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者學院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深信耶稣必再来
A. 有关保守性方面纯洁的指示
1. (1-2)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
a. 末了(注:参见新美国标准版圣经,和合本圣经未翻译此截):保罗使用“末了”一词,并非意味着他已写到末尾;而是在这里,他开始进入这封书信的收尾部分,给出各种实际的指导,让人明白神希望祂的子民怎样生活。
1)“用来表示‘末了’的词语是‘loipon’,这个词是一个宾格式状语,“至于其余的”,用来表示一个过渡,而不是一个结论。”(何义博,Hiebert)
b. 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保罗为他在帖撒罗尼迦信徒身上看到的成长,满怀感恩,不过,保罗仍然期望他们在所行的事上更加勉励,可以讨神的喜悦。
1)更加勉励:这意味着在地上,基督徒的生命成长是不会停止的,直至进入永恒,生命的成熟才算完成。无论一个基督徒已经在爱和圣洁上追求了多久,走了多远,他仍能做到更加勉励。
c. 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在下面几节经文里,保罗所写的内容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来说并不新鲜。在他和他们相处的几个星期里,保罗已经教导过他们这些基督徒道德方面的基本要点。保罗明白,在这些方面教导新信徒,十分重要。
d. 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知道应该怎样行事为人”):保罗认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理所应当明白他们行事为人(注:参见钦定本圣经)的目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要讨神的喜悦,而不是为了取悦自己。基督徒具备了这样的基本认识,以下关于圣经道德的教导才有意义。
1)“一个人因基督为他所作的工而得救,他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决定是否事奉神,在这件事上,他没有完全的自由决定权。他是以重价买来的(林前6:20)。他成了基督的奴仆。”(莫里斯,Morris)
e. 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这些不仅是保罗所写的建议。这些话是来自主耶稣的命令,也必须当作神的诫命来领受。
1)对于翻译成“命令”的这个词语,莫里斯(Morris)这样解释:“它更适宜于军事氛围,是用来表示军官对部下发号施令的常用词语(参见使徒行传5章28节、16章24节)。因此,这是一个带有权威光环的词语。”
2.(3-6a)要在性方面保持纯洁的命令。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不放纵私欲的邪情,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
a.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保罗颁布这些命令的对象是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罗马文化下的人。性方面的放纵不道德,是当时罗马文化的特征。在那时的罗马帝国里,贞洁和性纯洁几乎闻所未闻,鲜少被人认为是一种美德。然而,基督徒在性方面的道德标准来自神,而不是文化。
1)保罗说这是一条命令(帖前4:2)。这个词语是一个军事术语,描述从军官给下属下达的指令,而这个指令来自耶稣而非保罗。
2)古代作家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的话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古罗马帝国内普遍存在的不道德的性观念:“我们养妓女是为了享乐;我们养情妇是为了满足身体的日常需要;我们养妻子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庭得到忠实地守护。”
b.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保罗明确指出神对基督徒的旨意。“成为圣洁”背后的意思是要分别出来。神希望我们分别出来,不沾染不虔敬的文化,不沾染其中的淫乱污秽。如果我们的性行为与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别无二致,那我们就没有成圣——按照神所希望的方式分别出来。
1)那些不认识神的人没有属灵的资源,在神面前行事不正直;而基督徒却拥有这种属灵的资源。因此,基督徒的生活应当与那些不认识神的人,迥然有别。
c. 远避淫行:远避淫行,我们的生活就与世界不同。翻译成“淫行”的古希腊词语(porneia)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语,指的是婚姻契约之外的任何性关系。
1)较早版本的钦定本圣经将“淫行”翻译为“淫乱”。“这里采用的是‘淫乱’一词的综合意义,表示各种非法的性交。”(何义博,Hiebert)“在这里,需要从广义来定义这个词语,包括男女之间一切形式的性犯罪。”(托马斯,Thomas)
2)“porneia”这个词的广泛性表明,即使没有和配偶之外的人发生过性关系,仍不够达到圣经的标准。婚约之外的一切性行为都是罪。
3)在婚姻关系中,神赋予人极大的性自由(来13:4)。然而撒但常用的手段就是千方百计鼓励婚外性行为,阻止婚内性行为,他的策略并不十分高明,却屡试屡验,屡屡得逞。
d. 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我们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我们的生活就与世界不同。淫乱是尊贵的对立面,因为它是对自身的贬低和败坏。那些放纵性欲的人行为更像动物,而非人类,恣心纵欲,放荡不羁。
1)“要你们各人晓得”,这句话“表明所提出的要求适用于教会的每个成员。同样的道德标准适用所有人。”(何义博,Hiebert)
2)有些人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器皿是指妻子(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怎样用圣洁、尊贵拥有自己的器皿”,和合本圣经翻译成“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而保罗在这里鼓励基督徒结婚,通过婚姻来表达性,而不是以不道德的方式。然而,保罗的意思似乎与这种理解相反,他是要鼓励每一个基督徒以尊荣神的方式,拥有或保守自己的身体(器皿)。淫乱是一种伤害自己身体的罪(林前6:18)。
e. 不放纵私欲的邪情,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显然,这意味着基督徒的性行为应与世界判然有别,与当时盛行的放纵风气不同。
1)“外邦人所认识的神祇,是他们自己的野心和私欲的化身;然而他们不认识真神,祂本是圣洁的神,愿意使追随祂的人成圣。”(何义博,Hiebert)
f. 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如果我们在性方面道德败坏,我们就是越分,欺负他人,我们对他人的欺骗利用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奸夫欺骗辜负了自己的配偶和孩子,行淫的人欺骗辜负了未来的伴侣和孩子;二者都欺骗了非法性关系中的伴侣。
1)“通奸是对他人权利的明显侵犯。但是婚前乱交代表掠夺对方的贞操,而贞操原本属于婚姻。通奸的人欺骗辜负了未来的伴侣。”(莫里斯,Morris)
2)在利未记第18章里,神在性道德的问题上再三指示以色列。这一章反复强调的观念是,一个人不能露配偶之外的人的下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的下体属于这人的配偶,而不是其他人;并非配偶,却露别人的下体,或向别人露自己的下体,都违反了神的律例。
3.(6b-8)颁布这些命令的原因。
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正如我预先对你们说过,又切切嘱咐你们的。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所以,那弃绝的,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
