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者學院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a.是要人常常祷告:人受造有灵性的本能(传3:11),所以常常祷告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不断有拦阻出现,使我们不能有效和常常地祷告,所以耶稣知道我们需要被教导和鼓励常常祷告。
i.耶稣并非要我们总是屈膝闭目祷告,但我们必须常常保持祷告的灵。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17中提到了这个观念,他说:要“不住地祷告。”很难衡量这种不住地祷告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益处和使我们远离多少坏处。
b.不可灰心:我们常常因为灰心而放弃祷告。我们变得沮丧,然后不再像我们当有的那样去祷告。
i.我们在祷告上很容易灰心,因为祷告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而我们却常常轻忽对待。保罗在歌罗西书4:12中称赞了一个名叫以巴弗的人,因“他在祷告之间……竭力地祈求。”保罗知道祷告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竭力劳作。莫里森尝试解释为什么祷告很困难,因为祷告涉及到人的三个部分:“要有悟性,这样我们才能有智慧地祷告;要有心,这样我们才能心甘情愿地祷告;要有意愿,这样我们才能坚持不懈地祷告。”(莫里森)
ii.我们在祷告上很容易灰心,因为魔鬼仇恨祷告。如果祷告没有能力,它就会很容易。
iii.我们很容易在祷告上灰心,因为我们并不总是相信祷告的能力。祷告往往是我们的最后手段,而不是第一个资源。
iv.要记得,耶稣的生活中充满了祷告,他长远活着,为他的子民祷告(来7:25)。所以我们切不可在祷告上灰心。
· 迦南妇人虽然在一开始遭到拒绝,但她还是不断地祈求。
· 即使腿瘸了,雅各也不肯放手让天使离他而去。
· 拉结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
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申冤。’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申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主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申冤吗?我告诉你们: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
a.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一个审判官,这个官都是邪恶的。但最后他还是答应了寡妇的请求。他把寡妇想要的东西给她的唯一原因,是寡妇不停地烦扰他。
i.巴克莱指出,这个人不可能是犹太审判官,因为犹太人中间发生争端时,会到长老那里寻求解决。“这个审判官若不是希律任命的,就是罗马人任命的。这样的审判官往往声名狼藉。”(巴克莱)
ii.他抱怨寡妇烦扰我,这个短语的真正意思是“打晕我。这是一个比喻,取材于互相打青的拳击手”(克拉克)。“虽然hypopiaze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打得鼻青脸肿’(参林前9:26),但这里的比喻翻译更好。”(佩特)
b.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申冤吧:这个不公正的审判官只是勉强答应了寡妇的请求。耶稣设立这个比喻,不是说神和这个不义的审判官一样,而是说神与他不同。神乐意回应我们的祷告,甚至在我们祷告的时候就帮助我们。你祷告的时候,神站在你这边,而不是与你作对(不像那不义的审判官与寡妇作对)。
i.寡妇必须克服审判官不愿意帮她的心理。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祷告的时候也必须这样做——用我们的坚持不懈来克服神的不情愿。这完全没有抓住这个比喻的重点。耶稣并没有说人总是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因为神是不情愿的,而是因为神是情愿的,这是鼓励我们祷告。
ii.在我们看来,有时神似乎不愿意答应我们的祈求。然而,祷告被延迟,不是为了改变神,而是为了改变我们。坚持不懈地祷告会改变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拥有神的品格。这是神建造我们的心的方法,使我们能关心他所关心的事。“太多的祷告就像淘气的男孩敲门,在你打开门之前,他已经跑开了。”(司布真)
iii.无论是耶稣(可14:39)还是保罗(林后12:8),都会为同样的事反复祷告。然而,我们必须提防顽梗不信——以一种神从不听我们第一次祷告的态度重复祷告。
iv.这个审判官和听我们祷告的神之间有几个区别。
· 审判官是不公正的;神是公正的。
· 审判官对寡妇没有个人兴趣;神爱那些向他祈求的人。
· 审判官答应寡妇的请求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神乐意祝福他的子民,赐他们好处。
c.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耶稣可能心里想到了那些受迫害信徒的祷告,他们渴望公正,昼夜呼吁神为他们伸冤,惩罚迫害他们的人。
i.受逼迫的人需要特殊的恩典才能使他们地祷告上坚持不懈和不灰心。他们需要确信神不像那个不公正的审判官,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主祈求,他必会公正地解决一切问题。
ii.我们的神是公义、奇妙的审判官。
· 我们是来到一位完全、有良好品性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来到一位乐意看顾他儿女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来到一位充满恩典、慈爱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来到一位认识我们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与一位中保一起来到这位法官的面前,这位中保是我们的朋友,会在审判官面前为我们辩护。
· 我们是来到一位用应许鼓励我们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来到一位随时能够亲近并关心我们利益的审判官面前。
d.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这将耶稣的思想与他在前一章的结尾论述他再来的话联系了起来。除非我们认识神是谁(不像不义的审判官),除非我们常常祷告而不灰心,否则我们就还没有耶稣再来时所期待的那种信心。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 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a.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的人,几乎不可避免也是藐视别人的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与神同行是伟大的和属灵的,我们就很容易轻视别人,认为他们与神同行是低级的和属肉体的。
b.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这个比喻中的两个人都祷告,但两个人来到神面前的方式不同。法利赛人上殿里去祷告,但他却不是在祷告。他是在自言自语,而不是跟神说话。他自言自语地祷告,在这个简短的祷告中,他重复了五遍“我”。
i.你完全有可能对神说话,却实际上是向自己祷告,因为你的焦点是你自己,而不是神。你的热情是为了你的议程,而不是神的。你的态度是愿我的意愿得实现,而不是愿你的旨意得成全。这个人充满了赞美,但他“不是因为神是谁而高兴,而是因为自己是谁”而高兴!(佩特)
c.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在法利赛人(所谓)的祷告中,他赞美自己,并将自己与别人比较。当你将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你会很容易对自己做出较高的评价,找到比你差的人必并不难。
i.也不像这个税吏:“法利赛人使用指示代词‘这个’(houtos),轻蔑地将自己与圣殿里的对应者区别开来。”(佩特)
ii.有一个古代拉比(约沙的儿子拉比西缅)就是这种法利赛式骄傲的一个例子。他说:“如果全世界只有三十个义人,我和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两个;如果只有二十个,我和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两个;如果只有十个,我和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两个;如果只有五个,我和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两个;如果只有两个,我和我儿子就是那两个;如果只有一个,我自己就是那个人。”(克拉克)
