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路加福音第9章

路加福音第9章——传扬和彰显神的国。

 

A.    使徒奉差遣传扬神的国并医治病人。

 

1.1-2节)耶稣召集并差遣门徒。

了十二个徒,能力、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的病,又差遣他去宣神国的道,医治病人。

 

a.耶稣叫齐了十二个门徒:路加福音6:12-16记录到耶稣拣选门徒。他们作为一个团队,已经跟随了他一段时间,现在耶稣把他的事工委派给他们。

 

b.给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样的病:耶稣不仅呼召十二个门徒。他也赐他们能力去做他呼召他们去做的工作。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今天:神呼召谁,就会装备谁。在事工开始之前,神的装备可能不是很明显,但会在开展事工的过程中显明出来。

 

i.耶稣没有委派人去工作,却不把能力权柄赐给他们。

 

ii.读者需要注意:1.路加提到了;所以,不是他弄错了,就是不一样的2.对两者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对鬼要赶出去,对病要医治。”(克拉克)

 

c.又差遣他们去宣传神国的道宣传就是宣扬,告诉别人,向别人宣布消息。门徒奉差遣去宣传神的国已经降临,以及神的国是什么样子的。

 

i.他们可能是在露天场所中传道,如街头或市场。如果有机会讲话,他们也会在会堂里传讲。还可能是小组学习或一对一的谈话。

 

ii.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所传的信息基本上都是:

 

·       王已经来临;弥赛亚耶稣已经来了。

·       他的国与我们所期望的不同。

·       他所聚集国度的社群是由悔改并相信他的人组成的。

 

iii.我们可以这么说,耶稣使用了他那个时代的可用媒体。他们没有报纸,没有博客,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其它媒体机会。然而,耶稣确实利用了他所能利用的媒体,而且利用得很好。

 

d.又差遣他们去宣传神国的道,医治病人耶稣差派门徒出去,不只是传扬信息,还要运用超自然的能力行善事;祝福全人,医治病人

 

i.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样的病的能力权柄与传福音有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

 

ii.“路加使用了双关语,他说耶稣‘差遣’(apostello)‘使徒’(apostles)去宣传神国的道,并医治病人。”(佩特)

 

2.3-6节)他们所宣扬的国以简单、紧迫和真诚为标志。

们说:“行路的候不要拐杖和口袋,不要食物和子,也不要两件褂子。论进哪一家,就住在那里,也从那里起行。凡不接待你的,你离开那城的候,要把脚上的下去,见证的不是。”徒就出去,走遍各乡,福音,到治病

 

a.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门徒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来传扬简单的信息。太多的东西会阻碍他们传扬紧急信息。

 

i.当时的拉比有一条规矩,人不能带着手杖、鞋子或钱袋进入圣殿,这是为了避免使其他人觉得你除了服侍主之外,还在做其它的事情。门徒从事如此神圣的工作(传福音和带来神的医治),他们不能给人留下他们有其它动机的印象。

 

ii.“他再次说了一些犹太人很熟悉的话。《塔木德》告诉我们:‘没有人可以带着手杖、鞋子、钱贯或沾满灰尘的脚上圣殿山。’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进入圣殿时,他必须非常清楚地表明,他已经把与做买卖和世俗事务有关的一切事情都抛在了身后。”(巴克莱)

 

iii.佩特指出,约瑟夫在《犹太战记》中写到,爱色尼派信徒也有类似的轻装旅行规定,相信沿途的供应(《犹太战记》2.124-125)。

 

b.不要带拐杖和口袋,不要带食物和银子轻装旅行也促使他们依赖神。如果他们带的东西不多,他们就不得不信靠神供应他们的一切所需。如果传道人自己都不信靠神,他怎么能告诉别人要信靠神呢?

 

i.“这种被禁止携带的口袋,可能是四处游行的哲学家和宗教修士经常用来行乞的那种袋子。”(莱费德)

 

c.凡不接待你们的作为传道人,他们的主要工作不是改变人的思想,而是要有说服力地传扬信息,但如果他们的听众不接受,他们就可以离开,并在离开的时候,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i.那个时代,如果犹太人不得不进入或经过外邦城市,他们离开的时候,经常把脚上的尘土跺掉,表明立场说:我们不想从这个外邦城市中带走任何东西。”实质上,耶稣是告诉他的门徒,要把拒绝他们信息的犹太城市当作外邦城市看待。

 

d.门徒就出去:他们照着耶稣所吩咐的去做。他们宣传福音,到处治病,履行耶稣交给他们的使命,并有完成使命的能力和权柄。

 

3.7-9节)希律听见耶稣的事工后感到困惑。

分封的王希律听所作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有人翰从死里复活,又有人是以利亚显现有人是古的一个先知又活了。希律:“翰我已经斩了,却是什么人?我竟听这样的事呢?”就想要

 

a.就游移不定,因为有人说是约翰从死里复活,又有人说是以利亚显现,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没有迹象表明希律(希律安提帕,大希律的儿子)是一个真正关心属灵益处的人。他对耶稣感兴趣,是因为耶稣是一个著名人物,一个行神迹的人,也许还是一个对手。希律接受了关于耶稣是谁的流行观点(如路加福音9:19所说)。

 

i.有些人认为耶稣是民族悔改的先驱,就像施洗约翰。有些人认为耶稣是一个著名的行神迹者,就像以利亚(玛拉基书4:5-6应许,以利亚将会在弥赛亚来临之前回来)。有些人认为耶稣是古时的一个先知,也许是摩西应许要来的那位(申18:15-19)。

 

ii.关于耶稣的谣言和推测,令希律游移不定,尤其是因为他对杀害施洗约翰感到心虚。良心不安导致他困惑和游移不定。

 

b.有人说是约翰从死里复活路加最后一次描写施洗约翰时,约翰是在监狱里,想知道耶稣是否是弥赛亚(路7:18-23)。现在我们知道希律在监狱里杀害了约翰,因为约翰责备希律的罪,责备他娶他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太14:1-12)。