a. 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关于为什么要保守性纯洁,有四个原因,这是其中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可以确信,神必会惩罚行淫犯罪之人,而且犯下这种罪行的人,无人能逃脱惩罚——即使罪行一直未被人发现。
b. 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这是基督徒为何要保守性纯洁的第二个原因——因为我们所蒙的呼召(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神呼召我们”,和合本圣经作“神召我们”)。我们蒙召不是要沾染污秽,乃是要成为圣洁;所以,性方面的不道德实在与我们在耶稣基督里的身份不符。
1)在哥林多前书6章9-11节和6章15-20节中,保罗阐述了同样的思路,最后他得出结论:“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c. 所以,那弃绝的,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神:拒绝神要我们保守性纯洁的呼召,这样做不是拒绝人,而是拒绝神自己。这是为什么要保守性纯洁的第三个原因。尽管许多人为不道德的性行为开脱,轻描淡写这种罪,将这种行为合理化,但是我们若犯下这种罪,我们就是弃绝了神。
1)保罗在这里发出有力的命令,原因似乎并不是帖撒罗尼迦信徒深陷罪中。这里没有提到具体的罪行。考虑到他们生活的社会道德标准普遍低下,以及不道德性行为的诱惑力,看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而不是谴责已经存在的罪行。
d. 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这是经文给出的第四个保守性纯洁的原因。神赐予我们圣灵,圣灵赋予那些甘愿顺服祂、倚靠祂的基督徒能力,使他们能胜过性方面的罪。通过祂的灵,神赐给我们丰富的资源,使我们有能力得胜有余;我们有责任善用这些资源。
B.在神面前安静度日。
1.(9-10)我们要更加勉励,彼此相爱。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
a.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这些原则如此基本,保罗知道它们都是帖撒罗尼迦基督徒一望而知的准则。关于爱的重要性,帖撒罗尼迦信徒蒙了神的教训,而我们得到提醒,务要牢记不忘。
b. 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帖撒罗尼迦信徒并非没有爱;他们向……众弟兄的爱已广为人知,但他们仍要在爱中更加勉励(注:新译本圣经翻译成“更加彼此相爱”)。
2.(11)我们应该辛勤做工、勤奋努力。
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
a. 又要立志作安静人(注:新国际版圣经翻译成“又要怀着大志,过安静的生活”):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在生活中立志或怀着大志,立志作安静人。
1)立志有怀着大志的意思,几种圣经版本中都翻译成这个意思。安静有平安、宁静、安息和满足的意思。
2)安静的生活(注:新国际版圣经翻译成“又要立志过安静的生活”,和合本圣经翻译成“又要立志作安静人”),与现代人对娱乐和刺激的狂热追求截然相反;娱乐和刺激已经成功地吸引了现代人的注意力。这种对娱乐和刺激的沉迷上瘾,贻害无穷,对属灵生命和文化都是有害的。可以说,刺激和娱乐对今天的许多人而言,就如同一种宗教一样。
l 这种宗教有一位神:自我。
l 这种宗教有祭司:明星。
l 这种宗教有一位先知:无止尽的娱乐。
l 这种宗教有其经书:各种八卦小报、娱乐、新闻和资讯节目。
l 这种宗教有其敬拜场所:各种游乐园、剧院、音乐厅、体育馆;我们可以说每一台电视、每一部互联网终端都是一个小型的礼拜堂。
3)“刺激和娱乐教”,这种现代宗教诱使人们为了一件事情而活——为了追求当下的兴奋快感而活。不过,这些兴奋快感很快就结束了,被遗忘了,重要的是追求下一件刺激好玩的事情。这种宗教要求其信奉者只关心一个问题:“这好玩吗?”它麻痹我们,让我们从来不去思考更重要的问题,比如,“这是真的吗?”“这是对的吗?”“这是有益的吗?”“这是虔诚的吗?”
4)我们需要过安静的生活(注:参见新国际版圣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花时间关注神,倾听祂的声音。当我们过着安静的生活(注:参见新国际版圣经),我们就能倾听神,更好地认识祂。
b. 办自己的事:这意味着基督徒必须专注自己的生活,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务,而不是管闲事,插手别人的生活。“办自己的事”,是一种圣经观念。
1)“基督徒的责任是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爱管闲事的人心痒难耐,总想纠正别人;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布鲁斯,Bruce)
2)“然而,保罗的意思并不是每个人都各顾各自扫门前雪,不关心他人;他只是想纠正那些好管闲事的人,这些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闹得鸡犬不宁。保罗告诫他们,他们应当作安静人,在家过安静的生活。”(克拉克,Clarke)
c. 亲手做工:我们必须承认做工是有尊严的、光荣的。工作是神的计划,工作推动教会前进,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我们期望事情总是得来容易不费力气,或把神的祝福当作偷懒的机会,我们就落入了撒但的陷阱里。
1)古希腊文化鄙视体力劳动。他们认为一个人越好,他就越不应该工作。相比之下,神给了我们一位木匠君王、渔夫使徒,以及制造帐棚为业的宣教士。
2)“没有什么比一个游手好闲的无用之人更可耻的了,他对自己和他人都毫无用处,似乎他生来就是为了吃喝。”(克拉克,Clarke)
3.(12)我们应当活出表率,自己也不至缺乏。
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
a. 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我们既爱弟兄,又亲手做工,这就是行事端正。那些尚不是基督徒的人(外人)可以看见我们的榜样,受到感染,也成为耶稣的跟随者。
1)何义博(Hiebert)这样解释端正:“意思是,‘以良好的形式,端庄的、可敬的方式,举止得体,不会招人反感。’信徒绝不可对自己的榜样所带来的影响漠不关心。”
b. 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3章10节中开始阐述的想法(我们……要见你们的面,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至此已阐述完毕。如果他们遵循保罗的教导和榜样,他们将没有什么缺乏,生命成长,成为真正成熟的基督徒。
C.关于已逝的基督徒。
1.(13)逝去的信徒被视为“睡了”。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a.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在保罗和帖撒罗尼迦信徒相处的短短几周时间里,他着重强调耶稣很快就会再来,而帖撒罗尼迦信徒全心相信,盼望主再来。他们能成为保罗高度赞扬的教会模范,这是其中的部分原因。然而在保罗走后,他们感到疑惑,不知那些在耶稣再来之前就逝去的基督徒会如何。令帖撒罗尼迦信徒感到困扰的是,这些逝去的基督徒可能会错过那件未来的重大事件,即他们可能会错过耶稣再来的胜利和祝福。
1)我们饶有兴趣地注意到,保罗在他的信中四次要求基督徒不要不知道某些事情:
l 不要不知道神对以色列的计划(罗11:25)。
l 不要不知道属灵的恩赐(林前12:1)。
l 不要不知道基督徒生活中的苦难与试炼(林后1:8)。
l 不要不知道被提与耶稣的再来(帖前4:13)。
2)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方面,无知仍然普遍存在于基督教世界里。
b. 睡了的人:在古代,睡眠是表达死亡的一种常见方式,而在外邦人中,死亡往往被视为永远的长眠。
1)关于死亡,古代作品中充满了这种悲观情绪:
l “一个人一旦死了,就再也不会复活。”(埃斯库罗斯,Aeschylus)
l “活着的人才有希望,死了的人毫无指望。”(狄奥克里塔,Theocritus)
l “太阳可能会落下又再次升起,然而我们,当我们短暂的灯光熄灭后,就必进入无尽的长眠之夜。”(加塔拉斯,Catullus)
2)基督徒称死亡为“睡了”,但他们强调的是安息的概念。早期的基督徒称呼自己的埋葬地为“墓地”(cemeteries),意思是“宿舍”或“睡觉的地方”。然而圣经从未把不信之人的死亡描述为“睡了”。这是因为他们在死亡之地没有安息与安宁,也没有安慰。
