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者學院
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
a.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耶利哥是一座古老而重要的城市,耶稣上耶路撒冷时经过耶利哥,似乎是为了见一个名叫撒该的人。
i.耶利哥是一座繁荣的城市。“这里有大片的棕榈林和举世闻名的香脂园,方圆数公里的空气中都弥漫着香脂的香味。它的玫瑰园远近闻名。人们称它为‘棕榈之城’。约瑟夫称它为‘神圣之地’,‘巴勒斯坦的肥美之地’。罗马人把它所出产的红枣和香脂带到了世界各地,它因此而闻名遐迩。”(巴克莱)
b.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撒该不仅是一个税吏,而且还作税吏长,犹太人非常仇恨像他这样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喜欢被人征税,更重要的是因为一种称为包税制的做法,税吏主要通过向受害者收取额外的税款来获利,所以税吏有强烈的动机尽可能提高税额。
i.税吏去到施洗约翰那里,问他们如何能与神和好,约翰对他们说:“除了额定的数目,不要多取”(路3:13)。如果你是个税吏并且很富有,那你就是个无赖和盗贼。
ii.关于税吏长,莫里斯说:“这个头衔在其它地方都没有看到,所以它的确切意义不是很清楚,但它似乎是指地方税务部门的负责人。”
iii.撒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纯洁的人”。但他一点也不纯洁,直到他接受了耶稣。“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个清教徒式的人(从最好的意义上说),但他是个税吏长,是个公开的罪人,他不是单纯,而是狡猾,是个敲骨吸髓的勒索者,一个有钱但卑贱的马屁精。”(特拉普)
c.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撒该想看耶稣,他在寻找耶稣。也许他听说过耶稣接纳像他这样的人,渴望亲眼目睹这位非凡者的风采。
d.他的身量又矮:他天生的身量使他在寻求耶稣时处于不利地位,这也可能影响了他的性格。我们可以想象身材矮小的撒该会如何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憎恨,而他又是如何通过增加受害者的税款来回击的。
i.如果撒该心胸狭窄,他会放弃,不努力去见耶稣。“但是撒该有致富的强烈愿望,他找到了致富的门径。现在他有坚强的意志要见耶稣,他不是那种可以随便被阻止的人。”(莫里森)
e.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撒该非常热切地寻找耶稣,所以他不介意做一些许多人认为有损成年财主之尊严的事情——他爬上桑树。
i.他像一个小男孩那样爬上树,却不知道这正应验了耶稣的话:“我们若不变成小孩子的样子,断不得进天国。”(太18:3)
ii.“一名旅行者是这样描述这种树的:‘它就像英国的橡树,树荫非常宜人……很容易攀爬。’”(巴克莱)
iii.“如果我们所做的能帮助我们看见耶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不介意被嘲笑。”(麦克拉伦)
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a.抬头一看:因为撒该大费周折,不怕尴尬,竭力要看耶稣,所以耶稣看见了他,他并没有从他身边走过而不理睬。确切地讲,撒该引起了耶稣的注意,耶稣与他搭话。
b.撒该,快……耶稣开口叫撒该的名字。耶稣知道人名的重要性。在撒该的一生中,这可能是除他母亲以外第一次听到人如此亲切地叫他的名字。
i.叫他的名字令一切变得完全不同;耶稣对撒该说:“我认识你,从某定程度上讲,你是属我的。”
ii.耶稣知道名字的重要性。他说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约10:3)。在启示录中,神应许要赐给我们一个只有神和我们自己知道的新名。当我们去到天堂的时候,那里会有人知道我们的名字。
c.快下来:耶稣叫撒该快下来。如果他不抓紧时间,就可能失去机会;如果他不降卑自己,他将永远见不到耶稣。
i.这是对每个人说的:“从你们的高处下来;如果撒该待在桑树上,耶稣将永远不会和他一起吃饭。”
d.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耶稣不只是想向撒该传道,以及在属灵或宗教意义上使他归信。耶稣想和撒该建立真正的关系,这从花时间一起吃饭开始。
i.耶稣主动花时间与撒该——被人憎恨的社会弃儿——相处。早期教会因为接纳社会弃儿而遭到鄙视(林前1:26-31),但是早期的基督徒认为这是光荣而非可耻的事。
e.接待耶稣:耶稣只有在受到邀请和接受的情况下才会进入撒该的家和他的生命里。撒该先接受耶稣,然后才和他建立关系。
i.“基督不会勉强自己进入任何人的家,违背那人的意愿强行待在人的家里。这不是客人的行为,而是不受欢迎的闯入者的行为。”(司布真)
ii.也许撒该有很多问题,但他没有在桑树上问耶稣。他从树上下来见耶稣,然后问他想要问的一切问题。
f.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撒该非常高兴地接待耶稣。耶稣叫撒该到他那里,他来就是要找耶稣的,听见耶稣的呼叫,他就高兴地来到耶稣面前。撒该接待耶稣——也就是耶稣本人。他接受的不是信条或教义,不是神学,也不是礼仪,而是耶稣。
i.耶稣正在去耶路撒冷的途中,他将被众人欢欢喜喜地迎接进城,就是众所周知的荣入圣城。而在此之前,他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一个人的心。这个进入,这个接受,似乎有更持久的效果。
ii.耶稣乐意接纳罪人,罪人欢喜自己得救。我们知道耶稣的喜乐更大,因为施比受更有福。
iii.撒该为每个人当如何接受耶稣树立了榜样:
· 实实在在地努力寻找耶稣并接受他。
· 谦卑自己接受耶稣。
· 无论你多么罪恶或被人憎恨,接受耶稣。
· 当耶稣指名邀请你时,接受耶稣。
· 立刻接受耶稣。
· 到耶稣那里接受他。
· 接受耶稣本人。
· 接受耶稣进入你的生命,你的家。
· 欢喜快乐地接受耶稣。
· 不管别人怎么说,接受耶稣。
· 要以悔改和赔还的心接受耶稣。
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a.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人们(众人,不只是宗教领袖)认为耶稣和撒该这样的坏人交往太过分了——所以他们提出抗议。
i.“耶稣基督去到撒该家里,不是为了教导他的品性无关紧要;恰恰相反,撒该立刻意识到这是最重要的事,于是他站起来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分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司布真)
b.主啊……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仅仅接待耶稣并与耶稣相处了一会,撒该就知道他必须悔改并赔还财物。刚开始他只是寻求耶稣,但在寻求耶稣的过程中,他也寻求悔改。
i.撒该很高兴地表示愿意照律法的要求去做,甚至做得更多。他承诺他若讹诈了谁,就必归还,这很了不起。“考虑到他赚钱的方式,这份名单不会短。”(莫里斯)
ii.一个人的生命能改变得这么快吗?是的。撒该的生活习惯并没有立刻全部改变,但他的心变了,有迹象表明他的生命立刻改变了。
c.今天救恩到了这家:耶稣知道悔改的撒该得救了,脱离了罪的捆绑、权势、罪疚和刑罚。耶稣向所有人表明,他不再用罪人而是用救恩这个词来描述撒该。
i.耶稣要求青年官员放弃一切(路18:18-23);但对撒该,他讹诈了谁,只要将讹诈的归还即可。耶稣知道撒该的名字,也知道他要怎样悔改以及怎样与神和与人和好。
ii.在路加福音18:24-27中,耶稣说财主进入神的国是不可能的,但在神却能。这里应验了这一应许。撒该是一个快乐的施予者,显明了神在他身上所做的不可能工作,但青年官员紧紧抓住自己的钱财,忧忧愁愁地走了。
d.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因为撒该的犹太同胞非常憎恨他,他们可能经常说他不是一个“真”犹太人。耶稣想让每个人都知道,撒该确实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无论从血统上还是从信仰上——因为他真的欢欢喜喜地接待了耶稣。
i.耶利哥城(一座利未人的城市)的祭司可能经常谴责撒该,呼吁他施舍穷人。但是在他遇见耶稣后,这样的奉献是快乐的。对耶稣的爱激励我们去做的事,比律法主义、罪疚或操纵让我们去做的,要更大,更有效果。
e.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耶稣解释他为什么要与撒该这种臭名昭著的罪人建立友谊。耶稣来,正是要拯救像撒该这样的人。
i. 撒该确实相信耶稣。一个真正的亚伯拉罕的子孙不仅是亚伯拉罕的肉身后裔,而且像亚伯拉罕那样相信神。