 

c.就想要见他:希律王想要耶稣,但不是以一个真诚寻求者的身份来见。他或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是想像对待耶稣的表兄约翰那样对待耶稣。路加记下这一点,是为了强调耶稣的事工越来越危险。

 

i.路加在后面又提到了这个希律王。后来有人告诉耶稣,说希律想要杀他。耶稣说:“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路13:32

 

ii.路加还告诉我们,耶稣最后见到希律王是在他被钉十字架的那天早上。当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彼拉多把耶稣送到他那里,他非常高兴,因为他想耶稣为他行一件神迹。然而耶稣没有为他行什么神迹。他问了耶稣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他就藐视耶稣,用紫袍戏弄耶稣,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去。

 

4.10节)使徒回来。

使徒回来,将所作的事告。耶暗暗地离开那里,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大。

 

a.使徒:他们在路加福音9:1离开耶稣时,被称为门徒,也就是学徒。他们传道回来后,被称为使徒,就是“带着权柄和信息的奉差者。”他们当然仍然是门徒,但传道之后,他们对信息和权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将所作的事告诉耶稣耶稣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他关心我们为他做工的结果。

 

c.耶稣就带他们暗暗地离开那里,往一座城去:耶稣这样做,是为了服侍和祝福那些他差派出去做工的人。耶稣特别注意祝福和服侍那些服侍他的人。

 

B.使五千人吃饱。

1.11节)耶稣服侍众人。

但众人知道了,就跟着他去。耶便接待他们讲论神国的道,医治那些需医的人。

 

a.众人知道了,就跟着他去:门徒传道回来后,耶稣带他们去伯赛大,好可以祝福和服侍他们。他们无法离开众人太久;众人也跟着他去

 

b.耶稣便接待他们,对他们讲论神国的道,医治那些需医的人:耶稣用三种方式服侍寻求帮助的群众。

 

·       耶稣便接待他们:这说明了他的态度。他没有逃离众人,也没有叫他们离开。他带着爱服侍他们,接待他们

·       对他们讲论神国的道:这说明了他的教导。耶稣传道的重点是向众人宣讲一个信息。

·       医治那些需医的人:耶稣不仅教导众人属灵真理,而且用超自然的能力在他们中间行善。

 

2.12-15节)耶稣挑战门徒满足群众的需要。

快要平西,十二个徒来:“叫众人散开,他好往四面村里去借宿,找吃的,因们这里是野地。”稣说:“你们给吃吧!”:“我有五个、两条,若不去为这许多人食物,就不。”人数有五千。耶稣对门:“叫他一排一排地坐下,每排大五十个人。”徒就如此行,叫众人都坐下

 

a.请叫众人散开经过了漫长的一天(日头快要平西),门徒认为群众是一个麻烦。他们像耶稣一样,来到伯赛大,本来是要离开众人,而不是服侍他们。

 

i.事实上,批评门徒叫众人散开是不公平的。他们可能连想都不敢想耶稣能够或会奇迹地给这群人吃饱。他们觉得打发众人往四面乡村里去借宿找吃的,是非常正确的事。

 

b.你们给他们吃吧:对门徒而言,这个要求听起来一定很奇怪,甚至令人震惊。很明显,即使是群众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也没有足够的食物给他们吃饱。耶稣用这句话来挑战他们的信心和怜悯心。

 

i.耶稣和门徒都意识到人数极多,也知道他们的需要。然而,耶稣的怜悯(太14:14)和他对神能的认识,促使他要给众人吃饱。

 

·       众人饥肠辘辘,无神论者和怀疑论者自欺欺人,认为那些人一点也不饿。

·       众人饥肠辘辘,空虚的宗教家只给他们一些永远不能满足他们的仪式或空话。

·       众人饥肠辘辘,宗教表演者却为他们提供视频、特殊的灯光和前卫的音乐。

·       众人饥肠辘辘,表演者却给他们提供响亮、快速的动作,令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

·       众人饥肠辘辘——耶稣有生命的粮。

 

c.叫他们一排一排地坐下,每排大约五十个人耶稣希望他们有秩序和有组织地吃饭,也希望他们享受这顿饭。这个命令暗示,这不仅仅是把食物吃进肚子里,如果只是这样,他们可以站着吃。这有一种类似于筵席的享受气氛。

 

i.让众人一排一排坐下,每排约五十个人,也便于计算人数,使人数约有五千更加可靠。

 

3.16-17节)众人都得吃饱。

拿着五个、两条,望着天祝福、开,递给门在众人面前。就吃,并且都吃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了十二

 

a.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耶稣拿着他们仅有的一点食物(9:13首先提到),感谢神的赐予。我们很容易会有这种想法,认为这一小点食物无法够这么多的人吃,但是耶稣使用他手上所拥有的。

 

i.从约翰福音中(约6:8-9)我们得知,这五个饼、两条鱼来自一个孩童。他带着食物,门徒开始所使用的少量食物,正是从他借来的。

 

ii.列王纪下4:42-44记载到,以利沙用二十个大麦饼和一些麦穗子给一百人吃饱,最后还剩下一些。给五千人吃饱,表明耶稣比以利亚和摩西都大(摩西曾在旷野给以色列人吃饱)。

 

b.望着天祝福、掰开耶稣饭前祝福时,他并没有祝福食物,而是感谢神供应了食物。饭前祷告不是祝福食物,而是祝谢——也就是感谢——神赐我们食物。

 

i.食物虽然不多,耶稣还是为他所拥有的感谢天父。他可能在饭前做了一个熟悉的犹太祈祷:“耶和华我们的神,宇宙的王,是当称颂的,感谢你使地产出粮食。”

 

c.祝福、掰开,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这个神迹显明耶稣对受造界有绝对权柄。然而他坚持通过门徒的手行这个神迹。他本可以直接行神迹,但是他想让门徒来行。

 

i.没有人知道这些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耶稣表明,神可以使用我们无法看见或感知的资源供应我们。当我们觉得我们知道神如何供应时,我们就更容易有信心,但是神经常以出乎意料和不为人知的方式供应我们。