3)尽管保罗使用了他那个时代常见的习语,称死亡为“睡了”,但并不能以此为据,说明“灵魂睡眠”这种观念是正确的。这种错误观念认为,目前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处于一种不省人事的假死状态,等待意识的复苏。“既然保罗形容死后离开这个世界‘与基督同在’,是‘好得无比’(腓1:23),远胜目前与主相交的蒙福状态,远胜过参与种种服事祂的有福事工;所以显而易见,虽然【经文】用‘睡了’来指信徒,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教导说灵魂是无意识的。”(何义博,Hiebert)
c. 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因为死亡对基督徒再没有权势,基督徒的死亡,有名无实,离开这个身体就像躺下小睡一会儿,然后就在荣耀中醒来。死亡是转移,而非死去。由于这些原因,当所爱之人安息主怀之后,基督徒不应该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1)作为基督徒,我们可以哀悼其他基督徒的死亡;然而不要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的忧伤,就像与踏上漫长旅途的人分别一样,是一种暂时的离愁,知道不久之后,我们又会与他们再次相见。
2.(14)我们完全确信已逝的基督徒依然活着。
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
a.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对复活的盼望并不是一厢情愿的痴想。靠着耶稣的复活,我们拥有一个复活的奇妙先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应许。
1)对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来说,“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这句话解答了他们心中的困惑。“关于这句话的意思,最好的理解就是,在耶稣再来时,祂必带着忠心的信徒与祂一同来。信徒的逝去并非意味着,错失他们在基督再临中将要分享的福分。”(莫里斯,Morris)
b. 耶稣死了(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耶稣死了,又复活了”,和合本圣经翻译成“耶稣死而复活了”):当保罗写道信徒的死亡时,他称之为“睡了”。然而保罗在叙述耶稣的死亡时,他没有采用缓和的说法,称之为“睡了”,因为耶稣之死没有任何缓和,没有任何平静安宁。
1)“他忍受了死亡可能带来的最糟糕的一切……这是因为他完全承受了死亡的可怖,毫无缓和、毫无减轻,所以祂的子民无需承受死的可怖。对他们来说,死亡只是睡了。”(莫里斯,Morris)
c. 我们……信耶稣死而复活了:这是使徒保罗和早期基督徒坚定的信念。我们必定会活着,因为耶稣活着,而我们与祂的联合比死亡更坚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像那些没有盼望之人那样忧伤,也是为什么我们拥有的不是一厢情愿的希望。
1)当一个罪人逝去时,我们为他哀悼。当信徒逝去时,我们只为自己哀悼,因为他们正与主同在。
2)在古罗马的遗迹里,你可以看到宏伟的异教徒坟墓,上面刻着阴郁的铭文。其中一条写道:
我不在了
我成了
我也不在乎
或者你可以参观阴暗的地下墓穴,阅读光荣的铭文。地下墓穴中最常见的基督徒墓志铭之一是“安息”,引自诗篇第4篇8节:我必安然躺下睡觉,因为独有你耶和华使我安然居住。我们也应像早期的基督徒那样看待死亡。
3)可悲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达到这种充满信心与平安的地步。若没有信心,就连基督徒,对死亡也感到同样的恐惧和绝望。在都柏林郊外斯莱恩山基督教墓场里,本书作者曾在一块爱尔兰墓碑上读到一段反映这种非基督教绝望观念的碑文:
啊,残酷的死亡,你可以夸口
在所有暴君中,你是最厉害的
因所有的凡人都在你的控制之下
求主怜悯我的灵魂(1782)
3.(15-16)那些在耶稣里睡了的人并非处于不利境地。
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
a. 照主的话:保罗强调,这是一个带着权柄的命令。尽管我们不知道这是保罗通过直接启示领受的命令,或者这是耶稣曾说过,而未被记录下来的命令。不论如何,这个命令来自耶稣,而非保罗自设的。
1)“使徒充满信心、无比积极地谈到他【领受】的默示,他在这里展现的信心与乐观远胜过其他地方;我们应该预备好自己,领受一些关键重大而又吸引人的真理。”(克拉克,Clarke)。
b. 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保罗希望帖撒罗尼迦信徒能够明白,那已经睡了的人——在耶稣再来之前去世的基督徒,断不能处于劣势。那些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他们之先。神会让那已经睡了的人分享主降临的荣耀。
1)“活着的人不会比那已经睡了的人更有优势;他们不会在逝去的人之先与复临的基督相遇,也不会在祂降临时享有任何优先的祝福。”(何义博,Hiebert)
2)“我们这活着……的人”,意味着保罗自己也有这种期望。这并不是因为保罗对耶稣再来的应许有错误的理解,认为耶稣会在他有生之年再来。“更可行的解答是,这是保罗为历代所有教会树立了一个心怀盼望的榜样。正确的基督徒盼望包括基督即将再来。”(托马斯,Thomas)
c.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在耶稣再来时,祂必亲自降临。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这里用来表示“呼叫”的古希腊词语,与用来表示船长对划手,或指挥官对士兵下达命令的词语相同。这个词语“向来带有权柄的光环和紧迫感。”(莫里斯,Morris)
1)显然,将会有一些声音信号提示这一非凡的事件。有可能,所有三种描述(呼叫、声音和号)指的都是同样的声音;或者有可能是三种不同的声音。被提不会是无声的,也不会是秘密的,尽管绝大多数人可能不理解这种声音和其含义。
2)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保罗听见天上的声音(徒9:7;22:9),他的同伴听到了声音,但他们听不见发音清晰的话语。他们听见声音,但不明白它的意思。很有可能,伴随着被提的呼叫/声音/号声会有同样的效果。整个世界都可能听到这天上的声音,却不明白它的意思是什么。
d. 和天使长的声音:这并不是说主自己就是天使长。圣经里唯一描述的天使长是米迦勒(犹1:9)。保罗的意思是在耶稣再来时,会有主要的天使陪同祂来临。
1)和天使长的声音,意味着保罗没有明确指出具体是哪一个天使长。“甚至有可能,他并不是说大天使真的会说些什么,他的意思仅仅是将要发出的声音将会非常雄伟,气势磅礴,大天使一类的声音。”(莫里斯,Morris)
e. 有神的号吹响:神的号吹响召聚信徒。在旧约圣经中,吹响号角表示战斗警报,同时使敌人陷入恐慌,正如民数记10章9节和启示录8章、9章里所描述的七号一样。吹响号角也表示神子民的集会,正如利未记23章24节和民数记10章2节的记载。在这里,神的号吹响将神的子民聚集到一起。
1)“正是靠着吹响号角,庄严隆重的集会依照律法而召集;而且对于这种召集的方式,这里似乎含有一种暗示。”(克拉克,Clarke)
2)号角和末世事件还存在另外三种关联。一种是哥林多前书15章52节里的“号筒末次吹响”,它似乎与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里这种“神的号吹响”,存在明显的联系。另外两种关联是启示录11章15节中,事件发展达到高潮时吹响的第七支号,以及马太福音24章31节中,在末世招聚以色列选民而吹响的号筒。
3)关于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中吹响的号与启示录11章15节中吹响的第七支号角,何义博(Hiebert)作了比较:“对象不同:这里的【对象】是教会;那里的【对象】是邪恶的世界。结果不同:这里的【结果】是教会荣耀的被提,与主同在;那里的【结果】是不虔敬的世界受到进一步的审判。这里,‘最后的号角’是教会在地上生活的结束;那里,‘第七支’号标志着对地上活着的人进行的一系列末日审判,进入高潮。”
4)至于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和马太福音24章31节里提到的号,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几点:
l 对象不同:马太福音指的是大灾难时期的犹太信徒;帖撒罗尼迦前书指的是教会。
l 情况不同:马太福音是指召聚分散在全地的选民,没有提到复活;帖撒罗尼迦前书是指已逝信徒的复活。