ii.虽然是撒该寻找耶稣的,但实际上他才是失丧的人,是耶稣在寻找他(人子来,为要寻找)。撒该对他的父母而言是失丧的,对宗教信仰而言是失丧的,对社区而言是失丧的,对他可能有的朋友而言是失丧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神而言,他不是失丧的。“随着他归信的故事逐步展开,他对耶稣的寻找(路19:3),变成了耶稣首先寻找他(路19:10)。”(佩特)
iii.撒该的整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为什么及如何接受耶稣的情况。
· 耶稣希望谁接受他:失丧的人。
· 耶稣希望那些接受他的人与他有什么:关系。
· 耶稣希望人到哪里去:到他那里。
· 耶稣希望人何时接受他:立即、迅速。
· 为什么耶稣希望你接受他:与他同在,在生命中与他连结。
· 耶稣希望你如何接受他:欢欢喜喜地。
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
a.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耶利哥离耶路撒冷不远,耶稣将近耶路撒冷时,门徒和其他人都希望耶稣能显明他就是弥赛亚,是以色列的政治救主(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
i.逾越节快到了。根据约瑟夫的记载,这个时期会有两百多万朝圣者涌入耶路撒冷。而且,强烈的弥赛亚盼望,也加强了神的国快要显出来的思想。
ii. 乔治·麦克唐纳写了一首描述以色列人混淆盼望的诗:
他们都在盼望一个王,
除灭他们的敌人,
使他们得高举。
他却以婴孩降临,
令妇女哭泣。
b.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耶稣讲这个比喻是要提醒门徒,在神的国完全荣耀地临到之前,他要先离开并且再来,并嘱咐他们在他离开不在的时候,他们当怎样行。
i.“这象征了他自己要到一个遥远的国家去接受王国。这个比喻教导我们,在神的国完全荣耀地临到之前,国王必须先离开并长期缺席。”(莫里森)
ii.后面的这个比喻有丰富的历史暗示。“救主可能是根据希律的儿子亚基老的真实历史来设定这个比喻的细节,希律死后,亚基老按照他父亲的遗嘱,到罗马去接受他父亲王国的部分主权。因为希律王的帝国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得到罗马皇帝的确认。当时,虽然有一个犹太代表团也前往罗马,对亚基老的王位继承提出异议,但罗马皇帝仍然任命他为国王(尽管不是一个完全主权的国王),统治他父亲王国的一半领地。”(焦乐富)
说:“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银子,说:‘你们去作生意,直等我回来。’”
a.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这个比喻与马太福音25章按才受托的比喻不同。在这里,十个仆人都被交给了相同数额的银子,它相当于一个工人三个月的工资。
i.神根据自己的旨意将一些恩赐分赐给不同的人,而将一些恩赐普遍地赐给每一个信徒,例如福音,它同等地被赐给了每一个基督徒。
ii.交给他们十锭银子:这并不是说每个仆人都得到十锭银子,而是总共把这十锭分配给十个仆人,每人一锭。
b.你们去作生意,直等我回来:在主人离开去接受他的国期间,仆人应该作生意——使用主人交给他们的资源,并且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它们。
“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
a.他本国的人却恨他:这些人是贵胄的国民,住在他统治的地区。他们不是领受银子的仆人。
b.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这些国民恨他,他们清楚地向贵胄表明了这一点。在耶稣的比喻中,这个贵胄没有做任何该受到拒绝的事情,这一切只是因为国民心中充满了仇恨。
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作生意赚了多少。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第二个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主人说:‘你也可以管五座城。’
a.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主人回来后,他先处理自己的仆人,然后再处理反叛的国民,国民不是他最优先关注的问题。他最想知道的是他不在时,他的仆人有多忠诚。
b.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第一个仆人带来了一份好报告。他用主人交给他的一锭银子做生意,赚了十锭银子。这是一个骄人的十倍增长。
i.第一个仆人得到了主人的美好称赞: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因为他忠心地管理主人的资源,所以他在主人刚得回的国中,被赐给了管理十座城的权柄。
ii.有权柄:忠心服侍的奖赏不是休息,而是更多的服侍。这是神的仆人所喜悦的。“做得好的奖赏是做更多的工作……神对于那些通过试验之人的最大奖赏,乃是更大地信任他们。”(巴克莱)
c.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第二个仆人也带来了好报告。他用主人的一锭银子做生意,赚了五锭银子——五倍的增长。
i.每个仆人都将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主人的恩赐(你的一锭银子),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或智慧。“不是我的辛苦,而是你的银子成就的。”(特拉普)
ii.他也得了奖赏,虽然主人没有对他说:“好,良善的仆人。”他被赐予管理城市的数目,与他使用主人的资源做生意的忠心程度成正比。
又有一个来,说:‘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主人对他说:‘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 就对旁边站着的人说:‘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他们说:‘主啊,他已经有十锭了。’主人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a.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第三个仆人没有带来好报告。他没有服从主人的命令去“作生意,直等我回来。”他只是将主人的资源存着,却没有很好地去使用它们。
i. 第三个仆人为他的不顺服辩解,说他的主人非常有能力,不需要仆人的帮助(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
b.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主人没有奖赏第三个仆人,反而责备他,因为主人的强大能力本应激励仆人更加勤奋,而不是悖逆和懒惰。
i.这个仆人用他主人的资源做一些投资本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但由于悖逆,他什么也没做。
ii.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主人的计划。他的目的不是要仆人赚钱,而是要塑造他们的品格。他不需要他们赚钱,但需要他们与他同工,以塑造他们的品格。
c.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 第三个仆人手上的一切都被夺走了。他仍然是主人的仆人,可以呆在主人的家里,却一无所有。他证明自己无法管理主人的财产,也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可以管理。
i.耶稣强调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个看似荒谬,几乎是自相矛盾的陈述,反映了路加福音8:18中所记载的属灵定律:谁对主忠心,谁就会得奖赏,谁对主不忠,谁就会遭损失。凡接受光的,就会得到更多的光;凡拒绝光的,就陷入黑暗中。”(佩特)
ii.“在我们的基督徒生命中,我们不会静止不动。我们要么使用我们的恩赐并取得进步,要么失去我们所拥有的。”(莫里斯)
iii.这个比喻的要点很清楚,神的国将会迟延临到,所以,在此期间,我们必须专心做个忠实的仆人。我们的主人去了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天他会得国回来。我们被命令要用他交给我们的资源做生意,直到他回来。
iv.“主人交给仆人十锭银子,每人一锭,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天国的福音赐给了每一个宣称相信基督的人,叫他的灵魂得救。赐给众人的道是相同的,使他们可以相信并得救。”(克拉克)
v.当我们的主再来时,他必按我们的忠心奖赏我们。我们将在他的国里获得不同级别的权柄。
vi.那些不忠的仆人认为他们的主人极其强大,不需要他们的帮助。但问题不是他需要我们的帮助,是我们需要帮助他,我们需要有份于他的工作。
“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吧!”
