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天国子民的胸襟(太18:1-20:16) 上


第十一课:天国子民的胸襟(太18:1-20:16) 上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本课内容提要:

第18章的内容按照马太的编排,是主耶稣的第四篇宣讲。在这一章里,马太收集和整理出的内容都和主内弟兄姊妹如何彼此相处有关。结束这篇信息之后,从19章开始,耶稣带着门徒离开加利利,来到犹大的境界,藉由途中发生的事件教导并警戒门徒关于跟随主和事奉主的心态。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以谦卑的态度服事他人(18:1-5)

《马太福音》18章1节到20章16节的经文,主题是“天国子民的胸襟”。第18章的内容按照马太的编排,是主耶稣的第四篇宣讲。在这一章里马太收集和整理出的内容都和主内弟兄姊妹如何彼此相处有关。1-5节讲到以谦卑的态度服事他人;在6-14节讲到顾念初信者的软弱;在15-20节讲到挽回犯错的弟兄;21-35节则讲到饶恕得罪我们的弟兄。我们先来查考18章1-5节的内容。

按《马可福音》第9章的记载,门徒的争论开始于前往迦百农的路上,也就是在主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的受难和复活之后。主耶稣说完预言之后,门徒非常忧愁,但是下一秒钟却又开始互相争论谁是最大的,由此可见门徒当时并没有听明白主的话。也可能主的预言带给他们的困惑是,若是主真的离开他们,将来他们中间谁能取代主耶稣的地位呢?他们急着想知道的是关于自己将来在弥赛亚国度里的地位。

第3节说要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有几个不同的解释。有解释说是要像小孩子倚赖成人的照顾一样,完全仰赖天父的供应;也有解释说要像小孩子一样受教,按照神所定的准则来生活。这两种解释都合理。但我们若按上下文来判断,此时门徒正在争论谁将要为大,第4节主又说,要“谦卑”像小孩子,所以主耶稣在这里是藉由当时孩童在社会里比较低的地位来向门徒强调,在基督徒的群体当中,一个不看自己是多么重要,反而看自己是卑微的人,将来在天国里才会得到神的提升。

在世俗的社会里,地位高的人才能对地位低的人发号施令:长官对下属、成人对孩童、有权势的人对没有权势的人。现在主竟然告诉门徒不要去争取高位,而是要谦卑。这就挑战了门徒原有的价值观,也显出天国的价值观和世界上的价值观是多么的不同。第18章主要是在教导门徒,基督徒群体间的相互关系想要保持好,首要条件就是心存谦卑服事彼此,而不是一心只想为大。第5节所说的,要接待小孩子,这也是一种谦卑的表现。

当时的门徒受犹太人传统观念的影响,排斥小孩子来到成人的集会中。可是若门徒像主耶稣一样,乐意接待不被众人所看重的,就表示他们有柔和谦卑的心胸了。相信门徒在主耶稣升天之后也终于明白他的教导了,《彼得前书》5章5节说:“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顾念初信者的软弱(18:6-14)

第6节里的小子,加上了“信我的”三个字,那么这小子应该是指初信基督的人,而不是指小孩。初信者通常对基督信仰的认识还不够深,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和引诱而信心动摇,甚至于在基督信仰上失落了,好像那撒在路旁的种子,没有扎根,容易跌倒。所以做为主的门徒,有责任成为初信者的榜样,不做那些让他们在信仰上失落的事情。若是因着我们不合宜的态度或行为,使初信主的人放弃继续跟随主的心志,那么我们就有祸了。

主耶稣说要将这使人跌倒的人沉到深海里,可能是在说这样的人倒不如不存在。再加上8-9节的比喻来看,若将这专门绊倒人的,看成肢体中的其中一处,那么主耶稣的意思便是说,宁愿舍弃这个部位,也不要为了保留它而使得整个人被丢在地狱的永火里。这是相当严厉的警告。看来做为主的门徒,虽然在这世上遇到使人绊倒的事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千万要谨慎注意,不要成为那绊倒人的。

第6-9节是用一个反面的说法来警诫我们不去成为绊倒初信者的人;接下来的10-14节是用一个正面的说法来鼓励门徒看重在基督里弱小的肢体。第10-14节的内容是迷羊的比喻。主耶稣说,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即使是一只走迷了路,他也会撇下其他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