l 结果不同:马太福音是指活着的信徒在主的命令下,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一切,那时主耶稣公开在荣耀中再临,回到地上;帖撒罗尼迦前书是指已逝的信徒复活,与活着的信徒汇合,一起在空中与主相遇。
f. 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来说,保罗的观念十分清楚。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无论是耶稣的复活,还是耶稣的再临,都不会被撇下。事实上,他们会先经历复活。
1)“只有在信实的逝去者得到他们的位分,与主同在之后,地上的圣徒才会被提与主同在,或者更严格地说,与他们一同,与主相遇。”(莫里斯,Morris)
2)“‘复活的顺序,’他说,‘将从他们开始。因此,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兴起。’”(加尔文,Calvin)
g. 必先复活:许多人想知道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是如何先复活的。有些人认为,现在他们得到临时的身体,等待复活。其他人认为,现在他们是没有实体的灵魂,正等待复活。还有一些人猜测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会在死后立即经历复活。
1)在神永恒的计划中,将来必有一天,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会得到他们复活的身体。然而,直到那天之前,我们相信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并没有处于某种灵魂睡眠状态,也不是假死状态。保罗清楚指出,离开身体意味着与主同在(林后5:8)。目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要么以属灵的身体与主同在,等候他们最后复活的身体;或者,因为永恒不受时间限制的本质,他们已经领受了复活的身体,因为现在他们就生活在永恒里。
2)无论神怎样做,我们都深信祂的应许是真实的。“虽然骨头散落在天的四风中,然而,在耶和华神的呼召下,他们将再次聚集在一起,骨与骨相连……即使锡安宝贵的儿女归为尘土,神也必保守这些尘土。对此,我们毫不怀疑。”(司布真,Spurgeon)
4.(17)耶稣来接祂的教会。
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a. 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直至耶稣再临,那些蒙存留还活着的人,必与在耶稣里死了又复活的人一同被提,在空中与耶稣相遇。
1)这里翻译成“被提”的动词,意思是抓住,或强行带走。“通常含有一种突然行动的概念,常常是指一种无法抵挡的力量。”(莫里斯,Morris)。在古希腊语中,“相遇”一词是一个专业术语,形容正式欢迎贵宾。
2)这段经文是新约圣经被提学说的基础,即信徒被提与耶稣相遇,与祂同在。在古希腊文本中并没有“被提”这个词语,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在这个译本中,将“被提到”这个短语翻译成“被提”(rapturus),英语单词“rapture”(注:狂喜或被提之意)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3)保罗在圣灵的默示下所作的陈述,激动人心又妙不可言。他谈到基督徒飞向天上,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除非圣经告诉我们这种情况,我们绝难相信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正如我们不会想到神会道成肉身,成为一个婴孩,祂会施行神迹又死在十字架上,而祂就活在我们里面。
4)在这里,保罗的言词直截了当,没有采用比喻的手法,却不失本意。“在这里,使徒的声明是严格按照事实,以实事求是的语气作出的,并且按照字面意思给出细节……末世性用语的象征性类比绝不适用于这里。我们要么把这些细节当作切实可行的期望来接受,要么就不能把使徒当作神所授权来教导教会的人;这二者,我们只能选其一。”(阿福德,Alford)
b. 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保罗简单明了的语言,使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确定性毫不怀疑。然而,在神预言性的计划里,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在基督徒中间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1)许多基督徒(当然不是全部),相信圣经教导我们,在哈米吉多顿之战和耶稣凯旋复临之前,将有一个重要的七年历史时期。关于这次被提究竟发生在这最后的七年时期中的哪一段,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七年时期通常被称为大灾难时期,可以参照马太福音24章21节。
l 灾前被提的观念认为,信徒在这最后的七年时期之前被提。
l 灾中被提的观念认为,信徒在这最后的七年时期里被提。
l 怒前被提的观念认为,信徒在这最后七年时期的后半段里被提。
l 灾后被提的观念认为,信徒在这最后的七年时期结束时被提。
2)这些不同的观念都有各自的拥护者,他们都相信自己的观念是合乎圣经的,而这些理解上的差异不应当成为基督徒团契的分界线。然而,本书作者认为,灾前被提的观念是正确的、合乎圣经的。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其他提到耶稣再临的经文,也支持这种理解:
l 帖撒罗尼迦前书1章10节显示,信徒等候耶稣的再来。经文的明显含义是,他们盼望祂即将再来,而不是期待大灾难即将到来。
l 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13-18节向我们保证,在被提和复活的事件中,那些死了的信徒将与活着的信徒平等分享,以此来消除我们的担忧,以免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处于劣势。不过,如果保罗相信基督徒会经历大灾难,他就会认为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比活着的基督徒更幸运。因为活着的基督徒很可能不得不经受大灾难。这样按照逻辑来说,保罗应当安慰帖撒罗尼迦信徒,那些在耶稣里死了的人处境更好,因为他们不必经历大灾难。
l 帖撒罗尼迦后书1章3-10节安慰忍受患难的基督徒,对他们承诺,将来他们必得安息,而迫害他们的人必将受到某种审判。不过,如果保罗知道教会注定要经历大灾难,他更应该警告这些基督徒未来会有更糟糕的试炼和苦难,而不是坚守将来安息的应许。
c. 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耶稣将召聚我们与祂相聚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但重要的一点是,在主再临的时候,无论基督徒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死了或活着),他们都将和主永远同在。与耶稣同在,是天堂的最大奖赏。死亡不能破坏我们与耶稣的联合,也不能破坏我们与其他基督徒的联结。
1)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重要事实。
l 它意味着延续,因为它表明你已经和主……同在。
l 它意味着死后的盼望,因为在死亡中我们仍然和主……同在。
l 它意味着未来的确据,因为在死后我们和主……同在。
l 它意味着前进,因为终有一天我们将永远和主同在。
2)“我们要与祂同在,以致没有罪能蒙蔽我们,影响我们认识祂:明白我们将从罪所造成的一切伤害中得到拯救,我们将认识祂,如同祂认识我们一样。”(司布真,Spurgeon)
5.(18)劝勉:要彼此劝慰。
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a. 所以,你们当……彼此劝慰:保罗不是叫他们享受安慰,乃是叫他们去安慰人。按照神做工的方式,我们总是在给予安慰的同时,得到安慰。
1)“保罗本人并不寻求劝慰、鼓励他的读者,而是要求他们主动地‘彼此’劝慰、互相鼓励。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他们继续履行这样的责任,无论是在私人谈话中,还是在公共服事中。”(何义博,Hiebert)。
b. 用这些话:耶稣为祂的子民再临,以及信徒必与耶稣和祂的子民永远团聚,这些真理将成为基督徒的劝慰之源。
1)只有先前经文中提到的被提,确实拯救基督徒脱离迫在眉睫的危险,保罗的这个结论性陈述才有意义。如果被提只是把人类带到神面前接受审判,那么这些话就不能带给人安慰了。