a.至于我那些仇敌……把他们拉来:主人回来后,每个仆人都要向主人做出交待,说明主人不在时他们做了哪些工作,但他们至少没有一个犯叛国罪。现在主人要处理他的仇敌,就是路加福音19:14中所提到的那些背叛国民。他们恨他,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
i.不要我作他们王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拒绝主人的统治,但这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无论如何,主人要统治他们。
b.在我面前杀了吧:主人的每一个仆人都要向他交账,他的敌人也要向他交账。他们受到了确定而最后的审判。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戏剧性结局表明,接受耶稣为王与否是一个关乎生死的决定。
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
a.耶稣说完了这话:耶稣小心地向他的追随者阐明他的国和他的使命之真实本质,纠正他们的观念后,他坚定地上耶路撒冷去。
i.“最后,要在圣城耶路撒冷上演的世上最伟大、最神圣戏剧,将于下个星期就要拉开帷幕。”(焦乐富)
b.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完全知道前面等候他的是什么,知道他得国之前,必须先忍受十字架的苦难,但他还是欣然前往。对于耶稣的受难,我们应该钦佩,而不是怜悯。他清楚知道前面等候他的是什么。
i.约翰福音11:57清楚说明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悬赏要他的头,他已经成了一名通缉犯。尽管如此,耶稣还是以最公开的方式来到耶路撒冷。
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若有人问为什么解它,你们就说:‘主要用它。’”打发的人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作什么?”他们说:“主要用它。”
a.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耶稣离受难周越来越近,这是关键的一个星期,他小心谨慎地打发门徒为他到达耶路撒冷做准备。他以前到过耶路撒冷很多次,但是这次到耶路撒冷的旅程非常特别。
b.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耶稣骑着这个相对卑微的动物进入耶路撒冷。他不像得胜的将军那样骑着战马进入,而是骑着一匹驴驹,这是皇家的惯例。他是作为和平的君王来到耶路撒冷的。
i.“驴是和平之子、商人或祭司的坐骑。国王有时会骑驴,但他们更多是骑着威武的战马出现。撒迦利亚的预言称弥赛亚是和平之君。”(莫里斯)
ii.“这次进入耶路撒冷被称为基督的凯旋。这确实是谦卑胜过骄傲和世俗荣耀的凯旋,是贫穷胜过富有的凯旋,是温柔和平胜过愤怒和仇恨的凯旋。”(克拉克)
iii.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迈尔(F.B. Meyer)说,这是一个神要求我们绝对忠诚的例证;权柄的宝座是给耶稣的,并且唯独是给耶稣的。他还指出,耶稣可能只是要求我们在一次关键时刻维护他的声望或关注他;如果这是他的计划,我们将会从中得到满足。
c.主要用它:这似乎是一个预先安排好的租借,好可以给耶稣使用。门徒要告诉驴驹的主人:耶稣要用它。
i.“通常情况下,像驴(给穷人)和马(给富人)这样的牲畜,它们的主人会以一定的价格租给旅行者使用,有时也会借给他们使用。”(佩特)
ii.“在这里,‘主’和‘要用’这两个词是多么奇异的结合!耶稣没有放弃他的至高主权,却取了一个充满需要的本性;然而在需要的时候,他仍然是主,可以命令他的臣民,征用他们的财产。”(司布真)
iii.“要用它:不是因为他累了。他已经从加利利走到伯大尼,再走几公里也不是问题。他是为了照撒迦利亚书9:9所预言的进入耶路撒冷。”(普尔)
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着耶稣骑上。走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a.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众人大大地尊荣耶稣,赞美神差遣这位王来到耶路撒冷,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
i.在当时,得胜和征服的君王荣耀进入城市的观念是众所周知的。通常,得胜的君王会在他的国民和军队的护送下进入城市。征服者进城的时候,民众会唱歌赞美他,欢呼他的名字,他会带着胜利和权力的象征入城。最后,他要进到城里的主要神殿,献上贡品,向众神表示敬意,并与他们建立关系。
ii.福音书采用了这些众所周知的仪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使用。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伴随他的,是相对谦卑、混杂的护卫和歌声。他唯一的权力象征是一头卑微的驴驹和棕树枝。进入这座城市后,他没有献祭,而是挑战宗教现状,洁净圣殿。
b.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众人的赞美令耶稣的敌人感到不安,因为赞美使他们知道自己被打败了,于是他们反对众人赞美他。约翰福音12:19说,当天:“法利赛人彼此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世人都随从他去了。’”
i.没有什么比听到赞美神的声音更加令撒但和他的追随者知道他们已经失败的。撒但失败,是因为当神的百姓真正敬拜神时,他们的心思意念都集中于神,而不是集中于罪、自我或撒但的干扰。
c.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耶稣说这些话,是因为法利赛人要求他叫那些赞美他、接受他为王的人闭口。在这一天,耶稣要得到赞美。在耶稣传道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尽其所能阻止人们公开颂赞他是弥赛亚。但在这里,他邀请众人把他当作弥赛亚来赞美和崇拜。
i.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受造物赞美神的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圣经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了这一点——树木、山丘、海洋、河流、高山、低谷、牲畜和爬行动物、鸟类和田地都赞美神(诗 148:7-13,诗96:11-12)。
ii.然而,那天石头却保持沉默,因为众人都赞美耶稣: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然而我想,那些门徒也和我们一样有各样的苦难。家里可能有生病的妻子,或者有病入膏肓的孩子”(司布真)。但他们都赞美耶稣!