iii.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那个时代,许多犹太人会在每个星期的第二和第五天禁食,因为他们相信摩西是在一个星期的第五天上西奈山领受律法,并在一个星期的第二天从山上下来的。“那些希望获得特别功德的人也在星期一和星期四禁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日子是耶路撒冷的集市日,城里到处都是从乡下来赶集的人。那些禁食的人脸色苍白,穿着凌乱的衣服出现在众人面前,尽可能地向众人展现他们的虔诚。”(巴克莱)
iv.“我不像这个税吏,是不像,因为你比他更坏,却自以为自比他好。”(特拉普)
v.“法利赛人关于自己的评论是真的。他的问题不是因为他走得不够远,而是因为他完全走错了路。” (莫里斯)
d.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法利赛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站在神面前,而税吏却依靠神的慈悲怜悯。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需要神怜悯的罪人。
i.我们可以想象,法利赛人以一种流畅、属灵的方式,洋洋洒洒地长篇祷告;凡听见他祷告的人都会说他是一个非常属灵的人。相反,我们可以想象,税吏的祷告拙口笨舌,说话结结巴巴,充满了恐惧,但他的祷告却讨神喜悦。
ii.只捶着胸:这背后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此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罪和内心败坏,以致他捶心自惩。莫里斯说,捶着胸的动词时态描述了一个连续动作,他不断地捶。“原文不是说他捶了一次胸,而是说捶了又捶。这是一个连续动作。他似乎是在说——啊,这颗邪恶的心!他要痛击它。他一遍又一遍地用这种东方姿态来表达他的强烈悲痛,因为他不知道还能怎样来表达他的难过。”(司布真)
iii.那个法利赛人自认为与别人不同,他比别人好。税吏也认为他和别人不一样,他比别人坏。“他实际上是祷告说:‘神啊,求你怜悯我这个罪人吧!’仿佛他不只是一个罪人,而且是一个无可比拟的罪人”(巴克莱)。“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罪人,那就是他;在罪人的世界里,他是一个突出的罪人——罪人中的罪魁。他断然承认自己有罪。”(司布真)
iv.翻译为开恩可怜的古希腊词是hilaskomai;它实际上是一个表示赎罪祭的词。税吏所说之话的完整意思是:“神啊,通过你的赎罪祭,求你开恩可怜我,因为我是个罪人。”新约中唯一使用这个词的其它地方是希伯来书2:17,在那里它被翻译为挽回祭。
v.希腊原文中的句子很短。啊,但愿人能学会言简意赅地祷告!在这个短短的祈祷里隐藏着多么伟大的内容啊!神,怜悯,罪,挽回祭和赦免。”(司布真)
e.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税吏的称义是立即的。他基于神的赎罪祭,谦卑地来到神的面前,就被为义。他没有赚得自己的义,也没有试验期,他被算为义了。
i.他被称义了,因为作为一个罪人,他谦卑地祈求怜悯,而且相信怜悯是通过赎罪祭赐下的。他祷告说:“神啊,你对赎罪祭感到满意,求你赦免我。”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不是个法利赛人。”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是个悔改的罪人。”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是个祷告的罪人。”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只是个人。”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努力做得更好。”
· 他只是祷告,用他的身体、用他的魂和用他的灵来祷告:“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f.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本质上,法利赛人是把祷告和他的属灵生活作为得高举的手段,但是税吏却以谦卑的态度亲近神。
i.真正的谦卑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法利赛人自认为非常好,但他实际上并不好;税吏看自己是个罪人,需要神的怜悯,而他确实如此。
ii.我们靠骄傲的虚谎来到神面前是毫无益处的。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的原则非常重要,神重复了它三次(箴3:34;雅 4:6;彼前 5:5)。
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a.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孩子喜欢来到耶稣的面前,这说明了我们救主的一些事情,小孩子喜爱他,他也爱小孩子。耶稣不是一个刻薄、不友好的人,因为小孩子不喜欢这样的人。
i.“按照当时的犹太习俗,母亲会在孩子一岁生日的时候把孩子带去见某位杰出的拉比,请拉比为孩子祝福。”(巴克莱)
b.要他摸他们:耶稣认识这些婴孩,虽然他们不理解耶稣的讲论或意味深长的教导,但他们能感受到触摸。耶稣知道如何用我们需要的方式与我们沟通。
i.马太福音19:13说:“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于是耶稣就这样祝福小孩子。按照圣经,按手是一种祝福人的方式(徒6:6,8:17,9:17;提前5:22;提后1:6)。
ii.“他没有给他们施洗,但给他们祝福。”(司布真)
c.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因为小孩子喜欢到耶稣那里去,所以我们永远不要阻挡他们,或不给他们提供一条路。我们比犹太妇女更认识耶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让我们的孩子远离耶稣。
d.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小孩子接受耶稣的祝福时,并没有试图证明自己配得,也没有假装不需要。我们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接受神的祝福。
i.“耶稣不仅欢迎这些小孩子成为神国的成员,还称赞他们是模范公民,因为他们有信靠和爱的能力。”(佩特)
有一个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我该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a.有一个官:这个人通常被称为富足的青年官员(或青年财主),因为他被描述为官员(路18:18)、有钱财的人(路18:23)和少年人(太19:20)。我们不知道他的权柄是在政界还是宗教界。
b.良善的夫子:以这样的方式称呼耶稣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令人惊讶。在耶稣的时代,“良善的夫子”这个称呼从来没有被用在其他拉比身上,因为它意味着无罪和完全良善的。耶稣和其他每个人都认识到良善的夫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呼。
i. “在整本《塔木德》中,没有哪个拉比被称为‘良善的夫子’”(普卢默[Plummer],焦乐富引用)。他们坚持只称神是“良善的”。
c.我该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这个问题表明这个人就像其他所有人一样,倾向于赚得永生。他想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善事或高尚的行为来承受永生。
d.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耶稣这么说并没有否认自己的良善。相反,他问这个人:“你称我是良善的,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因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i.这就好像耶稣是说:“你到我这里来,问我你能做什么善事,使你可以承受永生,但你对良善真正了解多少呢?”“论点很明确:要么耶稣是良善的,要么就不应该称他为良善的。因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而耶稣是良善的,所以他必定是神。”(司布真)
ii. 我们可以说这个官员并不真正认识耶稣是谁。如果他认识,必会像耶稣在本章前面部分所讲的税吏那样,谦卑自己(路18:10-14)。下面的经文表明,官员也不真正认识他自己是谁。
