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圣城沦陷,百姓被掳(代下36:11-23)


第二十二课:圣城沦陷,百姓被掳(代下36:11-23)

普通话课文:请点击下面的三角形收听本课内容,并可在收听时,可以拖拽圆点至所需时间。


请安静祷告,求圣灵的带领和帮助,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复习与思考问题

前课总结

感谢主,又到了我们一起读圣经的时间了。

上一课我们已经读到《历代志下》第36章,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读到《历代志下》的最后一章了!我们说过:圣经从《约书亚记》一直到《以斯帖记》,这十二卷书都叫做“历史书”。因为它们都是在记载以色列的历史。

这十二卷书最中间的六卷,就是《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记上》、《列王记下》和《历代志上》、《历代志下》,更是告诉我们,整个以色列国家的历史。

有些版本的圣经,像“七十士译本”和“武加大译本”,都把这六卷书前面的四卷,也就是《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记上》、《列王记下》,合在一起来命名,叫它们是“王国史”的卷一、卷二、卷三、卷四,或者“列王记”的卷一、卷二、卷三、卷四。

用这种方式来给这四卷书命名有一个好处,就是强调这四卷书的连贯性。四卷书合在一起,正好就是一部完整的以色列国史。事实上,这四卷书从撒母耳奠定国家的根基,然后膏立以色列第一任的国王扫罗说起,到犹大国被巴比伦灭亡为止。把大卫做王的时代、所罗门做王的时代,以及国家分裂以后,南边犹大国和北边以色列国的事情,全都包揽在内了。

反过来说,接下来的《历代志上》和《历代志下》这两卷书,虽然也是记载以色列国家的历史,可是重点就很不一样了。《历代志》的写作目的,是为着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写的。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省略了很多前面四卷书的内容。却加上了不少独特的材料。

比方说:《历代志》记载以色列国家的历史,先一直追朔到人类的老祖宗亚当。并且花了九章的篇幅,来叙述这些家谱。这些家谱对我们而言,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可是,对一个长期在国外流离失所,后来终于能够回到自己国土的人来说:当他们亲身体验到自己和列祖列宗的关系,是如此真实、贴近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神从前给他们列祖的应许,也都是给他们的。

再说:《历代志》在提到这些王的时候,往往把重点放在他们对宗教的贡献上。比方说:《历代志》里面的大卫王,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着圣殿的建造做好准备。连他的文武百官、他的军事成就,都是在为建造圣殿预备安定的环境,和储备必需的人才。

还有对所罗门的记载也是同样。在《历代志》作者的描写里,所罗门的历史功绩,主要就在他建造圣殿,设立敬拜制度的这段历史。而后来的约沙法、希西家和约西亚这些以色列王,《历代志》也在强调他们推行的宗教改革。把“宗教改革”当做他们最大的成就。

除了这些以外,《历代志》还有另外一个和前面四卷书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从“即时赏罚”的角度,来记载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历代志》的作者,几乎把每一件事情,都与“人是否听从神,遵守神的吩咐”的命题,放在一起记录评述。当一个人依靠神,照着神的话去做的时候,神就使他在战场上得胜,在经济上丰富,使外邦国家都来称臣纳贡。假使一个人不肯听神的话、离弃神,神就使他在战场上失利,使他遭受到天灾人祸,甚至连生命财产都保不住。

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早在《申命记》第28章,神就已经告诉以色列人的原则!也可以说,《历代志下》第36章所记录的、犹大国的结局,就是对这个原则最清楚的说明。

西底家做王(36:11-16)

上一课我们说到过,犹大国四个末代皇帝里的三位:他们就是约哈斯、约雅敬和约雅斤。这三个王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他们都依靠人,不依靠神,神就让他们在他们所靠的埃及人和巴比伦人中间,受尽了屈辱。

其中约哈斯想靠拢巴比伦,结果被埃及王尼哥锁禁在哈马地的利比拉,带到埃及去。约雅敬和约雅斤都靠拢埃及,背叛了巴比伦,就受到巴比伦的攻击:造成有两批犹大人都被掳到巴比伦

《历代志下》第36章第10节说:“过了一年,尼布甲尼撒差遣人将约雅斤和耶和华殿里各样宝贵的器皿带到巴比伦,就立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做犹大和耶路撒冷的王。”

这段圣经告诉我们:西底家是“约雅斤的叔叔”,也是约雅敬的弟弟。换句话说,西底家就是约西亚的第三个儿子。《列王纪下》第24章第17节,提到“西底家”的时候说:“巴比伦王立约雅斤的叔叔玛探雅代替他做王,给玛探雅改名叫西底家。”是说“西底家”是巴比伦王给的名字,他原来叫“玛探雅”。巴比伦王可以给他改名字,这更表示他完全受到巴比伦的控制,是巴比伦的傀儡王。

《历代志下》第36章第11节和12节说:“西底家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一岁,在耶路撒冷做王十一年,行耶和华他神眼中看为恶的事。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他仍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