d.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他们的赞美充满了回忆。他们想起曾看见耶稣所行的一切神迹奇事,比如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约12:17-18)。他们讲述神在他们生命中所行的大事。
i.我们的赞美有一个很大缺点,那就是我们的赞美是盲目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并没有想到什么具体的事情让我们赞美神,也没有在我们的生命中看到神的作为让我们赞美神。凡说“你们要赞美主的。”都应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赞美他什么?”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
a.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这是一个令耶稣非常伤感的时刻。他不是为自己在耶路撒冷的命运哀哭,而是为这座城市的命运哀哭。
i.“哀哭这个词可以翻译为‘恸哭’;耶稣突然哀哭起来,哀叹失去了机会。”(莫里斯)
ii. “那是一种失望的哭泣。他到访过这座城市,渴望拯救她脱离毁灭,赐给她平安。但统治者和人民的属灵瞎眼,导致他们不能分辨他到访的意义。结果不可避免。毁灭将无法逃避。”(摩根)
b.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这是犹太人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领袖弃绝了耶稣,而大多数百姓都追随他们的领袖。然而,如果他们知道耶稣和他的弥赛亚工作,他们可能会免于即将临到的毁灭。
i.一些老的圣经版本删除了耶稣哀哭的段落,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耶稣是完美的,他就不会哭泣。但正是耶稣的完美,使得他看见以色列拒绝唯一能逃脱即将临到的毁灭的机会时,令他不得不哀哭。
ii.耶稣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神的心,即使必须宣布审判,也绝不是高兴地宣布。即使神的审判是完全公正和公义的,他的心也会为审判而哭泣。
c.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耶稣哀哭他们不知道弥赛亚降临的时间,就是但以理预言的日子:这日子。
i.这日子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是但以理所预言的弥赛亚王来到耶路撒冷的日子。但以理说,按照犹太历,从发出命令重建耶路撒冷起,到弥赛亚来到耶路撒冷的日子,将是483年。根据安德逊爵士(Sir Robert Anderson)的计算,这在那日的483年后被应验了(按犹太历一年360天来计算,正如但以理书9:25所言)。
ii.这是诗篇118:24中所提的日子:“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d.关系你平安的事:耶路撒冷的意思是“平安之城”。但平安之城却不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耶稣知道,他们对政治弥赛亚的渴望,将会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给他们带来彻底毁灭。
e.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耶稣预言了罗马人攻击耶路撒冷的五个方面:
· 筑起土垒。
· 周围环绕,四面困住。
· 毁灭城市。
· 扫灭城里的居民。
· 整座城市被夷为平地。
i.历史学家约瑟夫详细描述到罗马人在耶路撒冷周围筑起土垒,以及这座城市被罗马人摧毁之前,是如何被完全封锁起来的(《犹太战史》5.12.1-3)。
ii.约瑟夫的记载说:“犹太人逃走的指望和离开城市的自由都断绝了。接着饥荒迅速蔓延,导致整家整家的人被饿死;住在楼上房间中的妇女和婴孩饿得奄奄一息,城里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是老年人的尸体;孩童和年轻人像影子一样在集贸市场上游荡,所有的人都因饥饿而变得肿胀,随时都会痛苦地死去。刚开始的时候,死人会被埋掉,但到后来,由于无法再埋葬,人们就把死者从城墙上抛到下面的山谷里。提图斯沿着山谷行走时,看到山谷中布满了尸体,到处流溢着浓浓的消毒液,他不禁发出悲叹,向天举手,呼求神为他作证,这不是他所干的。”(司布真引用。他补充说:“历史上没有什么比这种恐怖更可怕的了。但即使这样,也比不上灵魂的毁灭可怕。”)
耶稣进了殿,赶出里头作买卖的人,对他们说:“经上说:‘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尊长都想要杀他,但寻不出法子来,因为百姓都侧耳听他。
a.耶稣进了殿,赶出里头作买卖的人:这似乎与约翰福音2:13-22中提到的洁净圣殿不同,那发生在耶稣传道生涯的早期。但两次的目的是一样的,即赶出兑换银钱的人。那些人与祭司合谋,欺骗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强迫他们高价购买经认可的献祭动物和货币。
i. 巴克莱指出:“一对鸽子在圣殿外的售价低至4便士,而在圣殿内的售价却高达75便士。”这几乎贵了二十倍。
ii.但耶稣的愤怒同时针对作买卖的人。“买卖双方被视为一伙的——臭味相投,都需要被赶出去……买卖是必要的,也可能是无罪的;但这种买卖很快就会滋生弊端,毫无疑问,这种弊端在当时十分猖獗。”(布鲁斯)
iii. 耶稣所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它本身成就了什么。“没有迹象表明——也不太可能——实现了任何持久的改善;毫无疑问,在那个星期余下的日子里,桌子又被摆回去,耶稣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动。”(弗朗斯)
b.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商贩在圣殿的外院中活动,这是唯一可允许外邦人进来祷告的地方。因此,这个祷告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市场,一个不诚实的市场(贼窝)。
i.马可的记录包含了耶稣对以赛亚书56:7的更完整引用:“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可11:17)。重要的是,以赛亚预言,耶稣要圣殿成为万国祷告的地方。外院里那些作买卖的人的行为,导致没有任何寻求神的外邦人能来祷告。
ii.“要在叫买叫卖、讨价还价和成交的嘈杂声中祷告是不可能的。那些寻求神同在的人,却遭到了神家中百姓的拦阻。”(巴克莱)
c.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把商贩赶出圣殿后,耶稣大胆地继续他的公开教导和治病工作(太21:14)。他能继续下去,是因为众人想听他的教导(因为百姓都侧耳听他)。
路加福音第19章——荣入圣城
A. 耶稣和撒该。
1.(1-4节)撒该不怕被人嘲笑,他爬上一棵树看耶稣。
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
a.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耶利哥是一座古老而重要的城市,耶稣上耶路撒冷时经过耶利哥,似乎是为了见一个名叫撒该的人。
i.耶利哥是一座繁荣的城市。“这里有大片的棕榈林和举世闻名的香脂园,方圆数公里的空气中都弥漫着香脂的香味。它的玫瑰园远近闻名。人们称它为‘棕榈之城’。约瑟夫称它为‘神圣之地’,‘巴勒斯坦的肥美之地’。罗马人把它所出产的红枣和香脂带到了世界各地,它因此而闻名遐迩。”(巴克莱)
b.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撒该不仅是一个税吏,而且还作税吏长,犹太人非常仇恨像他这样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喜欢被人征税,更重要的是因为一种称为包税制的做法,税吏主要通过向受害者收取额外的税款来获利,所以税吏有强烈的动机尽可能提高税额。