 

d.他们就吃,并且都吃饱了耶稣奇迹地倍增饼和鱼,直到给五千多人吃饱。奇迹似乎是在耶稣的手中发生的,而不是在门徒的手中——他们只是把耶稣奇迹地提供的食物分给众人。

 

i.如果有人饥饿,不是因为他拒绝从耶稣那里得到饼,就是因为使徒没有把饼分给他。耶稣充足地供应给每个人。

 

ii.耶稣能供应我们一切所需的保证——即使是奇迹地——对我们是宝贵的,对最早期的基督徒也是宝贵的。在地下墓穴的墙壁上,以及其它留下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地方,常常可以看见饼和鱼的图画。

 

iii.我们自己所能给予别人的东西微不足道,但当我们把它放在耶稣的手中,他可以使用我们的礼物和才能成就大事,触摸他人的生命

 

iv.“值得注意的是,给众人吃饱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服侍主的人在满足他人的需求时,该如何去做。他们的责任是把他们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主,顺服主,不管审慎或世俗智慧如何质疑这个方法。”(摩根)

 

B.神的国和十字架。

1.18-20节)彼得关于耶稣是谁的认识。

自己祷告的候,徒也同他在那里。耶稣问们说:“众人我是?”们说:“有人是施洗的翰,有人是以利有人是古的一个先知又活了。”稣说:“你们说我是?”彼得回答:“是神所立的基督。”

 

a.耶稣自己祷告的时候,门徒也同他在那里:这个场景始于耶稣正在祷告,门徒也和他在一起。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他一起祷告,还是打断了他的祷告时间。耶稣祷告完之后,就问他们说:“众人说我是谁?

 

i.耶稣问这个问题不是因为他不知道众人的想法,需要从门徒那里获得信息。他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想用这个问题引出后面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ii.坎伯·摩根确信门徒打断了耶稣的祷告。“仔细研究福音故事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我们的主从来不和门徒一起祷告。他需要祷告时,通常会离开他们。当他与他们在一起祷告的时候,他也不与他们联合祷告,而是单独祷告……他的祷告与他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摩根)

 

b.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那些认为耶稣是施洗约翰的人并不了解他,因为他和约翰同时在做工。约翰和以利亚都是民族改革者,反对他们所在时代的腐败统治者,他们在勇气和正义上与耶稣的相似之处,可能暗示了这种联系。

 

i.众人认为耶稣就是约翰或以利亚,也许是希望有一个政治弥赛亚,一个能推翻压迫以色列的腐败政权的弥赛亚。

 

c.你们说我是谁?门徒知道众人怎么认为耶稣很好。但是耶稣必须问他们,作为个人,他们认为耶稣是谁?

 

i.耶稣假定门徒对他的看法与众人不同。他们不只是随大流,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或流行的观点。他们应该知道耶稣是谁。

 

ii.这是摆在所有听过耶稣的人面前的问题。根据我们的回答,被判断的是我们,而不是他。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用我们的信仰和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耶稣就是他所说的那位,这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d.是神所立的基督彼得比众人更认识耶稣。他知道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是神的弥赛亚,是旧约中所应许的救赎主,是神心中的弥赛亚,而不是众人所盼望的那种弥赛亚。

 

2.21-22节)耶稣显露他的使命之真实本质。

切切地嘱咐他,不可将事告人。又:“人子必多的苦,被老、祭司和文士弃,并且被,第三日复活。”

 

a.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可将这事告诉人:耶稣很高兴他的门徒能认识他真正是谁,但时候还未到,他还不希望众人知道他的身份。众人无法理解耶稣真的是弥赛亚,却必须受苦——门徒必须先明白这一点。

 

i.“在他们能够传扬耶稣是弥赛亚之前,他们必须先明白那意味着什么”(巴克莱)

 

b.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耶稣听了众人对他的看法后,就把他必须要经历的事告诉门徒:他要受苦,被弃绝,并且被杀,然后在第三日复活。这并非门徒或群众所期望或想要的。

 

i.对所有期望或希望耶稣是国家和政治弥赛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震惊。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接近尾声时宣布他将前往华盛顿,但在那里,他要被人弃绝和杀害,众人将是何等震惊。

 

c.必须受许多的苦:这里的重要词语是必须。这不仅仅是一个计划,一个想法或一个预测;这是要应验创世以前为我们的救恩而计划好的事情(彼前1:20;启13:8)。

 

d.第三日复活:复活和他的受苦一样,都是必须的;耶稣必须从死里复活。

 

3.23节)耶稣呼吁每一个愿意跟从他的人做他将要做的事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a.耶稣又对众人说:门徒听说耶稣将要受苦,被人弃绝,并死在十字架上,这已经够糟糕的了。现在他又告诉他们,他们也必须经历这样的事,或至少要有同样的意向。

 

b.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耶稣说这些话的时候,每个人都明白他的意思。在罗马世界,一个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前,他必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或至少背着十字架的横木)去执行死刑的地方。

 

i.罗马人要把一个罪犯钉十字架时,他们不只是把他钉在十字架上,而是先让他背十字架。

 

ii.背起十字架的人最终会在十字架上。没有人会为了好玩而背十字架。耶稣的第一批听众不需要解释十字架;他们知道那是折磨、死亡和羞辱的无情工具。如果有人背起他的十字架,他将一去不归。这是一个单程旅行

 

iii.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背起罗马世界的十字架(指自愿行为)。相反,人是被迫背十字架,而不是自愿的。耶稣在这里说,凡跟从他的人,必须自愿背起他们的十字架。

 

iv.这并不是说作为耶稣的跟随者,我们可以选择按自己的方式过一种生不如死的生活;而是说,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无法选择的环境时,我们选择忍受,把它作为一种每天为耶稣的荣耀而死的方式。

 

c.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耶稣把舍己等同于背起他的十字架。这两个短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十字架不是关乎自抬身价或自我肯定。背十字架的人知道他们救不了自己,那个自我注定要死去。