“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那人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
a.诫命你是晓得的:这个官员是当时受过教育的犹太人,所以他自然晓得诫命。耶稣提到这个常识,可能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
i.对于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诫命,现代的人可能没有同样的认识,也不完全赞同。但总体而言,他们还是赞同的,因为神也通过受造界和良心对人说话(罗1:19-20,2:14-15)。
ii.虽然今天有许多人通过学习或直觉知道诫命,但很少有人对我如何才可以承受永生这个基本问题感兴趣。
b.不可杀人:耶稣问他人际关系的诫命。年轻人回答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因此,他声称神要我们如何对待他人的一切诫命,他都遵守了。
c.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问这个人是否真的遵守了这些诫命是公平的。按照世人的公义标准,他很可能确实遵守了这些诫命,就像保罗在腓立比书3:6中所说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但他无疑没有完全按照耶稣在山上宝训中所说的那样去遵守。
i.“青年官员所说的时间跨度可能是从他的受诫礼(‘律法之子’)开始的,这是为年满13岁的犹太男孩举行的成人礼仪,从此以后,他就有义务遵守摩西的律法。”(佩特)
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
a.耶稣听见了:耶稣基于这个人是谁及他所说的话,对这个人说了这些话。这是对特定之人所说的特定话语,但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人。
i.马可的记录在这里增加了一些内容。他说:“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可10:21)。耶稣充满怜爱地回应这个人——毫无疑问,因为耶稣知道他被误导了,是空虚的。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人爬到了成功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靠错了墙。
b.你还缺少一件:虽然这个人拥有一切——财富、外表公义的生活、尊敬和威望,但耶稣仍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这个人拥有一切,但耶稣知道他没有永生——所以他实际上一无所有。
c.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耶稣没有挑战这个人遵守律法(虽然耶稣完全有权利要求他),而是向他指出通常所说的第一法版——我们与神的关系的律法。耶稣挑战他要把神放在首位,“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5)
i.耶稣说:“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挑战这个人要爱神胜过爱金钱和物质事物。他没有通过挑战。实际上,他是个偶像崇拜者:他爱金钱和物质事物胜过爱神。这表明两块法版都会试验人。
ii.耶稣要求青年官员放弃他的金钱,因为他看到金钱是青年官员的一个偶像;并且要青年官员把钱分给穷人,因为他看到青年官员没有以应有的方式去爱人。
d.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撇下一切跟随耶稣的呼召,就是把神放在首位的呼召。这是对第一版诫命的完全顺服,它涉及的是与神的关系。
i.在这里我们可能会犯两个错误。第一是相信这适用于每一个人,然而耶稣从来没有对所有跟从他的人提出这个命令,却特别对这个官员提出,他的财富显然是他做门徒的障碍。相反,许多富人可以通过继续赚钱,为神的荣耀和他人的益处利用那些资源,在世上做更多的善事。第二个错误是相信这不适用于任何人,因为今天显然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属灵上能为自己做的最好事情,就是彻底放弃正在毁灭他们的物质主义。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就是这样的一个著名人物,他听到耶稣对他说这些话后,就舍弃了一切跟从耶稣。
ii.然而我们注意到,耶稣只是呼召这个人做他的门徒,他说:“来跟从我。”他用类似的话呼召了他的许多门徒(太4:19,8:22,9:9;可2:14)。耶稣只是呼召这个人跟随他;但对这个人来说,那意味着放弃他一心追求的财富。
iii.“因此,不要像许多人那样,认为除了贫穷外没有别的地狱,没有比富足更好的天堂。”(特拉普)
e.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其它福音书说这个人走了(太19:22;可10:22)。路加注意到了他的表情和情绪反应:甚忧愁。听到耶稣对门徒的激进呼召后,他说:我做不到,我无法做出那样的牺牲。我想我要下地狱了。
i.甚忧愁和很富足是一个悲剧结合,但在那些把财富当作偶像的人中,却很常见。
ii. 原则没有改变:神可能会挑战并要求一个人为了他的国放弃一些东西,却仍然允许其他人拥有那些东西。有许多人灭亡,是因为他们不肯按神的吩咐放弃某些东西。
iii.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与良心平安和灵魂的安息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此外,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东西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安慰,因为即使他现在拥有了这些东西,他还是痛苦的!凡是用世俗财物取代至高神的人,也都是这样。”(克拉克)
耶稣看见他,就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听见的人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说:“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
a.耶稣看见他:青年官员离开后,耶稣没有改变他对门徒的要求。他以青年官员的忧愁为契机,教导门徒和所有愿意听的人。
b.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钱财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往往使我们满足于今世的生活,不向往未世。同样地,有时候,人对钱财的追求,是以牺牲对神的追求为代价的。
i.耶稣显然是说,钱财是进入神国的障碍。我们通常只看到贫穷是一个问题。但耶稣告诉我们,钱财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ii.我们常常为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话找借口,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并不富有。然而,我们当中很少有人不比这个青年官员更富有的。
c.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耶稣用这个幽默的比喻举例说明了富人进入神国的困难。我们立即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i.“许多人试图解释耶稣所说的骆驼和针眼,说它是指一只骆驼试图穿过一道狭窄的门,或是把 kamēlon(骆驼)读作 kamilon(粗绳);这类的‘解释’会误导人。他们忽略了一点:耶稣是在使用一个幽默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莫里斯)
ii.“拉比经常用大象试图穿过针眼来形容极不可能的事”(巴克莱)。耶稣可能引用了这句众所周知的谚语,并把它变得比常见的说法温和一些。虽然骆驼比大象小一些,但显然远比针眼大。
d.这样谁能得救呢?听到耶稣这些话,那些人的反应是人之常情。我们也很难看到钱财是如何阻碍我们进入神国的。我们只想到钱财可能带来的祝福和好处。
i.他们可能希望跟从耶稣会使他们变得富有和有权势,并在耶稣的弥赛亚政府中成为位高权重的人。“在当时的犹太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钱财是神祝福的记号,并认为宗教老师至少中等富裕,然而,耶稣和他的门徒的生活方式却明显不同。”(弗朗斯)
ii.我们还记得保罗对提摩太说的话:“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9-10)
