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概论上
第一课:概论上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本课内容提要:
本课是《路得记》的概述,介绍《路得记》与《约书亚记》和《士师记》的交错背景,也追溯到大卫王朝的家族源头。同时也讨论这卷书的主题、内容、段落划分、写作风格,以及与新约圣经的关系等。
第一部分
以女性命名的书卷
今天我们来查考《路得记》。不知道大家对《路得记》这个书名有什么样的印象?路得是一个女性的名字。在圣经中用女子的名字来作书名的书卷,不是很多。在六十六卷书当中,只有在旧约的两卷书是以女性的名字为书名的。一卷是《以斯帖记》,还有一卷就是《路得记》了。
以斯帖是个犹太女子,嫁给了外邦人;而路得则是个外邦女子,后来嫁给了犹太人。以斯帖这个犹太女子,嫁入了波斯王室,成为大波斯帝国的王后。后来当犹太人遭到灭族的威胁时,以斯帖冒死向王请命,挽救了整个民族。可以说,以斯帖是以色列人的民族救星,《以斯帖记》也被列入圣经正典。
而路得只是一个外邦小女子,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路得是平民百姓,而且还是摩押人;摩押人不但拜偶像,而且经常逼迫以色列人。因此路得的出身与血统都是被以色列人看不起的。然而路得后来却成了大卫王的曾祖母,而且在主耶稣的家谱中,她也榜上有名呢!所以我们要好好查考这卷书,看看路得这个没有犹太血统的小女子,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路得记》的历史背景
我们先看一下《路得记》的历史背景。《路得记》说的是什么时代的事情呢?
《路得记》是旧约圣经中的一卷书,在《士师记》之后,《撒母耳记》之前,所以它记载的是士师时代的事情。我们先复习以色列人在那几百年间有些什么重要的事件,回顾一下以色列人早期的历史。
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在七十五岁的时候听从神的呼召,从吾珥长途跋涉到了迦南。在那里神应许他要有一个儿子,而且他的后代要成为蒙福的大族。后来亚伯拉罕果然在一百岁的时候得了一个儿子,叫以撒。以撒生了一对双胞胎,以扫和雅各,雅各又叫以色列,是以色列民族的祖先。雅各有十二个儿子,就是后来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
后来雅各的第十一个儿子约瑟受到哥哥们嫉妒,被卖到埃及,好多年后,做了埃及的宰相。在迦南地闹饥荒时,约瑟把雅各全家迁移到埃及,以色列人从此就在埃及生活了四百三十年。那么,他们为什么后来又要离开埃及呢?
圣经记载,在约瑟死了之后,埃及的统治者不再照顾以色列人,反倒渐渐地把他们当奴隶使唤。这时神兴起了一位伟大的民族领袖—摩西,带领他们离开埃及,要回到神应许给亚伯拉罕与他后裔的土地—迦南地去。然而第一代以色列人常发怨言、悖逆神。神就让他们在旷野飘流了四十年,等到这一代以色列人几乎都死了,连摩西本人也死了,才由约书亚带领他们进入迦南。
出埃及四十年后,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过约旦河进入迦南。约书亚在一百一十岁离世(书24﹕29),与约书亚同时代的领袖也相继离世。神就兴起士师继续带领以色列人。
《士师记》与大卫王朝
《士师记》这卷书就专门记载这一时期以色列人的经历。士师时代之后进入王朝时代。先是扫罗、接着是大卫作以色列的国王。根据很多圣经学者的研究,大卫是在三十岁时,也就是主前1000年前后作王。
那么约书亚时代、还有大卫王朝与《路得记》又有什么关系呢?
