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马大伺候: 这筵席好像是在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吃的(马太福音26:6和马可福音14:3)。他的朋友马大、拉撒路和马利亚也在那里。因为马大似乎是女主人,有些人认为长大麻风的西门与马利亚、马大、拉撒路有亲属关系,甚至认为西门是马大的丈夫。若照俗例而行,这筵席是给那村子里的男人吃的,马大和其余的妇人当伺候。
ii. 从马加比时代起,棕榈树或棕榈枝就被用作国家的象征。棕榈枝出现在公元前164年庆祝圣殿重新落成的游行队伍中(马加比书10章7节),以及公元前141年西蒙统治下庆祝完全政治独立时(马加比书13章51节)。后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抗罗马的起义(公元66-70年和132-135年)中,犹太叛乱分子袭击的硬币上出现了棕榈作为国家象征。”(布鲁斯)
c. 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这一大群热情的人用弥赛亚诗篇118章25-26节的话欢迎耶稣。和散那的呼喊意思是“现在就拯救”,在这一天,众人接纳耶稣为得胜的弥赛亚。
ii. 这一次,希利尼人对耶稣的好奇可能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在谈论祂。但可能有更特殊的原因。在19至20节之间,有一两天的时间过去了:
耶稣不再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而是每天在圣殿里教训人。同时,
根据马可福音11:15-17,祂把买卖和换银钱的人赶了出去——也就是,更准确地说,从外院——为了使这地方可以履行其被赋予的神圣的目的成为“万国祷告的殿”(以赛亚书56:7)。这些希利尼人是否认识到,这样是为了像他们一样的外邦人的利益,因为他们上来敬拜真神的时候只能在外院中。”(布鲁斯)
b. 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 这些希利尼人听说过耶稣,也许听说过祂作为先生和施行奇迹者的名声。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耶稣的事,使他们愿意更多认识祂,就去见腓力(有希腊名的门徒),求见耶稣。
约翰福音12章: 时候到了
A. 在伯大尼坐席。
1. (1-2)拉撒路坐席,马大伺候。
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处。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稣坐席的人中。
a. 逾越节前六日: 约翰给了我们一个时间标记,告诉我们这是耶稣死和埋葬前的最后一个星期。约翰福音几乎有一半是记录这个星期发生的事情。马太用了马太福音中超过33%的篇幅来讲述那一周,马可用了近40%,路加福音用了超过25%——来描述耶稣一生中的七天。
b. 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 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前不到一个星期,耶稣在伯大尼参加了一个晚宴,很可能是为了庆祝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当耶稣来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祂心里清楚自己的命运,所以祂来参加这个晚宴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大多数人这个时候都不会想参加社交活动。
I.祂不会在餐桌上漠然地以自我为中心而让主人感到痛苦。宴会的原因很明显是拉撒路的复活,因为第1节和第2节中两次提到拉撒路。”(麦克拉伦)
ii. 那里给耶稣预备:“‘因此’(这个词被省略了)指出了因拉撒路复活而产生的感激之情,现在这家人用晚餐招待来表达对祂的感激之情。”(特伦奇)
c. 马大伺候: 这筵席好像是在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吃的(马太福音26:6和马可福音14:3)。他的朋友马大、拉撒路和马利亚也在那里。因为马大似乎是女主人,有些人认为长大麻风的西门与马利亚、马大、拉撒路有亲属关系,甚至认为西门是马大的丈夫。若照俗例而行,这筵席是给那村子里的男人吃的,马大和其余的妇人当伺候。
i.在我们的想象中,很容易看到马大先把最好的菜端到耶稣面前,让祂多吃一些。她很感激,也很高兴能侍奉耶稣。她的服侍受到赞赏和重视。
ii. 约翰没有像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那样说明,在伯大尼的那主人是长大麻风的西门。路加福音第7章的故事中的法利赛人西门,和马可福音中提到的西门,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同一个人。西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犹太名字。”(塔斯克)
