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危机中的依靠(耶20:1-22:30)下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第十课:危机中的依靠(耶20:1-22:30)下
第二部分
末代国王的求问(21:1-14)
除了描述犹大国的危机和先知耶利米本身的痛苦遭遇,在《耶利米书》第20章和21章,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线索,来探讨和说明更多的问题呢?至少有一个线索,是在第21章的经文中,说到了耶利米的一段经历,记载了犹大国的末代国王西底家差了一个人来找耶利米,求问国家的命运。有意思的是,这位被王差派来的人也是一名“祭司”。从第20章和21章记述的耶利米两次的亲身经历中,我们看到“祭司”都是重要的角色。作者这样的来安排这两章经文,应该不只是巧合,而是有深意的。
说到神的祭司,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神专门从百姓中拣选这些人,要让他们分别出来侍奉神,他们有责任用神的话教导神的子民;当神的子民行恶得罪神的时候,祭司也要代表众人到神面前向神认罪、献祭,好使罪人能被神再次洁净,与神和好。然而到了耶利米的时代,许多“祭司”已经背离了神给他们的使命职责。读《耶利米书》第20章的记载就可以看到:这些祭司们已经完全不听神的吩咐;到了第21章更说到,当犹大国到了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祭司们因为听不到神的话,只好来向耶利米求助,说“请你为我们求问耶和华,因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攻击我们,或者耶和华照他一切奇妙的作为待我们,使巴比伦王离开我们上去。”这也反应出当时神全体子民的属灵光景非常低下。耶利米向王派来的祭司使者宣告的话,和第20章第3节到6节的话差不多,都是毫不留情地指出,神必将审判这些背弃神的子民。前后贯通来看《耶利米书》第20章和21章的信息,就会发现这段经文之所以要记下先知的个人遭遇,正要为了配合神要先知耶利米传达的信息内容,让听见的人对信息有更深刻的印象。
《耶利米书》第20章和第21章的内容和编排,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犹大国面对的危机非常严峻,神的宣告非常严厉。在第21章3节到10节,耶利米预言敌人必然会围攻耶路撒冷,也重重地责备了犹大国的领袖们,并且劝他们出城受降。接下来是对王的训话。来看第21章第11节到14节:“至于犹大王的家,你们当听耶和华的话。大卫家啊,耶和华如此说:你们每早晨要施行公平,拯救被抢夺的脱离欺压人的手,恐怕我的愤怒因你们的恶行发作,如火着起,甚至无人能以熄灭。耶和华说:住山谷和平原磐石上的居民,你们说:‘谁能下来攻击我们?谁能进入我们的住处呢?’看哪,我与你们为敌!耶和华又说:我必按你们做事的结果刑罚你们,我也必使火在耶路撒冷的林中着起,将她四围所有的尽行烧灭。”乍看之下,这段经文中神的话是非常严厉的,要审判犯罪的选民。但是经文中用“大卫家啊”这样的称呼,也显出神依然期望他们可以悔改归向神,毕竟神的心意,不是看到他们在审判中灭亡。正是神对犹大人的这番爱心一直鼓励着耶利米,让他在服侍上受伤之后仍然没有放弃神给他的使命。因为耶利米知道,神并没有放弃他的子民,自己的服侍绝不是徒劳的。固然神的目的是期望拯救他们脱离死亡,可是神每次让耶利米去宣讲的信息,语气上往往很严厉和直白。
从耶利米传达的这些严厉的信息,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犹大国的情况实在危急,恐怕太温和的话不能引起百姓的注意和警觉。当时百姓的状况是,对内而言,他们和神的关系以及和人之间的关系近乎完全瓦解;而对外来说,犹大国也正面被巴比伦帝国吞没的威胁。旧约圣经的历史书,记载了巴比伦人查经三次入侵犹大国。第一次是主前605年,第二次约在主前597年。而巴比伦人的第三次侵犯,就发生在主前586年西底家做王的年代,这次巴比伦人毁灭了圣城耶路撒冷,掳走了犹大国的百姓,让犹大国彻底灭亡。这三次入侵是在二十年之内相继发生的,最后一次导致了犹大国的灭亡。神在最后这次入侵之前派遣先知耶利米警告犹大百姓,言辞直白、尖锐甚至很刺耳。因为到此存亡危机深刻,百姓们若还是不能认清形势,就只能沉沦或者灭亡了。
当我们去读旧约圣经的历史书,了解到历史书中对犹大国末期的相关记载,就知道当时犹大国的领袖有多么愚昧和自私。他们面对着国家存亡的巨大危机,还是不愿信靠神,反想去讨好巴比伦,请求结盟;但结盟后他们又常常不守盟约,暗地里又向巴比伦的敌人示好。他们自以为很有政治手腕,其实在玩火自焚。这也是为什么在第21章第4节到10节,神甚至要耶利米向犹大国王西底家说明,他和犹大国必须诚心向巴比伦表示歉意和顺服,才能消除对方的怒火,使许多人得以活命。犹大国当时担负国家大任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自以为聪明,既不信靠神,也不信守和人的约定。在不想对神守约的时候,就去倚靠人的势力;等到不想对人守约的时候,又去求神来解救自己脱身。他们对人不讲诚信,对神也是随自己的需要,予取予求。由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带领百姓,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呢?
