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神子民蒙恩的史实(诗106:1-48)-上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听后, 输入您的学习笔记/注解。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本课内容提要:《诗篇》第106篇记载了神的子民埋怨神和悖逆神的事情,包括从他们离开埃及、在旷野漂流、直到进入迦南地之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
第一部分
本诗的背景和大纲
这次我们要查考《诗篇》第106篇,它是《诗篇》第四卷里面的最后一篇。《诗篇》的第四卷可以比照摩西五经的第四卷书《民数记》来看。《民数记》很像是一卷以色列人的埋怨史。在《诗篇》第106篇里面,就记载了不少他们埋怨神和悖逆神的事。
这篇诗没有标题注解,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第47节,猜测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了这篇诗。《诗篇》第106篇47节:“耶和华我们的神啊,求你拯救我们,从外邦中招聚我们,我们好称赞你的圣名,以赞美你为夸胜。”“从外邦中招聚我们”这句话,比较浅白的翻译是:“求你从各国把我们领回来”,可见诗人当时很可能是在别的国家生活。诗人怎么会在别的国家的呢?这就牵涉到以色列国的历史了。简单地说,以色列国在所罗门王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北国在主前722年亡国,北国的人是被亚述人掳走,后来几乎音讯全无。而南国稍后在主前586年亡国,南国的人是被巴比伦人掳到巴比伦去。如果把诗人在第47节的祈求套进这段历史,或许可以推断,诗人当时是在被掳之地,所以才会祈求神拯救他们、把他们领回去。
《诗篇》的第四卷和第五卷是由以斯拉和尼希米编辑的。神的子民被掳70年之后,神给了他们三次机会从巴比伦回归耶路撒冷。以斯拉是第二次回归时的领导人,而尼希米是第三次回归时的领导人。所以在他们的手中有被掳的子民所写的诗歌,也就不稀奇了。《诗篇》第106篇写了不少以色列人的历史,证明诗人挺关心祖先的所作所为。
诗人写那些历史记录的时候,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的,涵盖了几个时期。第1节到5节是引言,第6节到33节是神的选民离开埃及、在旷野漂流时期所发生的事,第34节到46节是他们进入迦南地之后所发生的事,第47节和48节是结语。
引言:赞美和祈求(106:1-5)
《诗篇》第106篇的引言,是从第1节到5节。在引言那里,有诗人赞美神的话,也有诗人为选民向神祈求的话。《诗篇》第106篇第1节到3节:“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谁能传说耶和华的大能?谁能表明他一切的美德?凡遵守公平、常行公义的,这人便为有福!”诗人呼吁他的同胞,要称颂耶和华良善和慈爱的本性。如果诗人是在很开心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呼声,就不希奇;但诗人当时是在被掳之地作亡国奴,要大家赞美神和感谢神,就很不简单了。这表示诗人的眼光已经超越了苦难,看到神的美善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诗人明白他们有这不幸的遭遇,不是神亏欠了他们,而是他们亏欠了神。
在第2节里的“大能”可以被翻译为“大事”,“美德”可以被翻译为“称赞”。诗人在问:谁能够说尽神所做的“大事”?谁能够充分地“称赞”神呢?答案是:没有人能够!这么伟大的神,我们怎么可能讨他的喜悦呢?在第3节有很好的解答。现代中文译本的《诗篇》第106篇第3节:“遵守他命令的人多么有福啊!始终伸张正义的人多么有福啊!”诗人强调,其实只要遵守神的命令去秉公行义,就会蒙神悦纳、被神赐福了。
在旧约时代,神最先是透过摩西把神的命令传下来,然后又透过先知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神的子民。可惜神的子民还是明知故犯,以致被神管教和惩罚。诗人知道他的同胞得罪了神,不配被神拯救和赐福;所以他是根据神本性中的美善和慈爱来祈求神。
《诗篇》第106篇第4节和5节:“耶和华啊,你用恩惠待你的百姓,求你也用这恩惠记念我,开你的救恩眷顾我,使我见你选民的福,乐你国民的乐,与你的产业一同夸耀。”
诗人回忆神从前曾经恩待过他们的祖先,所以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够再见到神的救恩,使他的国家再度繁荣起来,人民也再度喜乐起来。诗人虽然在被掳之地,却没有失去盼望。诗人是把信心建立在神不改变的本性上。除此之外,他也深知必须向神认罪,才可能得到神的赦免。诗人接着所写的内容,可以说是透过回忆神子民悖逆的事实,来向神认罪。
出埃及的事件 (106:6-12)
首先在《诗篇》第106篇第6节到33节,他回忆起祖先离开埃及之后,做了一些得罪神的事情。第6节和7节:“我们与我们的祖宗一同犯罪,我们作了孽,行了恶。我们的祖宗在埃及不明白你的奇事,不记念你丰盛的慈爱,反倒在红海行了悖逆。”诗人一开始就先为祖先认罪。他想到神曾经在埃及行神迹,降下十灾,叫法老王不得不放走以色列人;而且他们离开的时候,还带走了埃及人的金银财宝。
可是这些神迹奇事才发生没多久,他们来到红海边已经开始抱怨了。以色列人来到红海边,看见前无去路、后有埃及追兵,就发怨言说,宁可回埃及去当奴隶也不愿意死在旷野。
神怎么样回应他们呢?《诗篇》第106篇第8节到12节:“然而他因自己的名拯救他们,为要彰显他的大能。并且斥责红海,海便干了;他带领他们经过深处,如同经过旷野。他拯救他们脱离恨他们人的手,从仇敌手中救赎他们。水淹没他们的敌人,没有一个存留。那时他们才信了他的话,歌唱赞美他。”这段经文里的“他”是指耶和华。诗人在这里追述的内容,详细记载在《出埃及记》第14章。当时神听了摩西的代求,及时吩咐他向红海伸出手中的杖,红海就分开了,露出干地。诗人形容这干地像“旷野”一样,没有一点水,上百万的以色列人扶老携幼、平平安安走过去。同样奇妙的是,当埃及追兵跟着走下红海的时候,神却使海水复合,把所有的仇敌都淹没了。
诗人在这段经文的最后写道,当以色列人过到红海那一边之后,禁不住要歌唱赞美神。《出埃及记》第15章记载着说,不但摩西带领大家向耶和华歌唱,就连他的姐姐米利暗,也带着妇女们载歌载舞的歌颂神。以色列人这时刻的表现还不错嘛!