e.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这个官员是有可能得救的。神的恩典足能拯救他;我们有诸如撒该、亚利马太的约瑟、巴拿巴等例子。这些都是富人,但他们仍然把神而不是他们的钱财放在首位。
i.“耶稣并不是说所有的穷人都能进天国,或说没有一个富人能进天国。若是这样,就把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更不用说大卫、所罗门和亚利马太的约瑟排除在天国之外了。”(卡森)
ii.“人总是试图靠个人或社会的努力进入神的国,但这永远不会成功。在神,凡事都能。”(摩根)
彼得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自己所有的跟从你了。”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
a.看哪,我们已经撇下自己所有的跟从你了:与富足的青年官员截然不同,门徒放弃了一切(或者几乎一切)来跟从耶稣。彼得想知道,听从主的命令而撇下一切的人,会被应许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i.有特别的荣耀为这些门徒存留。他们在审判上有特殊的地位,这可能是从千禧年国管理的意义上说的。此外,使徒有殊荣帮助建立教会的独一根基(弗2:20),并在新耶路撒冷中有特别的尊荣(启21:14)。
b.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没有……十二门徒可能有他们的独特奖赏,但所有为耶稣舍己的人,都会得荣耀。人无论为耶稣撇下什么,不论是在今世还是来世,都会得到多倍的回报。
i.百倍显然不是指物质意义上的百倍。耶稣没有应许一百个母亲和一百个妻子。百倍是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但它的应验是在属灵上的。
ii.马太·普勒(Matthew Poole)描述了我们获得百倍回报的一些方式:
· 圣灵中的喜乐,良心的平安和感受到神的爱。
· 满足。他们会有一颗知足的心。
· 神必激励别人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的供应必使他们感到比自己原来的丰富更甘甜。
· 神有时会在今生回报他们,就像他在试炼约伯之后赐给约伯更多的财富。
iii.原则是:神不欠任何人的债。我们给予神的,不可能多于他给予我们的。拥有并保持一颗给予者的心,将使你免于被钱财败坏。我们都应该按照诗篇62:10所说的去做:“若财宝加增,不要放在心上。”给予是关键。
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并要鞭打他,杀害他,第三日他要复活。”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隐藏的,他们不晓得所说的是什么。
a.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这并不令门徒感到意外。即使耶稣没有明确告诉他们,他们在逾越节的时候从加利利往南走,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耶稣和门徒要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b.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耶稣说“一切事”强调了人子的方面,即弥赛亚要作为一个背负罪孽的仆人受苦和死亡,当时的犹太人通常忽略了这些方面。
c.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耶稣提醒门徒记得他要面临苦难和死亡,强调他将要忍受的羞辱和屈辱。
i.将要被交给:这是指耶稣被出卖。他的一个门徒将为了钱把他交给宗教领袖。当然,耶稣并没有安排他自己被出卖,但他自信地说,这必会发生。
ii.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耶稣预言了与即将临到他的痛苦相关的羞辱和嘲笑——在人的层面上,他不能安排什么。“他们揪他的头发,打他的脸颊,吐唾沫在他脸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戏弄更恶劣的。这是残酷、尖刻、诅咒的蔑视。”(司布真)
iii.要鞭打他:这种尖锐而残忍的鞭打是他要忍受的特别痛苦和羞辱。
iv.杀害他:这种痛苦不会以羞辱和鞭打而结束。它会一直延续到耶稣的死亡。
v.总的来说,整个画面是极度的痛苦。
· 遭受朋友背叛。
· 遭受不公。
· 遭受蓄意的冒犯和羞辱。
· 遭受身体痛苦。
· 遭受巨大的羞辱和降格。
d.第三日他要复活:耶稣欢欣地告诉门徒,故事不会以他的受苦、羞辱和死亡而结束。他将在复活的荣耀中复活。
i.这是耶稣没有明显控制的事情。然而他自信地向门徒宣布,这事必要成就。
e.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他们从耶稣的口中听见这些话,又看见他脸上的表情,却还是不明白,因为这些话的意思乃是隐藏的。他们既看不见也不明白真相,直到神开他们的眼睛。
i.也许神不打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见这个真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应对。如果他们真的知道耶稣会发生什么,以及知道那与他们想乘弥赛亚的顺风车进入荣耀里的想法是何等的不同,他们可能会当场放弃。
ii.“似乎是在稍晚的时候……犹太拉比才教导说,弥赛亚既是得胜的弥赛亚(弥赛亚·本·约瑟[Messiah ben Joseph],又是受苦的弥赛亚(弥赛亚·本·犹大[‘Messiah ben Judah])。”(焦乐富)
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瞎子坐在路旁讨饭,听见许多人经过,就问是什么事。他们告诉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经过。他就呼叫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在前头走的人就责备他,不许他作声;他却越发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
a.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人们从加利利上耶路撒冷,最常走的路之一是经过耶利哥。耶稣来到这个古老的城市时,距离耶路撒冷已经不远,命运就在那里等着他。马可福音10:46说这个瞎子是底买的儿子巴底买。
i. 瞎子看不见耶稣,但他能听得见。所以,他听见许多人经过,就问是什么事。他没有因为无法用眼睛寻找耶稣,就放弃寻找,他用耳朵来寻找。
ii.在马太福音(20:29)和马可福音(10:46)中,这个神迹发生在耶稣和众人正离开耶利哥的时候。路加福音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可以参考考古学的成果来理解,考古发现,耶稣时代有两座耶利哥城:一座是古城,另一座是新建的罗马城市。神迹发生在这两座耶利哥城之间,当时耶稣和众人正离开一座耶利哥城,并要进入另一座耶利哥城。
b.他却越发喊叫说:那人听见耶稣正经过,就渴望引起耶稣的注意。他不会感到尴尬,也不会住口。他知道耶稣是大卫的子孙,意思就是弥赛亚,他不停地呼喊耶稣可怜他。
i.巴克莱指出,路加福音18:38和18:39中用来描述瞎子行为的古希腊词是不同的,这显明了瞎子的极度绝望。
· 呼叫(路18:38):“一种吸引人注意的普通大声喊叫。”
· 越发喊叫(路18:39):“一种无法控制情绪的本能喊叫,是一种尖叫,几乎是动物的叫声。”
c.可怜我吧!瞎子知道他需要耶稣的可怜。他不认为神欠他的,他想得到可怜。
耶稣站住,吩咐把他领过来。到了跟前,就问他说: “你要我为你作什么?”他说:“主啊,我要能看见!”耶稣说:“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见了,就跟随耶稣,一路归荣耀于神。众人看见这事,也赞美神。
a.耶稣站住: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往耶路撒冷去,然而,他仍然站住,回应一个不断地恳求怜悯的人。
b.你要我为你作什么?这是一个美妙而简单的问题,神一直在问。有时我们得不到神希望赐给我们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不着,是因为我们不求。”(雅4:2)
i.耶稣明明知道这人是瞎子,却还是问他。他知道瞎子需要什么和想要什么,但是神仍然希望我们将自己的需要告诉他,向他表达我们对他的信靠和依赖。
c.主啊,我要能看见:瞎子知道怎样顺服耶稣——他称耶稣为“主”,并且祈求能看见。
e.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耶稣答应了他的请求,治好了他的瞎眼。耶稣把这个人得医治与他的信心联系起来。这个人的信心有许多引人注意的地方,使他准备好接受耶稣的祝福。
· 那是需要耶稣的信心。
· 那是知道耶稣是谁的信心。
· 那是知道应该从耶稣那里得到什么的信心。
· 那是能告诉耶稣想要什么的信心。
· 那是能称耶稣为主的信心。
f.瞎子立刻看见了,就跟随耶稣,一路归荣耀于神:瞎子现在得了医治和拯救,他就跟随耶稣。耶稣的道路成了他的道路。考虑到耶稣正去耶路撒冷死亡,这一点尤其重要。