iii.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太、马可、路加记录的筵席似乎只有在逾越节前两天才开始。但是他们在介绍筵席的时候都附带说明了犹大行为的直接动机,因此忽略了严格的时间顺序。”(道兹)
2. (3) 马利亚用膏抹耶稣的脚。
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
a. 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 晚饭的时候,马利亚把极贵的礼物给耶稣。给客人洗脚并不罕见,但是在吃饭的时候,用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洗脚,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头发去擦,用她的头发作为一种毛巾,这些都是不寻常的。
§ 马利亚的礼物超乎寻常的谦卑。当有客人进入家中时,通常要用水给客人洗脚,并在客人头上抹上少许油或香水。马利亚就用这宝贵的香膏抹耶稣的脚。她认为这珍贵的香膏只配抹祂的脚。“照管脚是最卑贱的奴隶的任务。因此,马利亚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谦卑和虔诚。”(莫里斯)
§ 马利亚的礼物非常极端。她用了很多(一斤)非常昂贵的真哪哒香膏。香料和香膏通常被用作投资,因为它们体积小,携带方便,容易销售。犹大相信这些香膏值30两银子(约翰福音12:5),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
§ 马利亚的礼物是无私的。她不仅送了昂贵的香膏,还用头发擦祂的脚。这意味着她在公共场合放下了头发,这是一个犹太女人很少会做的事情。
i.真哪哒香膏:约翰和马可都用形容词pistikos来描述这种香膏(马可福音14:3)。奇怪的是,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有四种可能性。它可能来自形容词pistos,意思是忠诚的或可靠的,因此可能意味着真诚。它也可能来自动词pinein,意思是“喝”,也可能是“液体”。它也可能是一种商品名称,可能需要简单地翻译为pistic 哪哒。它也可能来自一个表示开心果的词,是一种从中提取的特殊的精华液。不管怎样,这都是一种特别珍贵的香水。”(巴克莱)
ii. “这花了不少钱,但是华在祂身上一点都不算多。有一磅,但为了祂一点都不算多。它很甜,但为了祂,永远都不会太甜。”(司布真)
iii.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位犹太女士从未在公共场合解开过她的头发。那显然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但马利亚并没有停下来考虑公众的反应。她的心在她的主身上,她在这个美丽和感人的行为中表达了她的感情。”(莫里斯)
iv. 在所有这些方面,马利亚都是对耶稣忠心的榜样。“马利亚的一生在三幅令人难忘的画中为我们而描绘出,每幅画中她都在耶稣的脚下。”(Eerdman)
• 路加福音10:39: 马利亚坐在耶稣脚前学习。
• 约翰福音11:32: 马利亚俯伏在耶稣脚前,就降服了。
• 约翰福音12:3: 马利亚用膏抹耶稣的脚,又尊敬祂。
v. 你要坐在祂脚前,不然你永远都不能膏抹祂的脚。祂必须把祂的神圣教导倾注到你身上,否则你永远不会把宝贵的油膏在祂身上。”(司布真)
b. 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 嗅觉使记忆持久,约翰记得马利亚的香膏使整个房子闻起来很好。
3. (4-6)犹大反对马利亚的礼物。
有一个门徒,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a. 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犹大很快就要卖耶稣。与马利亚对耶稣的虔诚相比,他的背叛显得更加黑暗。犹大反对马利亚的礼物很可能是因为他被她简单而有力的爱羞辱。
i.这是新约中唯一一个提到犹大做邪恶事的地方,除了卖耶稣之外,甚至那也是秘密做的。犹大成功地向除了耶稣以外的所有人隐藏了他内心的黑暗。外表常常具有欺骗性。许多人都有隐藏着罪恶的宗教外表。
ii.“他会卖掉他的救主。而且有很好的搭配,正如奥斯汀所说,犹大卖了他的救恩,法利赛人买了他们的罪。”(特拉普)
b. 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呢?这是一个尴尬的场景。然后犹大用他敏锐的经济价值观打破了尴尬的沉默,但是却完全没有意识到神看重的东西。他认为这种对耶稣的爱和奉献过多了。
i.犹大被自己的利益蒙蔽了双眼,他批评她的行为,因此显露出自己与主的灵完全对立。”(摩根)
ii.犹大的态度是有感染力的。马太福音26:8表明,犹大并不是唯一一个在这件事上持反对意见的人。其他人似乎觉得犹大说的有些道理。他们所看到的一定引起了一阵短暂的尴尬的沉默,后来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表达了许多人的感想。”(布鲁斯)