i.税吏去到施洗约翰那里,问他们如何能与神和好,约翰对他们说:“除了额定的数目,不要多取”(路3:13)。如果你是个税吏并且很富有,那你就是个无赖和盗贼。
ii.关于税吏长,莫里斯说:“这个头衔在其它地方都没有看到,所以它的确切意义不是很清楚,但它似乎是指地方税务部门的负责人。”
iii.撒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纯洁的人”。但他一点也不纯洁,直到他接受了耶稣。“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个清教徒式的人(从最好的意义上说),但他是个税吏长,是个公开的罪人,他不是单纯,而是狡猾,是个敲骨吸髓的勒索者,一个有钱但卑贱的马屁精。”(特拉普)
c.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撒该想看耶稣,他在寻找耶稣。也许他听说过耶稣接纳像他这样的人,渴望亲眼目睹这位非凡者的风采。
d.他的身量又矮:他天生的身量使他在寻求耶稣时处于不利地位,这也可能影响了他的性格。我们可以想象身材矮小的撒该会如何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憎恨,而他又是如何通过增加受害者的税款来回击的。
i.如果撒该心胸狭窄,他会放弃,不努力去见耶稣。“但是撒该有致富的强烈愿望,他找到了致富的门径。现在他有坚强的意志要见耶稣,他不是那种可以随便被阻止的人。”(莫里森)
e.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撒该非常热切地寻找耶稣,所以他不介意做一些许多人认为有损成年财主之尊严的事情——他爬上桑树。
i.他像一个小男孩那样爬上树,却不知道这正应验了耶稣的话:“我们若不变成小孩子的样子,断不得进天国。”(太18:3)
ii.“一名旅行者是这样描述这种树的:‘它就像英国的橡树,树荫非常宜人……很容易攀爬。’”(巴克莱)
iii.“如果我们所做的能帮助我们看见耶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不介意被嘲笑。”(麦克拉伦)
2.(5-6节)耶稣主动到撒该家做客。
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a.抬头一看:因为撒该大费周折,不怕尴尬,竭力要看耶稣,所以耶稣看见了他,他并没有从他身边走过而不理睬。确切地讲,撒该引起了耶稣的注意,耶稣与他搭话。
b.撒该,快……耶稣开口叫撒该的名字。耶稣知道人名的重要性。在撒该的一生中,这可能是除他母亲以外第一次听到人如此亲切地叫他的名字。
i.叫他的名字令一切变得完全不同;耶稣对撒该说:“我认识你,从某定程度上讲,你是属我的。”
ii.耶稣知道名字的重要性。他说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约10:3)。在启示录中,神应许要赐给我们一个只有神和我们自己知道的新名。当我们去到天堂的时候,那里会有人知道我们的名字。
c.快下来:耶稣叫撒该快下来。如果他不抓紧时间,就可能失去机会;如果他不降卑自己,他将永远见不到耶稣。
i.这是对每个人说的:“从你们的高处下来;如果撒该待在桑树上,耶稣将永远不会和他一起吃饭。”
d.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耶稣不只是想向撒该传道,以及在属灵或宗教意义上使他归信。耶稣想和撒该建立真正的关系,这从花时间一起吃饭开始。
i.耶稣主动花时间与撒该——被人憎恨的社会弃儿——相处。早期教会因为接纳社会弃儿而遭到鄙视(林前1:26-31),但是早期的基督徒认为这是光荣而非可耻的事。
e.接待耶稣:耶稣只有在受到邀请和接受的情况下才会进入撒该的家和他的生命里。撒该先接受耶稣,然后才和他建立关系。
i.“基督不会勉强自己进入任何人的家,违背那人的意愿强行待在人的家里。这不是客人的行为,而是不受欢迎的闯入者的行为。”(司布真)
ii.也许撒该有很多问题,但他没有在桑树上问耶稣。他从树上下来见耶稣,然后问他想要问的一切问题。
f.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撒该非常高兴地接待耶稣。耶稣叫撒该到他那里,他来就是要找耶稣的,听见耶稣的呼叫,他就高兴地来到耶稣面前。撒该接待耶稣——也就是耶稣本人。他接受的不是信条或教义,不是神学,也不是礼仪,而是耶稣。
i.耶稣正在去耶路撒冷的途中,他将被众人欢欢喜喜地迎接进城,就是众所周知的荣入圣城。而在此之前,他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一个人的心。这个进入,这个接受,似乎有更持久的效果。
ii.耶稣乐意接纳罪人,罪人欢喜自己得救。我们知道耶稣的喜乐更大,因为施比受更有福。
iii.撒该为每个人当如何接受耶稣树立了榜样:
· 实实在在地努力寻找耶稣并接受他。
· 谦卑自己接受耶稣。
· 无论你多么罪恶或被人憎恨,接受耶稣。
· 当耶稣指名邀请你时,接受耶稣。
· 立刻接受耶稣。
· 到耶稣那里接受他。
· 接受耶稣本人。
· 接受耶稣进入你的生命,你的家。
· 欢喜快乐地接受耶稣。
· 不管别人怎么说,接受耶稣。
· 要以悔改和赔还的心接受耶稣。
3.(7-10节)撒该离弃自己的罪,耶稣宣告他的救恩。
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a.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人们(众人,不只是宗教领袖)认为耶稣和撒该这样的坏人交往太过分了——所以他们提出抗议。
i.“耶稣基督去到撒该家里,不是为了教导他的品性无关紧要;恰恰相反,撒该立刻意识到这是最重要的事,于是他站起来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分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司布真)
b.主啊……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仅仅接待耶稣并与耶稣相处了一会,撒该就知道他必须悔改并赔还财物。刚开始他只是寻求耶稣,但在寻求耶稣的过程中,他也寻求悔改。
i.撒该很高兴地表示愿意照律法的要求去做,甚至做得更多。他承诺他若讹诈了谁,就必归还,这很了不起。“考虑到他赚钱的方式,这份名单不会短。”(莫里斯)
ii.一个人的生命能改变得这么快吗?是的。撒该的生活习惯并没有立刻全部改变,但他的心变了,有迹象表明他的生命立刻改变了。
c.今天救恩到了这家:耶稣知道悔改的撒该得救了,脱离了罪的捆绑、权势、罪疚和刑罚。耶稣向所有人表明,他不再用罪人而是用救恩这个词来描述撒该。
i.耶稣要求青年官员放弃一切(路18:18-23);但对撒该,他讹诈了谁,只要将讹诈的归还即可。耶稣知道撒该的名字,也知道他要怎样悔改以及怎样与神和与人和好。
ii.在路加福音18:24-27中,耶稣说财主进入神的国是不可能的,但在神却能。这里应验了这一应许。撒该是一个快乐的施予者,显明了神在他身上所做的不可能工作,但青年官员紧紧抓住自己的钱财,忧忧愁愁地走了。
d.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因为撒该的犹太同胞非常憎恨他,他们可能经常说他不是一个“真”犹太人。耶稣想让每个人都知道,撒该确实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无论从血统上还是从信仰上——因为他真的欢欢喜喜地接待了耶稣。
i.耶利哥城(一座利未人的城市)的祭司可能经常谴责撒该,呼吁他施舍穷人。但是在他遇见耶稣后,这样的奉献是快乐的。对耶稣的爱激励我们去做的事,比律法主义、罪疚或操纵让我们去做的,要更大,更有效果。
e.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耶稣解释他为什么要与撒该这种臭名昭著的罪人建立友谊。耶稣来,正是要拯救像撒该这样的人。
i. 撒该确实相信耶稣。一个真正的亚伯拉罕的子孙不仅是亚伯拉罕的肉身后裔,而且像亚伯拉罕那样相信神。
ii.虽然是撒该寻找耶稣的,但实际上他才是失丧的人,是耶稣在寻找他(人子来,为要寻找)。撒该对他的父母而言是失丧的,对宗教信仰而言是失丧的,对社区而言是失丧的,对他可能有的朋友而言是失丧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神而言,他不是失丧的。“随着他归信的故事逐步展开,他对耶稣的寻找(路19:3),变成了耶稣首先寻找他(路19:10)。”(佩特)