2)亚当·克拉克(Adam Clarke)的理解是这样的:“真是奇言怪论!安慰一个人,却安慰说他将要站在神的审判台前【受审】!谁能从这些话中得到安慰?”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深信耶稣必再来
A. 有关保守性方面纯洁的指示
1. (1-2)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
a. 末了(注:参见新美国标准版圣经,和合本圣经未翻译此截):保罗使用“末了”一词,并非意味着他已写到末尾;而是在这里,他开始进入这封书信的收尾部分,给出各种实际的指导,让人明白神希望祂的子民怎样生活。
1)“用来表示‘末了’的词语是‘loipon’,这个词是一个宾格式状语,“至于其余的”,用来表示一个过渡,而不是一个结论。”(何义博,Hiebert)
b. 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保罗为他在帖撒罗尼迦信徒身上看到的成长,满怀感恩,不过,保罗仍然期望他们在所行的事上更加勉励,可以讨神的喜悦。
1)更加勉励:这意味着在地上,基督徒的生命成长是不会停止的,直至进入永恒,生命的成熟才算完成。无论一个基督徒已经在爱和圣洁上追求了多久,走了多远,他仍能做到更加勉励。
c. 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在下面几节经文里,保罗所写的内容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来说并不新鲜。在他和他们相处的几个星期里,保罗已经教导过他们这些基督徒道德方面的基本要点。保罗明白,在这些方面教导新信徒,十分重要。
d. 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知道应该怎样行事为人”):保罗认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理所应当明白他们行事为人(注:参见钦定本圣经)的目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要讨神的喜悦,而不是为了取悦自己。基督徒具备了这样的基本认识,以下关于圣经道德的教导才有意义。
1)“一个人因基督为他所作的工而得救,他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决定是否事奉神,在这件事上,他没有完全的自由决定权。他是以重价买来的(林前6:20)。他成了基督的奴仆。”(莫里斯,Morris)
e. 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这些不仅是保罗所写的建议。这些话是来自主耶稣的命令,也必须当作神的诫命来领受。
1)对于翻译成“命令”的这个词语,莫里斯(Morris)这样解释:“它更适宜于军事氛围,是用来表示军官对部下发号施令的常用词语(参见使徒行传5章28节、16章24节)。因此,这是一个带有权威光环的词语。”
2.(3-6a)要在性方面保持纯洁的命令。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不放纵私欲的邪情,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
a.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保罗颁布这些命令的对象是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罗马文化下的人。性方面的放纵不道德,是当时罗马文化的特征。在那时的罗马帝国里,贞洁和性纯洁几乎闻所未闻,鲜少被人认为是一种美德。然而,基督徒在性方面的道德标准来自神,而不是文化。
1)保罗说这是一条命令(帖前4:2)。这个词语是一个军事术语,描述从军官给下属下达的指令,而这个指令来自耶稣而非保罗。
2)古代作家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的话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古罗马帝国内普遍存在的不道德的性观念:“我们养妓女是为了享乐;我们养情妇是为了满足身体的日常需要;我们养妻子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庭得到忠实地守护。”
b.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保罗明确指出神对基督徒的旨意。“成为圣洁”背后的意思是要分别出来。神希望我们分别出来,不沾染不虔敬的文化,不沾染其中的淫乱污秽。如果我们的性行为与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别无二致,那我们就没有成圣——按照神所希望的方式分别出来。
1)那些不认识神的人没有属灵的资源,在神面前行事不正直;而基督徒却拥有这种属灵的资源。因此,基督徒的生活应当与那些不认识神的人,迥然有别。
c. 远避淫行:远避淫行,我们的生活就与世界不同。翻译成“淫行”的古希腊词语(porneia)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语,指的是婚姻契约之外的任何性关系。
1)较早版本的钦定本圣经将“淫行”翻译为“淫乱”。“这里采用的是‘淫乱’一词的综合意义,表示各种非法的性交。”(何义博,Hiebert)“在这里,需要从广义来定义这个词语,包括男女之间一切形式的性犯罪。”(托马斯,Thomas)
2)“porneia”这个词的广泛性表明,即使没有和配偶之外的人发生过性关系,仍不够达到圣经的标准。婚约之外的一切性行为都是罪。
3)在婚姻关系中,神赋予人极大的性自由(来13:4)。然而撒但常用的手段就是千方百计鼓励婚外性行为,阻止婚内性行为,他的策略并不十分高明,却屡试屡验,屡屡得逞。
d. 要你们各人晓得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我们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我们的生活就与世界不同。淫乱是尊贵的对立面,因为它是对自身的贬低和败坏。那些放纵性欲的人行为更像动物,而非人类,恣心纵欲,放荡不羁。
1)“要你们各人晓得”,这句话“表明所提出的要求适用于教会的每个成员。同样的道德标准适用所有人。”(何义博,Hiebert)
2)有些人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器皿是指妻子(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怎样用圣洁、尊贵拥有自己的器皿”,和合本圣经翻译成“怎样用圣洁、尊贵守着自己的身体”),而保罗在这里鼓励基督徒结婚,通过婚姻来表达性,而不是以不道德的方式。然而,保罗的意思似乎与这种理解相反,他是要鼓励每一个基督徒以尊荣神的方式,拥有或保守自己的身体(器皿)。淫乱是一种伤害自己身体的罪(林前6:18)。
e. 不放纵私欲的邪情,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显然,这意味着基督徒的性行为应与世界判然有别,与当时盛行的放纵风气不同。
1)“外邦人所认识的神祇,是他们自己的野心和私欲的化身;然而他们不认识真神,祂本是圣洁的神,愿意使追随祂的人成圣。”(何义博,Hiebert)
f. 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如果我们在性方面道德败坏,我们就是越分,欺负他人,我们对他人的欺骗利用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奸夫欺骗辜负了自己的配偶和孩子,行淫的人欺骗辜负了未来的伴侣和孩子;二者都欺骗了非法性关系中的伴侣。
1)“通奸是对他人权利的明显侵犯。但是婚前乱交代表掠夺对方的贞操,而贞操原本属于婚姻。通奸的人欺骗辜负了未来的伴侣。”(莫里斯,Morris)
2)在利未记第18章里,神在性道德的问题上再三指示以色列。这一章反复强调的观念是,一个人不能露配偶之外的人的下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的下体属于这人的配偶,而不是其他人;并非配偶,却露别人的下体,或向别人露自己的下体,都违反了神的律例。
3.(6b-8)颁布这些命令的原因。
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正如我预先对你们说过,又切切嘱咐你们的。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所以,那弃绝的,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
