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神是我们的避难所(诗46:1-11)-上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本课内容提要:《诗篇》第46篇,这篇诗主要赞美耶路撒冷城受到神的保护,因而非常坚固。也特别强调,神是万军之耶和华、是雅各的神。

第一部分

标题注解与主题

这次我们要选读《诗篇》第46篇,它也是在《诗篇》的第二卷里面,这篇诗被称为“锡安之歌”。在旧约圣经里面,常用“锡安”来代表圣城“耶路撒冷”, 因为耶路撒冷就建造在锡安山上。这篇诗是在赞赏“耶路撒冷”,它的内容主要是称赞“耶路撒冷”城的坚固,同时也称颂神保护他的百姓。

有一首大家都喜爱的传统圣诗,它的中文歌名有几种不同的翻译,其中一个翻成“神为其民坚固保障”。这首歌是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十六世纪写的词和曲。歌词非常有力,曲调也非常雄壮。据说马丁路德就是从《诗篇》第46篇得到的灵感。

先看《诗篇》第46篇的“标题注解”,这篇诗的“标题注解”写着:“可拉后裔的诗歌,交与伶长。调用女音。”在标题这里告诉我们,作者是“可拉的后裔”。可拉的家族是利未人。利未支派被神拣选,在早期的会幕和后来的圣殿服侍,他们协助祭司献祭。在《民数记》第16章提到,可拉家族的祖先可拉,曾经不服摩西和亚伦的领导权,带头反叛,结果死亡;不过,他的后裔还是忠心的服侍神,特别是在敬拜神的仪式当中,歌唱赞美神。

“交与伶长”这句话的意思,表示这篇诗要交给诗班的带领人,让他收集起来,在圣殿崇拜的时候使用。至于“调用女音”,这是在《诗篇》这卷书里面唯一出现的一次。以前课文中也略略提过它的意思,可能是指用女高音或者是用男孩童声来诵唱。“女音”的希伯来文有“少女”的意思,所以也可能是指那些用铃鼓伴奏的少女,她们跟着献祭的队伍,向圣殿前进。

《诗篇》第46篇一共有十一节经文,可以分成三段来颂赞神。据说早期在圣殿唱出《诗篇》第46篇的时候,是由百姓或者诗班唱出第一段,也就是第1节到3节。然后由主持祭礼的祭司唱出第二段和第三段,也就是第4节到6节和第8节到10节。根据神在旧约时代的规定,担任祭司的人,必须是利未支派里面亚伦的后代。那么内容相同的第7节和11节,谁来负责念这两节呢?这两节的内容完全一样,是属于“回应”的诗句,由百姓或者由诗班来唱和。

《诗篇》第46篇第1节到3节,百姓或诗班唱说:“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所以地虽改变,山虽摇动到海心,其中的水虽匉訇翻腾,山虽因海涨而战抖,我们也不害怕。(细拉)”。

在第4节到6节,主礼人唱说:“有一道河,这河的分汊使神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神在其中,城必不动摇,到天一亮,神必帮助这城。外邦喧嚷,列国动摇,神发声,地便熔化。”在第7节,百姓或诗班回应说:“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雅各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细拉)”。

第8节到10节,主礼人唱说:“你们来看耶和华的作为,看他使地怎样荒凉。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极;他折弓断枪,把战车焚烧在火中。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在第11节,百姓或诗班回应说:“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雅各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从第1节到11节,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就是“神是我们的避难所”这句话。因此“神是我们的避难所”这句话,可以说是这篇诗的主题。

历史背景

诗人在什么情况之下写出《诗篇》第46篇呢?有没有什么历史背景呢?有的!圣经学者认为,诗人很可能是在亚述大军侵略犹大国、包围耶路撒冷的时候写下了这篇诗,这是根据《列王纪下》第18章和19章的记载。这两章的内容很长,我们就来简要的介绍一下。

当希西家是南国犹大君王的期间,北国以色列在主前722年被亚述帝国灭掉了。北国以色列被灭,是因为他们不听从神的吩咐、不遵守神的诫命;他们一直拜偶像,又道徳低落。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去寻求耶和华的帮助,所以神就没有保守他们胜过仇敌,以致最后让他们亡国了,北国的人民也被掳到亚述所管辖的各地去。而当时南国的君王希西家,他效法大卫王,做神所喜悦的事情;因此,当亚述王想趁胜南下来攻打南国的京城耶路撒冷的时候,神就保护了南国的百姓。

《列王纪下》第19章说到希西家王本来非常慌乱害怕,幸好他知道去圣殿向神求告,也派人去请教当时的先知以赛亚。先知以赛亚就把神的回话转告希西家王,其中针对亚述所说的预言记在《列王纪下》第19章第20节到34节。先来读第32节到34节:“所以耶和华论亚述王如此说‘他必不得来到这城,也不在这里射箭,不得拿盾牌到城前,也不筑垒攻城。他从哪条路来,必从哪条路回去,必不得来到这城。这是耶和华说的。因我为自己的缘故,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神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了。

