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基督光荣进圣城(太20:17-22:14) 下
第十二课:基督光荣进圣城(太20:17-22:14) 下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第二部分
敬拜神的真义(21:18-22)
隔天早晨主耶稣因为饥饿,到路旁一颗无花果树面前找果子。这无花果树光有叶子却没有果子,主耶稣便咒诅无花果树“从今以后,永不结果子” ,无花果树立刻就枯干了。门徒对无花果树的枯干感到很希奇,因为无花果成熟的季节应该在八月以后,当时是三、四月。不过当树上长满叶子时通常也已经长出果子,只是果子还不到成熟的阶段。
应该不少人会感到惊奇,主耶稣为什么因为一颗树不结果子就咒诅它。这段经文既然是在祭司长恼怒主耶稣洁净圣殿一事之后,那么必定有它特别的意义。不结果子的树或是结坏果子的树,常被旧约先知用来指神的选民在宗教和道德上的败坏。看来主耶稣是用这无花果树来比喻光有敬虔外表却没有敬虔内涵的宗教领袖。主耶稣对无花果树的咒诅也就代表了末后对此等人的审判。
关于祭司、法利赛人和文士等人所犯的错,马太将主耶稣对他们重重的谴责记载在第23章里,我们会在下一课来查考。至于主为什么在此时嘱咐门徒要用信心祷告,我想是在呼应21章13节那里说,“神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这样说来,整个咒诅无花果树事件都是在回应主耶稣洁净圣殿的事件。
圣殿的存在是引导人到神面前敬拜和祷告,这些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不但没有尽到将人带到神面前的责任,自己也不能以身作则,还忽略了敬拜神的真谛。所以在无花果事件里,主教导门徒靠着信心祷告使无花果树枯干或是移山倒海都不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重点在于我们有没有真诚敬拜主的心,以及是不是按主的心意在祈求和行事。
第22节说:“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根据先前18章19节的解释,所求的事应该不是指任何事,而是指按天父心意所求的事。《约翰一书》5章14节说:“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马太福音》26章39节主的祷告也是按照这样的原则,他对父神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基督不容质疑的权柄(21:23-27)
犹太宗教领袖按人_的意思超过按神的意思以至于得罪神,自己却竟然不知。接下去在《马太福音》21章23-27节,他们来势汹汹的质问主耶稣“仗着什么权柄”洁净圣殿。主耶稣一如往常地不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反问一个令他们无法回答的问题。
主耶稣并不是因为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所以才反问他们。一方面这是犹太拉比惯用的对话方式;另一方面主耶稣知道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想要知道答案,只是想要为难他。主耶稣问他们说:“施洗约翰的洗礼是从那里来的?”这个问题不管他们如何回答都会使自己没有台阶下。
如果说是从天上来的,那为什么他们不信呢?如果说是从人间来的,他们要如何面对那些相信施洗约翰是先知的百姓呢?其,主耶稣问他们的问题也暗示了他自己的答案。施洗约翰指着主耶稣所说的话是真实的、是可信的,这群人如果承认施洗约翰是神所差来的,那么主耶稣是靠着什么权柄做他所做的事便不是一个疑问了。
拒绝基督之人的结局(21:28-22:14)
主耶稣接着用了三个比喻指出这群人对神的抗拒,从21章28节开始到22章14节结束。这三个比喻分别是:两个儿子的比喻、恶园户的比喻和喜筵的比喻。两个儿子的比喻说到,有一个父亲分别要求自己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到葡萄园里去做工。大儿子一开始不肯去,但后来懊悔,还是去了;小儿子虽然答应的很快,却没有真的进到葡萄园工作。
主耶稣把税吏和娼妓比喻做大儿子,将这群宗教领袖比喻做小儿子。税吏和娼妓在人的眼中是大罪人,但是因为他们相信施洗约翰所传的悔改赦罪的道,为自己的罪感到懊悔。宗教领袖们表面上守律法,心里却坚决不信施洗约翰、更不信基督。比喻里的父亲就是指父神,那一种人才是遵行天父旨意的?那一种人才能进天国呢?是被比喻作大儿子的税吏和娼妓。
这个比喻暗指当时宗教领袖内心的顽梗,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一大提醒。我们不一定会把自己与这些宗教领袖联想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愿意在神面前悔改、信从主耶稣的人。但是这个比喻除了说到对神的抗拒之外,也提到对神的顺服。当神呼召我们“今天”就到葡萄园里去工作时,我们的回应是立刻,还是拖延?还是觉得只要按时去参加主日崇拜,有没有顺服神的呼召去服事他并没有那么重要?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二个比喻在21章的33-46节。说到有一个家主将自己的葡萄园租给园户后,自己就往国外去了。到了收成的时候就打发仆人去收果子,没想到园户将仆人打的打、杀的杀。主人再打发别的仆人去,园户还是照样将仆人打杀了。于是主人差自己的儿子去,心里想这些人必定会尊敬我的儿子。可园户竟然把儿子也杀了,他们以为这样便能占据儿子所要承受的产业。
