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天国的奥秘与价值(太13:1-58) 上


第八课:天国的奥秘与价值(太13:1-58) 上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本課內容提要:

第13章是主耶穌五篇講論中的第三篇。在這一章裡,主耶穌幾乎都是用比喻在對眾人和門徒說話。所記載的七個比喻都和“天國”這個概念有關聯。“天國”這個詞在第13章裡出現最多次,因此我們也可以把第13章看作是《馬太福音》的中心。本課將探討主耶穌使用比喻的目的以及天國的奧秘與價值。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馬太福音》的中心

第八課講到“天國的奧秘與價值”,經文是《馬太福音》第13章1-58節。在這一章裡我們會更清楚了解馬太從主耶穌口中要傳遞關於“天國”的福音。“天國”這個概念貫穿整本《馬太福音》,而“天國”這個詞在第13章裡出現最多次。在《馬太福音》裡,第13章是主耶穌五篇講論中的第三篇,我們也可以把第13章看作是《馬太福音》的中心。

第13章裡包含了主耶穌所講的七個比喻。前四個是對群眾說的,後三個只有對門徒說。除了第一個比喻——撒種的比喻之外,其他六個比喻,主耶穌都是以“天國好像”這句話作為開始。七個比喻中,馬太只記載了頭兩個比喻的解釋,而解釋也是私下單獨對門徒說的。

用比喻的目的(13:10-17,34-35)

至於為什麼只對門徒解釋比喻,我們討論一下主耶穌使用比喻的目的後,就能比較理解問題的答案。《馬太福音》13章10-13節:“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第13章並不是主耶穌第一次用比喻,從第5章開始主耶穌就已經用類似比喻的方式對眾人講道理。門徒問主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是要知道為什麼主在說完比喻後不加上解釋。主的回答讓我們知道,這是為了要將門徒與聽不懂比喻的人分別出來。而除了門徒以外,眾人之所以不明白主所用的比喻,也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接著看13章的14-17節。

相信神的心意不是只讓某些人得救,讓某些人不得救,《彼得後書》3章9節說,“主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所以《馬太福音》13章11-15節,一方面是要強調在施行拯救上神有絕對的主權;另一方面是在說,人本身也有責任做正確的回應,不應當任由自己的心剛硬,拒絕主的福音。

主耶穌所說的這些心硬的人就好像第11和12章中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上一課我們提到這些人因為棄絕主,將來也會被主棄絕。但我們要注意的是主耶穌並不是一開始就棄絕他們的。在第10章主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的時候,還囑咐門徒先往以色列家去。

所以當主耶穌說“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時,是因為他知道在群眾當中有人早已選擇拒絕他了。在第12章的結尾,主耶穌不願意再行神蹟給他們看是因為曉得他們看了也不會接受。現在也是相同的道理,就算是將比喻解釋清楚了,他們也不願意聽進心裡去。

在13章12節說到,“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凡有的”是指願意領受天國道理的人,這樣的人,主耶穌會再向他們講明更多的事,就好像他現在對願意聽從他的門徒講解比喻背後的道理一樣。“凡沒有的”就是指不願意領受的人,連他們原本所有的,可能是指他們本來是神的選民,也會因為不肯信主而失去這身份。主耶穌使用比喻的另一個原因在第13章的34-35節。

第13章35節是引用《詩篇》78篇第2節的經文。《詩篇》78篇的作者亞薩挑選並重述了幾個關鍵的歷史事件。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人可能看不出它背後的意義。但是當亞薩將這些事件結合起來述說後,就顯出神在整個歷史當中的心意。如今主耶穌同樣要藉著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也就是在舊約中意義不明顯的啟示都顯明出來給願意尋求他的人知道,而心硬不願意謙卑尋求他的人就沒有辦法明白了。