iii.有时,这种想法被扭曲成各种各样的财富和奢侈的正当理由,声称没有什么对耶稣来说是太好的——在这种扭曲中,也没有什么对那些声称要服侍祂的人来说是太好的。我们注意到这是直接为耶稣做的,而不是为任何门徒。我们也注意到,这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不是像一个艺术品,可以用来出售周济穷人或扩展耶稣的国度。
c. 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我们可以这样想,当时约翰不知道犹大是个贼。这在门徒面前是隐藏的。然而,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耶稣知道犹大是个小偷,却仍然任命他管钱囊。
i.路加福音8:2-3告诉我们,慷慨的妇女为耶稣和祂的门徒提供了一些经济上的资助。这笔钱将由犹大保管。
ii. 一个人在自私的贪欲中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他已经把基本的诚实抛诸脑后,难怪他会认为完全放弃自我的爱是愚蠢的。”(麦克拉伦)
iii. “翻译成‘带’的希腊语单词意思是‘携带’和‘带走’。犹大两件事都做了!“(塔斯克)” ἐβάσταζεν能表达“带走”或“带着逃走”的意思,这是无可争议的。”(道兹)
iv. 动词‘带’用的是不完全时态,表示他习惯性地带着它,并且习惯性地使用它。(特伦奇)
v. 很可能正是由于贪婪和不满,魔鬼在犹大的生活中找到了立足点。“要小心不满足。是魔鬼的罪把他赶出了天堂。从那以后,这个不安分的灵就喜欢在混水里摸鱼。”(特拉普)
vi. 根据一些记载,犹大第二天就出去和宗教领袖们做了交易,为30两银子卖了耶稣(马太福音26:14-16,马可福音14:10-11)。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犹大看到个人财富的一个来源消失了,就赶紧去创造另一个。”(莫里斯)
4. (7-8) 耶稣为马利亚辩护,并解释她所做的事。
耶稣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a. 由她吧: 如果我们对耶稣的爱是极端的,祂不会因此批评我们; 批评这种爱的是犹大。像马利亚(对耶稣的爱是极端的)比像犹大(批评那些对耶稣表现出如此大爱的人)要好得多。
b. 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同样,在为死者举行的葬礼上大声反对殡葬费用也是不礼貌的, 所以犹大或其他任何人在耶稣还活着的时候把马利亚对耶稣的爱和奉献定上价格都是不合适的。
i.在葬礼上不寻常的花费并不被认为是不得体的; 如果在祂还活着的时候,在祂还能欣赏促使祂采取行动的爱的时候,就把本来可以用来在适当的时候膏祂的尸体的油膏倒在祂身上,为什么要反对呢?” (布鲁斯)
ii. 马可福音14:9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以为记念。记录那应许的福音传道者没有提到马利亚的名字; 约翰提到了这个名字,却没有把应许记录下来。只要耶稣把我们的名字铭刻在祂的心里,我们的名字是否被记住就无关紧要了。”(麦克拉伦)
iii. 约翰所写的满屋的香气,可能就是马可福音14:9所说的。“有一句拉比的话是这样说的:‘好油的气味从卧室扩散到餐厅,好名声从世界的一端扩散到另一端。’”(莫里斯)
5. (9-11) 密谋杀害耶稣和拉撒路。
有许多犹太人知道耶稣在那里,就来了,不但是为耶稣的缘故,也是要看他从死里所复活的拉撒路。但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
a.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祭司长大多是撒都该人,撒都该人不信复活。拉撒路是死后又活过来的活生生的例子,有他在身边对他们的神学体系来说是一种尴尬。对于他们来说,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连拉撒路也要杀了。
i.“拿起武器反抗天堂本身,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巨人啊! 只因神使他又活了,就想要把一个人杀了。“(特拉普)”在这个魔鬼般的提议中,不信的顽固在其极端形式中体现出来。”(道兹)
ii. 人若恨基督,就会也恨祂所赐福的,也必要极力堵住他们的口。”(司布真)
iii. 这些人是多么盲目,竟不明白即便杀他一千次,那在他死后四天又叫他活过来的,还能叫他再活过来。”(克拉克)
b. 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这就使祭司长的问题更加严重了。拉撒路死了又活过来的神迹吸引了许多人到耶稣那里。因此,在这些宗教领袖看来,拉撒路也必须被阻止。
i. 回去信了:“‘回去信了耶稣’的表达可能是犹太主义,意思是‘越来越相信耶稣’。”(布鲁斯)
B.凯旋入场。
1. (12-16) 群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国王一样迎接耶稣。
第二天,有许多上来过节的人,听见耶稣将到耶路撒冷,就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喊着说,
和散那,
