章2和3节:“你们存这样的心,从今以后就可以不从人的情欲,只从神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因为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并可恶拜偶像的事,时候已经够了。”在这段经文里面,彼得对信徒过去的生活有所描写,说到他们以前是随从人的情欲生活。这里所说“人的情欲”,包括了“各种”带有罪恶成份的邪情私欲。就像彼得在这里列出来的,有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淫乱、纵欲、酗酒、宴乐、狂饮等等。而且这段经文点出,这些罪恶是外邦人的行为,和在偶像崇拜中的表现。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在外邦人的社会和异教的生活里,这些随从情欲的事情是司空见惯的,所谓见怪不怪,恐怕还被认为是正常享受呢!
但是信徒已经有了不同的生活标准。彼得提醒他们,在人的心意跟神的旨意之间,他们应该选择神的旨意。信徒为什么有时不敢选“神的旨意”呢?是因为怕被逼迫,或者是怕被孤立了。所以要有“受苦的心志”,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就不会害怕从人而来的威胁。要把余下的光荫献给主,为主而活。
彼得在4章3节最后那儿,还提到一个心态,也相当重要。他说,信徒过着以前那种败坏生活的“时候已经够了”。这种自己觉得“够了”的心态,是个很好的推动力。用别的字眼来形容这种心态,可以说是一种感到厌倦的心态,就是对自己过去的败坏生活感到厌倦。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厌倦自己的过去,就不会真正重新做人。这种对罪恶的厌倦,是每位基督徒都应该有的心态。
复习问题
1 第4章1节的“跟罪隔绝”有哪三种解释?
2 如何区分圣经、旁经和伪经?
3 随从人的情欲对基督徒有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思考问题
1 当你决定脱离过去败坏的生活时,你心理和感情上有哪些感受?
2 现今都有哪些因素成为人们跟从耶稣的“绊脚石”,个人是如何解决信仰中的“绊脚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