a. 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关于为什么要保守性纯洁,有四个原因,这是其中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可以确信,神必会惩罚行淫犯罪之人,而且犯下这种罪行的人,无人能逃脱惩罚——即使罪行一直未被人发现。
b. 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这是基督徒为何要保守性纯洁的第二个原因——因为我们所蒙的呼召(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神呼召我们”,和合本圣经作“神召我们”)。我们蒙召不是要沾染污秽,乃是要成为圣洁;所以,性方面的不道德实在与我们在耶稣基督里的身份不符。
1)在哥林多前书6章9-11节和6章15-20节中,保罗阐述了同样的思路,最后他得出结论:“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c. 所以,那弃绝的,不是弃绝人,乃是弃绝……神:拒绝神要我们保守性纯洁的呼召,这样做不是拒绝人,而是拒绝神自己。这是为什么要保守性纯洁的第三个原因。尽管许多人为不道德的性行为开脱,轻描淡写这种罪,将这种行为合理化,但是我们若犯下这种罪,我们就是弃绝了神。
1)保罗在这里发出有力的命令,原因似乎并不是帖撒罗尼迦信徒深陷罪中。这里没有提到具体的罪行。考虑到他们生活的社会道德标准普遍低下,以及不道德性行为的诱惑力,看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而不是谴责已经存在的罪行。
d. 那赐圣灵给你们的神:这是经文给出的第四个保守性纯洁的原因。神赐予我们圣灵,圣灵赋予那些甘愿顺服祂、倚靠祂的基督徒能力,使他们能胜过性方面的罪。通过祂的灵,神赐给我们丰富的资源,使我们有能力得胜有余;我们有责任善用这些资源。
B.在神面前安静度日。
1.(9-10)我们要更加勉励,彼此相爱。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
a.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这些原则如此基本,保罗知道它们都是帖撒罗尼迦基督徒一望而知的准则。关于爱的重要性,帖撒罗尼迦信徒蒙了神的教训,而我们得到提醒,务要牢记不忘。
b. 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帖撒罗尼迦信徒并非没有爱;他们向……众弟兄的爱已广为人知,但他们仍要在爱中更加勉励(注:新译本圣经翻译成“更加彼此相爱”)。
2.(11)我们应该辛勤做工、勤奋努力。
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
a. 又要立志作安静人(注:新国际版圣经翻译成“又要怀着大志,过安静的生活”):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在生活中立志或怀着大志,立志作安静人。
1)立志有怀着大志的意思,几种圣经版本中都翻译成这个意思。安静有平安、宁静、安息和满足的意思。
2)安静的生活(注:新国际版圣经翻译成“又要立志过安静的生活”,和合本圣经翻译成“又要立志作安静人”),与现代人对娱乐和刺激的狂热追求截然相反;娱乐和刺激已经成功地吸引了现代人的注意力。这种对娱乐和刺激的沉迷上瘾,贻害无穷,对属灵生命和文化都是有害的。可以说,刺激和娱乐对今天的许多人而言,就如同一种宗教一样。
l 这种宗教有一位神:自我。
l 这种宗教有祭司:明星。
l 这种宗教有一位先知:无止尽的娱乐。
l 这种宗教有其经书:各种八卦小报、娱乐、新闻和资讯节目。
l 这种宗教有其敬拜场所:各种游乐园、剧院、音乐厅、体育馆;我们可以说每一台电视、每一部互联网终端都是一个小型的礼拜堂。
3)“刺激和娱乐教”,这种现代宗教诱使人们为了一件事情而活——为了追求当下的兴奋快感而活。不过,这些兴奋快感很快就结束了,被遗忘了,重要的是追求下一件刺激好玩的事情。这种宗教要求其信奉者只关心一个问题:“这好玩吗?”它麻痹我们,让我们从来不去思考更重要的问题,比如,“这是真的吗?”“这是对的吗?”“这是有益的吗?”“这是虔诚的吗?”
4)我们需要过安静的生活(注:参见新国际版圣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花时间关注神,倾听祂的声音。当我们过着安静的生活(注:参见新国际版圣经),我们就能倾听神,更好地认识祂。
b. 办自己的事:这意味着基督徒必须专注自己的生活,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务,而不是管闲事,插手别人的生活。“办自己的事”,是一种圣经观念。
1)“基督徒的责任是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爱管闲事的人心痒难耐,总想纠正别人;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布鲁斯,Bruce)
2)“然而,保罗的意思并不是每个人都各顾各自扫门前雪,不关心他人;他只是想纠正那些好管闲事的人,这些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闹得鸡犬不宁。保罗告诫他们,他们应当作安静人,在家过安静的生活。”(克拉克,Clarke)
c. 亲手做工:我们必须承认做工是有尊严的、光荣的。工作是神的计划,工作推动教会前进,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我们期望事情总是得来容易不费力气,或把神的祝福当作偷懒的机会,我们就落入了撒但的陷阱里。
1)古希腊文化鄙视体力劳动。他们认为一个人越好,他就越不应该工作。相比之下,神给了我们一位木匠君王、渔夫使徒,以及制造帐棚为业的宣教士。
2)“没有什么比一个游手好闲的无用之人更可耻的了,他对自己和他人都毫无用处,似乎他生来就是为了吃喝。”(克拉克,Clarke)
3.(12)我们应当活出表率,自己也不至缺乏。
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
a. 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我们既爱弟兄,又亲手做工,这就是行事端正。那些尚不是基督徒的人(外人)可以看见我们的榜样,受到感染,也成为耶稣的跟随者。
1)何义博(Hiebert)这样解释端正:“意思是,‘以良好的形式,端庄的、可敬的方式,举止得体,不会招人反感。’信徒绝不可对自己的榜样所带来的影响漠不关心。”
b. 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3章10节中开始阐述的想法(我们……要见你们的面,补满你们信心的不足),至此已阐述完毕。如果他们遵循保罗的教导和榜样,他们将没有什么缺乏,生命成长,成为真正成熟的基督徒。
C.关于已逝的基督徒。
1.(13)逝去的信徒被视为“睡了”。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a.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在保罗和帖撒罗尼迦信徒相处的短短几周时间里,他着重强调耶稣很快就会再来,而帖撒罗尼迦信徒全心相信,盼望主再来。他们能成为保罗高度赞扬的教会模范,这是其中的部分原因。然而在保罗走后,他们感到疑惑,不知那些在耶稣再来之前就逝去的基督徒会如何。令帖撒罗尼迦信徒感到困扰的是,这些逝去的基督徒可能会错过那件未来的重大事件,即他们可能会错过耶稣再来的胜利和祝福。
1)我们饶有兴趣地注意到,保罗在他的信中四次要求基督徒不要不知道某些事情:
l 不要不知道神对以色列的计划(罗11:25)。
l 不要不知道属灵的恩赐(林前12:1)。
l 不要不知道基督徒生活中的苦难与试炼(林后1:8)。
l 不要不知道被提与耶稣的再来(帖前4:13)。
2)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方面,无知仍然普遍存在于基督教世界里。
b. 睡了的人:在古代,睡眠是表达死亡的一种常见方式,而在外邦人中,死亡往往被视为永远的长眠。
1)关于死亡,古代作品中充满了这种悲观情绪:
l “一个人一旦死了,就再也不会复活。”(埃斯库罗斯,Aeschylus)
l “活着的人才有希望,死了的人毫无指望。”(狄奥克里塔,Theocritus)
l “太阳可能会落下又再次升起,然而我们,当我们短暂的灯光熄灭后,就必进入无尽的长眠之夜。”(加塔拉斯,Catullus)
2)基督徒称死亡为“睡了”,但他们强调的是安息的概念。早期的基督徒称呼自己的埋葬地为“墓地”(cemeteries),意思是“宿舍”或“睡觉的地方”。然而圣经从未把不信之人的死亡描述为“睡了”。这是因为他们在死亡之地没有安息与安宁,也没有安慰。