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
耶稣得了一个驴驹,就骑上。如经上所记的说,
锡安的民哪,(民原文作女子)不要惧怕,你的王骑着驴驹来了。
这些事门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稣得了荣耀以后,才想起这话是指着他写的,并且众人果然向他这样行了。
a. 第二天有许多上来过节的人: 这是来过犹太教最大节日——逾越节的一大群人。其中许多人来自加利利。他们来的时候,带着羊羔。犹太律法要求逾越节的羊羔必须在献祭前与家人一起生活至少三天(出埃及记12:3-6)。当耶稣进耶路撒冷时,祂和身边的人周围会有许多羊羔。
i.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告诉我们,有一年,为了逾越节而被杀的羊羔据统计为256500只。换句话说,有这么多羊羔必须在一天内被赶上耶路撒冷城。因此,当耶稣进城的时候,祂一定是被羊羔围绕着,而祂自己就是最伟大的羊羔。”(博伊斯)
b. 就拿着棕树枝: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像是在参加爱国游行。自马加比家族时代以来,棕榈枝一直是犹太民族主义的象征。群众把耶稣看作是政治和民族的救星,而不是属灵上的救主。
i.他们以迎接王的方式迎接耶稣,却不知道祂的国的本质。他们似乎把祂视为一个潜在的民族主义领袖,在祂的帮助下,他们或许能够完全独立于外国势力。”(塔斯克)
ii. 从马加比时代起,棕榈树或棕榈枝就被用作国家的象征。棕榈枝出现在公元前164年庆祝圣殿重新落成的游行队伍中(马加比书10章7节),以及公元前141年西蒙统治下庆祝完全政治独立时(马加比书13章51节)。后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抗罗马的起义(公元66-70年和132-135年)中,犹太叛乱分子袭击的硬币上出现了棕榈作为国家象征。”(布鲁斯)
c. 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这一大群热情的人用弥赛亚诗篇118章25-26节的话欢迎耶稣。和散那的呼喊意思是“现在就拯救”,在这一天,众人接纳耶稣为得胜的弥赛亚。
d.耶稣得了一个驴驹,就骑上: 耶稣这样做既是为了实现预言(撒迦利亚书9:9),也是为了表明祂的国的性质。这是一个属灵的王国,而不是军事王国。祂是以和平来的,不是为战争来的。
i.驴通常不被好战的人使用。它是一个给和平的人,一个牧师,一个商人之类的人的动物。它也可能被一个重要的人使用,但与和平的目的有关。征服者会骑着战马进入城市,或者可能会率领军队步行进入。驴子表现的是和平。”(莫里斯)
ii. 祂来,不是要得胜,乃是要作和平的使者。祂骑的不是皇家的骏马,是驴,像一个出差的平民。”(坦尼)
e. 以色列王: 这表明众人在呼喊: “现在就拯救” 时心里想的是从罗马人的压迫中得到政治上的救赎。然而,罗马人可能觉得他们对一个所谓的国王没什么好怕的,因为祂既没有军队也没有公认的权力象征。
i.“‘锡安城’是耶路撒冷城的化身;这在旧约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后来的先知书中。”(坦尼)
2. (17-19) 众人都随从耶稣,宗教领袖们很失望。
当耶稣呼唤拉撒路叫他从死复活出坟墓的时候,同耶稣在那里的众人,就作见证。众人因听见耶稣行了这神迹,就去迎接他。法利赛人彼此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世人都随从他去了。
a. 众人因听见耶稣行了这神迹,就去迎接祂:众人因为信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证明耶稣可以作他们所盼望那得胜的弥赛亚,就敬拜祂。
i.一个能使死人复活的人,一定能把圣城从凯撒的轭下救出来。”(布鲁斯)
b. 看哪······世人都随从祂去了! 耶稣的受欢迎程度冒犯了祂的敌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徒劳无益。看到耶稣的敌人受挫,我们很高兴。
i.法利赛人当然是夸大其词,但是“世人都随从祂去了”(约翰福音12:19),就像约翰福音11:50中该亚法的话,是无意识的预言。”(塔斯克)
ii. “他们担心一些犹太人受到了影响。但他们的话表达了约翰的信念: 祂正在征服世界。” (莫里斯)
C.时间到了。
1. (20-23) 希利尼人来见耶稣。
那时,上来过节礼拜的人中,有几个希利尼人。他们来见加利利伯赛大的腓力,求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腓力去告诉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诉耶稣。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a. 那时,上来过节礼拜的人中,有几个希利尼人:约翰并没有告诉我们这几个希利尼人的背景。他们可能是改信犹太教的希利尼人。他们可能是敬畏神的希利尼人,他们非常尊重犹太教,但没有改信犹太教,也没有受割礼。这些人可能只是旅行的希利尼人,以好奇心著称。