对比一下《耶利米书》第37章第2节,那里也告诉我们:“但西底家和他的臣仆并国中的百姓,都不听从耶和华借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先知耶利米一再劝西底家,叫他不要依靠埃及;而应该投降巴比伦,服在巴比伦的统治之下。西底家却不听。

当埃及王合弗拉登基,雄心万丈地想要恢复埃及霸权的时候,犹大国内反巴比伦的呼声一天比一天响亮。甚至在《耶利米书》第28章 第1节到4节里,有假先知起来,预言巴比伦就要失败,被掳的人就要归回。

于是,西底家不顾自己曾经起誓效忠巴比伦,背叛了巴比伦。《历代志下》第36章第13节就是这么说的:“尼布甲尼撒曾使他指着神起誓,他却背叛,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句经文告诉人们说:西底家王背叛巴比伦,这不仅仅是他对人的不忠诚,更是他不肯听从神。

《历代志下》第36章第14节说:“众祭司长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可见,那个时候整个犹大的社会,都是充满了罪恶。

去看《以西结书》第8章,先知以西结就在异象里,看见圣殿已经成为一个敬拜偶像的地方。在《以赛亚书》第29章第13节,先知以赛亚也大声的传讲主的话,责备犹大人说:“……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这些先知就像在《历代志下》第36章第15节和16节说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他们却戏笑神的使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愤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神给了他们许多次机会,可惜他们一意孤行,不肯悔改。

耶路撒冷城破,百姓被掳(36:17-23)

《历代志下》第36章第17节和18节说:“所以,耶和华使迦勒底人的王来攻击他们,在他们圣殿里用刀杀了他们的壮丁,不怜恤他们的少男处女、老人白叟,耶和华将他们都交在迦勒底王手里。迦勒底王将神殿里的大小器皿与耶和华殿里的财宝,并王和众首领的财宝,都带到巴比伦去了。”说“迦勒底”军队攻入耶路撒冷之后,大肆烧杀抢掠。

《历代志下》第36章第19到21节:“迦勒底人焚烧神的殿,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用火烧了城里的宫殿,毁坏了城里宝贵的器皿。凡脱离刀剑的,迦勒底王都掳到巴比伦去,做他和他子孙的仆婢,直到波斯国兴起来。这就应验耶和华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地享受安息,因为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直满了七十年。”

在这一段经文中,一会儿说:“迦勒底人”来攻击他们,一下子又说:他们被掳到“巴比伦”去。到底这个“迦勒底人”和“巴比伦”,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稍微解释一下:巴比伦在主前两千年已经是个相当强盛的国家。巴比伦帝国和亚述帝国,在中东一带争霸,先后有一千年之久。一直到主前629年,在巴比伦总督、迦勒底人拿布波拉撒,起来统治巴比伦时,才最终灭了亚述,建立了一个以迦勒底人做王的新巴比伦帝国。刚才经文中提到的:犹大国被灭,就是亡在拿布波拉撒的儿子,尼布甲尼撒王的手上。

也就是说:“巴比伦”通常是指那片土地,或者是指那个国家,而“迦勒底”是指当时治理巴比伦的人。

在这卷书的最后,《历代志下》第36章第22节和23节,是对上下两卷书的总结。我们来读这段,就会觉得这个结束,也和《列王记下》的结束,有着很大的差别。

《历代志下》第36章第22节和23节:“波斯王居鲁士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居鲁士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波斯王居鲁士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做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这个结束,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列王记下》在写作的时候,犹大人还在离乡背井之中,完全看不见归回故土的希望。所以,《列王记》的作者叙述了以色列可悲的历史以后,特别说到约雅斤在巴比伦受到恩待。这是为了叫犹大人晓得,神仍然信守他对大卫的应许!

可是,到了《历代志》写作的时候,犹大人已经从被掳的地方,回到了故土巴勒斯坦。于是,《历代志》的作者用一个新的开始,来结束这部历史的记载。就是要让犹大人看见:经过了神公义的审判之后,就又开始了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了。

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安慰和鼓励。我们都是曾经犯罪离弃神的人。现在神给我们新的开始,让我们可以重新来过。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珍惜,好好把握,要做一个合神心意的人!

最后我们一起祷告:

“亲爱的天父,谢谢你借着以色列的历史对我们说话。主,我们愿意把握你给我们的机会,重新开始,好好的去做一个听从你、依靠你的儿女。

祷告奉耶稣名。阿们。”

愿主赐福给您,保护您!

音乐休息

复习与思考问题

复习问题

1. 《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记》的写作,有哪些不同?

2. “迦勒底人”和“巴比伦”的叫法,有什么关系和区分?

3. 《列王记下》结尾与《历代志下》结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思考与应用

•读完整部《历代志》,我有什么感想与收获?

•《历代志》能否帮助自己重新评估人生?我需要更新或重新开始吗?


请登入或者註冊,读取开路者学院课程。