 

i.舍己意味着要活出以他人为中心的生活。唯独耶稣才能完美地活出这种生活,但我们要效法他的脚踪。

 

d.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耶稣清楚表明,他说天天这个词时,是指属灵上的。没有人会按字面的意思天天被钉十字架。他们天天可以有耶稣那样的态度。

 

i.简而言之,这就是跟从耶稣。他背起十字架,所以他的跟随者也背起十字架。他走向自我死亡,那些跟从他的人也要这样。

 

4.24-27节)为什么我们必须背起十字架跟随耶稣?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掉生命;凡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得全世界,却了自己,上自己,有什么益呢?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在告:站在里的,有人在没死味以前,必看神的国。

 

a.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我们必须这样跟随耶稣,因为这是我们获得生命的唯一途径。这听起来很奇怪:“除非你和耶稣一起走向死亡,否则你将永远无法获得生命。”但事实就是如此。不先死亡,就不能有复活。

 

i.这是对来生的坚定应许。如果死后没有生命,那么耶稣所说的就无法讲得通,无论是快要死亡的殉道者,还是活着的殉道者,就都没有奖赏了。

 

ii.你播种时,你不会失去种子,尽管它似乎死亡并被掩埋了。但事实上,你释放了它,让它成为一直想要成为的样子。

 

b.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回避和耶稣一同走向死亡,意味着我们可能赚得全世界,但最终我们要失去一切。

 

i.耶稣自己有机会通过敬拜撒但获得全世界(路4:5-8),但他通过顺服获得了生命和胜利。

 

ii.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生活在耶稣面前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自始至终将我们的生命献给耶稣,过一个以他人为中心的生活,并不会从我们的生命中夺走什么,反而会使我们的生命更丰盛。

 

c.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与耶稣一同走向死亡并不容易。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与一个被人藐视、被人处死的人为伍,但如果我们把他当作可耻的,他也要把我们当作可耻的。

 

i.这是一个要求人忠于耶稣的激进呼召。他想知道我们是否把他的道当作可耻的。如果耶稣不是神,这是邀请人崇拜偶像;但因为他是神,所以这是一个崇拜呼召。

 

ii.把我当作可耻的:耶稣在世上传道期间,有人把他当作可耻的并不奇怪;令人震惊的是,今天居然还有人把他当作可耻的。

 

·       耶稣在完全荣耀中显明了他牺牲的爱。

·       耶稣在复活的荣耀中显明了他的全能。

·       耶稣升天并得到了尊荣。

·       耶稣在天上向他的百姓施慈爱,为他们祷告。

 

谁会把当作可耻的呢?

 

iii.然而有些人觉得可耻。这些觉得可耻的人是相信的;你不会为你不相信的事情感到羞耻。他相信,但他对自己的信仰不感到满意和自信。

 

·       当作可耻,意味着你不想在公共场合被人看到你和他在一起。

·       当作可耻,意味着你不想谈论他。

·       当作可耻,意味着你尽可能避开他。

 

iv.有些人觉得可耻是因为害怕,有些人是因为社会压力,有些人是因为知识或文化骄傲。客观而言,这种羞耻是一种奇怪现象。

 

d.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神的国:耶稣在强烈呼召门徒跟随他去死之后,他又加上了一个极大荣耀的应许(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神的国)。耶稣想让他们知道,跟随他并不只是苦难和死亡,这一切的结局并不是死亡。

 

C.耶稣显荣。

1.28-29节)耶稣在彼得、约翰和雅各面前改变形像。

这话以后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翰、雅各上山去祷告。正祷告的候,他的面貌就改了,衣服白放光

 

a.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刚开始是一个山顶祷告会,但很快耶稣发出荣耀的光辉,耶稣正祷告的时候,就在门徒面前改变了面貌。

 

i.“虽然路加没有说明山的名字,但自从奥利金(Origen)以来,很多人认为那是他泊山,它在加利利海的西边。然而,另有一些人认为是黑门山,在凯撒利亚的腓立比北面,就是彼得宣称耶稣是基督的地方。”(佩特)

 

b.他的面貌就改变了:路加仔细设定祷告的背景后,解释了发生在耶稣身上的事情。他的面貌改变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显荣

 

i.翻译为洁白放光的希腊词有“像闪电一样发光”的意思。耶稣的整个容貌都发生了改变,发出荣耀的光辉。

 

ii.马太说耶稣的脸面明亮如日头”(太17:2),马太和马可都使用了变了形象这个短语来描述耶稣身上发生的事情。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耶稣显出了更适合荣耀之王——而不是卑微之人——的形象。

 

iii.这不是一个神迹,而是一个持续神迹的暂时停顿。真正的神迹是耶稣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能不显明他的荣耀。

 

c.他的面貌就改变了:这是耶稣事工的重要时刻,因为他刚刚告诉门徒他要走十字架的道路,他们要在属灵上跟从他。在这样一个看似失败的声明之后,他们很容易对耶稣失去信心。然而,在他改变形像的光辉中,耶稣彰显了他是神国之王的荣耀。

 

i.如果门徒愿意听,这将会使他们充满信心。耶稣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他预示他将会受苦、死亡和复活,但他仍然是荣耀的王

 

ii.耶稣以一种展示的方式表明,背负十字架的人将会得到荣耀。结局不是十字架,而是神的荣耀。

 

2.30-31节)摩西和以利亚与耶稣一同显现。

忽然,有摩西、以利两个人同耶稣说话在荣光里显现谈论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

 

a.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耶稣不是一个人在荣耀中显现的。还有两个人与他一起显现,门徒似乎立刻就认出他们是摩西以利亚

 

i.他们没有经过介绍就直接认出在荣光里显现的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据,证明我们在天上也能立即认出别人,不需要名字标签。

 

ii.他们同耶稣说话的时候,似乎与他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许这个改变面貌是一个例子,说明如果不是因为罪使死亡临到我们,亚当和他的族类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天堂。(迈耶)

 

b.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许多人都感到奇怪,为什么是两个特别的旧约人物,而不是另外两个人?不是亚伯拉罕,不是大卫,不是约书亚,不是约瑟,也不是但以理,而是摩西以利亚