i.我们听见许多关于祂的事,我们也愿意见那我们曾听说行这奇事的人。灵魂的最终救恩,往往是在神的带领下,出于单纯的好奇心。许多人只希望看到或听到一个人谈论耶稣、祂的神迹和祂的怜悯; 并且听见将来有能力临到世界,就成了真信徒,归入福音的真理。”(克拉克)
ii. 这一次,希利尼人对耶稣的好奇可能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在谈论祂。但可能有更特殊的原因。在19至20节之间,有一两天的时间过去了: 耶稣不再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而是每天在圣殿里教训人。同时, 根据马可福音11:15-17,祂把买卖和换银钱的人赶了出去——也就是,更准确地说,从外院——为了使这地方可以履行其被赋予的神圣的目的成为“万国祷告的殿”(以赛亚书56:7)。这些希利尼人是否认识到,这样是为了像他们一样的外邦人的利益,因为他们上来敬拜真神的时候只能在外院中。”(布鲁斯)
b. 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 这些希利尼人听说过耶稣,也许听说过祂作为先生和施行奇迹者的名声。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耶稣的事,使他们愿意更多认识祂,就去见腓力(有希腊名的门徒),求见耶稣。
i.这些人在耶稣生命的末了,从西而来,和起初从东而来的三博士一样,来到王的十字架前,像他们来到王的摇篮前一样。(斯蒂尔,来自阿尔福德的引用)
c. 时候到了: 之前至少有两次,耶稣说时候还没到(约翰福音2:4和7:6)。祂将外邦人这样寻求的兴趣,当作预兆,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i. “在本卷福音书中,我们看到耶稣是世界的救主, 并且很显然约翰想要我们理解, 这与希利尼人的接触是高潮…耶稣将其看为预兆, 祂的使命已经达到高潮, 祂现在要为世界而死,包括希利尼人。”(莫里斯)
ii. 之前祂的时候还没到,这一事实使祂能从暴力中脱离出来(约翰福音7:30,8:20)。现在时候到了,祂要作最后的牺牲了。
iii. 耶稣从来没有真正回应过这些寻求的外邦人,但在十字架的另一边,祂会。如果人类要在神的儿子里接受新的生命,那么耶稣必须先死(得荣耀)。
d. 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耶稣并不是说祂要在人的心目中得荣耀。那是在荣入圣城的时候。耶稣在这里所指的荣耀,乃是在十字架上得荣耀。有些事,世人只会认为是可耻的羞辱,耶稣却认为是荣耀。
i. 时候到了: " 表示' 到了 '的动词是完成时态,' 时候到了就不会再改变 '。"没有回头路了。”(莫里斯)
2. (24-26) 耶稣解释祂为什么愿意面对死亡。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a.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 就像种子不死了就不能长成植物一样,耶稣的死和埋葬对祂的荣耀是必要的。在复活的能力和结果之前,必须有死亡。
I.“24节所述的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尤其是,如果耶稣是这样,祂的门徒也一定是这样的。”(布鲁斯)
b.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恨恶自己的生命并不是无视我们的生命,而是愿意为了神自由地放弃它。我们的生命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特别是因为它是我们可以给耶稣的东西。
i.当耶稣说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祂的重点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恨恶。我们不顾自己在世上的生命,知道自己只是行路者和寄居的,我们的家在天上,而不在地上(希伯来书11:13-16)。
ii. 优先次序正确的人,对神的事有爱的态度,以致对他今生一切的事,在比较之下,都显得是恨。”(莫里斯)
c. 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作基督徒就是服事耶稣,跟从祂。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再工作或不再照顾你的家庭或不再在学校学习。这意味着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作为耶稣的仆人,耶稣的跟随者而做。
i.凡愿意基督作你们救主的,你们都当乐意事奉祂。我们不是因服事得救,乃是得救后要去服侍。”(司布真)
ii. 服事我:“Diakonos是在餐桌旁或其他地方的侍从; doulos可能在远处服事: 因此在这节中diakonos是恰当的。diakonos的职位似乎是卑微而痛苦的,但被天父所看重或尊敬,却是生命的冠冕。”(道兹)
iii. 门徒们很容易想到,“耶稣将要被钉在十字架上。谢天谢地,我不用那么做。耶稣说,跟从我。
iv. “想象一个人站在全人类面前,冷静而从容地对他们说: ‘我是人类行为的理想化身; 我是完美的化身; 你们所有人,在各种各样的条件、文化和性格中,都要把我当作你们的榜样和向导。’”(麦克拉伦)