路加福音第18章——祷告、谦卑和做主门徒
A. 关于坚持祷告的比喻。
1.(1节)比喻的目的:叫我们祷告不至于灰心。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a.是要人常常祷告:人受造有灵性的本能(传3:11),所以常常祷告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不断有拦阻出现,使我们不能有效和常常地祷告,所以耶稣知道我们需要被教导和鼓励常常祷告。
i.耶稣并非要我们总是屈膝闭目祷告,但我们必须常常保持祷告的灵。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17中提到了这个观念,他说:要“不住地祷告。”很难衡量这种不住地祷告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益处和使我们远离多少坏处。
b.不可灰心:我们常常因为灰心而放弃祷告。我们变得沮丧,然后不再像我们当有的那样去祷告。
i.我们在祷告上很容易灰心,因为祷告是一项辛苦的工作,而我们却常常轻忽对待。保罗在歌罗西书4:12中称赞了一个名叫以巴弗的人,因“他在祷告之间……竭力地祈求。”保罗知道祷告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竭力劳作。莫里森尝试解释为什么祷告很困难,因为祷告涉及到人的三个部分:“要有悟性,这样我们才能有智慧地祷告;要有心,这样我们才能心甘情愿地祷告;要有意愿,这样我们才能坚持不懈地祷告。”(莫里森)
ii.我们在祷告上很容易灰心,因为魔鬼仇恨祷告。如果祷告没有能力,它就会很容易。
iii.我们很容易在祷告上灰心,因为我们并不总是相信祷告的能力。祷告往往是我们的最后手段,而不是第一个资源。
iv.要记得,耶稣的生活中充满了祷告,他长远活着,为他的子民祷告(来7:25)。所以我们切不可在祷告上灰心。
· 迦南妇人虽然在一开始遭到拒绝,但她还是不断地祈求。
· 即使腿瘸了,雅各也不肯放手让天使离他而去。
· 拉结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
2.(2-8节)寡妇和不义审判官的比喻。
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申冤。’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申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主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申冤吗?我告诉你们: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
a.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一个审判官,这个官都是邪恶的。但最后他还是答应了寡妇的请求。他把寡妇想要的东西给她的唯一原因,是寡妇不停地烦扰他。
i.巴克莱指出,这个人不可能是犹太审判官,因为犹太人中间发生争端时,会到长老那里寻求解决。“这个审判官若不是希律任命的,就是罗马人任命的。这样的审判官往往声名狼藉。”(巴克莱)
ii.他抱怨寡妇烦扰我,这个短语的真正意思是“打晕我。这是一个比喻,取材于互相打青的拳击手”(克拉克)。“虽然hypopiaze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打得鼻青脸肿’(参林前9:26),但这里的比喻翻译更好。”(佩特)
b.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申冤吧:这个不公正的审判官只是勉强答应了寡妇的请求。耶稣设立这个比喻,不是说神和这个不义的审判官一样,而是说神与他不同。神乐意回应我们的祷告,甚至在我们祷告的时候就帮助我们。你祷告的时候,神站在你这边,而不是与你作对(不像那不义的审判官与寡妇作对)。
i.寡妇必须克服审判官不愿意帮她的心理。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祷告的时候也必须这样做——用我们的坚持不懈来克服神的不情愿。这完全没有抓住这个比喻的重点。耶稣并没有说人总是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因为神是不情愿的,而是因为神是情愿的,这是鼓励我们祷告。
ii.在我们看来,有时神似乎不愿意答应我们的祈求。然而,祷告被延迟,不是为了改变神,而是为了改变我们。坚持不懈地祷告会改变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拥有神的品格。这是神建造我们的心的方法,使我们能关心他所关心的事。“太多的祷告就像淘气的男孩敲门,在你打开门之前,他已经跑开了。”(司布真)
iii.无论是耶稣(可14:39)还是保罗(林后12:8),都会为同样的事反复祷告。然而,我们必须提防顽梗不信——以一种神从不听我们第一次祷告的态度重复祷告。
iv.这个审判官和听我们祷告的神之间有几个区别。
· 审判官是不公正的;神是公正的。
· 审判官对寡妇没有个人兴趣;神爱那些向他祈求的人。
· 审判官答应寡妇的请求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神乐意祝福他的子民,赐他们好处。
c.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耶稣可能心里想到了那些受迫害信徒的祷告,他们渴望公正,昼夜呼吁神为他们伸冤,惩罚迫害他们的人。
i.受逼迫的人需要特殊的恩典才能使他们地祷告上坚持不懈和不灰心。他们需要确信神不像那个不公正的审判官,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主祈求,他必会公正地解决一切问题。
ii.我们的神是公义、奇妙的审判官。
· 我们是来到一位完全、有良好品性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来到一位乐意看顾他儿女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来到一位充满恩典、慈爱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来到一位认识我们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与一位中保一起来到这位法官的面前,这位中保是我们的朋友,会在审判官面前为我们辩护。
· 我们是来到一位用应许鼓励我们的审判官面前。
· 我们是来到一位随时能够亲近并关心我们利益的审判官面前。
d.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这将耶稣的思想与他在前一章的结尾论述他再来的话联系了起来。除非我们认识神是谁(不像不义的审判官),除非我们常常祷告而不灰心,否则我们就还没有耶稣再来时所期待的那种信心。
B.谦卑的功课。
1.(9-14节)斥责自义之人的比喻。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 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a.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的人,几乎不可避免也是藐视别人的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与神同行是伟大的和属灵的,我们就很容易轻视别人,认为他们与神同行是低级的和属肉体的。
b.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这个比喻中的两个人都祷告,但两个人来到神面前的方式不同。法利赛人上殿里去祷告,但他却不是在祷告。他是在自言自语,而不是跟神说话。他自言自语地祷告,在这个简短的祷告中,他重复了五遍“我”。
i.你完全有可能对神说话,却实际上是向自己祷告,因为你的焦点是你自己,而不是神。你的热情是为了你的议程,而不是神的。你的态度是愿我的意愿得实现,而不是愿你的旨意得成全。这个人充满了赞美,但他“不是因为神是谁而高兴,而是因为自己是谁”而高兴!(佩特)
c.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在法利赛人(所谓)的祷告中,他赞美自己,并将自己与别人比较。当你将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你会很容易对自己做出较高的评价,找到比你差的人必并不难。
i.也不像这个税吏:“法利赛人使用指示代词‘这个’(houtos),轻蔑地将自己与圣殿里的对应者区别开来。”(佩特)
ii.有一个古代拉比(约沙的儿子拉比西缅)就是这种法利赛式骄傲的一个例子。他说:“如果全世界只有三十个义人,我和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两个;如果只有二十个,我和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两个;如果只有十个,我和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两个;如果只有五个,我和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两个;如果只有两个,我和我儿子就是那两个;如果只有一个,我自己就是那个人。”(克拉克)