比喻里的园户非常恶毒,连那群质问耶稣的宗教领袖听了这个情况都说,园主来的时候“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在比喻里:家主是指神,园户是指抗拒施洗约翰和主耶稣的犹太宗教领袖,被园户或打或杀的仆人是指从旧约时代以来神差到以色列人中的先知,他们劝告神的选民以色列人悔改、回转向神,却被选民们迫害。儿子就是指耶稣基督,他们连神的儿子都不接纳,他们的罪是极其重大的。
第42节,主耶稣把自己比喻作匠人所弃的石头,但是却成了房子里的基石。意思是说,现在他被这些人弃绝,但至终他将被神高举,好使人希奇惊叹神的作为。第43节,以色列人虽然最初是神的选民,但若是他们不愿意接受主耶稣为弥赛亚、为神的儿子,并且不能结出与神子民相称的果子来,将来便不能有份于神的国度。而神的国度将会交给那些愿意高举基督的人,包括愿意接受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
在第42节说主耶稣将成为房角的头块基石,44节说“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的稀烂”。把44节连于42节一起看的话,应该就是指基督将来要以荣耀的姿态来进行审判。而反对基督之人的结局,将如同跌碎在石头上或被石头砸烂一般。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出来主耶稣这话是指着他们说的,很想将耶稣抓起来,但因为害怕那些支持主耶稣的群众,便不敢冒然行动。
第三个比喻在22章的1-14节。主耶稣说有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王的仆人两次去请被召的人来赴席,这些人都不肯来,当中还有人将仆人杀了。王就大怒,发兵除灭凶手并烧毁他们的城池。然后再请仆人到岔路口上将所有遇见的人都召来赴席,使筵席上坐满了客。但是当王看到宾客中有一个没穿礼服的,又没有正当的理由,便命令人将他捆起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哀哭切齿。
王是指神、儿子是指耶稣基督,而仆人是指先知。不肯赴筵席的人就是拒绝神的邀请、不把神儿子放在眼里的人。最后被请到筵席里的人是指不分身份背景、不分贫贱贵富,凡是愿意认罪悔改、相信并接受基督救恩的人,就在神的国里有份了。
在这比喻里,有两种人没有好的下场。一种是当初拒绝邀请又杀害先知的人,他们最后遭到毁灭;另一种是在赴筵的人当中没有穿礼服的人,被王赶出去。和第二个比喻相比,拒绝神的人不但结局是毁灭,连他所住的城都要被毁灭掉。这带给我们的警惕是,神虽然满有恩慈和怜悯并且对人一再宽容,但若是人坚持拒绝神到底,神对他们最终的审判是相当严厉的。
没有穿礼服赴筵的人是指轻视神恩典的人。礼服是指干净的衣裳,穿着脏衣服赴筵等于是对王的污辱。每个人都有获得救恩的机会,但接受救恩后要活出与救恩相称的生活,也就是按着主耶稣的教导行事。“那人无话可答”表示他不是没有机会换礼服,而是他不看重,这样的人等于是对于末日神的审判毫无预备之人。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提醒,千万不要以为信耶稣就是得到一张上天堂的门票。我们仍然要警醒我们所过的日子是否真能讨主的喜悦。因为拒绝神的人和滥用神恩典的人最终都将面临神的审判。这三个比喻所共同传达的信息是,原本优越的身份和条件都不是进天国的保证,关键在于要有合神心意的态度和行为。此外,虽然神的使者和神的爱子基督都曾遭受到人的弃绝,但基督必然获得最终的光荣和胜利,这也是主耶稣光荣地骑驴进耶路撒冷所象征的。虽然他将要受害,但人的计谋是不能胜过神的计划的。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根据《马太福音》21章12-19节,主耶稣为什么因为一颗树不结果子就咒诅它?
2. 在《马太福音》21章23-27节的经文中,主耶稣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祭司长和民间长老所提出的问题?
3. 根据《马太福音》21章28节到22章14节的三个比喻,抗拒基督之人的结局是什么?
思考问题
1. 对照《马太福音》21章28-32节两个儿子的比喻,想想自己的心态行为更像哪一个?
2. 在《马太福音》22章1-14节喜筵的比喻里,有两种人没有好的结局,其中一种是没有穿礼服赴筵的人,自己对此有何反省?
金句:
“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8)
团队讨论互动:
有一些人持着一种观念:“信耶稣以后有太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不信我又怕上不了天堂,所以我选择在去世之前相信耶稣。这样在活着的时候既可以享受世间的快活,死了还可以进天堂。”讨论如何帮助这类有“投机”心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