 

i.这可能是因为摩西以利亚代表了那些被提的人(犹9和王下2:11)。摩西代表了那些死后进入荣耀里的人,以利亚代表了那些没有经历死亡就被提到天上的人(如帖前4:13-18所述)。

 

ii.也可以说他们代表了律法(摩西)和先知(以利亚)。旧约启示的总和来到变形山见耶稣。

 

iii.摩西和以利亚也同时出现在预言中,因为他们很可能是启示录11:3-13中所说的见证人。

 

c.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他们从可能讨论的各样事情中选择了这个话题。似乎摩西以利亚对神通过耶稣所执行的计划很感兴趣;他们谈论耶稣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

 

i.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到摩西和以利亚问耶稣:“你真的要这样做吗?”摩西可能会说:我愿意替百姓受审判,但神不允许。耶稣,你能做到吗?”以利亚可能补充说:“我被亚哈和耶洗别逼迫得甚苦,我讨厌逼迫——有时候我在灵里深感沮丧。耶稣,你能坚持吗?”

 

ii.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希腊文说他们谈论耶稣离开的事,它使用了指以色列离开埃远征的词(特拉普)。“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描绘了耶稣的痛苦和死亡是他获得神圣荣耀的途径。(佩特)

 

3.32节)门徒在耶稣、摩西和以利亚面前打盹。

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的荣光,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

 

a.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这使我们相信门徒可能只看到和听到了耶稣与摩西和以利亚会面的一小部分。也许他们的会面持续了很长时间,讨论了很多其它事情。

 

i.很可能耶稣在改变面貌之前,已经热切地祷告了好几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在祷告的时候改变面貌的。每一个临到教会之头和他奥秘身体所有成员的祝福,都是通过祷告获得的。”(司布真)

 

b.打盹:一个人在巨大的荣耀面前仍然会打盹,这令人很惊讶。类似地,我们注意到,属灵的沉睡使许多人无法看见或经历到神的荣耀。

 

c.既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荣耀一直都在那里,但只有当他们清醒的时候才能看见。他们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甚至连摩西和以利亚的荣光都没有提到。与耶稣的荣光相比,他们的荣光似乎根本不存在。

 

i.使徒们看见了最伟大的先知和伟大的律法颁布者,在他们之后再也没有像他们那样的人,直到基督降临。然而,关于这件事的记载说:‘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司布真)

 

d.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他们想象耶稣与摩西和以利亚一同漂浮在空中。相反,经文清楚说他们一同站着

 

4.33-34节)彼得不明智地提议要搭三座棚。

二人正要和耶分离的候,彼得稣说:“夫子,我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你,一座摩西,一座以利。”他却不知道所的是什么。说这话候,有一云彩来遮盖他们进入云彩里就惧怕

 

a.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就像许多人一样,彼得自找麻烦,他说话的时候,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

 

i.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这个短语清楚表明彼得是在摩西和以利亚离开的时候说那些话的。他不希望荣耀的场景停止下来。

 

ii.也许他是这样想的: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忘掉苦难、被弃绝和钉十字架吧!让我们搭一些帐棚,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直和荣耀的耶稣生活在一起。彼得的建议不仅意味着耶稣会避免即将临到的十字架,而且他自己也是

 

iii.而且,彼得建议搭三座棚犯了一个错误,将耶稣与摩西和以利亚置于同一个水平上,每个人都有一座帐棚。

 

b.说这话的时候,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彼得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被神荣耀的云彩遮盖住,旧约称这云彩为耶和华的荣耀

 

i.这与路加福音1:35所说的荫庇是一样的,那时,神的荣耀临到马利亚,她就怀上了婴孩耶稣。

 

c.他们进入云彩里就惧怕彼得和其他使徒刚开始觉得我们在这里真好,但随着神的荣耀不断加强,他们的心里开始产生罪人在神面前的敬畏和恐惧。

 

i.彼得可能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但他知道他所看见的——荣耀的云彩是真实的——他和其他使徒看见的时候,是完全清醒的。

 

ii.我们的宗教不是做梦,它不是夜间临到我们的幻想;而是我们在完全清醒的时候看见了基督的荣耀。”(司布真)

 

5.35-36节)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

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你要听他。”声音住了,只一人在那里。当那些日子,徒不提所看的事,一也不告

 

a.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他。”从荣耀云彩里发出的声音清楚表明,耶稣与摩西和以利亚不属于同一个层次。他是我的儿子,你们要听他!

 

i.摩西和以利亚是伟人,他们两人在神的计划中都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与神的儿子弥赛亚耶稣相比,他们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所有的焦点和注意力都应该集中在耶稣身上。这些高贵的仆人没有一个能与儿子相比,所以要听他!

 

ii.彼得可能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但他知道自己所听见的是真实的——那从天上来的声音是真实的,使徒们听见的时候,他是清醒的。

 

b.声音住了,只见耶稣一人在那里:神使我们不能再关注他们。耶稣配得一切的关注。

 

c.当那些日子,门徒不提所看见的事,一样也不告诉人当一切都结束后,彼得、约翰和雅各不告诉任何人——毕竟,谁会相信他们呢?

 

i.当那些日子,他们不告诉人,但是他们对此无法保持沉默。彼得清楚记得此事,并在彼得后书1:16-18中提到了它。约翰在约翰福音1:14中所说的荣光可能就是这个荣光。他们记得这个激励人心的经历,它显明了耶稣的荣耀和他作为弥赛亚的独特角色,他比摩西和以利亚更大。

 

ii.虽然这个经历令人印象深刻,但它本身并没有像重生那样改变门徒的生命。借着神的灵重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神的荣耀的最伟大彰显。

 

D. 彰显神的荣耀。

1.37-40节)一个被鬼附着的男孩的父亲请求耶稣帮助。

第二天,他下了山,就有多人迎其中有一人喊叫:“夫子,求你看我的儿子,因他是我的独生子。他被鬼抓住,就忽然喊叫。鬼又叫他抽,口中流沫,并且重重地害他,以离开他。我求你的徒把鬼赶出去,他却是不能。

