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生死相随(得1:1-22)下
第二课:生死相随(得1:1-22)下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第二部分
拿俄米愿神恩待儿媳
拿俄米除了迷途知返,是不是还有别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呢?拿俄米说“愿耶和华神恩待”两个儿媳妇,“恩待”这个词,在圣经中常用来表示,与人立约的神对人永不改变的慈爱。拿俄米为儿媳祝福,表明她有信心,相信神会恩待她;她也有爱心,在孤苦伶仃、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不是要求儿媳妇照顾她,而是为年轻儿媳妇们的将来打算,让她们回娘家去。那么除了回娘家,年轻寡妇在当时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吗?
当时的家族结构,是典型的男尊女卑,妇女称呼丈夫为主,家谱里只记载男性成员的名字。女人在婚后就可以得到夫家的保护;如果丈夫死了,她可以继续与亡夫的家人同住。寡妇若没有儿子,可以再嫁给丈夫的兄弟或者近亲,也可以回到父亲家等候重新嫁人。不过当一个寡妇像拿俄米一样,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本人又已经过了生育年龄,就更难了。
由于寡妇的处境非常凄凉,摩西律法规定,在收获的时候,要留下一些粮食和果子供寡妇与穷人捡取维生。律法也规定,寡妇若没有儿子,死者的兄弟就有责任娶她为妻,为兄弟家延续后代,保存产业(申25﹕5-6)。但是像拿俄米这种情况,就很难再嫁人了。
如果两个尚且年轻的儿媳与拿俄米一起回乡,应该既可以照顾拿俄米,也有机会建立新家庭。为什么拿俄米却不走这两全其美的路,而要打发她们回娘家呢?这是因为摩押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相处并不和睦。两个儿媳虽然嫁给以色列人,却一直生活在本乡本土。如今丈夫死了,要离乡背井去迦南地求生,很容易受到歧视。
而且拿俄米离乡日久,不知道夫家的亲属是否健在,更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尽亲属的责任。她自身尚且难保,如何能担保儿媳们的前途呢?儿媳若返回娘家,可以受到父母的保护,然后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重新嫁人生子,建立家庭。
拿俄米权衡利弊,只求能够回乡自保,不愿再连累两个儿媳,就极力劝她们回到父亲家另谋生路。这就是为什么拿俄米会说“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她是想到自己一度走错路,不但她自食恶果,还连累了两个儿媳妇,所以希望赶快安置了她们,再安心返回家乡。
路得选择跟从婆婆(1:14-22)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个儿媳妇的表现,我们接着读《路得记》第1章第14节到18节的经文:“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于我!’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这一段经文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前面,不管是以利米勒领全家移居摩押,拿俄米决定在摩押地长住,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还是到后来一家男丁统统死光,直到拿俄米决定回伯利恒故乡,在这些决定中,路得都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而现在路得有机会自己做出选择了。路得的决定是,尽管俄珥巴听从婆婆劝告回娘家。她自己却选择要跟从婆婆到底。
其实俄珥巴也是依依不舍的,大哭了一场才离开。她们婆媳多年来和睦相处,不到迫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分开。可见,凡不是出自信心,不是出自神旨意的个人决定,往往都让人为难与痛苦。在过去,家里的事情都是婆婆作决定,当拿俄米说她要回老家,又把儿媳们的前途分析得一清二楚,她们就必须自己做出选择。
俄珥巴权衡利弊,为了个人前途决定回娘家。不过,当她想到这些年的相依为命,一旦分手恐怕再难相见,而且前途不明,不知道要嫁入何人之家,就不由得百感交集,放声大哭。路得却完全不考虑自己,舍不得让婆婆一个人去面对苦难。
俄珥巴舍不得分手是怀念过去的日子,为将来担忧;路得对婆婆却全无私心,没有想到个人前途,一心要赡养年老的婆婆。路得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地点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信仰的选择,她完全放弃了旧的生活与信仰,无怨无悔地跟从婆婆到底。
路得的一番回答,真是掷地有声,回荡千古。她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
路得坚定而庄重地宣告,她甘心情愿与婆婆同行、同住、同死,以婆婆的国为自己的国,以婆婆的神为自己的神。她随婆婆去犹大地的决定,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生的抉择。她坚决地和本族的信仰一刀两断,决心一生事奉耶和华神,生死不悔。路得指着耶和华神起誓,如果自己反悔,甘愿重重受罚。