接着的第35节到37节写道:在当天晚上,神派天使进入亚述营里,杀死了十八万五千人,亚述王也回到他的京城尼尼微。有一天,他到偶像庙里去叩拜,就在那里被两个儿子暗杀了。希西家王不费一兵一卒,就打胜仗了。

神是避难所(46:1-3)

诗人回忆起神对他们国家和人民奇妙的保护,就写下了这首赞美神的《诗篇》。《诗篇》第46篇1节到3节:“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所以地虽改变,山虽摇动到海心,其中的水虽匉訇翻腾,山虽因海涨而战抖,我们也不害怕。(细拉)”诗人首先充满信心的宣告,“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这项宣告让我们这些神的儿女,可以放心的、随时随地的去亲近神,神也随时随地预备好要帮助我们。这项宣告还暗示了,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真神,没有什么困难是我们的神不能够解决的。我们有这样一位全能的神,如果还不懂得去倚靠他,就太傻了。

在第2节和3节那里,诗人用了四个“虽”字,提到四种很可怕的自然界现象,就是地改变、山摇动、水翻腾、怒涛汹涌等等。诗人用这些自然现象来表示,只要有神的同在,即使在最可怕的环境里面,我们都不用害怕;因为神会成为“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甚至不用我们做什么,神就帮助我们得胜了。但愿我们都像诗人那样,体验到神的同在是这么宝贵的。在这段经文最后那里,出现了“细拉”这个小字。以前说过,这是表示要在这里暂停一下,转换语气或者转换乐器。

神同在的事实(46:4-6)

接着的第4节到6节由主礼的人朗诵,的确是转换了语气:“有一道河,这河的分汊使神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神在其中,城必不动摇,到天一亮,神必帮助这城。外邦喧嚷,列国动摇,神发声,地便熔化。”这段经文主要讲到“神同在”的事实。第4节里说的“神的城”,就是圣城耶路撒冷。它是神子民的敬拜中心,城里有象征神同在的圣殿,所以被称为“神的城”。

说到“有一道河”,在古代许多的大城市都有河流经过,因为生活在城里的人和牲畜,都需要水喝,农作物也需要水来浇灌。这道河流对城也有保护作用,所谓“护城河”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耶路撒冷城建造在山上,四周并没有河流环绕,所以诗人在这里说的“有一道河”,并不是指真的有一条河。诗人是用“河”来形容神会怎么样护卫属于神的城,使得住在里面的人不断得到滋润,也受到保护。

这就像刚才提到的,当希西家王在位的时候,他的敬虔使得犹大国受到神的保护,就没有被亚述帝国灭掉。可惜犹大国的人后来没有继续专心投靠耶和华,以致神最后离开了犹大国。《以西结书》中有很生动的描写,神怎么样伤痛失望、一步步地离开圣殿和圣城。(参考《以西结书》第10章和11章) 犹大国后来就是因为失去了神的同在,被新崛起的巴比伦帝国掳掠了三次。在主前586年那最后一次的掳掠里,巴比伦人把犹大国也灭了。

《诗篇》第46篇第5节里的“到天一亮”,是指“当天要亮的时候”,那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最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发动攻击。诗人说,如果有神在城中与他们同在,他们就不用担心,因为神必定会保护和拯救他们。诗人在第6节接着形容说,因为有神的同在和帮助,欺负神子民的外邦国家就害怕得纷纷骚动起来。

在以色列人的历史当中,这类的例子实在很多。比方说,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经过旷野要进入迦南地的时候,各国都骚动了,因为他们看见神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作为,就非常害怕。有时候,外邦人比神的子民更加敬重耶和华,神的子民反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第6节那里说的“神发声”,是指神发怒的时候,“地便熔化”也就是熔解了。当地熔解的时候,在这地上的一切,无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建筑物,全都不可能存在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惹神发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诗篇》第46篇“标题注解”中提到的可拉,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历史上曾有什么劣迹?他们的后代与祖先有何不同?

2. 请略述诗人写《诗篇》第46篇的历史背景。

3. 在第46篇的第2节和3节中,诗人用了四个“虽”字,提到自然界的哪些现象?若有神的同在,将会有什么不同?

4. 根据《以西结书》的描述,神后来为什么离开耶路撒冷和圣殿?

思考问题

• 诗人充满信心的宣告: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随时的力量和帮助。这对我有什么样的安慰?我怎样向神诉说内心的忧苦愁烦,并寻求神的帮助。

• 我怎么知道神是否与我同在?有没有神的同在,在生活上会有什么不同?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