这个比喻诠释出一个牧羊人的心。这不是在说,一百只羊当中那只不见的羊比其他九十九只还更重要;而是在说,一个牧羊人看重他所牧养的每一只羊,不见一只羊都令他焦急。所以主耶稣要门徒有牧羊人的心肠,去照顾那些在信仰上年幼的羊,坚固他们的信仰。

根据第10节,每个小子都有使者在天上向神报告他们的状态,可见不论小子们信仰的灵程是在什么阶段,天父看重他的每一个儿女。我们身为天父的儿女,就是这些小子的弟兄姊妹了,当然也要学习像天父一样,去关心小子的需要。

挽回犯错的人(18:15-20)

这一段是在说,若是任何弟兄姊妹犯错影响到我们,处理的方式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自己先去劝导弟兄,试着将他挽回。第二、如果他不肯听,就再带两个人一起去做见证人。第三、若是再不听,就告知教会,让教会来处理。

第15节说到“你的弟兄”,应该是指主内的弟兄姊妹,也有英文圣经翻译成教会里的成员。既然主耶稣教导我们要如此慎重地将犯错之人挽回,表示他所做的很可能是违背了基督信仰的真理。身为他的弟兄或姊妹,我们有责任向他指明错误的地方,并且引导他回到正确的路上,而不是弃他于不顾。

但若是最后连教会负责人都出面了,犯错之人还是不听劝的话,在17节主耶稣说,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意思是看他像神国度以外的人一样。这是犹太人熟悉的惯用语,并不代表主耶稣排斥外邦人和税吏,而是表示这人从此与教会无关了。第18节主耶稣又说:“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表示他将执行纪律的权柄交给教会,就像他在《马太福音》第16章里交给彼得一样。

19节说到:“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这个“事”指的应该是上文所提到的、如何裁决这件事情,并不是说任何事。19和20节这两节经文是在说,当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着弟兄姊妹的益处同心寻求神时,神必然引导他们做正确的决定。

饶恕得罪我们的弟兄(18:21-35)

接着21-22节彼得问主说:“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这里彼得所说的是个人内心是否要饶恕犯罪者的问题,和15-20节所讨论的外在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彼得上前来问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因门徒互相争论、互相得罪的举动不只一次,所以他才问应该饶恕对方几次。七次算是多了,据说犹太拉比认为三次就够了。

主耶稣的意思是说,究竟要饶恕对方几次并没有次数的限制,不管是七十个七次,或是也有翻译作七十七次,都是像征无限多的意思。要有那么大的度量的确是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主耶稣接着在23-35节说了个比喻,帮助我们了解其实他的要求并不是难行的。

这个比喻说到有一个仆人欠主人一千万银子,没办法偿还,便求主人宽容他。主人动了慈心,不但释放他还免了他所欠的债。这人后来遇见一个欠自己十两银子的同伴,竟然以暴力要求对方还钱,并把对方关进监狱里。在这比喻里,主人代表天父;欠一千万银子的代表蒙神赦免罪过却不肯饶恕同伴的人;而欠十两银子的则代表犯错之后悔改恳求得宽恕的人。

一千万银子和十两银子相差甚远。这个曾经蒙主人宽恕的仆人显得心胸相当狭窄,不愿意体恤他人的难处。所以在32-34节,主人大怒并对这仆人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之后便把他交给掌刑的。第35节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第35节所说的,我们若不饶恕弟兄,天父也就不饶恕我们了,这不是一个交换条件;而是说当我们想到天父怎样宽恕我们生命中许多的过犯,我们便不会那么计较弟兄姊妹得罪我们的地方了。经文里特别强调是要从心里饶恕,若是为了换取天父的饶恕,只做表面功夫,也是不得神喜悦的。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根据《马太福音》18章1-5节中主耶稣的教导,天国的价值观和世界上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同?

2.  主耶稣透过迷羊的比喻要教导门徒什么?

3.  根据《马太福音》18章15-20节的内容,如果弟兄姊妹犯错影响到我们,处理的方式应该分为哪三个阶段?

思考问题

1.  《马太福音》18章6-9节的经文,讲到信徒不合宜的行为和态度有可能成为别人在信仰上的绊脚石。检讨自己的行为态度,如何成为别人的祝福而不是绊脚石。

2.  《马太福音》18章15-20教导我们如何挽回教会内犯错的弟兄姊妹,你个人认为在执行上有什么困难,要如何突破这些困难?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