iii.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那个时代,许多犹太人会在每个星期的第二和第五天禁食,因为他们相信摩西是在一个星期的第五天上西奈山领受律法,并在一个星期的第二天从山上下来的。“那些希望获得特别功德的人也在星期一和星期四禁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日子是耶路撒冷的集市日,城里到处都是从乡下来赶集的人。那些禁食的人脸色苍白,穿着凌乱的衣服出现在众人面前,尽可能地向众人展现他们的虔诚。”(巴克莱)
iv.“我不像这个税吏,是不像,因为你比他更坏,却自以为自比他好。”(特拉普)
v.“法利赛人关于自己的评论是真的。他的问题不是因为他走得不够远,而是因为他完全走错了路。” (莫里斯)
d.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法利赛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站在神面前,而税吏却依靠神的慈悲怜悯。他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需要神怜悯的罪人。
i.我们可以想象,法利赛人以一种流畅、属灵的方式,洋洋洒洒地长篇祷告;凡听见他祷告的人都会说他是一个非常属灵的人。相反,我们可以想象,税吏的祷告拙口笨舌,说话结结巴巴,充满了恐惧,但他的祷告却讨神喜悦。
ii.只捶着胸:这背后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此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罪和内心败坏,以致他捶心自惩。莫里斯说,捶着胸的动词时态描述了一个连续动作,他不断地捶。“原文不是说他捶了一次胸,而是说捶了又捶。这是一个连续动作。他似乎是在说——啊,这颗邪恶的心!他要痛击它。他一遍又一遍地用这种东方姿态来表达他的强烈悲痛,因为他不知道还能怎样来表达他的难过。”(司布真)
iii.那个法利赛人自认为与别人不同,他比别人好。税吏也认为他和别人不一样,他比别人坏。“他实际上是祷告说:‘神啊,求你怜悯我这个罪人吧!’仿佛他不只是一个罪人,而且是一个无可比拟的罪人”(巴克莱)。“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罪人,那就是他;在罪人的世界里,他是一个突出的罪人——罪人中的罪魁。他断然承认自己有罪。”(司布真)
iv.翻译为开恩可怜的古希腊词是hilaskomai;它实际上是一个表示赎罪祭的词。税吏所说之话的完整意思是:“神啊,通过你的赎罪祭,求你开恩可怜我,因为我是个罪人。”新约中唯一使用这个词的其它地方是希伯来书2:17,在那里它被翻译为挽回祭。
v.希腊原文中的句子很短。啊,但愿人能学会言简意赅地祷告!在这个短短的祈祷里隐藏着多么伟大的内容啊!神,怜悯,罪,挽回祭和赦免。”(司布真)
e.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税吏的称义是立即的。他基于神的赎罪祭,谦卑地来到神的面前,就被为义。他没有赚得自己的义,也没有试验期,他被算为义了。
i.他被称义了,因为作为一个罪人,他谦卑地祈求怜悯,而且相信怜悯是通过赎罪祭赐下的。他祷告说:“神啊,你对赎罪祭感到满意,求你赦免我。”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不是个法利赛人。”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是个悔改的罪人。”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是个祷告的罪人。”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只是个人。”
· 他没有祷告说:“神啊,求你开恩可怜我,因我努力做得更好。”
· 他只是祷告,用他的身体、用他的魂和用他的灵来祷告:“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f.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本质上,法利赛人是把祷告和他的属灵生活作为得高举的手段,但是税吏却以谦卑的态度亲近神。
i.真正的谦卑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法利赛人自认为非常好,但他实际上并不好;税吏看自己是个罪人,需要神的怜悯,而他确实如此。
ii.我们靠骄傲的虚谎来到神面前是毫无益处的。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的原则非常重要,神重复了它三次(箴3:34;雅 4:6;彼前 5:5)。
2.(15-17节)耶稣用孩子作为谦卑的例子。
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a.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孩子喜欢来到耶稣的面前,这说明了我们救主的一些事情,小孩子喜爱他,他也爱小孩子。耶稣不是一个刻薄、不友好的人,因为小孩子不喜欢这样的人。
i.“按照当时的犹太习俗,母亲会在孩子一岁生日的时候把孩子带去见某位杰出的拉比,请拉比为孩子祝福。”(巴克莱)
b.要他摸他们:耶稣认识这些婴孩,虽然他们不理解耶稣的讲论或意味深长的教导,但他们能感受到触摸。耶稣知道如何用我们需要的方式与我们沟通。
i.马太福音19:13说:“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于是耶稣就这样祝福小孩子。按照圣经,按手是一种祝福人的方式(徒6:6,8:17,9:17;提前5:22;提后1:6)。
ii.“他没有给他们施洗,但给他们祝福。”(司布真)
c.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因为小孩子喜欢到耶稣那里去,所以我们永远不要阻挡他们,或不给他们提供一条路。我们比犹太妇女更认识耶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让我们的孩子远离耶稣。
d.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小孩子接受耶稣的祝福时,并没有试图证明自己配得,也没有假装不需要。我们需要以同样的方式接受神的祝福。
i.“耶稣不仅欢迎这些小孩子成为神国的成员,还称赞他们是模范公民,因为他们有信靠和爱的能力。”(佩特)
C.钱财和真门徒。
1.(18-19节)一个富有的年轻官员来见耶稣。
有一个官问耶稣说:“良善的夫子,我该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a.有一个官:这个人通常被称为富足的青年官员(或青年财主),因为他被描述为官员(路18:18)、有钱财的人(路18:23)和少年人(太19:20)。我们不知道他的权柄是在政界还是宗教界。
b.良善的夫子:以这样的方式称呼耶稣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令人惊讶。在耶稣的时代,“良善的夫子”这个称呼从来没有被用在其他拉比身上,因为它意味着无罪和完全良善的。耶稣和其他每个人都认识到良善的夫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呼。
i. “在整本《塔木德》中,没有哪个拉比被称为‘良善的夫子’”(普卢默[Plummer],焦乐富引用)。他们坚持只称神是“良善的”。
c.我该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这个问题表明这个人就像其他所有人一样,倾向于赚得永生。他想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善事或高尚的行为来承受永生。
d.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耶稣这么说并没有否认自己的良善。相反,他问这个人:“你称我是良善的,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因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i.这就好像耶稣是说:“你到我这里来,问我你能做什么善事,使你可以承受永生,但你对良善真正了解多少呢?”“论点很明确:要么耶稣是良善的,要么就不应该称他为良善的。因为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而耶稣是良善的,所以他必定是神。”(司布真)
ii. 我们可以说这个官员并不真正认识耶稣是谁。如果他认识,必会像耶稣在本章前面部分所讲的税吏那样,谦卑自己(路18:10-14)。下面的经文表明,官员也不真正认识他自己是谁。
2.(20-21节)耶稣询问青年官员的生活。