3)尽管保罗使用了他那个时代常见的习语,称死亡为“睡了”,但并不能以此为据,说明“灵魂睡眠”这种观念是正确的。这种错误观念认为,目前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处于一种不省人事的假死状态,等待意识的复苏。“既然保罗形容死后离开这个世界‘与基督同在’,是‘好得无比’(腓1:23),远胜目前与主相交的蒙福状态,远胜过参与种种服事祂的有福事工;所以显而易见,虽然【经文】用‘睡了’来指信徒,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教导说灵魂是无意识的。”(何义博,Hiebert)
c. 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因为死亡对基督徒再没有权势,基督徒的死亡,有名无实,离开这个身体就像躺下小睡一会儿,然后就在荣耀中醒来。死亡是转移,而非死去。由于这些原因,当所爱之人安息主怀之后,基督徒不应该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1)作为基督徒,我们可以哀悼其他基督徒的死亡;然而不要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的忧伤,就像与踏上漫长旅途的人分别一样,是一种暂时的离愁,知道不久之后,我们又会与他们再次相见。
2.(14)我们完全确信已逝的基督徒依然活着。
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
a.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对复活的盼望并不是一厢情愿的痴想。靠着耶稣的复活,我们拥有一个复活的奇妙先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应许。
1)对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来说,“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这句话解答了他们心中的困惑。“关于这句话的意思,最好的理解就是,在耶稣再来时,祂必带着忠心的信徒与祂一同来。信徒的逝去并非意味着,错失他们在基督再临中将要分享的福分。”(莫里斯,Morris)
b. 耶稣死了(注:钦定本圣经翻译成“耶稣死了,又复活了”,和合本圣经翻译成“耶稣死而复活了”):当保罗写道信徒的死亡时,他称之为“睡了”。然而保罗在叙述耶稣的死亡时,他没有采用缓和的说法,称之为“睡了”,因为耶稣之死没有任何缓和,没有任何平静安宁。
1)“他忍受了死亡可能带来的最糟糕的一切……这是因为他完全承受了死亡的可怖,毫无缓和、毫无减轻,所以祂的子民无需承受死的可怖。对他们来说,死亡只是睡了。”(莫里斯,Morris)
c. 我们……信耶稣死而复活了:这是使徒保罗和早期基督徒坚定的信念。我们必定会活着,因为耶稣活着,而我们与祂的联合比死亡更坚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像那些没有盼望之人那样忧伤,也是为什么我们拥有的不是一厢情愿的希望。
1)当一个罪人逝去时,我们为他哀悼。当信徒逝去时,我们只为自己哀悼,因为他们正与主同在。
2)在古罗马的遗迹里,你可以看到宏伟的异教徒坟墓,上面刻着阴郁的铭文。其中一条写道:
我不在了
我成了
我不在了
我也不在乎
或者你可以参观阴暗的地下墓穴,阅读光荣的铭文。地下墓穴中最常见的基督徒墓志铭之一是“安息”,引自诗篇第4篇8节:我必安然躺下睡觉,因为独有你耶和华使我安然居住。我们也应像早期的基督徒那样看待死亡。
3)可悲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达到这种充满信心与平安的地步。若没有信心,就连基督徒,对死亡也感到同样的恐惧和绝望。在都柏林郊外斯莱恩山基督教墓场里,本书作者曾在一块爱尔兰墓碑上读到一段反映这种非基督教绝望观念的碑文:
啊,残酷的死亡,你可以夸口
在所有暴君中,你是最厉害的
因所有的凡人都在你的控制之下
求主怜悯我的灵魂(1782)
3.(15-16)那些在耶稣里睡了的人并非处于不利境地。
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
a. 照主的话:保罗强调,这是一个带着权柄的命令。尽管我们不知道这是保罗通过直接启示领受的命令,或者这是耶稣曾说过,而未被记录下来的命令。不论如何,这个命令来自耶稣,而非保罗自设的。
1)“使徒充满信心、无比积极地谈到他【领受】的默示,他在这里展现的信心与乐观远胜过其他地方;我们应该预备好自己,领受一些关键重大而又吸引人的真理。”(克拉克,Clarke)。
b. 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保罗希望帖撒罗尼迦信徒能够明白,那已经睡了的人——在耶稣再来之前去世的基督徒,断不能处于劣势。那些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他们之先。神会让那已经睡了的人分享主降临的荣耀。
1)“活着的人不会比那已经睡了的人更有优势;他们不会在逝去的人之先与复临的基督相遇,也不会在祂降临时享有任何优先的祝福。”(何义博,Hiebert)
2)“我们这活着……的人”,意味着保罗自己也有这种期望。这并不是因为保罗对耶稣再来的应许有错误的理解,认为耶稣会在他有生之年再来。“更可行的解答是,这是保罗为历代所有教会树立了一个心怀盼望的榜样。正确的基督徒盼望包括基督即将再来。”(托马斯,Thomas)
c.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在耶稣再来时,祂必亲自降临。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这里用来表示“呼叫”的古希腊词语,与用来表示船长对划手,或指挥官对士兵下达命令的词语相同。这个词语“向来带有权柄的光环和紧迫感。”(莫里斯,Morris)
1)显然,将会有一些声音信号提示这一非凡的事件。有可能,所有三种描述(呼叫、声音和号)指的都是同样的声音;或者有可能是三种不同的声音。被提不会是无声的,也不会是秘密的,尽管绝大多数人可能不理解这种声音和其含义。
2)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保罗听见天上的声音(徒9:7;22:9),他的同伴听到了声音,但他们听不见发音清晰的话语。他们听见声音,但不明白它的意思。很有可能,伴随着被提的呼叫/声音/号声会有同样的效果。整个世界都可能听到这天上的声音,却不明白它的意思是什么。
d. 和天使长的声音:这并不是说主自己就是天使长。圣经里唯一描述的天使长是米迦勒(犹1:9)。保罗的意思是在耶稣再来时,会有主要的天使陪同祂来临。
1)和天使长的声音,意味着保罗没有明确指出具体是哪一个天使长。“甚至有可能,他并不是说大天使真的会说些什么,他的意思仅仅是将要发出的声音将会非常雄伟,气势磅礴,大天使一类的声音。”(莫里斯,Morris)
e. 有神的号吹响:神的号吹响召聚信徒。在旧约圣经中,吹响号角表示战斗警报,同时使敌人陷入恐慌,正如民数记10章9节和启示录8章、9章里所描述的七号一样。吹响号角也表示神子民的集会,正如利未记23章24节和民数记10章2节的记载。在这里,神的号吹响将神的子民聚集到一起。
1)“正是靠着吹响号角,庄严隆重的集会依照律法而召集;而且对于这种召集的方式,这里似乎含有一种暗示。”(克拉克,Clarke)
2)号角和末世事件还存在另外三种关联。一种是哥林多前书15章52节里的“号筒末次吹响”,它似乎与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里这种“神的号吹响”,存在明显的联系。另外两种关联是启示录11章15节中,事件发展达到高潮时吹响的第七支号,以及马太福音24章31节中,在末世招聚以色列选民而吹响的号筒。
3)关于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中吹响的号与启示录11章15节中吹响的第七支号角,何义博(Hiebert)作了比较:“对象不同:这里的【对象】是教会;那里的【对象】是邪恶的世界。结果不同:这里的【结果】是教会荣耀的被提,与主同在;那里的【结果】是不虔敬的世界受到进一步的审判。这里,‘最后的号角’是教会在地上生活的结束;那里,‘第七支’号标志着对地上活着的人进行的一系列末日审判,进入高潮。”
4)至于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和马太福音24章31节里提到的号,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几点:
l 对象不同:马太福音指的是大灾难时期的犹太信徒;帖撒罗尼迦前书指的是教会。
l 情况不同:马太福音是指召聚分散在全地的选民,没有提到复活;帖撒罗尼迦前书是指已逝信徒的复活。
l 结果不同:马太福音是指活着的信徒在主的命令下,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一切,那时主耶稣公开在荣耀中再临,回到地上;帖撒罗尼迦前书是指已逝的信徒复活,与活着的信徒汇合,一起在空中与主相遇。
