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亚们王和约西亚改革(代下33:21-34:33)上


第二十课:亚们王和约西亚改革(代下33:21-34:33)上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亚们做犹大王(33:21-25)

弟兄姊妹平安。感谢主,我们又能够一起读圣经了。

在上一课里,我们读到《历代志下》第33章,关于玛拿西做王的那一段经文。我们看见:玛拿西固然犯罪,神固然让亚述来攻击他,用最残酷的方式对待他。可是,当玛拿西向神悔改,神照样的赦免他和帮助他!

这件事情,不但给当时那些被掳归回的犹太人很大的鼓励和安慰,知道他们还有希望可以得到神的恩典;也给我们今天每一个人很大的鼓励和安慰,让我们也晓得,只要悔改回到神的面前,神总是会接纳我们的。

不过,《历代志下》第33章第20说:“玛拿西与他列祖同睡,葬在自己的宫院里。他儿子亚们接续他做王。”意思就是说:玛拿西最后和约兰、约阿施、乌西雅、亚哈斯一样,没有被葬在君王的坟墓里。

可惜的是,玛拿西的儿子亚们是个更坏的王。他具备了玛拿西的坏,却没有像玛拿西一样能悔改。

《历代志下》第33章第21节到23节就是这么说的:“亚们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二岁,在耶路撒冷做王二年。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他父玛拿西所行的,祭祀、侍奉他父玛拿西所雕刻的偶像,不在耶和华面前像他父玛拿西自卑。这亚们所犯的罪越犯越大。”

《历代志下》第33章第24节和25节告诉我们:“他的臣仆背叛,在宫里杀了他。但国民杀了那些背叛亚们王的人,立他儿子约西亚接续他做王。”可见,一个不知道悔改的王,在神面前实在是没有一点价值!

约西亚做王,除去偶像(34:1-7)

接下来就到了《历代志下》第34章。这一章记载了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做王的事情。约西亚就是《列王纪下》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记载的那个好王。

我们来念《历代志下》第34章第1节到3节:“约西亚登基的时候年八岁,在耶路撒冷做王三十一年。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所行的,不偏左右。他做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寻求他祖大卫的神。到了十二年,才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除掉丘坛、木偶、雕刻的像和铸造的像。”

照着《列王纪下》第22章和23章的记载,约西亚是在修理圣殿时、在圣殿里找到了律法书,然后才下命令清除偶像的吗?《历代志下》这里怎么先说到约西亚清除偶像的事情呢?

这个问题的确不容易回答。不过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列王纪下》并没有按照时间的次序、而是照着地理的层次,描述约西亚的宗教改革;是从圣殿发生的事情说起,然后再往外推到整个耶路撒冷,甚至整个以色列境内的。这样的叙事,就会先提到修理圣殿的事。

换句话说,在《历代志下》的叙述中,可能就是以时间的次序、或者说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来展开的。既然约西亚清除偶像在先,就先记下这件事情。

《历代志下》第34章第1节说“约西亚登基的时候年八岁”,到了第3节又说:“他做王第八年…… ,就寻求他祖大卫的神。……到了十二年,才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

换句话说,《历代志下》这里的经文是要告诉我们:约西亚八岁登基,十六岁开始寻求神,到了二十岁,就进行了宗教改革。

再往下的第4节到第7节,就说到约西亚怎么样清除偶像的。

我们先看第4节。《历代志下》第34章第4节:“众人在他面前拆毁巴力的坛,砍断坛上高高的日像,又把木偶和雕刻的像并铸造的像打碎成灰,撒在祭偶像人的坟上”。前面课程中已经说过:“巴力”是迦南主要的神祇,而“木偶”是为着巴力的妻子、女神“亚舍拉”所立的木头柱子。

那么,“雕刻的像”和“铸造的像”,这些又是什么呢?这其实是在说古时候两种制造偶像的方法。因为木头做的偶像需要雕刻,金属做的偶像需要铸造。所以说是“雕刻的像”和“铸造的像”,意思是指那些用木头做的偶像,以及用金属做的偶像。也可以说是泛指所有的偶像!

至于这里还说,约西亚“砍断坛上高高的日像”,这个句子应该翻译成“砍碎坛上的香坛”。也就是说:“日像”指的就是巴力坛上的那个香坛。

这节圣经还说:约西亚把偶像“打碎成灰,撒在祭偶像人的坟上”。这是表示用这个方式来亵渎这些假神。

《历代志下》第34章第5节告诉我们:约西亚“将他们祭司的骸骨烧在坛上,洁净了犹大和耶路撒冷。”《现代中文译本》说的更为具体:“他把异教祭司的骨头放在他们膜拜的祭坛上烧掉。这样,他再次洁净了犹大和耶路撒冷,”

事实上,约西亚这次不仅仅在耶路撒冷清除偶像,不仅仅在犹大境内清除偶像,他清除偶像的范围,甚至到达了从前北边以色列国的地方!

