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基督被捕和受审(太26:1-26:75) 上
第十五课:基督被捕和受审(太26:1-26:75) 上
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本课内容提要:
耶稣在26章1节结束了他对门徒最后的讲话,并第四次预言自己受难。接着整章叙述耶稣被卖、被捕、及在公会受审的过程。主耶稣被捕之前,在逾越节晚上设立圣餐,与门徒们设立新约、坚固门徒。并在客西马尼园祷告,预备自己上十字架。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基督第四次预言受死(26:1-2)
在这次的课程中我们要查考《马太福音》26章1到75节的经文,主题“基督被捕和受审”。《马太福音》26到28章是福音书的最高潮,这最后三章记载了主耶稣来到世上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且要复活得胜。从16章21节基督第一次预言自己的受死和复活后,他就开始预备走向这受难之路。26章的1-2节是主耶稣第四次预言自己的受死。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这一切的话”是指第24和25章关于末世的讲论,同时可能也表示主耶稣在地上时所要传讲的信息到这里告一个段落。从第2节我们可以看到,和前面三次的预言相比,第四次预言并没有提到受死的细节以及复活的事,但是却明确说出受难的日期是在两天后的逾越节。
“两天后的逾越节”这句话表示,愈接近受难的日子,主耶稣也更清楚的向众人启示他受难的意义。逾越节是以色列人纪念当初他们蒙神拯救、离开埃及为奴之地的节日。主耶稣在逾越节受难,就好像当初那羔羊的血被涂抹在以色列家家户户的门框上,使以色列各家的长子免于被击杀。如今主耶稣受死后所流下的宝血能洗净我们的过犯、遮盖我们的不完全。
基督设立新约(26:26-29)
第26章26-29节是主耶稣对门徒在逾越节筵席上说的话。门徒当时不一定完全明白,但是这段话应验了旧约的预言,基督要借着他的血与世人设立新约。《以赛亚书》52章13节到53章12节所形容的受苦的义仆,将他的生命倾倒、担当多人的过犯,指的就是耶稣基督。另外《以赛亚书》42章6节和49章8节也指明,这义仆要作众民的约。
在旧约时代,神的选民犯罪要靠献祭来除罪。但是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又复活后,不但是选民,世人都可以因着相信并接受主的救赎而得蒙赦免。这就进入了新约的时代。《希伯来书》第10章那里说到,“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
陷害基督的阴谋(26:3-5, 14-16)祭司长在原文里是复数,包含了现任和退任的大祭司,以及大祭司家族中的重要祭司;民间长老是指在社会上被看为德高望重的父老。在当时犹太人当中最高的民事和宗教法庭,便是由祭司长、民间长老和文士组成,称为公会。
按旧约律法,大祭司应该是终身职。第3节里说大祭司是该亚法,他是罗马政府所指派的。该亚法的前一任大祭司是亚那,是该亚法的岳父。据说亚那在主后13-14年左右,被罗马政府撤职,但是亚那似乎仍然是当时犹太人所承认的大祭司,主要的权利还是在他手上。而该亚法的角色比较像是傀儡,有名无实。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路加福音》第3章和《约翰福音》第18章中会出现亚那和该亚法两位大祭司。
其实想要除灭主耶稣的意念早已在这些宗教领袖心中酝酿许久,在《马太福音》12章14节和21章46节等处已经有迹象。逾越节将到,大批的人潮涌进耶路撒冷城,大祭司等人如果在此时捉拿主耶稣,恐怕引起群众的动乱或宗教狂热份子的暴动。因此他们要聚在一起商讨,用诡计来害主。《约翰福音》11章57节记载:“那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早已吩咐说,若有人知道耶稣在哪里,就要报明,好去拿他。”这可能是他们商讨出来的办法之一,也因此提供给了门徒中称为加略人的犹大一个出卖主的机会。
《马太福音》26章14-16节记载:“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犹大身为主的门徒,应该是最知道主耶稣行踪的人之一,这样的人才可能准确的透露在何时何处抓拿主耶稣,不会受到群众的干扰。
基督受膏、预备受难(26:6-13)