在旷野漂流时期的欲念(106:13-18)
接下来在《诗篇》第106篇第13节到33节,记载了他们在旷野漂流期间的表现,看来相当令神失望。《诗篇》第106篇第13节到15节:“等不多时,他们就忘了他的作为,不仰望他的指教,反倒在旷野大起欲心,在荒地试探神。他将他们所求的赐给他们,却使他们的心灵软弱。”诗人悲叹以色列人很快就忘记了神的作为,其中说道:“不仰望他的指教”。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愿意等候神的旨意。这里所说的“大起欲心”,是指他们埋怨没有肉吃。神怎么样解决他们的问题呢?神叫鹌鹑飞来,盖满营的四周围,让他们吃肉吃个痛快。(民11:20)不过,诗人说神“使他们的心灵软弱”,这句话在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是:神“降疾病在他们当中”。这是他们“贪吃肉”的后果。
《诗篇》第106篇第16节到18节:“他们又在营中嫉妒摩西和耶和华的圣者亚伦。地裂开,吞下大坍,掩盖亚比兰一党的人。有火在他们的党中发起,有火焰烧毁了恶人。”这件叛逆的事件,记载在《民数记》第16章。雅各的长子是鲁本(旧版本翻译为流便),诗人提到的大坍和亚比兰是鲁本/流便的子孙,当时他们不服摩西在行政方面的领导权。跟他们同谋造反的,还有利未支派、哥辖的子孙可拉。可拉是不服亚伦在宗教方面的领导权。按照神的规定,在利未支派里面,只有亚伦的后代才可以作祭司。
鲁本/流便的子孙只是老百姓,而可拉是利未人,是有资格在会幕侍奉神的圣职人员,这两批不同身份的人,怎么会伙在一起的呢?这跟神的子民在旷野的安营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民数记》第2章和3章的记载,神的子民在旷野安营的方式,是四方形的,就是我们华人所说的四方阵。会幕在四方阵的正中间,离会幕约一千公尺之外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三个支派安营。我们来看鲁本/流便支派在哪个方向,《民数记》第2章第10节的上半节:“在南边,按着军队是鲁本营的纛。”这里说到,鲁本/流便的子孙安营在南边。这是在四方阵南边的外圈。至于四方阵的内圈,靠近会幕的四边也有规定的布局。会幕的大门朝东,所以东边给摩西、亚伦和亚伦的儿子安营。其它那三边就分别给利未三个儿子的子孙安营,这三个儿子是:革顺、哥辖和米拉利。
带头造反的可拉是哥辖的子孙。哥辖这个家族安营在哪一边呢,这就记载在《民数记》第3章第29节:“哥辖儿子的诸族要在帐幕的南边安营。”可拉也是安营在南边,所以他和安营在南边的鲁本/流便支派很接近,就有机会多点来往。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可惜的是,他们来往的结果不是彼此造就,而是同谋造反,结果被神惩罚。神叫地面裂开,吞了带头叛变的那一党的人。神还降下火来,烧死了其他有份参与的二百五十位领袖。诗人提到的这场悲剧,带给我们很大的警惕。我们真要顺服神所拣选的领导者,不要争权夺利,也不要结党纷争。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请略述神的子民亡国被掳和回归的历史。
2. 《诗篇》第106篇是如何分段的?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请略述神的子民过红海的神迹。他们刚过红海之后的表现如何?
4. 鲁本/流便的子孙与可拉党为什么联合叛变?他们错在何处?
思考问题
• 诗人在异国他乡做亡国奴之际,他的眼目已经跨过苦难,看到了神的美善,不仅仅自己开口赞美神,还呼吁他的同胞一同称颂神。诗人对神的信心和眼界给我哪些提醒和安慰?
• 我要如何讨神的喜悦?在求神恩典,求神赐福之前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