 

a.他们下了山:耶稣显荣后,他和门徒一从山上下来,就遇到了鬼的搅扰和反对

 

i.“那里是山上,而现在这里是山谷。那里是荣耀的圣徒,这里是疯子。在那里,王在他天上的荣耀里;在这里,是被挫败和丧失信心的代表。”(摩根)

 

b.夫子,求你看顾我的儿子:孩子的父亲觉得(理当如此)耶稣所要做的,就是看顾他的儿子,而救主的怜悯促使他帮助这个受苦的孩子。

 

c.他被鬼抓住,就忽然喊叫,鬼又叫他抽风,口中流沫,并且重重地伤害他,难以离开他这种描述符合我们所说的癫痫发作。在这种情况下,耶稣知道(结果也表明)这是由鬼的力量引起的,而不仅仅是生理原因。

 

d.我求过你的门徒把鬼赶出去,他们却是不能门徒曾成功赶出鬼来(路9:1)。这可能是一个被更有力量或更顽固之鬼附身的案例。

 

i.鬼魔有不同等级(弗6:12),显然,有些鬼比其他的鬼更有力量(更顽固、更抵抗)。在马太福音17:21中,耶稣说他们之所以赶不出这类的鬼,是由于缺乏祷告和禁食。不是祷告和禁食使我们更有资格赶出鬼。它的意思是说,祷告和禁食使我们更接近神的心,使我们能更好地利用他的能力。

 

ii.他们的失败实际上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失败教导了他们很多功课。

 

·       失败教导他们不要僵化地开展事工。

·       失败教导他们明白耶稣的巨大优越性。

·       失败教导他们盼望耶稣的同在。

·       失败教导他们有困难找耶稣。

 

iii.“他们感到羞愧是因为他们不能赶出鬼来,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这正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克拉克)

 

2.41-42节)耶稣赶出门徒没有赶出的鬼。

稣说:“又不信又悖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忍耐你要到几呢?将你的儿子里来吧!”正来的候,鬼把他摔倒,叫他重重地抽。耶就斥鬼,把孩子治好了,交他父

 

a.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感觉耶稣对他的门徒非常沮丧。他就要上十字架,他在地上的传道生涯即将结束,也许他对门徒还是缺乏足够的信心感到沮丧。

 

b.正来的时候,鬼把他摔倒,叫他重重地抽风:甚至在那个男孩的父亲把男孩带到耶稣面前之后,一开始他似乎并没有好转,问题还是跟原来一样严重。这是附身的鬼最后一次不顾一切地要控制那孩子,使孩子的父亲、门徒和所有人都陷入绝望中。

 

i.鬼把他摔倒:“他往耶稣那里去的时候,鬼把他摔倒。‘把他摔倒’这个短语是一个运动用语,形容拳击手将对手击倒在地,或摔跤手将对手摔倒。”(巴克莱)

 

ii.司布真在一篇题为魔鬼的最后一摔的讲道中指出,当一个人要来到救主的面前时,魔鬼往往会猛烈地攻击他。我曾见过一些人,当他们刚开始听福音和进行思考的时候,突然会被罪恶的力量所左右,被恐惧卷走,如果我以前没有见过相同的情况,我一定会对他们感到绝望。

 

iii.司布真思考了一些当人亲近耶稣时,魔鬼用来把人摔倒的谎言:

 

·       “你不是蒙拣选的人。”

·       “你的罪孽太过深重了。”

·       “太迟了。”

·       “努力也没有用,放弃吧!”

·       “这对你不起作用。”

 

c.耶稣就斥责那污鬼,把孩子治好了:耶稣并没有被污鬼的最后一次显现吓倒,他立刻释放了那个被鬼附的男孩。对门徒来说太难的事情,对耶稣并不难。

 

3.43-45节)耶稣提醒门徒记得他的使命。

众人都异神的大能。耶所作的一切事,众人正希奇的候,耶稣对门要把存在耳中,因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不明白这话,意思乃是藏的,叫他不能明白,他也不敢问这话的意思

 

a.众人都诧异神的大能耶稣刚刚以两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彰显了他的荣耀——改变面貌和赶出一个难以对付的鬼。然而,他提醒门徒记得,他的使命没有改变:他来的目的,乃是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

 

i.你们要把这些话存在耳中换句话说的意思是:你们可能有时候思想不太集中,然而,对于我受苦死亡的事情,你们必须认真听。你们要不断地严肃思考和回想这些事情。”(克拉克)

 

b.他们不明白这话:不过门徒还是经常忘记了这些关于耶稣受难和复活的提醒,直到他复活之后(路24:6-8)。

 

i.他们不明白:“他们如此沉迷于世上国度的肉体幻想中。”(特拉普)

 

E.在神国里为大的非凡特质。

1.46-48节)真正的为大是像个小孩子,成为最小的,而不是成为通俗为大观念所认为的。

 

徒中起了议论大。看出他心中的议论,就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们说:“凡我名接待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你最小的,他便大。

 

a.谁将为大:门徒常常关心谁为大的问题。似乎他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耶稣已经选择了他们中的一个为大的,或者好像他们想让耶稣在他们中间做出选择。

 

i.“很久以前,尊者比德(VenerableBede)指出,这场特别的争吵是因为耶稣带着彼得、约翰和雅各上山引起的,其他人都嫉妒他们。”(巴克莱)

 

ii.我们可以想象,门徒彼此争论谁为大(正如他们后来在路加福音22:24和其它地方所做的一样),然后说:“让耶稣来决定吧!”