f. 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对帖撒罗尼迦信徒来说,保罗的观念十分清楚。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无论是耶稣的复活,还是耶稣的再临,都不会被撇下。事实上,他们会先经历复活。
1)“只有在信实的逝去者得到他们的位分,与主同在之后,地上的圣徒才会被提与主同在,或者更严格地说,与他们一同,与主相遇。”(莫里斯,Morris)
2)“‘复活的顺序,’他说,‘将从他们开始。因此,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兴起。’”(加尔文,Calvin)
g. 必先复活:许多人想知道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是如何先复活的。有些人认为,现在他们得到临时的身体,等待复活。其他人认为,现在他们是没有实体的灵魂,正等待复活。还有一些人猜测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会在死后立即经历复活。
1)在神永恒的计划中,将来必有一天,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会得到他们复活的身体。然而,直到那天之前,我们相信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并没有处于某种灵魂睡眠状态,也不是假死状态。保罗清楚指出,离开身体意味着与主同在(林后5:8)。目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要么以属灵的身体与主同在,等候他们最后复活的身体;或者,因为永恒不受时间限制的本质,他们已经领受了复活的身体,因为现在他们就生活在永恒里。
2)无论神怎样做,我们都深信祂的应许是真实的。“虽然骨头散落在天的四风中,然而,在耶和华神的呼召下,他们将再次聚集在一起,骨与骨相连……即使锡安宝贵的儿女归为尘土,神也必保守这些尘土。对此,我们毫不怀疑。”(司布真,Spurgeon)
4.(17)耶稣来接祂的教会。
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a. 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直至耶稣再临,那些蒙存留还活着的人,必与在耶稣里死了又复活的人一同被提,在空中与耶稣相遇。
1)这里翻译成“被提”的动词,意思是抓住,或强行带走。“通常含有一种突然行动的概念,常常是指一种无法抵挡的力量。”(莫里斯,Morris)。在古希腊语中,“相遇”一词是一个专业术语,形容正式欢迎贵宾。
2)这段经文是新约圣经被提学说的基础,即信徒被提与耶稣相遇,与祂同在。在古希腊文本中并没有“被提”这个词语,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在这个译本中,将“被提到”这个短语翻译成“被提”(rapturus),英语单词“rapture”(注:狂喜或被提之意)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3)保罗在圣灵的默示下所作的陈述,激动人心又妙不可言。他谈到基督徒飞向天上,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除非圣经告诉我们这种情况,我们绝难相信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正如我们不会想到神会道成肉身,成为一个婴孩,祂会施行神迹又死在十字架上,而祂就活在我们里面。
4)在这里,保罗的言词直截了当,没有采用比喻的手法,却不失本意。“在这里,使徒的声明是严格按照事实,以实事求是的语气作出的,并且按照字面意思给出细节……末世性用语的象征性类比绝不适用于这里。我们要么把这些细节当作切实可行的期望来接受,要么就不能把使徒当作神所授权来教导教会的人;这二者,我们只能选其一。”(阿福德,Alford)
b. 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保罗简单明了的语言,使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确定性毫不怀疑。然而,在神预言性的计划里,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在基督徒中间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1)许多基督徒(当然不是全部),相信圣经教导我们,在哈米吉多顿之战和耶稣凯旋复临之前,将有一个重要的七年历史时期。关于这次被提究竟发生在这最后的七年时期中的哪一段,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七年时期通常被称为大灾难时期,可以参照马太福音24章21节。
l 灾前被提的观念认为,信徒在这最后的七年时期之前被提。
l 灾中被提的观念认为,信徒在这最后的七年时期里被提。
l 怒前被提的观念认为,信徒在这最后七年时期的后半段里被提。
l 灾后被提的观念认为,信徒在这最后的七年时期结束时被提。
2)这些不同的观念都有各自的拥护者,他们都相信自己的观念是合乎圣经的,而这些理解上的差异不应当成为基督徒团契的分界线。然而,本书作者认为,灾前被提的观念是正确的、合乎圣经的。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中其他提到耶稣再临的经文,也支持这种理解:
l 帖撒罗尼迦前书1章10节显示,信徒等候耶稣的再来。经文的明显含义是,他们盼望祂即将再来,而不是期待大灾难即将到来。
l 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13-18节向我们保证,在被提和复活的事件中,那些死了的信徒将与活着的信徒平等分享,以此来消除我们的担忧,以免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处于劣势。不过,如果保罗相信基督徒会经历大灾难,他就会认为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比活着的基督徒更幸运。因为活着的基督徒很可能不得不经受大灾难。这样按照逻辑来说,保罗应当安慰帖撒罗尼迦信徒,那些在耶稣里死了的人处境更好,因为他们不必经历大灾难。
l 帖撒罗尼迦后书1章3-10节安慰忍受患难的基督徒,对他们承诺,将来他们必得安息,而迫害他们的人必将受到某种审判。不过,如果保罗知道教会注定要经历大灾难,他更应该警告这些基督徒未来会有更糟糕的试炼和苦难,而不是坚守将来安息的应许。
c. 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耶稣将召聚我们与祂相聚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但重要的一点是,在主再临的时候,无论基督徒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死了或活着),他们都将和主永远同在。与耶稣同在,是天堂的最大奖赏。死亡不能破坏我们与耶稣的联合,也不能破坏我们与其他基督徒的联结。
1)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重要事实。
l 它意味着延续,因为它表明你已经和主……同在。
l 它意味着死后的盼望,因为在死亡中我们仍然和主……同在。
l 它意味着未来的确据,因为在死后我们和主……同在。
l 它意味着前进,因为终有一天我们将永远和主同在。
2)“我们要与祂同在,以致没有罪能蒙蔽我们,影响我们认识祂:明白我们将从罪所造成的一切伤害中得到拯救,我们将认识祂,如同祂认识我们一样。”(司布真,Spurgeon)
5.(18)劝勉:要彼此劝慰。
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a. 所以,你们当……彼此劝慰:保罗不是叫他们享受安慰,乃是叫他们去安慰人。按照神做工的方式,我们总是在给予安慰的同时,得到安慰。
1)“保罗本人并不寻求劝慰、鼓励他的读者,而是要求他们主动地‘彼此’劝慰、互相鼓励。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他们继续履行这样的责任,无论是在私人谈话中,还是在公共服事中。”(何义博,Hiebert)。
b. 用这些话:耶稣为祂的子民再临,以及信徒必与耶稣和祂的子民永远团聚,这些真理将成为基督徒的劝慰之源。
1)只有先前经文中提到的被提,确实拯救基督徒脱离迫在眉睫的危险,保罗的这个结论性陈述才有意义。如果被提只是把人类带到神面前接受审判,那么这些话就不能带给人安慰了。
2)亚当·克拉克(Adam Clarke)的理解是这样的:“真是奇言怪论!安慰一个人,却安慰说他将要站在神的审判台前【受审】!谁能从这些话中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