iii.撒该的整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为什么及如何接受耶稣的情况。
· 耶稣希望谁接受他:失丧的人。
· 耶稣希望那些接受他的人与他有什么:关系。
· 耶稣希望人到哪里去:到他那里。
· 耶稣希望人何时接受他:立即、迅速。
· 为什么耶稣希望你接受他:与他同在,在生命中与他连结。
· 耶稣希望你如何接受他:欢欢喜喜地。
B.管家的比喻。
1.(11节)比喻的目的。
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
a.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耶利哥离耶路撒冷不远,耶稣将近耶路撒冷时,门徒和其他人都希望耶稣能显明他就是弥赛亚,是以色列的政治救主(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
i.逾越节快到了。根据约瑟夫的记载,这个时期会有两百多万朝圣者涌入耶路撒冷。而且,强烈的弥赛亚盼望,也加强了神的国快要显出来的思想。
ii. 乔治·麦克唐纳写了一首描述以色列人混淆盼望的诗:
他们都在盼望一个王,
除灭他们的敌人,
使他们得高举。
他却以婴孩降临,
令妇女哭泣。
b.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耶稣讲这个比喻是要提醒门徒,在神的国完全荣耀地临到之前,他要先离开并且再来,并嘱咐他们在他离开不在的时候,他们当怎样行。
i.“这象征了他自己要到一个遥远的国家去接受王国。这个比喻教导我们,在神的国完全荣耀地临到之前,国王必须先离开并长期缺席。”(莫里森)
ii.后面的这个比喻有丰富的历史暗示。“救主可能是根据希律的儿子亚基老的真实历史来设定这个比喻的细节,希律死后,亚基老按照他父亲的遗嘱,到罗马去接受他父亲王国的部分主权。因为希律王的帝国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得到罗马皇帝的确认。当时,虽然有一个犹太代表团也前往罗马,对亚基老的王位继承提出异议,但罗马皇帝仍然任命他为国王(尽管不是一个完全主权的国王),统治他父亲王国的一半领地。”(焦乐富)
2.(12-13节)主人分配弥拿——货币单位。
说:“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银子,说:‘你们去作生意,直等我回来。’”
a.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这个比喻与马太福音25章按才受托的比喻不同。在这里,十个仆人都被交给了相同数额的银子,它相当于一个工人三个月的工资。
i.神根据自己的旨意将一些恩赐分赐给不同的人,而将一些恩赐普遍地赐给每一个信徒,例如福音,它同等地被赐给了每一个基督徒。
ii.交给他们十锭银子:这并不是说每个仆人都得到十锭银子,而是总共把这十锭分配给十个仆人,每人一锭。
b.你们去作生意,直等我回来:在主人离开去接受他的国期间,仆人应该作生意——使用主人交给他们的资源,并且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它们。
3.(14节)国民反叛。
“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
a.他本国的人却恨他:这些人是贵胄的国民,住在他统治的地区。他们不是领受银子的仆人。
b.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这些国民恨他,他们清楚地向贵胄表明了这一点。在耶稣的比喻中,这个贵胄没有做任何该受到拒绝的事情,这一切只是因为国民心中充满了仇恨。
4.(15-19节)前两个仆人向主人交账。
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作生意赚了多少。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第二个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主人说:‘你也可以管五座城。’
a.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主人回来后,他先处理自己的仆人,然后再处理反叛的国民,国民不是他最优先关注的问题。他最想知道的是他不在时,他的仆人有多忠诚。
b.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第一个仆人带来了一份好报告。他用主人交给他的一锭银子做生意,赚了十锭银子。这是一个骄人的十倍增长。
i.第一个仆人得到了主人的美好称赞: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因为他忠心地管理主人的资源,所以他在主人刚得回的国中,被赐给了管理十座城的权柄。
ii.有权柄:忠心服侍的奖赏不是休息,而是更多的服侍。这是神的仆人所喜悦的。“做得好的奖赏是做更多的工作……神对于那些通过试验之人的最大奖赏,乃是更大地信任他们。”(巴克莱)
c.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第二个仆人也带来了好报告。他用主人的一锭银子做生意,赚了五锭银子——五倍的增长。
i.每个仆人都将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主人的恩赐(你的一锭银子),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或智慧。“不是我的辛苦,而是你的银子成就的。”(特拉普)
ii.他也得了奖赏,虽然主人没有对他说:“好,良善的仆人。”他被赐予管理城市的数目,与他使用主人的资源做生意的忠心程度成正比。
5.(20-26节)第三个仆人向主人交账。
又有一个来,说:‘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主人对他说:‘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 就对旁边站着的人说:‘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他们说:‘主啊,他已经有十锭了。’主人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a.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第三个仆人没有带来好报告。他没有服从主人的命令去“作生意,直等我回来。”他只是将主人的资源存着,却没有很好地去使用它们。
i. 第三个仆人为他的不顺服辩解,说他的主人非常有能力,不需要仆人的帮助(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
b.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主人没有奖赏第三个仆人,反而责备他,因为主人的强大能力本应激励仆人更加勤奋,而不是悖逆和懒惰。
i.这个仆人用他主人的资源做一些投资本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但由于悖逆,他什么也没做。
ii.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主人的计划。他的目的不是要仆人赚钱,而是要塑造他们的品格。他不需要他们赚钱,但需要他们与他同工,以塑造他们的品格。
c.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 第三个仆人手上的一切都被夺走了。他仍然是主人的仆人,可以呆在主人的家里,却一无所有。他证明自己无法管理主人的财产,也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可以管理。
i.耶稣强调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个看似荒谬,几乎是自相矛盾的陈述,反映了路加福音8:18中所记载的属灵定律:谁对主忠心,谁就会得奖赏,谁对主不忠,谁就会遭损失。凡接受光的,就会得到更多的光;凡拒绝光的,就陷入黑暗中。”(佩特)
ii.“在我们的基督徒生命中,我们不会静止不动。我们要么使用我们的恩赐并取得进步,要么失去我们所拥有的。”(莫里斯)