第16節所說的“你們的眼睛和耳朵是有福的,因為看見和聽見了”是指門徒。他們親眼看見主耶穌的作為和親耳聽見他的教訓。和其他人相比,門徒是真正看見又願意領受的人。

撒種的比喻(13:1-9,18-23)

耶穌當時在海邊,因為人多便坐在船上用比喻向站在岸上的眾人講道理。第一個比喻在13章的3-9節,說到一個撒種的人出去撒種,撒出去的種子遇到了四種不同的結果。

這個比喻的解釋在13章的18-23節。這個種子就是代表天國的道理。撒在路旁的是指聽見道理後卻沒有領悟和接受的人,惡者就如飛鳥一樣來把他心裡的道理奪走了。撒在土淺的石頭地上的是指人聽見道理時,剛開始回應熱烈,所以主耶穌形容他們是發苗最快,但是他們並沒有對信仰有真實的委身,以至於遇上困難挑戰時很快就放棄這個信仰了。所以說他們好像沒有紮根的幼苗,在烈日下很容易便枯乾了。

第三種情況是種子落在荊棘裡,主耶穌用荊棘來比喻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人若是時常被自己的思慮和各種迷惑所影響,就等於是讓所聽見的道被擠住,以至於生命無法改變,沒辦法結出果子來。這麼多聽道的人當中,只有被撒在好土裡的代表聽了道之後不但接受、對真理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並且願意讓主耶穌在自己的生命中掌權。這樣的人能結出一百倍、六十倍或三十倍的果實來。

施洗約翰在《馬太福音》3章8節時曾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所以這裡的果實應該是指人真心悔改後表現出符合天國子民的行為,這些行為在人群中產生影響力,有一百倍、六十倍和三十倍的。也許每個人的影響力有大有小,但是只要活出與天國子民相稱的生命來就能得神的喜悅,也證明他是真實領受天國道理的人。也只有真正接受並相信天國真理的人才會順服天父旨意,以遵行主耶穌所講的登山寶訓為生活的目標。

麥子和稗子的比喻(13:24-30, 36-43)

第二個比喻是麥子和稗子,經文在13章的24-30節。此時耶穌又給群眾講個比喻,天國好像有人將好的種子撒在田裡,卻有仇敵趁此人睡覺之時將稗子撒在麥子裡。稗子又名毒麥,對人體有害。它的種子和麥粒相似,在幼苗階段時,兩者不容易分辨,等到長苗吐穗的時候,因為稗子較矮並且子粒顏色不同,才容易和麥穗分別出來。

在當時確實會有人趁撒種的人不注意時將稗子撒在麥子裡。當時的羅馬政府還有相關的規條嚴懲做此事的人。這個比喻是第13章裡另一個有解釋的比喻,馬太將主耶穌的解釋放在36-43節。這個比喻主要是在預告義人和惡人在末後的結局。主耶穌的解釋非常清楚,他說,撒好種子的就是人子、 撒稗子的就是魔鬼;好種子代表天國之子、而稗子代表惡者之子;田地像征世界、收割之時象征世界的末了;而負責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在末日的時候,主耶穌要藉著審判將惡人和義人分別出來,惡人的結局是被丟在火裡,絕望的在地獄裡受苦;而只有義人才能與天父同在一處,像太陽一樣的展現光明。經文裡所說的“父的國”應該是和天國、神的國同義。也就是說,義人才能有份於彌賽亞的國度直到永恆。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複習問題

1.  主耶穌說“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主要是指哪两类人?

2.  在撒種的比喻中,落在四個不同地方的種子以及落下後的結果分別代表什麼?

3.  主耶穌用麥子和稗子的比喻是為了說明什麼道理?麥子和稗子的結局有何不同?

思考問題

1.  在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並不知道對方是否會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就好像認不出麥子和稗子一樣。這對調整我們的傳福音心態有什麼好處?

2.  主耶穌用荊棘來比喻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思考自己現階段生命中的荊棘是什麼? 是否影響自己與主的關係,應當如何處理自己生命中的荊棘呢?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