这些宗教领袖对主耶稣不满,心生恨意,是因为主耶稣成为他们的威胁。但是犹大不顾及他和主耶稣之间的师生情份而出卖主,背后的原因令人难以理解。《马太福音》26章6-13节讲到,耶稣在伯大尼的西门家里时,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为何这样的浪费呢!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
这个事件按照《约翰福音》12章1-8节的记载,批评那女人的门徒主要就是卖主的犹大,而且他说要周济穷人并不是因为真的挂念穷人,那是因为他是个贼。又说,犹大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有的,犹大可能是门徒中负责管钱的,而且平日就有贪财的习性。三十块钱在当时不是很高的金额,犹大竟然接受,这着实令人惊讶,显出犹大心中对主的轻视。
犹大是加略人,对“加略人”这说法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它是拉丁文“刺客”的音译,指奋锐党的运动。若犹大属于奋锐党,表示他是极端的反罗马帝国份子,当初跟随主的目的之一可能就是期待主能带着他们复兴以色列,不再受罗马帝国的统治。很可能犹大对主耶稣的言行感到大失所望,因为耶稣不但没有任何要做王的意念,还一再预言自己要受死。
犹大去见祭司长这件事正好在女人用香膏膏主耶稣之后,这女人的行动和犹大的行为成为一个对比。女人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献上给主,据说那瓶香膏价值一名劳工一年的工资;但是犹大却为了三十块钱而出卖主。马太透过这样强烈的对比提醒我们,当我们选择跟随主时,我们的心态是如何呢?是期待主来满足我们个人的需求和理想?还是因为被主的爱感动而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回馈他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逾越节的筵席(26:17-25)
第26章17-25节说到,门徒听了主的吩咐,到某人家里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在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就非常忧愁,一个一个地问说:“主,是我吗?”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卖耶稣的犹大问主说:“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这段经文显示,主耶稣明知道犹大要出卖他,却没有任何阻止犹大的行动;就像在3-5节,大祭司等人商讨要害耶稣,也被记载在耶稣第四次预言自己的受死之后,表示耶稣并非不知道众人心里的意念,他只是没有阻止、也不躲避,因为耶稣专注于他到世上来的使命,是为了完成救赎之恩上十字架。换句话说,若不是因为主耶稣甘愿为世人受这样的苦楚,这群宗教领袖是害不到主的。
犹大发现主知道他的阴谋,不但没有任何羞愧的反应,反而仍然去向祭司长通报主耶稣的行踪。其他门徒也没有反应,原因可以藉由对照《约翰福音》13章21-30节来看。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主耶稣和犹大的对话是什么意思,还以为主耶稣是要犹大去买他们过节要用的东西。犹大可能是恼羞成怒,先是因为批评用香膏膏耶稣的女人而被主耶稣纠正,现在又当众被主道破他的诡计,卖主的心就更加强烈了。所以约翰记载说,是撒旦入了他的心。
不管是因为财利,还是对于主耶稣没有要做犹太人政治上的王而感到失望,总之犹大因为他个人的私欲使撒旦有机可趁,进入他的心中。这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让私欲占满自己的心,免得我们所言所行都得罪了主,使我们成了有祸之人。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大祭司等人为什么不敢当众捉拿主耶稣,而需要用诡计私下捉拿主耶稣?
2. 有哪些可能的原因使加略人犹大不顾及他和主耶稣之间的师生情份而出卖主?
3. 耶稣既然知道大祭司等人商讨要害他、犹大要出卖他,为什么没有阻止他们也没躲避他们呢?
思考问题
1. 女人用珍贵的香膏去膏主耶稣,而加略人犹大却为了三十块钱而出卖主,这个强烈的对比让自己有哪些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