iii.这个比喻的要点很清楚,神的国将会迟延临到,所以,在此期间,我们必须专心做个忠实的仆人。我们的主人去了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天他会得国回来。我们被命令要用他交给我们的资源做生意,直到他回来。
iv.“主人交给仆人十锭银子,每人一锭,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天国的福音赐给了每一个宣称相信基督的人,叫他的灵魂得救。赐给众人的道是相同的,使他们可以相信并得救。”(克拉克)
v.当我们的主再来时,他必按我们的忠心奖赏我们。我们将在他的国里获得不同级别的权柄。
vi.那些不忠的仆人认为他们的主人极其强大,不需要他们的帮助。但问题不是他需要我们的帮助,是我们需要帮助他,我们需要有份于他的工作。
6.(27节)审判主人仇敌的日子到了。
“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吧!”
a.至于我那些仇敌……把他们拉来:主人回来后,每个仆人都要向主人做出交待,说明主人不在时他们做了哪些工作,但他们至少没有一个犯叛国罪。现在主人要处理他的仇敌,就是路加福音19:14中所提到的那些背叛国民。他们恨他,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
i.不要我作他们王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拒绝主人的统治,但这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无论如何,主人要统治他们。
b.在我面前杀了吧:主人的每一个仆人都要向他交账,他的敌人也要向他交账。他们受到了确定而最后的审判。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戏剧性结局表明,接受耶稣为王与否是一个关乎生死的决定。
C.耶稣进入耶路撒冷。
1.(28节)耶稣上耶路撒冷去。
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
a.耶稣说完了这话:耶稣小心地向他的追随者阐明他的国和他的使命之真实本质,纠正他们的观念后,他坚定地上耶路撒冷去。
i.“最后,要在圣城耶路撒冷上演的世上最伟大、最神圣戏剧,将于下个星期就要拉开帷幕。”(焦乐富)
b.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完全知道前面等候他的是什么,知道他得国之前,必须先忍受十字架的苦难,但他还是欣然前往。对于耶稣的受难,我们应该钦佩,而不是怜悯。他清楚知道前面等候他的是什么。
i.约翰福音11:57清楚说明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悬赏要他的头,他已经成了一名通缉犯。尽管如此,耶稣还是以最公开的方式来到耶路撒冷。
2.(29-34节)为荣入圣城做周密的准备。
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若有人问为什么解它,你们就说:‘主要用它。’”打发的人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作什么?”他们说:“主要用它。”
a.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耶稣离受难周越来越近,这是关键的一个星期,他小心谨慎地打发门徒为他到达耶路撒冷做准备。他以前到过耶路撒冷很多次,但是这次到耶路撒冷的旅程非常特别。
b.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耶稣骑着这个相对卑微的动物进入耶路撒冷。他不像得胜的将军那样骑着战马进入,而是骑着一匹驴驹,这是皇家的惯例。他是作为和平的君王来到耶路撒冷的。
i.“驴是和平之子、商人或祭司的坐骑。国王有时会骑驴,但他们更多是骑着威武的战马出现。撒迦利亚的预言称弥赛亚是和平之君。”(莫里斯)
ii.“这次进入耶路撒冷被称为基督的凯旋。这确实是谦卑胜过骄傲和世俗荣耀的凯旋,是贫穷胜过富有的凯旋,是温柔和平胜过愤怒和仇恨的凯旋。”(克拉克)
iii.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迈尔(F.B. Meyer)说,这是一个神要求我们绝对忠诚的例证;权柄的宝座是给耶稣的,并且唯独是给耶稣的。他还指出,耶稣可能只是要求我们在一次关键时刻维护他的声望或关注他;如果这是他的计划,我们将会从中得到满足。
c.主要用它:这似乎是一个预先安排好的租借,好可以给耶稣使用。门徒要告诉驴驹的主人:耶稣要用它。
i.“通常情况下,像驴(给穷人)和马(给富人)这样的牲畜,它们的主人会以一定的价格租给旅行者使用,有时也会借给他们使用。”(佩特)
ii.“在这里,‘主’和‘要用’这两个词是多么奇异的结合!耶稣没有放弃他的至高主权,却取了一个充满需要的本性;然而在需要的时候,他仍然是主,可以命令他的臣民,征用他们的财产。”(司布真)
iii.“要用它:不是因为他累了。他已经从加利利走到伯大尼,再走几公里也不是问题。他是为了照撒迦利亚书9:9所预言的进入耶路撒冷。”(普尔)
3.(35-40节)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受到了卑微的赞美和尊荣。
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着耶稣骑上。走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a.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众人大大地尊荣耶稣,赞美神差遣这位王来到耶路撒冷,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
i.在当时,得胜和征服的君王荣耀进入城市的观念是众所周知的。通常,得胜的君王会在他的国民和军队的护送下进入城市。征服者进城的时候,民众会唱歌赞美他,欢呼他的名字,他会带着胜利和权力的象征入城。最后,他要进到城里的主要神殿,献上贡品,向众神表示敬意,并与他们建立关系。
ii.福音书采用了这些众所周知的仪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使用。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伴随他的,是相对谦卑、混杂的护卫和歌声。他唯一的权力象征是一头卑微的驴驹和棕树枝。进入这座城市后,他没有献祭,而是挑战宗教现状,洁净圣殿。
b.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众人的赞美令耶稣的敌人感到不安,因为赞美使他们知道自己被打败了,于是他们反对众人赞美他。约翰福音12:19说,当天:“法利赛人彼此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世人都随从他去了。’”
i.没有什么比听到赞美神的声音更加令撒但和他的追随者知道他们已经失败的。撒但失败,是因为当神的百姓真正敬拜神时,他们的心思意念都集中于神,而不是集中于罪、自我或撒但的干扰。
c.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耶稣说这些话,是因为法利赛人要求他叫那些赞美他、接受他为王的人闭口。在这一天,耶稣要得到赞美。在耶稣传道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尽其所能阻止人们公开颂赞他是弥赛亚。但在这里,他邀请众人把他当作弥赛亚来赞美和崇拜。
i.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受造物赞美神的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圣经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了这一点——树木、山丘、海洋、河流、高山、低谷、牲畜和爬行动物、鸟类和田地都赞美神(诗 148:7-13,诗96:11-12)。
ii.然而,那天石头却保持沉默,因为众人都赞美耶稣: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然而我想,那些门徒也和我们一样有各样的苦难。家里可能有生病的妻子,或者有病入膏肓的孩子”(司布真)。但他们都赞美耶稣!