迫在眉睫的危难(22:1-30)
对当时犹大国领袖层对危机的处理手段越了解,我们就越能明白在《耶利米书》第22章,为什么神反复重责犹大国的执政掌权者,因为他们是一群既不负责任又自私和愚昧的人。这些人掌握着国家和宗教的权柄,不听神的吩咐,只追求一己和一时的利益,对国家和百姓完全不负责任。既然他们不敬畏神,也不以公义和怜悯治理百姓,神就让他们受罚。耶利米先预言了两位君王的结局,这也代表了犹大国领袖将要受的审判。第一位是约西亚的儿子沙龙,在第22章第10节到12节提到他。《耶利米书》第22章第10节到12节:“不要为死人哭号,不要为他悲伤,却要为离家出外的人大大哭号,因为他不得再回来,也不得再见他的本国。因为耶和华论到从这地方出去的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沙龙,就是接续他父亲约西亚做王的,这样说:他必不得再回到这里来,却要死在被掳去的地方,必不得再见这地。”经文中提到的这位沙龙又叫约哈斯,是约西亚王的儿子,约哈斯这个名字可能是他就位时才取的名字。根据《列王记下》第23章第33节和34节、还有《历代志下》第36章第4节的记载,他在主前609年约西亚王死后继承王位,但是和他那专心爱神的父亲约西亚不一样,他喜欢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结果才作王三个月,就被埃及法老尼哥废去王位,把他带往埃及,最后死在那里。约哈斯是犹大国第一位流亡并且死在外邦的君王。在这段经文里,神更在用约哈斯的下场来警告他人:若再不悔改,他们的结局也是一样。
接下来,神提到的第二位君王,经文在《耶利米书》第22章第24节到30节。对这位君王的预言在第22章第28节到30节:“哥尼雅这人是被轻看、破坏的器皿吗?是无人喜爱的器皿吗?他和他的后裔为何被赶到不认识之地呢?地啊,地啊,地啊,当听耶和华的话!耶和华如此说:要写明这人算为无子,是平生不得亨通的,因为他后裔中再无一人得亨通,能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犹大。”哥尼雅是约雅敬王的儿子,他也被称为约雅斤。根据《列王记下》第24章的记载,约雅斤原本想讨好巴比伦,却又很快反叛,结果只在位三个月零十天就被掳到巴比伦去,最后死在那里。这件事也同样记载在《耶利米书》第24章第1节、第27章第19节和20节,以及第29章第1节和2节。神说的话没有一句会落空,神吩咐先知耶利米说的预言,后来都应验了。这些君王的下场也值得人们反省,在摩西五经中、神与他的选民立约时就一再告诫他们,不要放纵个人的私欲,因此而拒绝神的带领。背离神的结果是,他们必会失去平安和蒙福的道路。从圣经的记载中看到犹大国领袖的下场十分凄惨,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背弃了神,偏行己路,走上了自我灭亡也让国家灭亡的道路。
神在《耶利米书》第22章第21节和22节说到:“你兴盛的时候,我对你说话,你却说:‘我不听!'你自幼年以来总是这样,不听从我的话。你的牧人要被风吞吃,你所亲爱的必被掳去,那时你必因你一切的恶抱愧蒙羞。”参考这段经文的上下文,可以知道这里神所指责的对象,可以是指当时犹大国的领袖层,也可以是指全体选民。神早已应许和赐福给以色列的祖先,赐给他们迦南地和美好的福份,他们却忘记神的恩典,对先知的责备麻木不仁,不断犯罪,屡教不改,这正是招来一切祸患的源头。神说这段话的语气,就像父母对一再犯错的儿女发出痛心的责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劝他们,不要再执迷不悟,否则定会自食恶果。从神的痛心和百姓的执迷不悟,真是对我们这些神的儿女是很深刻的提醒和教训。
《耶利米书》第20章到第22章的经文,告诉人们:在犹大国的末期,百姓因犯罪而受重罚,领袖们愚昧地一意孤行走向灭亡。这些事就像一面镜子,使我们也要深刻地反省自己,是不是也犯着同样的错?我们也注意到:虽然神借着先知发出许多沉重的话语,仍然给神的儿女永远不变的盼望,就是“神不会放弃他的子民”。神一再应许,患难中的人只要悔改、就必得医治,伤痛的人也必会有倚靠,不管世间有多大的苦难,神仍然是他儿女的最大依靠和帮助。感谢神,虽然我们常会软弱,但是神爱我们,只要我们信靠他,神会一直看顾我们到底。下一课研读的经文,是《耶利米书》第23章第1节到第24章第10节,课题是:“公义审判和慈爱应许”。请大家先预读过经文。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按照神原本的旨意,圣殿的祭司应该是怎样的一群人?
2.《耶利米书》第20章和第21章的经文编排,主要想说明什么?
3.根据旧约圣经的历史书的记载,犹大国的末期领袖是些什么样的人?
4.耶利米预言的两位犹大国君王的结局,预告和代表着什么?
5.在《耶利米书》第22章第21节和22节,神所指责的对象是哪些人?
思考问题
• 耶利米用直白的语言传讲神的宣告,是否算作用爱心说诚实话,自己会怎么做?
• 反省自己是否曾经利用神的恩典来放纵自己,若有,以后要怎样吸取教训?
金句:
然而,耶和华与我同在,好像甚可怕的勇士。因此,逼迫我的必都绊跌,不能得胜。他们必大大蒙羞,就是受永不忘记的羞辱,因为他们行事没有智慧。(耶20:11)
团队讨论互动:
请在小组中分享自己有没有因传讲神的话语而被欺辱的经历?并为彼此代祷,求神保守大家在传讲福音时,不管遭遇如何,都有平安喜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