 

iii.他们可能思想在弥赛亚王的荣耀管理下,他们将会获得什么样的职位和高升。耶稣谈的是他的屈尊,‘然而’他们想的却是自己的高升。(司布真)

 

b.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耶稣可以指着自己来回答谁将为大这个问题。但他没有这样做,相反,他让他们看一个小孩子的例子,吸引他们注意他的本性

 

i.耶稣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但更重要的是,他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他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冲动。

 

ii.小孩子是为大的典范。透过这种方法,耶稣对门徒说:“如果你们中谁愿意为大,就当向这个小孩子学习。”尤其是在当时的犹太文化中,孩子无足轻重,不具有威胁性,不关心社会地位,也不为成功和野心所缠累。如果我们满足于小孩子在犹太文化中所拥有的那种卑微地位,我们就走上了为大的道路。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小孩子能向我们说明关于为大和神国的一切事情,但肯定会说明一些事情,而且是重要的事情。

 

iii.“耶稣确立的原则是,在神的国里,价值观是相反的。在后的,将要在前;最小的,他便为大。”(佩特)

 

iv.耶稣指着一个小孩子,而不是指着彼得。如果彼得真的像罗马天主教神学和历史那样被视为第一任教皇,那么耶稣应该宣布彼得是他们当中为大的。

 

c.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耶稣说那个小孩子是他自己的代表或影像,而耶稣是他父的影像。耶稣以小孩子为例,间接指出在天国里他自己是最大的。

 

i.我们知道在他们以及在所有人中间,有一位是为大的,那就是耶稣基督。这意味着耶稣自己谦卑得像一个小孩子。他不关心自己的地位。他不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他不会欺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样子。

 

ii.因为耶稣的本性就像这些小孩子中的一个,所以,我们如何对待那些谦卑得像小孩子的人(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表明了我们对耶稣本性的态度。

 

iii.“有传统说那个小孩子长大后,成为了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of Antioch),他是教会中的一个伟大仆人,一名伟大作家,并最终为基督殉道(巴克莱)。克拉克指出这个传统源自基督教作家尼斯福鲁斯(Nicephorus),他说伊格那丢是在公元107年被图拉真(Trajan)杀害的。然而,克拉克也写过尼斯福鲁斯的事,说他既软弱又轻信,不是很靠谱。

 

iv.我们可以对比魔鬼对待孩子(路9:39)和耶稣对待孩子的方式。

 

d.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耶稣接着挑战他的跟随者成为最小的。作为耶稣的跟随者,不应该渴望别人的称赞和认可。耶稣希望他的跟随者主动选择成为最小的,允许别人为大,我们成为最小的不是因为被迫。

 

i.我们实际上很容易轻视卑微的人。他们是失败者,在我们这个竞争激烈、咄咄逼人、争强好胜的世界里,他们永远成不了气候。然而,当我们轻视卑微的人时,我们实际上是轻视耶稣。

 

ii.基督教信仰里的谦卑和让他人优先,经常被人嘲笑和轻视。尼采和其他赞美权力欲的人看不起耶稣和他的跟随者,认为他们太软弱,当被忽视。然而,如今尼采已被人遗忘,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名誉扫地的;但耶稣和他的跟随者通过以小孩子为例的力量(在某些方面上),活出了改变生命和文化的生活。

 

2.49-50节)真正的为大不会分门结党。

:“夫子,我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就禁止他,因他不与我一同跟从你。”稣说:“不要禁止他,因敌挡的,就是帮助你的。

 

a.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与我们一同跟从你这一定很令门徒沮丧,因为它表明耶稣的其他跟随者能赶出鬼,而他们有时却不能(路9:40)。难怪约翰要他们停下来!

 

b.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耶稣教导他们要有宽广的胸襟。有许多人的传道或教导在某些方面上是错误的,但他们仍然以某种方式传扬耶稣。让神来对付他们吧!那些不反对圣经中的耶稣的人,至少在某些方面上仍然是帮助我们的

 

i.保罗看到许多人传基督是出于各种动机,其中有些人的动机是邪恶的。然而他因基督被传开了,就感到欢喜(腓1:15-18)。

 

3.51-53节)真正的为大有坚强的决心。

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便打使者在他前走。他到了撒的一个村庄,要预备那里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

 

a.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这是路加福音新一个部分的开始。耶稣往耶路撒冷去,要在那里被接上升

 

·       被接上升海拔更高的耶路撒冷城。

·       被接上升十字架上。

·       他要在荣耀的升天中被接上升到天上。

 

b.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耶稣在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的旅程中,坚定地面对摆在他面前的艰难任务。

 

i.以赛亚书50:7预言了伟大的仆人弥赛亚:“主耶和华必帮助我,所以我不抱愧。我硬着脸面好像坚石,我也知道我也不至蒙羞。”这就是耶稣,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就像以赛亚所说的:好像坚石——要在那里受苦和死亡。

 

ii.耶稣硬着脸面。不是说你要变成一个冷酷无情或愤怒的人,而是说你要专注,在困难的时候要保持专注。

 

iii.人有两种勇气:一种是瞬间的勇气,不需要事先考虑;另一种是有计划的勇气,是看到前方的困难,仍然定意往前走。耶稣有的正是这种勇气;他看到了即将面对的十字架,但他仍然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iv.司布真根据以赛亚书50:7作了一篇题为“救主定意如坚石的精彩讲道。在他的讲道中,他仔细思考了耶稣的坚毅受到了多么严峻的考验。

 

·     世界的建议。

·     朋友的劝说。

·     拯救对象的不配。

·     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轻易放弃。

·     轻慢他的人对他的嘲笑。

·     十字架的重担和痛苦。

 

v.便打发使者在他前头走字面意思是天使;但这证明‘天使’这个词是表示任何一种使者,无论是神的还是人的。这里的使者可能是雅各和约翰。”(克拉克)

 

c.他们到了撒马利亚的一个村庄,要为他预备。那里的人不接待他因为耶稣要往耶路撒冷去,所以这些撒玛利亚人不欢迎耶稣。他们与犹太人的关系不好,对他们怀有偏见。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反对(有意或无意),抵挡所有定意遵行神旨意的人。

 

i.“撒玛利亚人似乎是北王国于公元前722年被征服后,当地以色列人与迁移到该地区的外邦殖民者通婚而形成的(王下17:24)。这些犹太与外邦人的混合种族发展出他们自己的摩西五经译本(《撒玛利亚五经》),在基利心山上建造了他们自己的敬拜圣殿(见约4:20),并过自己的逾越节。该圣殿后来在公元128年被许尔堪(JohnHyrcanus)烧毁。”(佩特)

