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麦田相遇(得2:1-23)下
第三课:麦田相遇(得2:1-23)下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第二部分
波阿斯厚待路得(2:8-16)
现在我们接着来读《路得记》第2章第8节到16节的经文。
“波阿斯对路得说:‘女儿啊,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与我使女们在一处。我的仆人在哪块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波阿斯回答说:‘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
路得说:‘我主啊,愿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边坐下。他们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
这一大段经文记述了路得与波阿斯初次见面的对话。从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一些特点:波阿斯与路得初次见面,虽然他们之间的地位对比悬殊,彼此间却都留下了好印象。路得身在人地两生的异乡,唯一的亲人、婆婆拿俄米是个孤苦寡妇,她突然受到一位高高在上者的关照,心里既意外又感动,所以才俯伏在地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2:10)
由此也看出路得的个性贤淑,后来她肯听从婆婆的吩咐,放下自尊,主动去打麦场要求嫁给波阿斯,也是因为初次见面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但敬佩波阿斯的人品,也感到波阿斯不歧视自己,值得信靠,才毅然决定要把自己和婆婆的幸福托付给他。
波阿斯的确是一个善良并且胸襟宽广的人。不少有身份的富人,受到文化、风俗、社会背景的局限,不愿意亲近不同背景的人,而波阿斯显然不是这种人。他已经耳闻了路得的忠心与爱心,如今又目睹路得在田间辛勤劳作,不但心里同情,也以实际行动帮助路得。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波阿斯自己的母亲喇合也是外邦女子,所以他特别怜悯并愿意接纳“摩押女子”路得。波阿斯也知道路得的公公以利米勒是自己的亲戚,他称呼路得为“女儿”,可能是因为他比路得要年长。不管按照律法、还是凭爱心,他都愿意照料她们婆媳二人。
那么在收割大麦的过程中,他如何具体地安排照料路得呢?首先,波阿斯知道寡妇常常受人欺负,就交代路得不要到别人的地里去拾麦穗,也嘱咐自己的仆人不可以欺负路得。波阿斯还考虑到拣拾麦穗很消耗体力,路得在风吹日晒中辛苦劳作、汗流浃背,也没有人给她送饭送水,所以他让路得与自家的工人同吃同喝。
然后,波阿斯让路得与他家里的工人一起、同时干活。按照通常的情况,要等收割的工人打完捆之后,拾麦穗的人才可以过去拾捡剩下的麦穗。路得因为跟在割麦的人后面打捆,当然就更方便拾取掉落的麦穗。波阿斯还用恩慈的话安慰路得,他用“母鸟以翅膀遮盖小鸟”来比喻神的看顾保守;也是告诉路得,既然她愿意投靠以色列的神,必会得到耶和华神的赏赐与保护。
在上半课我们说过,律法规定了:在收庄稼时,要把田地的四角和地下的麦穗留给穷人。因此可以说,让贫苦人拾麦穗,是以色列社区照顾寡妇和穷人的一种制度。也就是说,波阿斯不但有同情心,而且他对路得所做的这些安排,全都符合律法的规定。
我们还注意到,波阿斯对路得的照顾已经超出了律法的规定了。比如说,波阿斯除了允许路得在他的地里拾麦穗,还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2:15下)。就是说,在波阿斯的麦田里,路得不仅可以按律法规定拾取掉落的麦穗,还可以直接去拿主人麦捆中的麦子;如果她自己不好意思拿,工人就要故意抽出些麦子留在地上,让她拾取。这已经超出律法的规定,是波阿斯的特别优待。在波阿斯的照应下,路得每天在麦田的工作所得,应足够让她们婆媳二人吃饱而且有余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麦田的巧合﹕路得随便下到一块麦田拾麦穗,恰巧踫到波阿斯,得到波阿斯的特别照顾。这巧合表明了﹕神在用祂美好的计划引导她们,神的祝福正以人不容易觉察的方式降临。
拿俄米询问路得(2:17-23)
然而到此为止,单纯的路得虽然满心感恩,却还没有意识到波阿斯在她生命中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拿俄米显然比路得要老练得多,从下面的经文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了。《路得记》第2章第17节到23节:
“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她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婆婆问她说:‘你今日在哪里拾取麦穗,在哪里做工呢?愿那顾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诉婆婆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做工。’拿俄米对儿妇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
