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概论下
第一课:概论下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第二部分
《路得记》的作者
介绍了这么多以色列与其他族群之间的恩怨情仇,让我们不禁很好奇,既然当时以色列人与外邦人的矛盾那么尖锐,律法也严格禁止外邦宗教,是什么人敢为一位摩押女子树碑立传呢? 《路得记》的作者到底是谁呢?有关《路得记》的作者,并没有很明确的结论,因为书中完全没有提到作者。后代的研究学者看法也不完全一致。
我们可以简单地介绍几种不同的看法。首先要知道,《路得记》与《士师记》原是同一卷书,因为文体不同,犹太人后来把它们分成了两卷。 《路得记》可以说是《士师记》的附录或补充,内容和主题都不相同。
关于作者,传统上犹太人认为《士师记》、《路得记》和《撒母耳记》上、下的主要作者都是撒母耳。我们刚才说过,士师时期从约书亚死后开始,直延续到《撒母耳记上》第10章,扫罗受膏做以色列的第一代君王为止。
因此认为撒母耳是作者的推论,有两方面理由﹕首先是撒母耳是最后一位士师,他能够深刻体会士师时代以色列民的苦难,其次是撒母耳曾到伯利恒亲自膏年轻的大卫做王, 《路得记》最后部分记录的就是大卫王的家谱。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否认撒母耳是《路得记》的作者呢?反对撒母耳是作者的人说,在《路得记》的最后几节明确列出了大卫王的家谱,而撒母耳在扫罗王朝就过世了,他并没有看到大卫作王。
这两种看法听起来都有道理。不过还有其它的说法。还有人说,这段家谱提到了大卫,却完全没有提到大名鼎鼎的所罗门王,所以《路得记》应该是在大卫王朝时期、所罗门作王之前成书。也有人猜测这个故事早就已经在民间流传,后来才由一位出色的作者润笔成书,纳入圣经正典。总之,不管作者是谁,这卷书能够纳入圣经正典,完全是出自神的旨意和圣灵的带领。
写作风格和内容
有人说,《士师记》写的是背道的循环,而《路得记》跟在《士师记》之后,写的却是爱的故事,不但主题不同,写作风格也完全不同。读《士师记》感觉天昏地暗,心情沉重。可是读《路得记》就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像一首美丽的田园诗,让人心情明朗、快乐。《士师记》记录了以色列一段黑暗邪恶的历史,让我们为了人的罪而叹息不已;而《路得记》显示了人光明美善的一面,掀开了士师时期最美丽的一页。
虽然这卷书只有四章总共八十五节,却被称为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处处让人感受到爱与美的馨香。一般人谈到婆媳关系的时候,常常听到的都是调侃与贬抑的话。而这个故事特别感人的地方,是拿俄米与路得婆媳之间的爱。
爱是神赐给人最宝贵的礼物。在困难与黑暗的环境中,爱是人最大的安慰与依靠。一个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的爱,最后一定结出甜美的果实。
现在来了解一下《路得记》的主要内容。《路得记》讲的是兵荒马乱中一个患难见真情的故事。“旧的 —桥乐—”可以保留或者删除
以利米勒和妻子拿俄米,原来住在犹大地伯利恒。为逃避饥荒带着两个儿子迁到摩押地。在那里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以利米勒死在摩押地,后来两个儿子也死了,剩下一门三寡。这时拿俄米打算返回家乡伯利恒,她先为两个儿媳打算,劝她们回娘家改嫁。其中一个儿媳俄珥巴回去了,另外一个路得,决心跟从婆婆到底。
婆媳二人回到伯利恒后,路得主动到田间捡拾麦穗,认识了她们的近亲,也是当地的望族波阿斯,波阿斯恩待她们。路得听从婆婆指示,请求波阿斯尽亲属的义务,最后路得与波阿斯喜结连理。他们的孩子就是大卫王的祖父。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一个黑暗强暴的时代,属神的人 仍然可以用纯真的爱 彼此扶持,面对苦难,持守忠诚的信仰和节操,在黑暗中活出美好的见证。
下面来谈一谈《路得记》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这个故事虽然短,却色调温馨,情节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情感真挚动人。
而且书中用了许多对比的手法,像是﹕黑暗的环境对比美好的见证;以饥荒、死亡和哭泣开始,以丰收、新生和喜乐结尾。在这卷书的第一章,拿俄米失去儿子,在最后一章,她得回儿子。
在人物方面 ,有活人与死人的对比,也有身份的对比:年轻、贫穷的摩押寡妇路得对比中年富裕有声望的以色列人波阿斯;有人品的对比:至死忠心的路得对比半途而废的俄珥巴;慷慨仁慈的波阿斯对比重利轻义的近亲;此外还有名字的对比,比如拿俄米与玛拉是甜与苦的对比(1﹕ 20)。
结构和主题
那么这卷书在结构上怎样划分呢?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章﹕路得决定要离开摩押地,与婆婆拿俄米一起回犹大;第二部分是在第2章到第4章﹕路得与拿俄米回到伯利恒的日子。