《路得记》中有一个主要人物波阿斯,他的母亲是耶利哥城的妓女喇合(太1﹕5)。当初约书亚派两个探子去窥探迦南的耶利哥城时,喇合帮助了那两个探子。后来在耶利哥城倒塌时,喇合全家蒙保守,平安得救。她嫁给了犹大支派的撒门,然后生下了波阿斯(代上2:11、12、15)。
波阿斯在士师时代与摩押女子路得结婚,他们的儿子俄备得是大卫王的祖父。大卫在主前1030年前后出生,所以大卫祖上好几代代都经历了士师时代。撒门与喇合生波阿斯,波阿斯与路得生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这样说来,不论是从出埃及的时间往后推,还是从大卫的年代往前推,《路得记》都是发生在士师时代了。
约书亚领军进入迦南后,又要打仗,又要为十二支派划分土地,十分辛苦。当他最后离世时,迦南地仍然没有全部被征服,以色列也没有产生一位能担重任的接班人。因此《士师记》的最后一句话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而《路得记》的第一句经文就点明是“当士师秉政的时候”。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在约书亚之后的时代,以色列人如何 “任意而行”?以色列人在离开埃及进军迦南的过程中,在目标和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神使用摩西和约书亚,在信仰和行动上做统帅,使全民同仇敌忾(kai),万众一心。当祭司抬着约柜踏入约旦河,河水分开,大军过河,真是意气风发,气势如虹。可是以色列人打了一些胜仗,分到了土地,旷野一代的英雄又凋零之后,他们就逐渐失去了当年的胸襟与豪气。他们开始各自为政,只为了个体的利益与敌人打仗,变得目光短浅,信心软弱了。这时神兴起了士师……
士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士师在军事上带领百姓作战,在信仰上激励和带领以色列人继续跟从耶和华神。因此士师是以色列人的军事和精神领袖。也就是说,在以色列民族出埃及进迦南的时期,神使用一、两位领袖带领全民族统一行动,团结奋战。
在迦南定居之后,以色列各支派与群体面对的问题要复杂的多,因此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用不同的士师带领他们解决不同的问题。其实只要他们坚定地信靠神,不管在旷野或者在迦南地,神都有恩典和大能保护他们。可惜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常常偏离神的道路。他们犯罪,受到强敌欺压,就转去呼求神,神听到他们的哀求,兴起士师带领他们战胜敌人;可是不久他们又陷入罪中。
这样的循环往复下去,到最后,连他们自己也觉得非常不满,所以他们要求要求立一个王来领导和保护他们。神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告诉最后一位士师,也是先知的撒母耳,去膏立扫罗为王,以色列民族从此开始了君王体制。直到大卫王后期,以色列国才真正国泰民安,进入太平盛世。可以说,士师时代外忧内患,是一个缺乏领袖和权威的时代,全民全地都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是当时北方各支派面临较多外族侵扰战争,南部则较少。
《士师记》主要记载了北部各支派的事情,最后几章记录了南部便雅悯人的败坏和众支派讨伐便雅悯人。而《路得记》的焦点却集中在南部犹大支派,讲述一个小家庭里面发生的故事,因此在内容和风格上也迥然不同。
犹大地与摩押地
犹大地的地里位置是在迦南的南部,隔着约旦河、死海与摩押地相望。那里既少战事,民风也比较淳朴。摩押人与犹太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可是以色列的律法规定,禁止摩押人进入“耶和华的会”。既然彼此之间无战争,血统又近,为什么会有这项规定呢?因为摩押人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创世记》13章说,罗得看上了约旦河平原,与他叔父亚伯拉罕争地,亚伯拉罕主动让地给罗得,罗得离开亚伯拉罕之后,神才赐下应许,把迦南全地赐给亚伯拉罕的后裔。
可惜这个罗得后来住在罪恶的所多瑪,在神毁灭所多瑪的时候,天使带他逃出城,他的妻子因为舍不得离开,回头一看变成了盐柱。后来罗得与他的两个女儿逃到琐珥的山上,他的女儿竟然故意灌醉父亲,又与他乱伦同寝,结果罗得与他大女儿生的孩子就叫摩押(创19) ,也就是死海东岸摩押人的祖先。摩押人祖先的所作所为是不怎么光彩的。
摩押人的污点还不仅这么一点,他们毕竟还与以色列人有血缘关系呢。神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也曾专门吩咐“不可扰害摩押人,也不可与他们争战”(申2﹕9)。
实际上摩押人所作的坏事还多著呢。以色列人在旷野时,摩押人不但没有拿食物来迎接招待,还召来术士巴兰去咒诅以色列人(申23);摩押人拜假神基抹,祭祀的仪式邪淫;以色列人在旷野时还曾经受到摩押女子的引诱,去向巴力假神献祭,神用瘟疫惩戒以色列民,一时死了两万四千人(民25)。摩押人的恶行还包括了,摩押地居民拜假神,道德宗教败坏,也与以色列人为敌。以色列众支派攻占迦南时,先是受到摩押人压迫,后来有一位士师以笏,用剑刺杀了摩押王,以色列人跟着杀了一万摩押勇士,这让摩押人深深记恨。这件事记在《士师记》第3章中。
以色列人的律法也禁止摩押人进入“耶和华的会”。由于历史上以色列人与摩押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摩押女子路得随从婆婆拿俄米到了伯利恒,一开始大概也受了不少白眼。不过,人看人、看的是表面,是过去的历史和人的表现,可是神看的是人的内心。不管人的出身、血统如何卑贱,只要有爱神爱人的心,在神眼中都是一样可贵,一样会得到祝福。《路得记》的写作背景虽然也是士师时代,但是里面却只字不提战争与仇恨,因为它的主题不是仇恨,而是爱与救赎。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有哪两卷圣经书卷以女子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位女子有怎样的身份背景?
2. 《约书亚记》和《士师记》,提供了《路得记》的哪些背景资料?
3. 士师是些什么样的人?在那个时代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在历史上以色列人与摩押人有哪些恩怨情仇?
思考与应用
• 学习以上内容之后,对以色列的历史有哪些新的了解?
• 从《路得记》的乱世背景,接下来会期望听到一个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