d.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他们的赞美充满了回忆。他们想起曾看见耶稣所行的一切神迹奇事,比如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约12:17-18)。他们讲述神在他们生命中所行的大事。
i.我们的赞美有一个很大缺点,那就是我们的赞美是盲目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并没有想到什么具体的事情让我们赞美神,也没有在我们的生命中看到神的作为让我们赞美神。凡说“你们要赞美主的。”都应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赞美他什么?”
4.(41-44节)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
a.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这是一个令耶稣非常伤感的时刻。他不是为自己在耶路撒冷的命运哀哭,而是为这座城市的命运哀哭。
i.“哀哭这个词可以翻译为‘恸哭’;耶稣突然哀哭起来,哀叹失去了机会。”(莫里斯)
ii. “那是一种失望的哭泣。他到访过这座城市,渴望拯救她脱离毁灭,赐给她平安。但统治者和人民的属灵瞎眼,导致他们不能分辨他到访的意义。结果不可避免。毁灭将无法逃避。”(摩根)
b.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这是犹太人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领袖弃绝了耶稣,而大多数百姓都追随他们的领袖。然而,如果他们知道耶稣和他的弥赛亚工作,他们可能会免于即将临到的毁灭。
i.一些老的圣经版本删除了耶稣哀哭的段落,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耶稣是完美的,他就不会哭泣。但正是耶稣的完美,使得他看见以色列拒绝唯一能逃脱即将临到的毁灭的机会时,令他不得不哀哭。
ii.耶稣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神的心,即使必须宣布审判,也绝不是高兴地宣布。即使神的审判是完全公正和公义的,他的心也会为审判而哭泣。
c.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耶稣哀哭他们不知道弥赛亚降临的时间,就是但以理预言的日子:这日子。
i.这日子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是但以理所预言的弥赛亚王来到耶路撒冷的日子。但以理说,按照犹太历,从发出命令重建耶路撒冷起,到弥赛亚来到耶路撒冷的日子,将是483年。根据安德逊爵士(Sir Robert Anderson)的计算,这在那日的483年后被应验了(按犹太历一年360天来计算,正如但以理书9:25所言)。
ii.这是诗篇118:24中所提的日子:“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d.关系你平安的事:耶路撒冷的意思是“平安之城”。但平安之城却不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耶稣知道,他们对政治弥赛亚的渴望,将会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给他们带来彻底毁灭。
e.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耶稣预言了罗马人攻击耶路撒冷的五个方面:
· 筑起土垒。
· 周围环绕,四面困住。
· 毁灭城市。
· 扫灭城里的居民。
· 整座城市被夷为平地。
i.历史学家约瑟夫详细描述到罗马人在耶路撒冷周围筑起土垒,以及这座城市被罗马人摧毁之前,是如何被完全封锁起来的(《犹太战史》5.12.1-3)。
ii.约瑟夫的记载说:“犹太人逃走的指望和离开城市的自由都断绝了。接着饥荒迅速蔓延,导致整家整家的人被饿死;住在楼上房间中的妇女和婴孩饿得奄奄一息,城里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是老年人的尸体;孩童和年轻人像影子一样在集贸市场上游荡,所有的人都因饥饿而变得肿胀,随时都会痛苦地死去。刚开始的时候,死人会被埋掉,但到后来,由于无法再埋葬,人们就把死者从城墙上抛到下面的山谷里。提图斯沿着山谷行走时,看到山谷中布满了尸体,到处流溢着浓浓的消毒液,他不禁发出悲叹,向天举手,呼求神为他作证,这不是他所干的。”(司布真引用。他补充说:“历史上没有什么比这种恐怖更可怕的了。但即使这样,也比不上灵魂的毁灭可怕。”)
5.(45-48节)洁净圣殿。
耶稣进了殿,赶出里头作买卖的人,对他们说:“经上说:‘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尊长都想要杀他,但寻不出法子来,因为百姓都侧耳听他。
a.耶稣进了殿,赶出里头作买卖的人:这似乎与约翰福音2:13-22中提到的洁净圣殿不同,那发生在耶稣传道生涯的早期。但两次的目的是一样的,即赶出兑换银钱的人。那些人与祭司合谋,欺骗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强迫他们高价购买经认可的献祭动物和货币。
i. 巴克莱指出:“一对鸽子在圣殿外的售价低至4便士,而在圣殿内的售价却高达75便士。”这几乎贵了二十倍。
ii.但耶稣的愤怒同时针对作买卖的人。“买卖双方被视为一伙的——臭味相投,都需要被赶出去……买卖是必要的,也可能是无罪的;但这种买卖很快就会滋生弊端,毫无疑问,这种弊端在当时十分猖獗。”(布鲁斯)
iii. 耶稣所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它本身成就了什么。“没有迹象表明——也不太可能——实现了任何持久的改善;毫无疑问,在那个星期余下的日子里,桌子又被摆回去,耶稣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动。”(弗朗斯)
b.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商贩在圣殿的外院中活动,这是唯一可允许外邦人进来祷告的地方。因此,这个祷告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市场,一个不诚实的市场(贼窝)。
i.马可的记录包含了耶稣对以赛亚书56:7的更完整引用:“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可11:17)。重要的是,以赛亚预言,耶稣要圣殿成为万国祷告的地方。外院里那些作买卖的人的行为,导致没有任何寻求神的外邦人能来祷告。
ii.“要在叫买叫卖、讨价还价和成交的嘈杂声中祷告是不可能的。那些寻求神同在的人,却遭到了神家中百姓的拦阻。”(巴克莱)
c.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把商贩赶出圣殿后,耶稣大胆地继续他的公开教导和治病工作(太21:14)。他能继续下去,是因为众人想听他的教导(因为百姓都侧耳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