d. 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里:耶稣说,仆人是愿意到耶稣那里去的。这不是强迫奴隶,使奴隶想从主人那里得到自由。这是一种选择性的、愿意的服侍,只是想要靠近主人。
i.我在哪里:“这话不是指我们主当下的位置,乃是指祂本质真实的位置,就是在父荣耀里的位置(约翰福音17:24)。”(阿尔福德)
e. 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这是极大的应许。服事耶稣的赏赐就是从父神得荣耀。这一荣誉既是奖励,也是认可。
3.(27-28a) 在关键时刻,耶稣表达了祂的决心。
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阿,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阿,愿你荣耀你的名。
a. 我······心里忧愁: 耶稣接受了这个关键的时刻,但它却使祂感到不安,因为祂知道十字架会带来什么样的痛苦。约翰没有告诉我们关于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的内容,但是耶稣祷告背后的思想在约翰福音12:27-28中有所表达。
i.“作为一个人,祂为暴力死亡的到来感到忧愁。自然会憎恶死亡: 神将这种憎恶植入了我们的本性当中,使之成为自我保护的原则; 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才有了避免危险的谨慎和小心。”(克拉克)
b. 我说什么才好呢? 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耶稣知道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就不能要求逃脱,因为祂知道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十字架曾在耶稣的整个生命和事奉上投下阴影,现在将在耶稣的经历中成为现实。
i.很明显,这些话代表了一个反问,一个假设的祷告,耶稣看着这个祷告,但是祂拒绝这样祷告。”(莫里斯)
ii. 祂成肉身的目的,祂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祂继续存留到这个时候的原因,就是为了迎接这种痛苦。”(特伦奇)
c. 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 当耶稣在几天前想到十字架的时候,祂主要关心的是荣耀父神的名和品格。
4. (28b-30) 父从天上发出声音为耶稣作见证。
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站在旁边的众人听见,就说,打雷了。还有人说,有天使对他说话。耶稣说,这声音不是为我,是为你们来的。
a. 有声音从天上来说,这是在耶稣受洗、变相以后,第三次听见神的声音,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
b. 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这是从父神来的确据。当耶稣走近十字架的时候,祂最关心的事就是荣耀父。祂确信祂已经荣耀了父,并且会继续荣耀父。
i.还要再荣耀。基督得荣耀:1. 通过他死时所发生的奇迹。2. 在他的复活中。3.在他升天的时候,坐在神的右边。4. 圣灵降临在使徒身上。5.伴随着福音的惊人的成功。5. 基督的国就藉着这福音建立在世上。”(克拉克)
ii. 还要再荣耀:再这个字,不单单是重覆,乃是一次又一次的加增,这一次是完全的,而且是最后的。”(阿尔福德)
c. 这声音不是为我,是为你们来的:在有些人听来,神的声音像打雷一样。其他人则认为这声音像是天使般的演讲。在那些能看见的人,这在紧要的日子以前给了他们信靠耶稣的信心。
i.在使徒行传9:7,22:9,扫罗的同伴听见那声音,却不明白是什么声音,因为那不是为他们预备的。”(特伦奇)
5. (31-33) 耶稣清楚地宣告祂的死。
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耶稣这话原是指着自己将要怎样死说的。
a. 现在这世界受审判: 这世界的灵怎样在十字架上待耶稣,就怎样受了审判。十字架不但审判世界,也打败了撒但(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打败世界(与耶稣对立的文化)和撒旦是神的胜利,也是神子民的胜利。
i.我们可以把耶稣所说的这世界定义为与耶稣对立的文化。这种文化有一个领导者,这世界的王——撒旦,神的敌人 (约翰福音14:30,16:11; 哥林多后书4:4,以弗所书2:2,6:12)。
b. 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 撒但,这个大仇敌,在某种意义上,是被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事赶出去的。撒但被赶出对神子民的权柄之外。