由此可见,路得也真是性情中人,她胸怀坦荡,一片忠心加爱心。她们婆媳生死与共的感情不但感人至深,连天父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拿俄米见平时温柔贤淑的路得,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也觉得没有必要再劝她了。
我们接着念《路得记》第1章第19节到22节的经文,把这一章的经文读完。
第19节到22节:“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她们婆媳二人跋山涉水回到了伯利恒。人们看见拿俄米都非常惊讶。当年的拿俄米家庭美满,如今不但满面风霜,而且丧夫丧子,贫苦无依,只有一个摩押媳妇跟着回来。
拿俄米听到妇女们的问话,心里五味杂陈。她坦然相告“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她觉得原来的名字太讽刺,不如直接叫玛拉算了。当年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以色列人因为水苦闹事,出苦水的地方就改名叫玛拉。(出15﹕23)
拿俄米当众坦然承认自己受苦是神的管教,表明了她为人正直,不掩饰自己的过失“是耶和华使我空空,耶和华降祸与我,使我受苦”。虽然如此,拿俄米还是选择了回来依靠耶和华。知错就是悔改的动力,也是蒙福的开始。
这里有一个问题,拿俄米与丈夫离开家乡去摩押地的时候,不是因为伯利恒闹饥荒吗?为什么现在她说“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如果当时就“满满”的,又何必出去呢?说起来,“满”与“空”都是相对的观念,有人只要粗茶淡饭就很满足,也有人吃遍山珍海味,一掷千金仍不满足。
回首当年,本是粮仓的伯利恒,一旦粮食减产,以利米勒与拿俄米就想去更富裕的地方住。然而粮食的暂时缺乏比起后来在摩押地的惨痛遭遇,实在算不上什么。拿俄米受苦之后才明白,人活着不是单靠吃喝,心灵的满足快乐、家庭和睦平安,比那些物质享受还更重要。拿俄米现在的“空”,也是要对比后来她们大大蒙福的境况。
神可以透过一个一无所有、却信心十足的摩押女子路得,在神眷顾的土地上,让拿俄米重新享受丰足的生活。
还有一点,这一章经文一直都是直呼路得的名字,可是到了最后一节经文,却在她名字前加上“摩押女子”,这是不是说,她住在摩押地时与周围的人都一样,可是一回到伯利恒,她的摩押身份就显得与众不同,需要特别强调呢?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在这里要先卖个关子,到下一次讨论时,再详细解释。
本章经文的最后一节说拿俄米与路得回到伯利恒时,正是收大麦的时候,中东地区割大麦通常是在什么时候呢?大麦和小麦是古代近东地区最重要的农产品。大麦比较便宜,因此牲口通常吃大麦,穷人也用大麦做面饼当主食;富人则在粮食短缺时才会吃大麦。收割麦子是在每年的逾越节之后,阳历四、五月间,先收大麦,再收小麦。
拿俄米返回故乡,想到当年的四口之家,如今三口都不在了,难免触景伤情。但春光明媚的季节加上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令她的心情多少也会开朗一些的。
这些描述,也预告了拿俄米回归故土会再次变为丰富,也为下面发生的麦田相遇和打麦场上的重要情节做出了铺垫。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首先我们说了《路得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利米勒家庭在十年间的变故、摩押地与伯利恒两地的自然条件,还有当时寡妇的处境、以及拿俄米返乡为什么不愿让儿媳同行、路得又如何以忠心和爱心待婆婆,最后在收割时节,婆媳两个一起回到伯利恒。
有人说,《路得记》第1章的最后一节经文,掀开了两位贫苦寡妇的新生活序幕,她们的日子从此要逐步地欣欣向荣了。
那么,关于麦田里和打麦场上的情节发展,我们下次课程再接着谈。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当时以色列寡妇的社会地位如何?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
2. 为什么拿俄米要让两个儿媳妇都回摩押娘家?
3. 为什么归回的拿俄米要求别人叫她“玛拉”?
4. 为什么拿俄米会说:“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
思考问题
• 当我周遭的物质生活环境很恶劣的时候,我怎样选择人生的道路?
• 拿俄米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苦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金句: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1:16)
团队讨论互动:
请大家回想一下个人的生活,然后自由分享:
1.个人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拿俄米和儿媳妇的困境,自己的当时的角色是拿俄米、还是俄珥巴,或者是路得。
2.谈谈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如果是今天,你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