“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那人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
a.诫命你是晓得的:这个官员是当时受过教育的犹太人,所以他自然晓得诫命。耶稣提到这个常识,可能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
i.对于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诫命,现代的人可能没有同样的认识,也不完全赞同。但总体而言,他们还是赞同的,因为神也通过受造界和良心对人说话(罗1:19-20,2:14-15)。
ii.虽然今天有许多人通过学习或直觉知道诫命,但很少有人对我如何才可以承受永生这个基本问题感兴趣。
b.不可杀人:耶稣问他人际关系的诫命。年轻人回答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因此,他声称神要我们如何对待他人的一切诫命,他都遵守了。
c.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问这个人是否真的遵守了这些诫命是公平的。按照世人的公义标准,他很可能确实遵守了这些诫命,就像保罗在腓立比书3:6中所说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但他无疑没有完全按照耶稣在山上宝训中所说的那样去遵守。
i.“青年官员所说的时间跨度可能是从他的受诫礼(‘律法之子’)开始的,这是为年满13岁的犹太男孩举行的成人礼仪,从此以后,他就有义务遵守摩西的律法。”(佩特)
3.(22-23节)耶稣教导青年官员。
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
a.耶稣听见了:耶稣基于这个人是谁及他所说的话,对这个人说了这些话。这是对特定之人所说的特定话语,但原则上适用于所有人。
i.马可的记录在这里增加了一些内容。他说:“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可10:21)。耶稣充满怜爱地回应这个人——毫无疑问,因为耶稣知道他被误导了,是空虚的。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人爬到了成功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靠错了墙。
b.你还缺少一件:虽然这个人拥有一切——财富、外表公义的生活、尊敬和威望,但耶稣仍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这个人拥有一切,但耶稣知道他没有永生——所以他实际上一无所有。
c.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耶稣没有挑战这个人遵守律法(虽然耶稣完全有权利要求他),而是向他指出通常所说的第一法版——我们与神的关系的律法。耶稣挑战他要把神放在首位,“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5)
i.耶稣说:“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挑战这个人要爱神胜过爱金钱和物质事物。他没有通过挑战。实际上,他是个偶像崇拜者:他爱金钱和物质事物胜过爱神。这表明两块法版都会试验人。
ii.耶稣要求青年官员放弃他的金钱,因为他看到金钱是青年官员的一个偶像;并且要青年官员把钱分给穷人,因为他看到青年官员没有以应有的方式去爱人。
d.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撇下一切跟随耶稣的呼召,就是把神放在首位的呼召。这是对第一版诫命的完全顺服,它涉及的是与神的关系。
i.在这里我们可能会犯两个错误。第一是相信这适用于每一个人,然而耶稣从来没有对所有跟从他的人提出这个命令,却特别对这个官员提出,他的财富显然是他做门徒的障碍。相反,许多富人可以通过继续赚钱,为神的荣耀和他人的益处利用那些资源,在世上做更多的善事。第二个错误是相信这不适用于任何人,因为今天显然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属灵上能为自己做的最好事情,就是彻底放弃正在毁灭他们的物质主义。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就是这样的一个著名人物,他听到耶稣对他说这些话后,就舍弃了一切跟从耶稣。
ii.然而我们注意到,耶稣只是呼召这个人做他的门徒,他说:“来跟从我。”他用类似的话呼召了他的许多门徒(太4:19,8:22,9:9;可2:14)。耶稣只是呼召这个人跟随他;但对这个人来说,那意味着放弃他一心追求的财富。
iii.“因此,不要像许多人那样,认为除了贫穷外没有别的地狱,没有比富足更好的天堂。”(特拉普)
e.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其它福音书说这个人走了(太19:22;可10:22)。路加注意到了他的表情和情绪反应:甚忧愁。听到耶稣对门徒的激进呼召后,他说:我做不到,我无法做出那样的牺牲。我想我要下地狱了。
i.甚忧愁和很富足是一个悲剧结合,但在那些把财富当作偶像的人中,却很常见。
ii. 原则没有改变:神可能会挑战并要求一个人为了他的国放弃一些东西,却仍然允许其他人拥有那些东西。有许多人灭亡,是因为他们不肯按神的吩咐放弃某些东西。
iii.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与良心平安和灵魂的安息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此外,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东西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安慰,因为即使他现在拥有了这些东西,他还是痛苦的!凡是用世俗财物取代至高神的人,也都是这样。”(克拉克)
4.(24-27节)钱财的问题。
耶稣看见他,就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听见的人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说:“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
a.耶稣看见他:青年官员离开后,耶稣没有改变他对门徒的要求。他以青年官员的忧愁为契机,教导门徒和所有愿意听的人。
b.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钱财是一个问题,因为它往往使我们满足于今世的生活,不向往未世。同样地,有时候,人对钱财的追求,是以牺牲对神的追求为代价的。
i.耶稣显然是说,钱财是进入神国的障碍。我们通常只看到贫穷是一个问题。但耶稣告诉我们,钱财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ii.我们常常为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话找借口,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并不富有。然而,我们当中很少有人不比这个青年官员更富有的。
c.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耶稣用这个幽默的比喻举例说明了富人进入神国的困难。我们立即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i.“许多人试图解释耶稣所说的骆驼和针眼,说它是指一只骆驼试图穿过一道狭窄的门,或是把 kamēlon(骆驼)读作 kamilon(粗绳);这类的‘解释’会误导人。他们忽略了一点:耶稣是在使用一个幽默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莫里斯)
ii.“拉比经常用大象试图穿过针眼来形容极不可能的事”(巴克莱)。耶稣可能引用了这句众所周知的谚语,并把它变得比常见的说法温和一些。虽然骆驼比大象小一些,但显然远比针眼大。
d.这样谁能得救呢?听到耶稣这些话,那些人的反应是人之常情。我们也很难看到钱财是如何阻碍我们进入神国的。我们只想到钱财可能带来的祝福和好处。
i.他们可能希望跟从耶稣会使他们变得富有和有权势,并在耶稣的弥赛亚政府中成为位高权重的人。“在当时的犹太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钱财是神祝福的记号,并认为宗教老师至少中等富裕,然而,耶稣和他的门徒的生活方式却明显不同。”(弗朗斯)
ii.我们还记得保罗对提摩太说的话:“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9-10)
e.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这个官员是有可能得救的。神的恩典足能拯救他;我们有诸如撒该、亚利马太的约瑟、巴拿巴等例子。这些都是富人,但他们仍然把神而不是他们的钱财放在首位。