i.“但是,世界对耶稣的审判,由邪恶的灵与当前秩序的统治者(执政官)控制,将在更高的法院被推翻; 那个灵魂统治者自己也会被驱逐。” (布鲁斯)
ii. “就是因为不顺服,神才把人赶出伊甸园,因为人顺服了世上的君王(约翰福音12:31); 如今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完全顺服,使这世界的王被废黜,不再有他现在的优势。”(塔斯克)
iii. 歌罗西书2:14-15生动地描述了撒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
c. 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表达举的动词有双重含义。它既包括字面意思上的提升(如在十字架上被举起来)也包括属灵上的提升(在等级或荣誉上被举起来)。耶稣应许说,当祂被举起(高举)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祂要吸引万人来归祂自己。
i.”ὑψωθῶ[举]因此, 虽然直接指的是祂在十字架上被举起, 同时也有一个被提升到宝座上的暗示……十字架要成为祂的宝座, 也是藉着十字架吸引万人归向祂自己。”(道兹)
ii. 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如果,像往常一样,具有‘当······的时候’的意思。耶稣知道,毫无疑问,祂会被钉在十字架上。”(塔斯克)
iii. 耶稣知道,祂在十字架上所做的工作的益处不仅仅是给犹太人的祝福和救恩。祂会吸引万人来归祂。
iv. 吸引万人:“十字架是基督教的磁石。耶稣基督吸引人,但主要是通过祂的十字架,正如历史所示,如果你除去在十字架上为罪的死,你就使基督教失去了吸引力。剩下的不是磁铁,而是一点废铁。”(麦克拉伦)
v. 万人: “在基督耶稣里,任何阶级或受造之物都不会被排斥在神的怜悯之外。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教会的历史证明了这是多么正确: 回转者的名单包括王子和乞丐、贵族和制陶工人。”(司布真)
d. 耶稣这话原是指着自己将要怎样死说的:耶稣不但知道自己将要死,而且知道自己将要死在十字架上并从地上被举起来。耶稣知道祂的死是痛苦和羞辱的,但祂仍然顺服神的旨意。
6. (34-36)弥赛亚会永远活着吗?
众人回答说,我们听见律法上有话说,基督是永存的。你怎么说,人子必须被举起来呢?这人子是谁呢?耶稣对他们说,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耶稣说了这话,就离开他们,隐藏了。
a. 我们听见律法上有话说,基督是永存的: 人们只是知道律法(旧约)中弥赛亚得胜的经文。他们大多不知道如诗篇22章和以赛亚书53章中提到的耶稣受难的段落。这使他们怀疑耶稣是否真的是弥赛亚、人子。
i.有几段经文提到祂的统治是永远的,如以赛亚书9:7; 以斯拉记37:25; 但以理书7:14,他们可能混淆了这些经文,从而得出结论,弥赛亚不能死; 因为经上说,他的宝座,他的国,他的统治,必永远长存。”(克拉克)
ii. 热情欢迎一位政治征服者的人群不想考虑祂的牺牲之死。这与他们心目中的弥赛亚并不相符。
iii. 人子:“这段经文表明,‘人子’是一个暗示弥赛亚身份的称号,但其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也不完全等同于‘弥赛亚’。”(道兹)
b. 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 耶稣告诉他们,祂与他们同在的日子不多了。祂在世上的事奉之光就要熄灭了。
i.还有光的时候,我们必须相信耶稣,因为这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神的灵不会永远与人同在(创世记6:3),我们必须在祂的呼召响起的时候回应祂。
ii. 光明之子:“闪米特习语‘之子’描述的是具有他们所称的‘父亲’的特征的人。在我们的习语中,我们可能会说“光明的人”,即“正直的人”。”(塔斯克)
7. (37-41)约翰通过旧约预言解释他们不信的原因。
他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他。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
主阿,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
他们所以不能信,因为以赛亚又说,
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免得他们眼睛看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以赛亚因为看见他的荣耀,就指着他说这话。
a. 祂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祂: 在约翰福音中,约翰告诉我们耶稣所行的许多神迹本应使我们信祂(约翰福音2:11,4:54,6:14)。然而有许多人不信祂。约翰引用以赛亚书(以赛亚书53:1和6:9-10)中的两句话,解释说这已经被预言过。
i.在基督教几百年的历史中,教会几乎都是外邦人的,我们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教会里面的犹太人人数很少是很正常的。但对新约中的人来说却不是这样。”(莫里斯)