很多精彩内容都在第二部分,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精彩的部分。首先是路得在田间巧遇波阿斯(第2章);然后是路得在禾场夜访波阿斯(第3章);接下来波阿斯迎娶路得(4﹕1-12);然后贫穷的寡妇拿俄米变为有福之人(4﹕13-17);最后呢,记录了大卫王的家谱(4﹕18-22)。
本书的最后部分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它指出,在黑暗的士师时代,以色列要立君王,就要立大卫这样的王。
《路得记》的主题是“爱人如己”,说的是大卫王祖先家庭中的故事。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路得、波阿斯与拿俄米,都很有爱心。虽然拿俄米一度离开了神所赐的应许之地,路得又是外邦女子,但是因着他们的忠心与爱心,最后都非常蒙福。
《路得记》也告诉我们:人蒙福不是靠地位、血统或者僵硬地遵行律法,而是要忠心遵行神的旨意,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靠爱神和爱人去实践律法的精义。简单地说,就是忠心与爱心,爱神与爱人。
除了大卫王的家谱和“爱人如己”的主题,《路得记》还有一些特别之处。《路得记》是犹太人在宗教节期中诵读的经卷之一。这样的经卷一共有五本。逾越节读《雅歌》;埃波月/ 亚笔月(七、八月)第九日读《耶利米哀歌》;住棚节读《传道书》;普珥节读《以斯帖记》;五旬节读《路得记》庆祝丰收。《路得记》在犹太教经卷中也被列为正典,因为这个故事象征着以色列民族从败亡到强盛,从分散到光荣国度的历程。
与新约圣经的关系
《路得记》除了在旧约和犹太宗教中的地位突出,它和新约圣经有什么关联呢?刚才提到了“爱人如己”是这卷书的主题,书中所歌颂的路得是一位有爱心的外邦女子,本来按照摩西律法,她不能“进入耶和华的会”,然而路得后来不但成了大卫王的祖先,也在新约主耶稣的家谱上留名。
路得能够青史留名,是不是仅仅靠她的爱心和努力呢?不是有许多非基督徒也有爱心,努力做好人好事吗?圣经告诉我们:路得、喇合,还有圣经中其他一些外邦女子,她们与普通外邦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她们的内心已经悔改,不但认识和敬畏耶和华神,并且心口如一地放弃了原来的信仰,全心遵从和顺服独一真神。这就是在新约当中常常说的“认罪悔改”了。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摩押女子路得能够有后来的地位,不是靠她自己的出身或者努力,乃是靠“救赎”。如果波阿斯没有赎回他夫家的产业并且娶她为妻,她仍然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外邦女子。波阿斯对她的恩待已经超出了律法的要求,这个赎回名分和产业的过程,正预表了基督耶稣的救赎﹕因着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使一切非犹太血统的外邦人都可以成为神的儿女,唯有靠着主耶稣的救赎,我们才能得到天上的产业与名分。
摩押女子路得蒙恩的经历,正是我们信徒蒙恩的写照。所以旧约与新约圣经的教导是前后连贯的,关于悔改和救赎的道理在《路得记》当中已经显明了,只是等了一千多年之后,主耶稣道成肉身,才亲自成就了神的救赎工作。
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首先是介绍书名和回顾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前的历史。然后谈到了士师时代的特点,也简单交代了摩押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血统关系和恩怨情结。之后,又讨论了《路得记》的作者、写作结构与特点。这卷书的主题,在旧约中的地位和与新约的关系。
今天《路得记》的概论就介绍到此,下次我们会读经文及分享信息。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路得记》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记下这个故事?
2. 简单说说《路得记》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
3. 《路得记》的主题是什么?这卷书与犹太教的节期有什么关系?
4. 《路得记》和新约圣经有哪些连接点?
思考问题
• 在一个周遭环境很恶劣的状况下,我怎样不被污染,仍然做一个诚实忠信的人?
金句: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 (得1:1)
团队讨论互动:
请大家各自描述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有哪些长处,有哪些弊病。
这样的环境,对自己的身心灵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最后一起讨论: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拒绝被坏环境污染,并且帮助被污染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