i.“耶稣并不是说所有的穷人都能进天国,或说没有一个富人能进天国。若是这样,就把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更不用说大卫、所罗门和亚利马太的约瑟排除在天国之外了。”(卡森)
ii.“人总是试图靠个人或社会的努力进入神的国,但这永远不会成功。在神,凡事都能。”(摩根)
5.(28-30节)我们的回报和对财富问题的解决方法。
彼得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自己所有的跟从你了。”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
a.看哪,我们已经撇下自己所有的跟从你了:与富足的青年官员截然不同,门徒放弃了一切(或者几乎一切)来跟从耶稣。彼得想知道,听从主的命令而撇下一切的人,会被应许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i.有特别的荣耀为这些门徒存留。他们在审判上有特殊的地位,这可能是从千禧年国管理的意义上说的。此外,使徒有殊荣帮助建立教会的独一根基(弗2:20),并在新耶路撒冷中有特别的尊荣(启21:14)。
b.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没有……十二门徒可能有他们的独特奖赏,但所有为耶稣舍己的人,都会得荣耀。人无论为耶稣撇下什么,不论是在今世还是来世,都会得到多倍的回报。
i.百倍显然不是指物质意义上的百倍。耶稣没有应许一百个母亲和一百个妻子。百倍是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但它的应验是在属灵上的。
ii.马太·普勒(Matthew Poole)描述了我们获得百倍回报的一些方式:
· 圣灵中的喜乐,良心的平安和感受到神的爱。
· 满足。他们会有一颗知足的心。
· 神必激励别人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的供应必使他们感到比自己原来的丰富更甘甜。
· 神有时会在今生回报他们,就像他在试炼约伯之后赐给约伯更多的财富。
iii.原则是:神不欠任何人的债。我们给予神的,不可能多于他给予我们的。拥有并保持一颗给予者的心,将使你免于被钱财败坏。我们都应该按照诗篇62:10所说的去做:“若财宝加增,不要放在心上。”给予是关键。
6.(31-34节)耶稣再次预言他在耶路撒冷的命运。
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并要鞭打他,杀害他,第三日他要复活。”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意思乃是隐藏的,他们不晓得所说的是什么。
a.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这并不令门徒感到意外。即使耶稣没有明确告诉他们,他们在逾越节的时候从加利利往南走,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耶稣和门徒要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b.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耶稣说“一切事”强调了人子的方面,即弥赛亚要作为一个背负罪孽的仆人受苦和死亡,当时的犹太人通常忽略了这些方面。
c.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耶稣提醒门徒记得他要面临苦难和死亡,强调他将要忍受的羞辱和屈辱。
i.将要被交给:这是指耶稣被出卖。他的一个门徒将为了钱把他交给宗教领袖。当然,耶稣并没有安排他自己被出卖,但他自信地说,这必会发生。
ii.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耶稣预言了与即将临到他的痛苦相关的羞辱和嘲笑——在人的层面上,他不能安排什么。“他们揪他的头发,打他的脸颊,吐唾沫在他脸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戏弄更恶劣的。这是残酷、尖刻、诅咒的蔑视。”(司布真)
iii.要鞭打他:这种尖锐而残忍的鞭打是他要忍受的特别痛苦和羞辱。
iv.杀害他:这种痛苦不会以羞辱和鞭打而结束。它会一直延续到耶稣的死亡。
v.总的来说,整个画面是极度的痛苦。
· 遭受朋友背叛。
· 遭受不公。
· 遭受蓄意的冒犯和羞辱。
· 遭受身体痛苦。
· 遭受巨大的羞辱和降格。
d.第三日他要复活:耶稣欢欣地告诉门徒,故事不会以他的受苦、羞辱和死亡而结束。他将在复活的荣耀中复活。
i.这是耶稣没有明显控制的事情。然而他自信地向门徒宣布,这事必要成就。
e.这些事门徒一样也不懂得:他们从耶稣的口中听见这些话,又看见他脸上的表情,却还是不明白,因为这些话的意思乃是隐藏的。他们既看不见也不明白真相,直到神开他们的眼睛。
i.也许神不打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见这个真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应对。如果他们真的知道耶稣会发生什么,以及知道那与他们想乘弥赛亚的顺风车进入荣耀里的想法是何等的不同,他们可能会当场放弃。
ii.“似乎是在稍晚的时候……犹太拉比才教导说,弥赛亚既是得胜的弥赛亚(弥赛亚·本·约瑟[Messiah ben Joseph],又是受苦的弥赛亚(弥赛亚·本·犹大[‘Messiah ben Judah])。”(焦乐富)
7.(35-39节)耶利哥的一个瞎子恳求耶稣。
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瞎子坐在路旁讨饭,听见许多人经过,就问是什么事。他们告诉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经过。他就呼叫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在前头走的人就责备他,不许他作声;他却越发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
a.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人们从加利利上耶路撒冷,最常走的路之一是经过耶利哥。耶稣来到这个古老的城市时,距离耶路撒冷已经不远,命运就在那里等着他。马可福音10:46说这个瞎子是底买的儿子巴底买。
i. 瞎子看不见耶稣,但他能听得见。所以,他听见许多人经过,就问是什么事。他没有因为无法用眼睛寻找耶稣,就放弃寻找,他用耳朵来寻找。
ii.在马太福音(20:29)和马可福音(10:46)中,这个神迹发生在耶稣和众人正离开耶利哥的时候。路加福音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可以参考考古学的成果来理解,考古发现,耶稣时代有两座耶利哥城:一座是古城,另一座是新建的罗马城市。神迹发生在这两座耶利哥城之间,当时耶稣和众人正离开一座耶利哥城,并要进入另一座耶利哥城。
b.他却越发喊叫说:那人听见耶稣正经过,就渴望引起耶稣的注意。他不会感到尴尬,也不会住口。他知道耶稣是大卫的子孙,意思就是弥赛亚,他不停地呼喊耶稣可怜他。
i.巴克莱指出,路加福音18:38和18:39中用来描述瞎子行为的古希腊词是不同的,这显明了瞎子的极度绝望。
· 呼叫(路18:38):“一种吸引人注意的普通大声喊叫。”
· 越发喊叫(路18:39):“一种无法控制情绪的本能喊叫,是一种尖叫,几乎是动物的叫声。”
c.可怜我吧!瞎子知道他需要耶稣的可怜。他不认为神欠他的,他想得到可怜。
8.(40-43节)耶稣医治瞎子。
耶稣站住,吩咐把他领过来。到了跟前,就问他说: “你要我为你作什么?”他说:“主啊,我要能看见!”耶稣说:“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见了,就跟随耶稣,一路归荣耀于神。众人看见这事,也赞美神。
a.耶稣站住: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往耶路撒冷去,然而,他仍然站住,回应一个不断地恳求怜悯的人。
b.你要我为你作什么?这是一个美妙而简单的问题,神一直在问。有时我们得不到神希望赐给我们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不着,是因为我们不求。”(雅4:2)
i.耶稣明明知道这人是瞎子,却还是问他。他知道瞎子需要什么和想要什么,但是神仍然希望我们将自己的需要告诉他,向他表达我们对他的信靠和依赖。
c.主啊,我要能看见:瞎子知道怎样顺服耶稣——他称耶稣为“主”,并且祈求能看见。
e.你可以看见!你的信救了你了:耶稣答应了他的请求,治好了他的瞎眼。耶稣把这个人得医治与他的信心联系起来。这个人的信心有许多引人注意的地方,使他准备好接受耶稣的祝福。
· 那是需要耶稣的信心。
· 那是知道耶稣是谁的信心。
· 那是知道应该从耶稣那里得到什么的信心。
· 那是能告诉耶稣想要什么的信心。
· 那是能称耶稣为主的信心。
f.瞎子立刻看见了,就跟随耶稣,一路归荣耀于神:瞎子现在得了医治和拯救,他就跟随耶稣。耶稣的道路成了他的道路。考虑到耶稣正去耶路撒冷死亡,这一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