b. 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 约翰引用以赛亚书53章1节,强调如果有人相信,那是因为神向他们显露了祂自己和祂的真理。耶稣已经藉著许多神迹和祂的教导,将自己显明给他们。
c. 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 约翰引用以赛亚书6:9-10,强调不信是因为神在审判那些不肯因看见祂的真理而归向祂的人。神会在他们的决定上给他们力量,或者支持耶稣,或者反对祂。因这一原则,他们不信,正如以赛亚所说的。
i.他们没有一个人是注定不能相信的; 下文(约翰福音12:42)清楚地表明,有些人确实信了。但是旧约的预言必须被实现,而事实上正是在那些不信的人身上实现。”(布鲁斯)
ii. “他的意思并不是在没有这些人的意愿或违背这些人的意愿的情况下叫他们瞎了眼是。他们的心是如此的坚硬。这些人选择了邪恶。这是他们自己深思熟虑的选择,他们自己的错。”(莫里斯)
d. 以赛亚因为看见他的荣耀,就指着他说这话: 正如以赛亚书6章所记的预言,先知以赛亚看见主耶和华(以赛亚书6章1-13节)。约翰正确地理解为以赛亚看到了成肉身之前的耶稣的荣耀,耶稣就是耶和华。
i. 以赛亚书6章所记载的以赛亚的异象被约翰解释为神整体的异象。先知看见基督的荣耀,也看见父的荣耀。”(塔斯克)
8. (42-43)有些官长对耶稣的信仰很弱。
虽然如此,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的。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这是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
a. 虽然如此,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的。只因为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在耶稣事工的这个时候,有许多人已经偷偷信了耶稣。他们看到了神迹,听到了祂的教导,但是因为害怕别人对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就不公开宣布(承认)他们对耶稣的忠诚和信任。
i.“秘密门徒训练是一个矛盾的术语,因为,‘不是秘密杀死门徒训练,就是门徒训练杀死秘密。’”(巴克莱)
ii. 特伦奇主教则更有同情心:“释经者们对这些胆小的人太过严厉。所有基督徒都是英雄吗? 没有还在发展中的吗?”(特伦奇)
b. 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 耶稣刚刚解释过,若有人服事祂,就必从神得荣耀(约翰福音12:26)。然而有许多人爱从别人来的荣耀,过于爱从神来的赞美。
i.爱人的荣耀:“除了一点呼吸的臭气,还有什么呢?”他们得到了回报。”(特拉普)
9. (44-50) 对信仰的最后呼吁: 耶稣向众人发出最后的、充满激情的呼召。
耶稣大声说,信我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来的。人看见我,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
a. 耶稣大声说: 这是约翰福音中耶稣对众人说的最后一段话。”在这最后一次对众人的讲话中,耶稣强调了祂先前在约翰福音中所宣讲的主题。包括提醒众人祂的教导,挑战众人做出决定,对那些决定反对祂的人的警告,给那些决定支持祂的人的应许。
i. 大声说:“原文中的不完全时态表明这种大声呼喊是持续的。”(塔斯克)
ii.“我们的救主一般不哭喊。在街上,祂不哭,也不扬声。但是福音书告诉我们,有时,在某个特别的时刻,祂哭了(约翰福音7:37)。”(莫里森)
b.人看见我,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耶稣强调祂与父神的合一。信耶稣就是信那差耶稣来的,不仅仅是信耶稣自己。
i “尽管他们要把祂钉在十字架上,就是因为祂坚持这一点(祂与神的合一),但是祂并没有收回祂所讲的话,反而在死亡的边缘,坚定地重申这一点。”(克拉克)
c. 我到世上来,乃是光: 耶稣强调自己的真实,人跟随耶稣的需要——否则就会生活在黑暗里。
d. 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如果耶稣来只是要审判,就不需要道成肉身。祂就不需要把人性加到祂的神性上,但祂确实需要这样做才能拯救人类。然而,我所讲的道要审判他——拒绝耶稣会有无法避免的后果。
i. 祂最后的话不是定罪。而是温柔的呼召。”(莫里斯)
ii.“在第四卷福音书中总是有这样一个基本的矛盾; 耶稣是在爱中来的,但祂的到来是一种审判。”(巴克莱)
e.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耶稣强调自己对父神的顺服。祂的权柄是与对父神的顺服连在一起的。
i.叫我说什么,讲什么:“前者强调教义的内容,后者强调表达教义的方式。”(道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