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摩押女子路得说:‘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 拿俄米对儿妇路得说:‘女儿啊,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路得仍与婆婆同住。”
这段经文说,有了波阿斯的特别照顾,路得在田里一天拾取的麦穗,打掉了麦杆麦壳之后还有一伊法,就是二十公升,差不多十公斤上下;这是很丰富的收获。收大麦和小麦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整个收割季节每天都有如此的收获,她们一年的口粮就有保障了。路得欢欢喜喜地把麦子带回家给婆婆看,婆婆也非常惊喜,问她是在谁的田里拾取的。路得告诉婆婆她遇见了波阿斯,拿俄米就为波阿斯祝福,并为波阿斯的仁慈而颂扬神的“恩待”。
拿俄米赞美说“神(他)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这里所说的“活人死人”是有特别所指的。这句圣经也可以翻译为“耶和华仍然遵守祂对活人死人曾作出的应许”。以色列民知道他们是被神拣选的民族,神与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立约,神对这个民族有许多特别的应许,要祝福他的子孙万代。因此拿俄米一听说波阿斯在照顾路得,马上赞美感谢守约的神,仍然慈爱地眷顾他一家人,不仅仅恩待活着的两个寡妇,也恩待她们死去的亲人。
拿俄米很了解律法,知道波阿斯这位近亲有可能尽义务赎买她丈夫以利米勒的产业,并且为这个没有男丁的家族立后代。不过路得并不清楚波阿斯与她家的近亲关系,也不了解近亲有哪些应尽的义务。那么我们就再来解释一下,以色列人怎么样照顾近亲的遗孀。
拿俄米所说的“至近的亲属”,在希伯来文中更明确地说是“可代赎的亲人”。按照律法,“至近的亲属”有双重的责任﹕一方面他可以代为赎回寡妇前夫的田产;另外一方面他可以娶寡妇为妻,婚后所生的长子,要归到死者的名下,由这个孩子来继承他为死者赎回的产业。
也就是说,这个代赎的近亲,要出钱赎回死者的田地产业,要娶寡妇为妻,要为死者立后,还要把赎回的产业留给这个后代。这代赎者付出的代价可是太大了。
拿俄米原来只求温饱,没有更多奢望。可是当她听路得说起波阿斯在麦田的恩待,就唤醒了她心中的新盼望,如果波阿斯愿意赎买她丈夫的产业并娶路得为妻,就可以重新振兴她丈夫的家族。
如果波阿斯和拿俄米属于同一代亲戚,那么,为什么他不直接娶拿俄米为妻并且赎买她丈夫以利米勒的产业呢?拿俄米的确有优先权嫁给代赎的至亲。但是她知道自己年纪老迈,既使有丈夫,已经不能生子。所以她为媳妇着想,希望波阿斯通过娶路得代赎丈夫的产业,使路得能有依靠,丈夫的家族也可以振兴。
这对婆媳真是彼此相爱,处处为对方着想。但是拿俄米也明白,在尽到这一切义务时,代赎者本人得不到物质上的好处。所以拿俄米虽然存着希望,盼望波阿斯能娶路得,但是还不敢冒然行事,总要先探明波阿斯的心思才好。
拿俄米虽然不确定波阿斯是否会娶路得,却非常相信波阿斯有能力保护路得不受伤害,所以一再嘱咐路得不要去别人的田里拾麦穗,免得被人欺负;也一再吩咐路得接受波阿斯的好意,想通过与波阿斯渐渐熟悉的过程,建立进一步的关系,为波阿斯迎娶路得铺好路。
这段经文的最后一句说,直到收割麦子的季节结束了,“路得仍与婆婆同住”。这句话,也包含了更深的意思:可以想象,路得在拾取麦穗的时候,应该认识了许多朋友。她年轻能干,应该有许多机会,可以帮助她改变目前的处境。可是她一直与婆婆同住,惦记着奉养婆婆,根本没想替自己找出路。反倒是婆婆替她设想了一个得到最后归宿的计划。
从开始收大麦到收完小麦,好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路得辛苦劳作,不但适应了新生活,也为婆媳二人积攒了口粮,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
来简单总结一下这课的内容:这一课记录了她们婆媳的新生活。路得在麦田拾麦穗,巧遇波阿斯,波阿斯不但善待“摩押女子”路得,还超过律法的规定,特别照顾到她们婆媳的生活。拿俄米知道波阿斯是他们的一个近亲,因此在心中酝酿了一个计划,就是把路得嫁给波阿斯,使以利米勒家族得以延续,让路得也有一个美好的归宿。在下一课,也就是《路得记》的第3章,记述了波阿斯与路得之间的关系,怎样有了突破性发展,并带出许多戏剧性的变化。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从哪些地方看到路得的勤劳与波阿斯的仁慈?
2. 波阿斯为什么初次见到路得、听说她是拿俄米的儿媳,就让她在自己的田中多拾取麦穗?
3. 为什么说,波阿斯对路得的照顾已经超出了律法的规定?
4. 为什么拿俄米听路得讲述麦田的经历之后,会特别提到,波阿斯是他们“至近的亲属”?这“至近的亲属”对寡妇家族有哪些责任
思考问题
• 对比路得,自己在逆境中是否也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 对比波阿斯,自己对弱势群体有没有伸出过援手?动机是什么?
金句:
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得2:12)
团队讨论互动:
请分成两个群体,一个是弱势族群,一个是主流群体,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没钱买食物,孩子不能正常受教育……等,演绎这些状况,然后讨论:
1.自己是否感同身受到弱势群体的艰难?
2.自己设计的救助计划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