 

ii.“耶稣走这条路上耶路撒冷很不寻常,而想在撒玛利亚人的村庄里找到接待他们的人更是难上加难。”(巴克莱)

 

4.54-56节)真正的为大是怜悯而不是审判

他的徒雅各、翰看了,就:“主啊,你要我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像以利所作的?”稣转责备两个徒,:“的心如何,你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着就往的村庄去了

 

a.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作的吗?看到撒玛利亚人不接待耶稣,雅各和约翰非常气愤,为了耶稣的缘故,他们提出以惊人的审判烧毁那座城市。

 

i.这很有意思,也许有点引人发笑,雅各和约翰非常自信,认为他们能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他们好像忘了前不久他们无法将一个男孩身上的鬼赶出去。他们的愤怒反应说明了为什么耶稣有时称他们为“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可3:17)。

 

ii.“在我们动手动脚报复之前,我们应当先查考基督的话。”(特拉普)

 

b.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他们的攻击,即使是为了耶稣,也不值得赞赏。前几节经文中提到耶稣定意,但那并不意味着他强硬或愤怒。

 

i.他们看见耶稣坚石般的脸,以为那意味着凶狠强硬。他们不明白那意味着专注,比以前更专注于。最终在十字架上,那张坚石般的脸所彰显的是终极之爱,而不是终极愤怒。

 

ii.“我决心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防止……心灵狭隘、派别狂热……这种可悲的偏执使许多人还没有准备好相信神除了在我们中间做工外,也在其他人当中做工。”(巴克莱引用约翰卫斯理的话)

 

c.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耶稣解释他们的失败源于两个方面。

 

i.他们不了解自己。也许他们自认为像耶稣,或显出了神的性情。但他们错了,他们不能代表神和他的心。神爱撒玛利亚人,希望他们悔改得救

 

ii.他们不了解耶稣和他的使命。他来是要拯救失丧的人,而不是从天上降下火来烧灭他们。

 

iii.跟从耶稣意味着对别人仁慈,而不是严厉。我们尤其应该记住,神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12:19)。“基督为他的敌人而死,他的门徒绝不应该对迫害者存报复之心。”(克拉克)

 

5.57-58节)真正的为大是在于牺牲。

走路的候,有一人稣说:“你无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只是人子没有枕的地方。

 

a.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很多人往往脱离实际,觉得跟随耶稣是一件迷人的事。耶稣可能遇到许多这样的自发献身。

 

b.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耶稣没有对那个人说:“不行,你不能跟从我。”他告诉他真相,没有美化跟从他的情况。这与今天许多传道人所使用的方法是截然不同,耶稣希望这个人知道跟从他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i.“在耶稣传道的直接语境中,这句话并不是说耶稣身无分文,而是指他居无定所;他的使命之性质使他四处奔波,作为他的跟随者,也将四处奔波。”(卡森)

 

ii.这个人离开了,因为耶稣凭着信心过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相信父会供应他一切所需,没有为自己储备物质财富。这正是耶稣对真正属灵的人更有吸引力的原因这是一个完全凭着信心生活的人,他对物质的要求很低。我应该跟从他,向他学习。

 

iii.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耶稣既知道如何把门打开,也知道如何把门关上。他既知道怎样警告傲慢自负的人,也知道怎样接纳认罪悔改的人。”(司布真)

 

6.59-60节)真正的为大意味着我们让耶稣在我们的生命中居首位。

一个人:“跟从我来!”那人:“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a.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路加福音9:57-58中所描述的那个人想跟从耶稣,但耶稣却要这个人跟从他。

 

b.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实际上,这个人并非请求耶稣容许他回去为已故的父亲挖坟墓。他想留在父亲的家里照顾他,直到父亲去世。这显然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可以一直拖下去。

 

i.“他不是要在对与错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左右为难,要在对与对之间做出选择。他在两种有竞争的要求之间犹豫不决,这两个要求都带有神圣的印记。”(莫里森)

 

ii.这个人想跟从耶稣,但不是现在。他知道跟从耶稣很好,也知道自己应该这样做,但是他觉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现在还不跟从。前一个人跟从耶稣太过仓促,而这个人却太过拖延。

 

c.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耶稣催促这个人现在就跟从他,并且清楚阐明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应该将家庭责任——或其它任何责任——置于跟从他之前。耶稣必须是第一位的。

 

i.耶稣并不害怕打击潜在的门徒。与许多现代传道人不同,耶稣更关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此外,耶稣只是说诚实话。这就是跟从他的意义,他希望人一开始就知道这一点。

 

7.61-62节)真正的为大意味着我们全心全意地跟从耶稣,毫不延迟。

又有一人:“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我家里的人。”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神的国。

 

a.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前一个人愿意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之后,也许是长时间的延迟之后,来跟从耶稣。这个人愿意在相对较短的延迟之后来跟从耶稣。

 

i.年轻人啊,当你们考虑离开这个世界时,务要警惕这些告别!它们摧毁了无数有希望的人。他们几乎被说服离开世界,但他们回到他们的老朋友那里,要与他们吻别,最后一次跟他们握手,结果,我们再也不见他们回来了。”(司布真)

 

b.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耶稣向这个人强调跟从他所必须有的委身。我们必须有类似的决心,就像一个正在犁地的农夫,必须全力以赴,一直往前看。

 

i.那个时代的农夫犁地时,会把目光集中在前方远处的某个物体上(如一棵树),这样犁出的地才能保持直线。如果农夫犁地时不停地向后看,他将永远无法把地犁好,犁出直的梨沟。在跟从耶稣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注目仰望耶稣,永远不要把我们的目光从他身上移开。没有哪个一边犁地一边向后看的农夫,能犁出一条笔直的犁沟。(巴克莱)

 

ii.农夫还要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手扶着犁。一个放开手的农夫根本就不是农夫。“农夫通常不是学识渊博的人,也不是懂得掩饰的诗人。但他们身上有一种特别的美德,那就是默默地握住不放。(莫里森)

 

ii.耶稣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好地活出了这一点。“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