《历代志下》第34章第6节和7节就是说的这件事情,说:“又在玛拿西、以法莲、西缅、拿弗他利各城和四围破坏之处,都这样行。又拆毁祭坛,把木偶和雕刻的像打碎成灰,砍断以色列遍地所有的日像,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我们知道:北边的以色列国这个时候已经被亚述灭亡了。那约西亚王怎么能够这么深入到亚述的势力范围内呢?这是因为在约西亚的时代,亚述帝国正面对着巴比伦的崛起。要应对各种的内忧外患,使得亚述根本没有能力去兼顾这些被它吞并的地方了。约西亚就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向北边扩大他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宗教方面的影响力。

我们看旧约的地图可以知道:拿弗他利在以色列国从前北边的边界上,而以法莲是国家分裂以后,以色列国最南边的一片土地。再加上玛拿西和西缅,这等于是说,整个以色列都在进行着清除偶像的宗教复兴运动!

约西亚重修圣殿(34:8-13)

约西亚接着要着手去做的,就是修理圣殿。我们看《历代志下》第34章第8节:“约西亚王十八年,净地净殿之后,就差遣亚萨利雅的儿子沙番、邑宰玛西雅、约哈斯的儿子史官约亚去修理耶和华他神的殿。”

假使去对照一下《列王纪下》第22章第3节的经文,我们就会晓得,这位“亚萨利雅的儿子书记沙番”,正是约西亚做王时代的书记,也是负责这次圣殿修理工程的人。

而《历代志下》第34章第8节中的“邑宰玛西雅”和史官“约亚”,就是约西亚委派来辅助书记“书记沙番”的人。

《历代志下》第34章第9节说:“他们就去见大祭司希勒家,将奉到神殿的银子交给他,这银子是看守殿门的利未人从玛拿西、以法莲和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以及犹大、便雅悯众人,并耶路撒冷的居民收来的。”

由此可见,在奉献钱财、支持圣殿修理工程的名单里,除了有“犹大、便雅悯众人,并耶路撒冷居民”,也有“玛拿西,以法莲和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

这就说明,虽然从国土和政治方面看,现在只剩下了犹大一个国家,不过从灵性的复兴来看,这还是一个统一的以色列民族!《历代志》的作者一直在强调以色列的完整性,这些描写更把这种观念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历代志下》第34章第10节和11节说:“又将这银子交给耶和华殿里督工的,转交修理耶和华殿的工匠,就是交给木匠、石匠,买凿成的石头和架木与栋梁,修犹大王所毁坏的殿。”

也可以对照《现代中文译本》这两节的翻译,做个参考。那里说:“他们把这钱转给负责修理圣殿的那三人,由他们把钱交给木匠和建筑工人去购买石块、木材来修理圣殿破损的地方,就是犹大诸王没有顾到而破损了的。”

我们把这两个版本的翻译一比较,就晓得:修理圣殿的费用,是由利未人收来以后,交给“大祭司希勒家”。然后,“希勒家”再交给沙番,和协助他的玛西雅和约亚;由沙番他们再把这些钱交给工匠的。

《历代志下》第34章第12节和13节告诉我们:“这些人办事诚实,督工的是利未人米拉利的子孙雅哈、俄巴底,督催的是哥辖的子孙撒迦利亚、米书兰,还有善于作乐的利未人。 他们又监管扛抬的人,督催一切做工的,利未人中也有做书记、做司事、做守门的。”

《现代中文译本》这一段的翻译更清楚。是这样说的:“做这工作的人都很诚实。四个监工的利未人是:米拉利宗族的雅哈和俄巴底,以及哥辖宗族的撒迦利亚和米书兰。 (利未人都是优秀的音乐家) 其他的利未人负责运输材料,和监督各种工程,其余的人或保管记录或作守卫。”看样子,利未人除了要完成他们日常的工作以外,还全力投入到修理圣殿的工作!

当神的工作有需要的时候,一个愿意服侍神的人,肯定会毫无怨言地在自己原来的侍奉以外,再担起另外一部份责任的。神的国度就最需要这些随时待命、让神调遣的人!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亚扪是一个什么样的王,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2. 为什么约西亚要到了任内的十二年,才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

3. 约西亚为带领国家和人民跟从神,都做了哪些事?

思考与应用

•在世上的领袖和国家政策常常变化时,我如何方能恪守己心?

•我对利未人的服侍有何感想?今日教会中,哪些人还在履行利未人的职责?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